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参观陈家祠有感

 chxiyan 2014-07-01

参观陈家祠有感参观陈家祠有感参观陈家祠有感

 

参观陈家祠有感

 

 

2013年3月12日,本人偕老伴和女儿到陈氏书院参观。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北侧。景点入门左右两侧写着“陈氏书院”和“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说明该景点具有观光与收藏展览两种功能。

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二十年(1894年) 建成,是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姓宗族捐资兴建的合族祠,为广东各县陈姓子弟赴省城读书应考的临时居所。陈氏书院是典型的岭南祠堂式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其总体布局遵循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按“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抄”进行设计。是一组阔五间,深三进,主体建筑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呈正方形,面积为6400平方米。

祠布局主次分明,纵横规整,严谨对称。中路三进是由门堂、“聚贤堂”和后堂组成。这是整座建筑群的主祠,为中心所在。而“聚贤堂”是整个祠堂的核心,是供族人聚会、议事、宴请、祭祀的场所。陈氏书院,是一座独特的建筑,它既不同于一般的纯粹祠堂、庙宇,也不是单纯的书院、学堂,而是一座集书院与祠堂,教化与祭袓两种功能于一身的独特建筑。厅堂轩昂,空间宽敞,廊庑秀美,庭院幽雅,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保存最完好的传统建筑,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的明珠。

陈氏书院集广东传统建筑艺术之大成,在建筑构件上巧妙地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铁铸和绘画等装饰艺术。其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技艺精湛,是一座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璀灿殿堂。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陈家祠的福字数不完。据介绍,陈家祠内各种材料的雕塑,从石雕、砖雕、木雕,到陶塑、灰塑,由蝙蝠构成的图案最多。按中国传统吉祥习俗,“蝠”与“福”、“富”均谐音,用艺术化的蝙蝠形象来代替“福”让人浮想联翩,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1959年起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研究、展出以广东地区为主兼及全国各地的历代民间传统艺术。馆内分别陈列陶瓷、刺绣、雕刻等十分珍贵文物和反映岭南民俗风情的民间工艺品,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陈氏书院巧夺天工的建筑装饰艺术与广东历代民间艺术精品共冶一堂,交相辉映,使人得到美的启迪和艺术享受。郭沫若先生曾赋诗称赞:“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陈氏书院一直是陈姓子弟读书会文的地方。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国期间,这里先后为广东体育专科学校、文范学校和聚贤中学。1950年作为“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校址,1957年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1960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组艺术建筑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之下,得以发扬光大,供国内外人士观摩鉴赏。2002年以“古祠留芳”之名入选为新世纪羊城八景,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点。年观众量近100万人,居全省博物馆、纪念馆之首位。

解放前它是陈氏族人毎年春秋二祭,全省七十二县陈氏族长于此祭祖聚会之地。据说陈济棠统治时期,他十分重视陈氏书院之春秋二祭,并亲自主持过二次联宗祭祖活动。

“文革”初期“破四旧”,“红卫兵”冲入陈家祠,把放在祠堂后座的陈氏祖先牌位搬出烧掉,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集回来的两条石湾陶塑瓦脊被毁坏。陈家祠的命运岌岌可危,幸亏广州新华印刷厂工人抢先占领了陈家祠,把机器搬进了祠堂的主体建筑,并很快投入生产。因该厂是负责印制毛主席著作和画像的,这是非常神圣的东西。为了保护生产的正常进行,印刷厂成立了“工人纠察队”日夜巡逻,坚决抵制“红卫兵”冲进去搞破坏,因此,陈氏书院才幸免于难。

陈氏书院内之楹联很多,其文化内涵也很深奥。如:

(一) 道缵太丘星聚一堂昌后世;

     德邻广雅风培百粤振斯文。

其意是:沿着太邱祖所走的道路走下去,把贤德之士集于一堂切磋学问,使后代更加繁昌;与德高望重的广雅书院为邻,用良好的学风培养我百粤子弟,举拔优秀人才。

(二)光先绪于东都,立德立功;

    观往昔之勋名,同昭日月。

其意为:发扬光大先祖在东都开创大业,立德立功;看以往历代祖宗获得功名与日月同光。

(三) 大德溯虞宾,自陶渔耕稼至垂裳位禄寿名,衍百世馨香令绪;

     贻徽沿颍长,化乡邻里党成美俗文范士则,启一堂雍睦休风。

其意为:祖宗美德来自万民敬仰之虞舜,舜以德治天下,流芳百世;先祖美名由太邱承先启后,太邱言行成为美好风俗之典范。

(四) 发祥溯东汉之年,文范炳千秋,仰徵士风高,群贤星聚;

     启宇在南天而外,灵秀钟百粤,看石门返照,珠海廻潮。

(五) 溯妫汭渊源,逯胡公而命氏,颍川派衍粤海,支分历四千余年,苗裔滋蕃,总是神明一脉;

     发宛邱光耀,始敬仲之辞卿,诗礼孔闻春秋,左立合七十二县,宗盟共守,不外仁义两言。

(六)九百年派溯英州,故土常怀绳祖武;

      七十县宗联穗石,德星再聚蔚人文。

三联意为:广东陈氏溯源追宗乃自舜帝,到胡公始定姓氏,太邱颍川派蕃衍南粤;七十二县于广州合建宗祠,以便各房学子赴考。书院章程明确:“凡我祠子孙果系聪明敏捷、材学有成、无力求学者,准入书院课读,由书院酌助膏火。”此乃仁义蔚人文也。

陈氏书院之楹联,具有溯源追宗,崇宗敬祖,慎宗追远之姓氏文化特色。

陈氏书院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例还很多,应当特别指出的是:

一、“陈家祠”首进大门上的匾额为什么朱底墨字赫然书“陈氏书院”? 这是因为清乾隆年间,广东官府担心各地族人聚集在广州建造合族祠会聚众闹事,于是规定广东城内禁止建造祠堂。为避官府禁令,精明的祠堂创立者把祠址选在西门口外,远离当时的市中心,又靠近大名鼎鼎的广雅书院,并将“祠堂”改称为“书院”。

二、短短的六七年时间里就把“南粤冠祠”建成,其资金从何而来?事情得从广东最大的姓氏——“陈”姓说起。天下李,广东陈,李姓一度是中国人数最多的姓氏,而在陈家祠落成的1894年,广东最多的则是陈姓。作为广东第一大姓,陈氏的绅士名流,在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四月,开始倡建“陈氏书院”。 当时陈家祠的董事职位可以用金钱购买,以获得神龛正座主位作为回报。牌位的摆放位置与捐款数目挂钩,各地陈姓族人只要交纳一定款项,就可将自己的祖先牌位放入陈家祠内供奉。很多省内的陈氏宗族以村为单位出钱,海外陈姓华侨也慷慨解囊,当时放入的牌位共计五千多个,大概有数万两银子,建祠资金很快就筹集起来。光绪十三年(1887)开始清理场地和定格局,光绪十六年(1890)正式破土动工。
   三、现珍藏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里的两樽旧神牌,是当年烧神牌的红卫兵见是自己的祖先而被收藏起来的。陈家祠能保存到今天,还要归功于那些不忍这样一座精美绝伦的岭南工艺建筑被毁于文革,而将广州的红宝书印制厂设置在这里的人们。

                                              2013年3月16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