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陈氏书院

 旗子0208 2016-12-09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搭乘地铁一号线即可直达。它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 年),于1894年竣工落成。陈家祠始建之初就已承担了广东72县陈姓子弟考学、进修的职能,故又叫陈氏书院。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国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1950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6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曾被印刷厂占用。1988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00二年三月被评选为“羊城八景”之一。现在,广州荔湾区为迎接2010年亚运会,已将面积不足2万平方米的陈家祠广场扩建至7万平方米。将原先周边建筑拆除,使“凹陷”的古祠堂重新“凸现”出来。这组艺术建筑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下,成了南粤文化的藏宝盒、聚宝盆,使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在100 多年前的广东,“陈”姓独占鳌头,原因有三个:一是人多;二是有钱;三是能做官。正因陈姓人,家大、财(材)大、业大,才有能力集资修建这座祠堂。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四月,陈昌朝、陈宗询、陈兰彬、陈伯陶等广东48位陈氏族中乡绅名流,联名发起修建陈氏书院。同年7月,陈氏以银元21691元3毫8仙,购买了广州西门口外恩龙里等总面积约36600平方米的地产,…………,陈家祠最终历时7年落成。

    陈家祠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巧夺天工的“三雕二塑,一彩绘和一铁铸”装饰艺术著称,三雕指的是砖雕、石雕和木雕,两塑指的是陶塑和灰塑,其中每一项都让人赞叹不已。

    陈家祠,整座祠堂坐北向南, 占地1.5 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宽80米、深80米,共占地6400 平方米。采用抬梁式建筑结构,硬山式封火山墙,以“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局,穿插六院八廊,也属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结构。所不同的是,它是由几个大型的四合院将大小19 座建筑联为一体,形成以中轴为主线,东西配殿,外设厢房的这种严谨对称的布局,具有浓郁的南方祠堂和书院的鲜明特点。一般又以“深三进、广五间、九堂六院”来概括陈家祠的整体建筑。它是广东目前现存宗祠建筑中规模最大,民间建筑装饰工艺最完美,最富有代表性的一个艺术建筑群。它以布局严谨、气势雄伟、装饰精巧、富丽堂皇而著称,倾倒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郭沫若先生在当年参观陈家祠后赞叹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陈家祠的“三雕二塑,一彩绘和一铁铸”建筑装饰艺术精美绝伦。现在我们还是从门外说起,在大门两边的青砖墙上分别有一副大型人物砖雕,为三雕中的第一雕。它们表现的是两个故事的场面:一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梁山聚义,另一个是历史故事“刘庆伏良驹”。这幅砖雕刻画了刘庆降伏了一匹烈马的生动场面。整幅画面采用多层次的雕刻,形成强烈的立体感。以圆雕、浮雕、减地结合镂空雕刻手法,使画面生动规整,以“挂线砖雕”的精美技法,使每一根线条纤细如丝,40多位人物逼真传神,栩栩如生。再配上左右两边的砖雕壁画:“百鸟朝凤”和“五伦全图”,更是美妙绝伦。这样的砖雕在广东是极为少见的,尽管岁月流逝日晒雨打,仍不失其艺术光彩。

 

     正门上的巨幅横匾,上面写着“陈氏书院”四个醒目的大字。为什么陈家祠不题“陈家祠”而用“陈氏书院”呢?原来,清朝时乾隆、嘉庆、光绪曾对广东颁布过三次“禁祠令”,严令广东地方建立合族祠堂,并大量捣毁各地小祠堂,所以当时广东七十二县的陈姓人士既为了可以建一个合族祠堂,而又不违反上面的规定,于是就把这座祠堂称为“书院”,而不叫“祠堂”,这也反映出广东人机智灵活、善变通达的性格和文化特色。

    跨过这高高的门槛,就可进入前厅。游客转身就可以看到两扇大门,见到两个高四米的门神,左边红脸的就是秦琼,右边黑脸的就是尉迟恭,这两幅画运用了勾线重彩的技法,色彩鲜明,人物逼真,不愧为典型的中国古代彩绘之佳作。门的上面还有两个铜铺首,每个都是纯铜制造,每个重60斤。它实际只是起到了一种身份象征的作用,是广东省境内最大的一个铜铺首。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木雕。可以说,在陈家祠中,几乎有木头的地方,就有木雕艺术。屋顶的每一根梁架,每一个斗拱,长达 1000多米的檐板上都雕刻着无数个人物、动物、山水、瓜果。既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又有羊城风景。包括《王母祝寿》《三国演义》等等,可以说这些作品聚集了广东木雕工艺之大成,展示了木雕工艺的精华。耸立在前厅中央的是四扇镂空双面木雕大屏门,整个屏风的上半部分是镂空、透雕的,通风透气,雕刻在最上面的是“孟浩然踏雪寻梅”,中间的是“金殿比武”、“金殿赏赐“,下面的是“渔歌唱晚”等许多吉祥如意的内容。    尤具特色的还有第二进后侧长廊上的柚木屏门双面镂雕,分别雕有历代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20幅木雕,被赞誉为“木刻钢刀雕就的中国历史故事长廊”。

    接下来是陈氏书院中装饰得最华丽,最引人注目的屋顶脊饰,它是广东地区所独有的建筑装饰艺术。陈氏书院共有十一条花脊,共有165米长。花脊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陶塑,全部由佛山石湾烧制。烧制的店号包括“文如璧”、“宝玉荣妃”、“美玉成”等,其中“文如璧”最负盛名。艺人在制作脊饰时,以泥板做脊架,采用捏塑、贴塑、雕刻等手法,待泥胚脊饰干透之后,施以宝蓝、黄、绿、褐、白等五种主要釉色,经一千多摄氏度高温烧制成型,然后镶嵌于屋脊之上。它们题材丰富,形象传神,工艺特别,人物的轮廓和动态栩栩如生。脊饰最引人注目的是高耸的陶塑鳌鱼,它龙头鱼尾,气势非凡。鳌鱼立于屋脊,含有“避火消灾,独占鳌头”之意。

    陶塑下面五彩斑斓的是灰塑,又称“灰批”。陈家祠的灰塑总长度达2562米,总面积约2448平方米,其规模之大、技艺之精、题材之广,为岭南建筑装饰之首。特别是那站在屋檐垂脊上的十二对一米多高的灰塑独角狮,它们全身朱红,大眼圆睁,张口摇尾,好像要凌空而下一样,整个灰塑气势雄伟,但又不失趣稚。陈家祠古色古香的花脊,每5年就要进行化妆一次,最近一次化妆已是2006年。当然,由于花脊饱受风吹日晒雨淋,“粉底”容易剥落,甚至严重褪色,部分灰塑更因内部铜铁线锈蚀或腐朽而极易损毁。从2008年末开始,陈家祠又展开大规模维修。其中恢复翻新灰塑、给木构件上新漆和给青砖涂保护液等都是必做工作。

       中路一、二进间的院子内的石栏杆镶嵌着铁铸双通花栏板,“金玉满堂”、“三羊启泰”等展示了中国近代铸铁工艺的成就。陈氏书院的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多用在廊柱、月梁、券门、栏杆、墙裙、柱础和台阶等地方。聚贤堂前的月台石雕栏杆,是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它融洽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雕和阴刻等多种技法,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图案的表现形式进行雕饰。双面铁铸通花栏板嵌入栏杆中,使呈灰白淡雅的栏杆在色调深沉的铁铸栏板映托下,对比鲜明,主题突出,极富装饰效果。


    1959年以后,陈氏书院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以搜集、保护、收藏、研究和宣传展览广东地区历代各类民间工艺品为主,兼及全国各地民间工艺品。馆内辟有多个展厅,常年展出馆藏文物。展品有陶瓷、雕刻、刺绣等工艺精品。其他工艺品种类还包括:广州珐琅、佛山灯色、潮州彩瓷,剪纸、木刻、门面,木雕、麦杆贴画,还有阳江、潮汕、佛山地区的漆器,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工艺等。还设有近代家具、书画、文房四宝等展厅、专室。 陈氏书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即被评为“广州十大旅游美景”之首。 

    今日的陈家祠,已经成为广州传统文化的集成者,也是南粤文化、岭南文化的集中写照。如果你想了解一下传统建筑和艺术,了解传统的家庭和家族观念,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精妙,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去看看,相信它的美仑美幻一定会让参访者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