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季兰:无情者伤人,有情者自伤

 古典书城 2020-12-04

古典书城

「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化公号 最具人气的古典文化社群 」

国学经典 | 古典文学 诗词歌赋 | 历史趣闻 | 风俗礼仪

季兰赏花(图片来源:莲子)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相思怨》

寂寞的道观,锁住了少女的芬芳年华

她美姿容,深情箫散,专心翰墨

善弹琴,尤工格律,却被清规戒律压抑着

深情只能在心底里激荡、煎熬

春花渐凋,时光如流

芳心寂寞,唯空自嗟叹

长夜漫漫,她携琴登楼

一曲又一曲地弹奏,倾诉心中的激情


月如此明亮

她独对孤灯,清冷,寂寥

尽管是千里共婵娟的殊荣

亦无法温暖指尖渐冷的转变

她便是多情才女李季兰

李季兰的一生,曾有过三次恋爱

但全部都夭折了,无疾而终

三次真情的投入

换来的却是三次无情的辜负

李季兰,原名冶,唐乌程人(今浙江杭州)。唐朝女道士,著名才女、诗人,诗今存十余首,多赠人及遣怀之作,后人曾辑录她与薛涛的诗为《薛涛李冶诗集》二卷。


被父母无情“抛弃”,惨入道观

据《唐才子传》记载

李季兰生来美貌,多才善辞令、弹琴

很小的时候(据说是六岁)

她就做了一首叫做《咏蔷薇》的诗

里面有句“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因“架却”谐音为“嫁却”

父亲就恐慌她将来会是不洁之人

便决定狠心抛弃她

将她送入道观任其自生自灭

也不知这样的记载有多少依据

如若真是如此,其父母也却有些过了

在被父亲送入道观的岁月中

李季兰的生活是清冷难耐的

她从六岁的懵懂到十六岁的情窦初开

都是一个人在寂寞的岁月里悄然绽放

徒有一副美貌娇柔的脸庞

却无人欣赏,没有人能够理解

她内心浓郁悲伤,沉重孤独

于是,十六岁的她自比做《蔷薇花》——

翠融红绽浑无力,斜倚栏干似诧人。

深处最宜香惹蝶,摘时兼恐焰烧春。

当空巧结玲珑帐,著地能铺锦绣茵。

最好凌晨和露看,碧纱窗外一枝新。


那最初的感动,却是最深的痛

不知谁是第一个追求她的男人

有人说是那位号称“茶圣”的陆羽

但从两人的年龄上来看

她比陆羽大二十多岁

有传闻说两人从小便相识

再从李季兰写给陆羽的诗来看

两人更像是姐弟的亲情关系——

《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这是李季兰唯一一首公开送给陆羽的诗,诗中的内容,更像是对亲人来探望的欣慰,没有一句涉及男女爱情,由此可以断定他们之间是清白的。

李季兰的初恋,叫做朱放

她生命中一见如故的情愫

是朱放最初赋予她的

她曾天真的以为

每一场感情,都会得以善终

朱放是一个隐士

曾到李季兰出家的地方隐居

与李季兰相识,两人都有共同的爱好

那就是诗歌,朱放写过一首《别李季兰》——

古岸新花开一枝,岸傍花下有分离。

莫将罗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肠断时。

诗中表明,两人经常约会,情分已是不浅,但朱放去没有大胆的公布出来两人的恋情。

但李季兰却难掩心中的真情

既然爱的真切,为什么不敢大胆说出来呢?

于是,她回了朱放一首《寄朱放》——

望水试登山,山高湖又阔。

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

郁郁山木荣,绵绵野花发。

别后无限恨,相逢一时说。

李季兰的这首诗就不一样了,诗中她大胆的向世人表露了对朱放浓烈的爱。“相思无晓夕阳,相望经年月”,每时每刻,都在思念着他。

世事无常,她没想到的是

朱放虽是一个隐士

选择在田园幽静的生活

但他内心却是一个渴望功名利禄

“待价而沽”的势利之人

所以,当朝廷决定重用他时

朱放毅然丢下了李季兰去江西为官

无情者伤人,有情者自伤

被朱放抛弃的李季兰

独自望着他离开的方向

望断山长水阔,也只能将无边的相思之泪

化作断断续续的诗行,独自吟到天明

《明月夜留别》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此一别后,朱放彻底

断绝了与李季兰的联系

他是她的初恋,所以她格外看重

于是,也留下了对他的一腔哀怨

君辽海上,抛妾宋家东


怦然间的心动,迎来决然拒绝

第一次恋爱,就这样草草结束

接着进入她生活的是一位和尚

他的名字叫做皎然

皎然是著名高僧,与陆羽是死党

在陆羽的引荐下,李季兰与之相识

在相处逐渐熟络的岁月里

李季兰被皎然的才华所倾倒

渐渐的内心有了一丝波澜

于是,李季兰不知是和皎然开玩笑

还是试探皎然,便写了一首情诗给他

她在诗中表露了要与皎然结为夫妻的愿望

但皎然却畏首畏尾,不敢接招

也回了一首诗《答李季兰》——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

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诗中皎然对李季兰的情意答复的很委婉,并没有轻视的味道。他告知李季兰,自己内心已不泛涟漪,只能完整的归还她的一片情意,做自己独享的皎然。

皎然已经修炼到了

心如止水、不生情漪的境界

而李季兰却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人

什么清规戒律,故作矜持

在如火如荼的爱情面前

都不值一提,尽管丢到一边

不过,皎然的回复

却有点像是在标榜自己

爱慕你的人写情诗给你,你既无意

私下回绝便好,可他却非要再写首诗

让天下人都知道,李季兰追求过我

可我身为出家人,着实无奈

其实是包含了有一种变相承认的意味

李季兰面对皎然一心静幽的境界

也只能无奈的感慨一句——

禅心已如沾泥絮,不随东风任意飞

就这样,第二次真情,又夭折了



再一次的真心,换来却是离情

李季兰的第三个恋人

是诗人阎士和

阎士和这个人史料记载不

不知是如何与李季兰相识

但从李季兰留下的诗中

我们可以推测出,阎士和是她的诗友

两人因和诗生情,毫无疑问

她对他的爱,依然是真心真意

阎士和要出远门

李季兰不放心,写诗嘱咐——

《送阎二十六赴剡县》

流水阊门外,孤舟日复西

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

妾梦经吴苑,君行到剡溪。

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

她在诗中,将这场无法阻挡的离别比作萋萋芳草,那伤感留恋之情,就像疯狂的野草,无处不萋萋。在诗中,她甚至以妾自居,还期待自己的“君”能够早日归来。“莫学阮郎迷”,则是温柔的警告,不要让别的女人把你迷花了眼,不记得回家的路啊。

可是这段恋情也没有维持了多久

便无疾而终了,具体原因史料没有记载

只是从李季兰再写给阎伯钧的诗中

就能看出这个远行的男人给她怎样的答复

《得阎伯钧书》

情来对镜懒梳头,暮雨萧萧庭树秋。

莫怪阑干垂玉箸,只缘惆怅对银钩。

当收到阎伯钧的书信后,李季兰又一次表现出心伤不已的模样。她本没有对这样朝生暮死的情感抱有太多的幻想,可是当念想破灭时,内心还是会痛。从诗中的言语,能够感受,她觉得自己已至深秋之年,潇潇暮雨子规啼,鸣叫伤心曲。

每一次,她都热情如火的去爱

等情爱变为灰烬时

她不但不放手

还要将自己烧的遍体鳞伤

她不明白,她的不值

她所倾心的男人都将她

弃之如敝屣,根本就没有珍视的曾经


“至亲至疏夫妻”

于是,她在这样被忽视

被遗弃的岁月里喘息,挣扎

开始放荡不羁的过活

她变得不拘礼俗

经常和男人在一起喝酒

也渐渐的艳名大盛

连远在长安的唐玄宗都听说了她

下了道诏书,召她进宫

临到长安之前

她写了一首《留别友人》——

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

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

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归峰;

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漫相峰。

整首诗以凄艳的笔调,向友人诉说了她美人迟暮的悲凉与无奈。

谁也没想到

她这次去长安,竟是永别

就在李季兰心怀忐忑地赶往长安时

震惊一时的“安史之乱”爆发了

长安一片混乱,唐玄宗仓惶西逃

李季兰不但没能见到皇帝

自己在战火中也不知去向

李季兰失踪后,陆羽很是怀念

写下一首《会稽东小山》的诗

里面有这两句,感人至深

昔人已逐东流水,空见年年江草齐

在她晚年放荡的时光里

曾写过一首六言诗《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远明月,至亲至疏夫妻。

这首诗有她以寡淡的风格,用最简洁的语言将人间至深情意描绘的深入刻骨。

终究她还是没有放下情

“至亲至疏夫妻”,看似大彻大悟

实则仍在爱情的漩涡中挣扎徘徊

她终究是一个天性烂漫的女子

习惯不了清淡无味的生活

即便是能够一针见血的

道出男人百般不是

可终究还是回不了头,靠不得岸


值得一提的是

关于她的死,还有另一种说法

说是她因给叛军朱泚献诗

后来朱泚兵败被杀,李季兰也

受到牵连,被乱棍打死

这种说法一直未得到史料证实

也算是留一个悬念吧

李季兰一生漂泊

她不爱风尘,亦不被风尘所爱

她只爱她的情,却始终没有明白

无情者伤人,有情者自伤

正如那句禅语所说——

“人活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留言

责任编辑| 明若晓溪

其它公众号如转载,请回复「转载查看相关注意事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