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通日报

 杏林前浪4868 2020-08-10

海门与南通的三次合并

□李元冲

2020年7月,海门与南通再度合并,海门市作为南通市的一个区而改为海门区。长期以来通、海两地是一家,自公元902年吴国在东洲静海设镇始至2020年,已有1118年历史。两地曾三分三合,其中合的时间有152年,分的时间有966年(其中隶属南通管辖785年)。不管是分是合,通海两地人民长期共同奋斗,终使这方没有人烟的沙洲建设成了今天的中国近代第一城。合并后新的南通市将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第一次海门与南通合并始于902年至958年(共56年)。古南通(胡逗洲、静海、通州)和古海门(东布洲、东洲)原无建置,汉代时都为“海陵县东境”。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占领了东洲和静海,建立了“东洲静海都镇”。我们从南通狼山北麓的“天祚石刻”中可以找到关于“东洲静海”的证据。天祚石刻是这样记载的:“天祚三年(937)□月十四日东洲静海都镇遏使姚存(实为姚存制,因避讳而称姚存)上西都(即现在的南京)朝觐回到此”。石刻说明吴国时存在“东洲静海都镇”(亦称东洲都镇),姚存制就是这个都镇的“遏使”,当时以东洲为都镇的统治中心,官廨等都设在东洲。据认为东洲都镇(东洲镇)的建镇时间是在吴初的天复年间(902)。直至公元943年南唐(时南唐已代吴)“更移雄镇、开拓狼峰”(《姚锷墓志》)设“静海都镇制置院”,把官廨从东洲迁到了静海,开启了以静海为统治中心的局面。但不管统治中心在东洲或静海,两地都是一家人。直到公元958年,后周灭南唐“析其地东为海门县”(隶属于通州管辖)。南通、海门从此变为两个独立的行政区域。这样自902年至958年,海门与南通合并了56年。

第二次海门与南通合并始于1672年至1768年(共96年)。宋代海门曾是一个有120个里的大县,但从元代中后期开始,由于长江北移,崇明岛北侧的海门土地逐渐坍塌,县治也被迫西迁了四次。元至正年间(1341—1368)县治从东洲镇迁到礼安乡;明正德九年(1514)县治又迁至余中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县治再迁至金沙场;“清康熙十一年(1672)县废并州,民迁居永安镇,永安又复临江,至五十八年(1719)……择置徐涧渡田迁居,聚处是名兴仁镇。”(《静海乡志》)。至此海门、通州第二次合并与第一次合并相隔了714年(958—1672)。

兴仁镇,即今南通市通州区的兴仁镇,兴仁镇在南通主城区(崇川区)北侧。明代这里是一片荒芜的“渡田”(沼泽地),渡田中流动着一条小溪名为徐涧,所以这里又被称为“徐涧”。海门余民到此后,与周围通州人一起,对这块“渡田”进行了开发改造,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以仁者之心把勇敢和智慧献给了这片土地,因而将此地重新命名为“兴仁”( “仁者兴仁,智者兴智”的意思)。兴仁人在“兴仁”精神的鼓舞下,对兴仁进行了科学的开发和建设,经过100多年的奋斗,至道光十二年(1832),已发展成为一座有一定规模的镇。至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划通州19沙、崇明11沙及通、崇之间新涨之新沙共41沙,设海门直隶厅。”(《海门县志》)。至此海门和通州合并96年(1672年至1768年)后又重新分设。

1768年重设的海门厅称为直隶厅,直属于江苏省管辖(中间没有“府”的管辖,称为“直隶”)。通州也被设为直隶州,也直属于江苏省管辖。民国时期通州改为南通县,属苏常道管辖。海门厅改为海门县,属沪海道管辖。

第三次与南通合并始于2020年8月。1949年全国解放后建立了新的海门县。南通设了南通专区(后改南通市),海门隶属于南通专区(市)管辖。1994年海门撤县设市,仍隶属于南通市。2020年8月海门撤市设区,第三次合并于南通。与第二次合并相隔了252年(1768—2020)。为更好地增进海门、南通两地人民的福祉,为有利于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的需要,通海两地又走到了一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