分享

汉语中存在同形反义词

 空明苑 2016-12-08

“冤家”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用的一个词。该词有两个义项:一个是仇人,比如“冤家路窄”、“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宜解不宜结”;另一个义项则是相反的意思,比喻情人,比如“你这个天杀的冤家”。这在汉语里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同一个词可以同时指正反两种意思。“冤家”本来是仇人,恨极反而生爱。不过情侣之间那种似恨实爱、爱恨交织的状态,用“冤家”来形容真是太贴切不过了。

再举一例,“乖”是个现代汉语口语常用的褒义词,意思是“乖巧、表现好、顺从、听话”。如夸赞语:“这孩子真乖!”在某些地方“乖”也常作为昵称,是对家中幼儿或爱人间的称呼。然而,耐人寻味的是,“乖”在古代汉语中的基本义却是完全相反的贬义词,意为:“背离、违背、不和谐”。如“乖气致戾,和气致祥”(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至今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很多词语保留此古意,如“乖张”、“乖戾”、“乖僻”、“时乖运舛”、“寒暑乖违”等词语。

那么,“乖”的字义是怎么发生反向演变和转化的呢?《说文解字》:“乖,戾也。”《广雅》:“乖,背也。”王充《论衡·薄葬》:“今墨家非儒,儒家非墨,各有所持,故乖不合。”相反的意义如《水浒传》:“黄文炳是个乖觉的人,早瞧了八分,便奔船梢后走,望江里踊身便跳。” 这是出现“乖巧”之意最早的用例,施耐庵是元末明初文学家,据此大致可以推测,在近古以前的汉语中,“乖”并无或至少没有广泛使用“乖巧”的意思,到了明清以后,开始引申出此意,逐渐与其本义并存共用。

如果从传统语言学中的“音近义通”论来说,“乖”和“怪”应当是“音近义通”的“同根字”,其最初的含义是“不同寻常”或“不相一致”;从造字法上来说,“乖”属六书中的会意字,从“北”,也是“分开、违背”的意思;从方言的角度来说,“乖”常重叠使用形成某些方言中的感叹句的“乖乖!”一语,表达说话者心中的惊讶、羡慕、恐惧等心理活动,表达的是其本义“神异”的意思,与“怪怪”相同。故此,我们可以大胆设想“乖”的引申的路径和轨迹大致为:“神异”→“精怪”→“机灵”→“乖巧”。

类似“冤家”和“乖”这样的同一个词语具有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两种义项的在语言学上称作同形反义词。同形反义词的两个相反或者相对的意思并存于该词的多个词义中,属于一词多义中最特殊的一类。同形反义词现象在很多语言中都存在,具有普遍性。相反义项得以在同一时间和同一语言空间共存于同一个词并非偶然,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可从对立统一规律、对立联想理论、词义的反向引申等多个维度得到解释。

汉语中除了历时层面上的同形反义词(即一个词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义相反)还有共时层面上的同形反义词(指一个词语的相反意义在同一时期内被不同的人群同时使用,并行不悖)。后者又可以具体分为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中的同形反义词两种。

我们先以海峡两岸的“窝心”一词为例,看看社会方言中的同形反义词。

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现代汉语和台湾地区所谓“国语”在一段时期内几乎隔绝地发展,“窝心”这个词在历史上曾经共存过的两个义项被分别保留在两岸。在大陆某些方言中表示受到委屈、侮辱或诬蔑,不能表白而心中苦闷,即“闹心”。如:“他窝心,他不但想把那身新衣扯碎,也想把自己从内到外放在清水里洗一回。”(老舍《骆驼祥子》)。而在台湾地区,“窝心”一词指的是因为他人的体贴让人心里感到温暖和感动。随着近年来两岸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个在大陆本已经消失了的“欣慰、舒畅、满足”之义又重新在网络、媒体、影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这样,原本随着词汇的发展已经消失了一个义项的同形反义词,又重新回到了此范畴。

接下来,再以“惨”和“霸道”为例,看看地域方言中的同形反义词。

“惨”字本来的意思是悲惨或凄惨;“霸道”为蛮横、不讲理的意思,但在四川方言语境中两者皆表现出相反的意思。

甲:川菜好吃吗? 乙:好吃“惨”了!

显然,这里的“惨”表示非常好的意思。

甲:这位厨师厨艺怎样? 乙:真“霸道”!

同样,这里“霸道”也不再是蛮横的意思,反而是出于一种对厨师的赞扬,具有褒义。

这里的“惨”和“霸道”的用法属于典型的语用意义上的反正引申。相反相成是客观变化的规律与人们思维之常理,反映在词义演变上,就是反正引申。

语言学告诉我们,词语产生之初,都是对特定现象、事物的个别定义,是单一的、特指的,而随着语言的发展,单一词变为多义词。词的升格和降格使词产生了褒义和贬义的转化,而不同地域之间,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而带来语体色彩的不同,甚至产生同形反义这一特殊现象。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世界语言的交流融合,了解词语的同形反义现象能使我们在翻译古文和外语时,避免理解偏差;无论是语域上还是地域上,都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准确地把握语言。

不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这种以同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记录符号来表现相反或相对的语义,都不利于区别语义。因此,同形反义词渐趋消亡。现代汉语中依然残留的少量同形反义词,可能都是古代汉语的痕迹。其中有一些为了使意义更加明确,已经由单音词逐渐变为语素,和别的语素组合在一起成为意义更加准确的双音词,而更多的是失去其原有的一个或两个词义,语义变得更加准确。随着语言的发展,汉语中的同形反义词很有可能会全部消失,成为语言现象当中的一块化石。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