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斯坦福妈妈的TED演讲发人深省,你给孩子的是不是清单式人生?

 adamzhu34 2016-12-09



坤 妈 荐 文

“焦虑症”是当下中国家庭教育中的流行病。不过,你不要以为只有中国的爸妈们焦虑, 其实大洋彼岸的美国父母中同样也有“虎妈”、也有“直升机父母”。强烈的控制欲、过度的溺爱或苛求、对“成功”的狭隘定义,对名校的执著追求是这一类父母的通病。

在中国,因为升学主要看高考成绩,这类父母会呈现出对孩子成绩的近乎病态的严格要求,并且为了孩子的成绩不惜牺牲家庭的一切乐趣;而在美国,由于高校选拔标准的不同,这类父母则追求孩子GPA、特长竞赛奖项、社团活动地位、公益服务时长等……家长生怕孩子错过每一步,浪费每一分钟,甚至为孩子制定每一个计划、然后一步步将孩子导向自己满意的大学和职业中去。用本文作者的话来说,这样家庭的孩子得到的只是一个“清单式童年”。

不要以为只有对孩子成长投入不够的父母不称职,这类对孩子过于投入、甚至事无巨细的父母,同样是害了孩子。下面这位斯坦福妈妈的TED演讲令人震惊,也发人深省。


Julie Lythcott-Haims,曾就读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加州艺术学院、斯坦福大学,毕业后做律师,之后又在斯坦福大学任校长助理、教务长等职十几年之久,而她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演讲部分内容)


      我们总把焦点放在那些对孩子的成长教育投入不够的父母身上,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那些对孩子成长过于投入的父母,他们对孩子们成长的危害同样不可估量。这些父母觉得一个孩子的成功有赖于他们的保护,他们密切地关注着孩子的每一刻,及时阻止每一个错误的决定,事无巨细,然后成功地把孩子导向某些自己满意的大学和职业中去

如果我们这样养育自己的孩子, 那他们最后拥有的只能是个清单式的童年。


清单式童年


保证孩子安全健康、吃饱喝足

保证他们去正确的学校和班级,取得满意的分数

保证他们参加运动项目,校外活动,得到做领导的机会

对他们说,别只加入个俱乐部,你得自己组建一个,因为大学申请看重这个······


我们希望所有这些都完成得尽善尽美


我们的孩子肩负着比自己曾经肩负过的更高的期望,我们觉得是理所应当的于是我们义不容辞地成为孩子的服务生、私人助理和秘书。

面对我们无比珍视的孩子们,我们会花充足的时间去激励、暗示、帮助、买通、喋喋不休,希望避免他们把事情搞糟弄乱,阻止他们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防止他们毁灭了自己的未来······


清单式人生对孩子的影响


首先,没时间自由地玩儿每份作业,每次测验,每个活动对于预设好的将来都有着决定性意义。于是我们可以取消孩子做家务的义务,只要他们能保证完成清单上的项目,睡眠不足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在清单式的童年里,父母通常会说:我只想让孩子快乐!可是当孩子们从学校回来,有太多次我们首先询问的是他们的作业和成绩。而我们脸上表达出的肯定、爱,以及他们的价值,却来自于许许多多的A。


于是我们的孩子们,无论在高中的排名如何,都被压的喘不过气。他们变得脆弱、过劳,甚至老气横秋。他们希望听到父母说:“你已经做的足够了,你已经很努力了。” 在焦虑症和抑郁症高发的年龄段,他们开始凋零,开始怀疑:这样的生活值得吗?




我们这些父母们非常确定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好像如果不能进入那几个大学,我们的孩子就没有未来可言。也许,我们只是担忧他们没有一个能让我们在朋友面前夸耀的未来。

清单式人生的害处

如果你真的要给孩子清单式童年,你会发现不仅仅是孩子们把自己的价值简单地等同于成绩,而且在我们把自己意识强加于他们成长中时通过过分的帮助、保护和手把手的指挥,我们剥夺了孩子们发展自我效能的机会(注:自我效能指的是一个人对于通过自己的行动达成目的的信心,是一个包含了自信自律自强的概念)。



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心理天赋,自我效能的重要性远高于他们从父母的表扬中所建立的自尊。自我效能建立在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能够导致某种结果,注意是自己的,而不是父母的行为。所以如果孩子要建立自我效能,那他们要有更多的思考、计划、决策、实践、期望、妥协、尝试、犯错、想象还有体验自己的人生。



当我们把成绩、奖项当作童年的目标,完全为了将来能够有希望进入那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学或者职业,那我们对于孩子成功的定义就太狭隘了。即使我们通过过度帮助让他们达成一些短期的成果,可长远的代价却是孩子们的自我意识


我们最好能更多的关注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掌握的技能,和健康状况,这些让他们在任何地方都能取得成功的东西


孩子需要我们减少一点对分数成绩的苛求,而把更多的兴趣放在一个可以为未来成功打好基础的童年,放在一个建立在爱和“琐事”上的童年。

爱和琐事


历史上最长的关于人类的纵向研究发现:事业有成,这种我们迫切期望孩子们能实现的成功,来自于在童年时做过细碎的,丝毫看不出重要的“琐事”。而且越早开始,效果就越好

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一点,可是在清单式童年中,我们默许孩子们别去碰那些细碎无聊的家务。于是当他们成年以后,他们没有卷起袖子埋头苦干的热情,没有环顾四周提前帮老板准备点什么的习惯和本能(中国人常称之为“没有眼力见儿”,坤妈注)


另一个研究发现:幸福来自于爱,不是对工作的爱,而是对人的爱,对伴侣、朋友、家庭的爱。所以童年应该教会孩子们如何去爱,他们只有先爱自己才能学会去爱别人,而只有得到了父母无条件的爱,他们才能学会爱自己。



所以当我孩子从学校回来,我们不应该再只去关注分数和成绩,我们应该把手机放到一边,看着他们的眼睛,让他们读到那种当他们刚出生时我们发自内心的喜悦。然后我们应该说,“今天过的怎么样?有什么有意思的事儿吗?”如果他们像我青春期的女儿一样回答: “午饭,”,即使恰恰你像我一样其实想听到的是数学成绩,你还是要对午饭提起兴趣:“今天的午饭为什么那么有趣?”你要让孩子们知道我们在乎的是他们,而不是他们的成绩。

成功和幸福


那些大牌的学校确实要求分数、成绩单、奖项,不过一个人幸福和成功并不需要来自于这几个大牌学校。幸福和成功的人有去州立大学、社区大学、没人听说过的小学校,或者在这上到一半退学了。(没错,当年马云也是考了好几次大学才考上个普通本科)


如果我们愿意多看看几所学校,愿意暂时把我们的自负放在一边,我们就会意识到,算我的孩子没能进入那几个大牌学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而更重要的是,如果他们的童年不是在完成一份专制的清单,那么他们无论是进哪所大学,都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了选择,他们已经做好准备,要靠着自己的能力去闪闪发光。





我得向你们承认,我的两个青春期孩子 Sawyer 和 Avery。曾经有段时间,我觉得我对待他们俩就好像对盆景树一样,我会精心的剪裁,把他们塑造得完美无缺,完美到确保让他们进入那几所最难进的大学。但是通过养育自己的两个孩子,通过和上千位其他人的孩子一起共事,我意识到Sawyer 和 Avery 不是盆景。他们是不知名不知种类的野花,而我的任务是为他们提供养分,让他们经历锤炼,爱他们使他们能去爱别人并收获爱,让他们能按照自己的轨迹收获学业和事业。的任务不是让他们变成我想象中的 Sawyer 和 Avery,我的任务是支持他们成为熠熠发光的自己!



本文演讲视频和文字来源于网络,由“武汉家庭教育”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