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州的前世今生

 秦王888 2016-12-09
古今地图的对比显示,南布洲居民曾大规模向南北两个方向新涨出的沙地迁移,以致最初时东西狭长的南布洲变成了现今的南北狭长。





===============================



从掘港——骑岸——东社沿岸是一个马蹄形海滩,范仲淹修筑堤坝时,有一座渔民了望避潮的古墩,为了避让古墩,范公堤建在了古墩东侧与之擦身而过. 

 

1276年民族英雄文天祥为报国东渡,闰三月十八日宿石港,于三月十九启程卖鱼湾出海,因船搁浅,晚停宿卖鱼湾,其副使杜浒南北巡察,在骑岸古墩上了望放哨。后人为了纪念文天祥东渡,就把这座古墩叫作“杜墩”,杜墩遗址在骑岸南九总路口。

 

从宋代修建范公堤以来,陆地向东推进了40km,每年以40米的速度东进,根据文天祥诗句描述“潮生万顷沙”,古通州湾每一次潮起潮落带来的泥沙沉积形成万顷良田,那么通州湾也许在不久将来搁浅,继续向大海深处延伸……
南通、通州、海门、启东、如东这几个地方原先是江海中的沙洲,其居民都是各地迁移过来的移民。其中,南通人主要来自苏南、浙江、如泰地区;通州东南部主要来自浙江、苏南地区;通州西北部即南通人;启海人主要来自浙江、苏南。
===========================================================
唐僖宗 乾符 二年( 875年 ),狼山为浙江西道节度使管辖,胡逗洲亦为浙江西道常州的辖地了。五代十国时,姚存制辖胡逗、东布二洲,任东洲静海都镇遏使,后子姚廷珪任东洲静海军使。当时,南布洲应该属于东洲范围。
南朝梁武帝年间(502年 — 549年),长江口出现了一块较大的沙洲——胡逗洲(又作壶豆洲,今南通市区)。
其后慢慢又出现南布洲(今通州城区及东社西部、西亭东部等地)、东布洲(启海北部)。10世纪初南布洲与胡豆洲相连,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东布洲又与陆地连成一片。

==============================================

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在景物.东布洲条下载:元是海屿沙岛之地,古来涨起,号为东洲,忽布机流至沙上,因名布洲。既成平陆,民户亦繁。

  显然易见,东布洲即东洲,即布洲。

  《舆地纪胜》在南布洲条下说:旧是淼然大海,其中涨沙,复为布洲场,今为金沙场。

  原来,南布洲即布洲场、金沙场,是布洲即东布洲的一部分。

  《舆地纪胜》人物.姚原道条下写道:姚原道 世居东布洲,即今之静海也。

  由此可见,静海也是东布洲一部分。

  所以崔桐在《县志》上说:东布洲——唐末属吴,为东洲镇——后周显德五年改为静海郡,寻改为通州,析其地东为海门县。

  可以说,东布洲之名始,就是一个整体沙洲。

  或许有人说,那我们胡豆洲呢?胡豆洲是南北朝时的古名。胡豆,即蚕豆。胡豆洲,又作胡逗洲(州)等。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把胡豆洲放在泰州篇介绍:胡豆洲在县东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盐为业,梁太清六年,侯景败走,将北赴此洲,为王僧辩军人所获。《太平寰宇记》通州篇则云,通州“西至泰州三百五十里”。

  看来历史上的胡豆洲虽属现南通范围,但在南通市区西三十里。千余年间,长江口沙屿变迁甚大,胡豆洲也几经沉浮。同样的情况是后汉书有载的扶海洲,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曰:“东阳废县在(泰)州东百里,其东有长洲泽,又东有扶海洲,今堙。”可见,如把今天的如东说成扶海洲,也是复涨后的扶海洲。

  变迁、几经沧海是东布洲形成的特殊性。

  今天的金沙,即昔日的南布洲,在南通东40里。历史上并不如此。

  《舆地纪胜》载:布洲夹在静海县南40里大江中,潮势如箭激。

  《海曲拾遗》《州乘一览》等志书则指出:南布洲在州南四十里大江中。《读史方舆纪要》则更为具体地说:布洲夹,州南四十里,有南布洲、东布洲,大海中沙涨为州也。

  南布洲由南到东,这是历史演变的结果。

  如何演变的呢?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类比法来说明。

  长江口沙洲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由于地球自转与洋流的合力,在海浪的推涌下,把江沙与海水相激而产生的大量电解物堆积在江口平缓处从而形成沙洲,并且往往成对地出现。此情,古今一致;我们可以观今而知古。

  长江口最新的沙洲是长兴岛、横沙岛;崇明,也始于东沙、西沙,后并接。

  东布洲元始状态也该如此。南北朝《舆地志》载:“海陵东境有东西二布洲”。时间约在东汉、南北朝时,胡豆洲东应该有一拦门沙,可能就是白水窝即以后的吕四一带。

  约在唐初,东布洲的两沙洲连接成一体。但不是今天的通吕水脊,而是现南通南四十里再往东至白水窝一带的原通吕水脊。白水窝,即唐初骆宾王匿居的地方;白水窝是白水郎(海上居民)居住的地方;因其地未开垦,故又名白水荡。有的地方志或古籍记有唐代海门县,因正史未有记载,不足为据,但不能完全排除其可能性:或许唐海门建县时间短暂,未能给后人留有更多的记忆;即使有记载,也因唐代史籍散轶严重,现存的唐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淮南道有目无文,无从知晓。

  那时长江主泓道在狼山北、现通吕水脊及其北。那里江水滔滔,波涛汹涌,更准确点,是茫茫一片的北黄海。那时的东布洲,似乎划归江南更合理些,浙江西道顺理成章地进行了管理。

  不久,原通吕水脊中部没江,撕开了约百里长的口子。

  约在唐末,撕开了的口子开始合拢。由西向东排开:金沙场,余庆场。不久,余庆场与吕四之间的夹江淤塞,为江场、芦场。江场非江姓之场,含长江演变成场的意思,犹如横江消失后演变为静海;芦场亦然。复为布洲的遗迹有二:金沙的进鲜港,芦场的曹严洼。夹江淤塞成陆后,其北一沙洲未并岸,即海门岛;南通藏的二迁海门图上有标。

  这里要特为说明的是,复为布洲的二布洲,是因其方位而名;在州南的叫南布洲,在南布洲东的称东布洲,专指余庆场;当东布洲并岸且建立通州后,东布洲一般指海门县;因东布洲最初的政治中心在东部。

  复为布洲后,东布洲又是一整体,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史诗。因有狼山,唐末乾符初浙江西道在此虚设狼山镇,有名无编;狼山镇遏使王郢不满而反。王郢谋反平复后,中原姚氏集团留守,设东洲镇,归淮南道管辖,拉开了50多年吴越、杨吴争夺东洲的序幕,成为五代的重要战场之一。

  此时,长江主泓道规律性南移,复涨后的东布洲南坍北涨。终于南布洲等由南而东;终于原为长江主泓道的横江由于淤塞而成陆。姚氏集团把狼山西到曹严洼北口的横江淤塞地叫静海,后来即以曹严洼为界,西部与静海地为静海县、东部与丰乐镇为海门县。

  复涨后,东部拦门横沙即吕四往南得到充分发育,先为T字型,后为厂字型。在横与竖交界处的内侧,长江流水相对平缓,于是泥沙迅速淤聚成陆并靠岸。这块成陆较晚的地方,姚氏集团叫为东洲,后来建为丰乐镇;姚氏集团还把狼山东的布洲,叫为布洲,建为大安镇;把狼山西的布洲,建为狼山镇;东布洲外侧的顾俊沙建为崇明镇。

  横江淤塞后,只有南坍而无北涨;南坍重又威胁到东布洲。北宋初,海门有六乡;不到百年,合为三乡一镇。到元末,海门故城(距州215里)没江;明洪武二十三年一迁县(距州130里左右)没江,明正德九年二迁县(距州百里)没江,明嘉靖二十四年三迁县(距州70里)没江;至清初康熙十一年四迁海门(距州40里)没江撤县,古海门仅剩长不到20里,宽不满5里的吕四一角;原静海县,也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土地重归水乡。

  此时,崇明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元初脱离海门升为州。崇明在长江口逐渐取代了东布洲的地位。清初,长江主泓道移至崇明南;于是在康熙后期,东布洲南坍戛然而止,且迅速复涨,促使海门厅于清中叶并岸,促使崇明外沙在清末接涨成陆。至此,古海门坍江之地大部分复现。按照规律,崇明迟早会并接;但必须待长兴横沙二岛连接且发育成熟,并取代崇明岛地位后方才出现。

  综上所述,东布洲地理有演变,东布洲、东洲、布洲之名的内涵有演变,其不同时期的含义不尽相同,大小、位置有变化。这给我们研究古海门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我们必须清楚,东洲镇的范围即后来静海都镇的范围:是整个大东布洲以及顾俊沙。东洲镇治,叫为东洲或东洲市。东洲镇改为静海都镇后,政治中心西移,这里成为新建的大安镇治。故《通州志》有东洲即大安的说法。东洲镇后来又成为海门故县(后周、宋、元)县治,海门故县又叫东洲、大安。海门故县没江后,迁往哪儿?当然是迁往宋礼安乡范围内的小东洲即原丰乐镇治,按《读史方舆纪要》的说法,丰乐镇曾设过利丰监。一迁县与故县相距80多里。


=================================================

南通的历史

我国古代地名用字,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即同一级地名的用字不能重复,重复了就要改。金代天德三年(1151年),该地北方又把潞阳(今北京市通县一带)改为通州。清代时为避免两地重名,在南方的通州名字前面加上一个“南”字,以示区别。民国元年改为“南通县”,1949年又把县城区及近郊合在一起,这才称为南通市。

==秦以前==
先秦称海阳,南通境内海安县历史悠久,是南通(江海)文化的源头。

周朝初年,周武王封子姬叔于邗。邗国北与淮河下游的嬴姓小国淮夷接壤,东临黄海,南隔长江与吴国相望,西与宗、“群舒”、六、英、梦等(今安徽舒城、六安、霍邱一带)为邻。南通一带属邗国(当时的南通除了海安,其他绝大部分地区未形成陆地,仍在海中)。

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年),吴王夫差灭邗国,“北霸中原,封其民江淮间(《国语·吴语》)”,地属吴国。

春秋时期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年),鲁哀公和卫出公、宋国大夫皇瑗在吴国的郧(今海安县立发乡)商谈鲁、卫、宋3国结盟之事,“秋,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左传·哀公十二年》)”。

周元王五年(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地属越国。

周显王三十七年(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地属楚国。

==秦汉==
秦初地属东海郡, 秦始皇 曾屯兵于境内 军山|象山 (今军山)。

汉高祖 初年,地属东阳郡。

汉高祖 五年( 前202年 ),地属 楚国(西汉诸侯国)|楚国 。

汉高祖 六年( 前201年 ),地属 荆国(西汉诸侯国)|荆国 。

汉高祖 十二年( 前195年 ),封侄 刘濞 为吴王,地属 吴国(西汉诸侯国)|吴国 。刘濞在封国内大量铸钱、煮盐,并招纳工商和「 任侠奸人 」,以扩张割据势力。

汉景帝 三年( 前154年 ),平定 七国之乱|吴楚七国之乱 后,国除,地属 江都国(西汉诸侯国)|江都国 。

汉武帝 元狩 六年( 前117年 ),置海陵县,地属临淮郡。

汉武帝 元封 五年( 前106年 ),地属徐州临淮郡。

新朝|新莽时期 ( 8年 — 23年 ),改海陵为亭间,地属淮平郡。

东汉 复置海陵县,地属徐州广陵郡。

==魏晋南北朝==

三国 时先属 曹魏|魏 , 曹操 “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征令内移,民转相惊…(《 三国志 ·魏志·蒋济传》)”,强令徙民,为隙地,海陵县废。

吴大帝 赤乌 四年( 241年 ),郡人 吕岱 招抚乡民回归。

晋武帝 太康 元年( 280年 ),复置海陵县,地属徐州广陵郡。

晋怀帝 永嘉 五年( 311年 ), 永嘉之乱 后北方地区人口避战乱大举南迁,部分迁至海陵。

晋安帝 义熙 七年( 411年 ),分广陵境置海陵郡,地属南兖州。

南朝 宋明帝 泰始 七年( 471年 ),分宁海县西境置海安县(因海水常浸淹农田,遂取名海安,为“永不扬波”之意),后并入宁海县,地属新平郡。

南朝 梁武帝 年间( 502年 — 549年 ),长江口出现了一块较大的沙洲——胡逗洲(又作壶豆洲,今南通市区)。

南朝 梁元帝 承圣 六年( 552年 ),乱将 侯景 兵败而曾企图占据壶豆洲,后为 王僧辩 所获。

==隋唐五代==
Image:鉴真和尚.jpg|thumb|150px|鉴真和尚
隋文帝 年间( 581年 — 604年 ),地属扬州总管府。

隋炀帝 大业 元年( 605年 ),废扬州总管府,置江都郡,地属江都郡。

唐高祖 武德 元年( 618年 ),胡逗洲为盐亭场。“胡逗洲上多流人,以煮盐为业(《 太平寰宇记 》)”,地属扬州广陵郡。

唐玄宗 开元 十年( 722年 ),设置盐官,地属扬州海陵县,隶属淮南道。

天宝 七年( 748年 ), 鉴真|鉴真和尚 第五次东渡日本时“发自崇福寺,至扬州新河乘舟,下至常州界狼山(《 大唐和上东征记 》)”。此时的胡逗洲已是一块东西80里、南北35里的大沙洲(唐时1里相当于0.56公里)。

唐僖宗 乾符 二年( 875年 ),狼山为浙江西道节度使管辖,狼山北的胡逗洲亦为浙江西道常州的辖地了。

唐哀帝 天佑 四年( 907年 ), 吴(十国)|吴国 姚存制据胡逗、东布二洲,任东洲静海都镇遏使,后子姚廷珪任东洲静海军使。

10世纪初,胡逗洲与另一个沙洲—南布洲连成一片,整个沙洲的范围向东扩展到了大致今 海门市 包场镇一带。

南唐烈祖 升元 元年( 937年 ), 南唐 代 吴(十国)|吴国 ,立 静海 都镇制置院,取“海疆平静”之意,姚存制孙姚彦洪任静海都镇遏使及静海制置使,置如皋县,地属泰州。

后周世宗 显德 三年( 956年 ), 后周 引兵取 南唐 长江以北地。

显德 五年( 958年 ),升静海都镇为静海军,地属 扬州 ,旋改 通州 ,意为水上交通方便之意,辖静海、海门2县,州治静海;同年,后周静海制置巡检副使王德麟在通州筑城“立四门,周六里七十步。

显德 六年( 959年 ),甃以陶甓,以北门地僻多盗,立壮健营镇之。”这是南通正式建城的开始。

==宋元明清==

宋仁宗 天圣 元年( 1023年 ),通州一度因避讳而改称崇州,别称 崇川 。

明道 二年( 1033年 ),复称通州,隶属淮南东路,领静海、海门两县。

庆历 年间( 1041年 — 1048年 ),东布洲(海门岛)又与陆地连成一片。狼山亦已渐与陆地相连,今南通的大部分土地均已成陆。隶属淮南东路。

嘉佑 五年( 1060年 ),教育家、理学先声、郡人 胡瑗 逝世。

宋徽宗 政和 年间( 1111年 — 1118年 ),“知州郭凝塞北门,改壮健营为玄武庙”。

宣和 元年( 1119年 ),郡人 王俊乂 以太学上舍擢第一(状元)。

政和 七年( 1117年 ),通州一度升为静海郡,不久复名通州,隶属扬州。

宋度宗 咸淳 五年( 1269年 ),两淮制置使 李庭芝 凿河40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

南宋 末,通州一度治于 金 、 元 之手,饱受蹂躏,特别是第二次蒙古人入城,屠杀酷烈。

宋恭帝 德佑 二年( 1276年 ),元军东下, 文天祥 被派往元营中谈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与其客杜浒、金应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复由海路南下,路过南通,写下'''“自海陵来向海安,分明如度鬼门关。若将九折回车看,倦鸟何年可得还。(《发海陵》)”'''的千古名句。

元初仍设通州,隶属扬州路。

元世祖 至元 十五年( 1278年 ),升为通州路,设总管府,隶属江北淮东道廉访司,并设万户府,镇守其地。

至元 二十一年( 1284年 ),复为通州,属扬州路,隶江北淮东道廉访司。

元顺帝 至正 十三年( 1353年 )五月, 大丰 盐丁 张士诚 起兵,占领泰州、通州。

至正 二十七年( 1367年 )七月, 朱元璋 派 徐达 攻克通州。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设守御千户所,废静海县,通州直管静海本土,领海门、崇明两县,属扬州府。

洪武九年(1376年)划崇明县归苏州府,通州仅领海门一县。

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倭始犯通州。

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七月,河北刘宸、齐彦明率qi yi军浮江东下,舟泊狼山港。总督都御使陆完派兵与义军战于狼山,齐彦明战死,刘宸落水而亡。

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通州除州城外,分6乡6场。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倭围通州,为参将解明道率众击退。扬州千户洪岱、文昌龄,泰州千户王烈率兵支援通州抗倭,殉难。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三月,倭犯通州,狼山巡检尹鼐御敌殉难,淮扬兵备副使张景贤率兵败倭于州城南,歼20余人。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三次犯通州,先后为知州喻南、淮扬兵备副使马慎率众击退。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倭由掘港入寇,掠白蒲镇。马慎督所部围倭于陈家庄。二日,倭奔。郡人曹顶追击,至单家店(平潮镇),因天雨路滑,战马失蹄,殉难。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四月,倭窜犯通州,狼山副总兵邓城御贼失败。倭进至白蒲,取道如皋谋取扬州。淮扬兵备副使刘景韶、游击邱升率兵三战三捷,倭回窜通州,被剿灭。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知州王之城以军山、剑山之石,代砖筑新城,南以望江楼为门,北连旧城,使成唇齿之势,新旧两城似葫芦,故又有葫芦城之称。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兵部尚书、蓟辽督师、郡人顾养谦逝世。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隶属江南省扬州府。是年闰六月十五日(8月6日),星陨如寸。次日,州民苏如彻、明万里等杀知州李乔以抗拒清廷推行剃发令。七月,清兵临境,苏、明被害。

顺治三年(1646年),州治置副将(从二品)镇守。

顺治十年(1653年)七月,州民复发难,以白布缠头为号,遭知州钱国琦、守备韩可桂镇压。

顺治十八年(1661年),改副将为镇守狼山总兵官(正二品)镇守。

清圣祖康熙六年(1667年),属江苏省扬州府。

康熙十一年(1672年),因江岸坍没,海门废县为乡,并入通州。康熙以后,新城年久失修,逐渐荒废,但新城之外护城河犹存其形。

康熙十五年(1676年),说书艺人祖师爷、郡人柳敬亭逝世。

康熙十九年(1680年),文学家、戏曲家、郡人李渔逝世。

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为直隶州,为别于直隶顺天府的通州,故称南通州,属江苏布政使司,下辖如皋、泰兴二县。

清高宗乾隆二十年(1755年),“扬州八怪”之一、郡人李方膺逝世。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隶江宁布政使司。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郡人胡长龄中一甲一名状元。

清宣宗道光二年(1822年),内阁学士、兵部尚书、郡人戴联奎逝世。

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年),郡人盛广大等响应太平军,于军山谋取义旗,事泄,遭官兵镇压。

同治五年(1866年)五月,灶民开垦荡地,与盐商发生冲突。总兵邓龙彪派兵缉捕灶民,遭到反抗,官兵大败后谎报“灶民造反,将乘虚攻城”,两江总督李鸿章派兵剿捕,灶民死难者2000余人。

清德宗光绪二十年(1894年),郡人张謇中一甲一名状元。

清恭宗宣统元年(1909年),设定3市区、10镇区、8乡区。

宣统二年(1910年),市区、镇区改为市,乡区改为乡。

==民国==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qi yi爆发后,吴淞水师参将许宏恩(字敬五,任过狼山镇右营游击)由沪抵通,于11月8日在城内东大街总兵衙门举行光复仪式并成立军政府,张詧任南通军政府总司令兼民政长。

1912年,通州改县,为与河北的通县相区别,改名南通县,设“南通县公署”。

'''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开风气之先,在南通创办通州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博物苑|中国第一座国人自办博物馆、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中国第一所纺织学校、女红传习所|中国第一所刺绣学校、伶工学社|中国第一所戏剧学校、盲哑学校|中国第一所盲哑学校和军山气象台|中国第一所国人自办气象台;并按照近代城市理念全面规划建设南通,因此南通被誉为“近代第一城|中国近代第一城”。'''

1914年—1927年,南通、如皋、靖江、泰兴等县为苏常道辖,海门、崇明等归沪海道辖。

1930年4月3日,江苏境内唯一的红军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在南通宣布成立。

1934年,设立南通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辖南通、崇明、启东、海门、如皋、靖江六县。

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3月在南通县北兴桥建立抗日民主政府。

解放战争期间,设通东、通海、通西、通如行署,在如东掘港建立苏中第四行政区专员公署,曾改建苏皖(华中)一、九行政区。

==建国后==

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后,设立南通市归苏北行政公署管辖,叶胥朝为首任市长。

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设南通专区。南通专区辖通州|南通、如皋、如东、海安、启东、崇明、海门等7县,专署驻南通市。

1958年,原由江苏省辖的南通市,划归南通专署领导。崇明县划归上海市。南通专署辖1市6县。

1962年,改为省辖市,并脱离南通专区。

1970年,全省又统一改专区为地区,专署驻南通市。辖南通、如皋、如东、海安、启东、海门6县。

1983年,南通地区与南通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南通地区的南通、如皋、如东、海安、启东、海门6县划归南通市领导,南通市区设城区、郊区,南通市共辖6县2区。

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南通成为沿海开放城市|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1989年11月起,经国务院批准,启东、海门、如皋、南通先后撤县建市,仍由南通市管理。其中南通县改称通州市。

199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南通市城区更名为崇川区,郊区更名为港闸区。

1997年南通市下辖启东市、如皋市、通州市、海门市、海安县、如东县、崇川区、港闸区等四市二县二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