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家庭教育微评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忍不住对孩子发火,常常陷入“惹你生气——冲他发火”的死循环。为了少发同样的火,少犯同样的错误,少走重复的弯路,家长需要了解发火的原因,理解自己和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本文列举了几种常见的家长发火的原因,有助于父母更好地进行情绪管理,减少亲子间的紧张气氛,营造快乐和谐的亲子关系。 文/ CC爸妈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 上周咱们探讨了一个非常人性化、非常接地气的话题:“没忍住,冲孩子发火了怎么办?” 然后在后台就看到了妈妈们各式各样的发火现场。 还是那句话:发火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今后少发同样的火,少犯同样的错误,少走重复的弯路。 除了做发火之后的补救措施之外,妈妈们更想知道的是:如何跳出这种“惹你生气——冲他发火”的死循环。 我大概总结了几个让妈妈们发火频率最高的情况。 一起来看看,你家是哪种吧?
孩子的行为不符合你的期待 比如,某天你身体不适,想早点休息,但是孩子各种折腾就是不睡觉。 或者,正好你负责的工作出现了某些闪失,急需你处理,孩子“不识趣”地磨着你陪她玩。 应对方法:跟孩子认真地做出解释。 如果你不解释,有的时候孩子就不能明白,为什么昨天不想睡觉的时候你就能跟她玩游戏,今天还是一样的情况你就发火了。 或者刚才还跟你玩的好好的,为什么接完一个电话回来,还要继续跟你玩,你就发脾气了。 不要觉得孩子小就不明白,对于特别小的宝宝,即便他明白不了事件本身,他也能看懂你的表情和语气。 最初的时候,我也不愿跟CC解释那么多。 后来我发现越是不解释直接疏离,CC的反抗和纠缠就越强烈,好似非得拼个鱼死网破才能证明她没被忽视和冷落。 后来我就试着解释,“妈妈突然有个着急的事要做,不能陪你玩,需要离开你一会,这件事情妈妈必须现在做,你可以玩积木或是看书等我一下好么?妈妈会很快处理完。” 她小一些的时候自然也是要闹的,但是她知道我不能陪她的原因不是因为她,即便哭也能很快平复,不似之前那般歇斯底里。 再大一些,就有了默契,当我说,我需要工作一下的时候,她还是会表示一下被打断的不满,但却会自己看书或是玩玩具。 跟孩子真诚地解释,让她知道你发脾气的原因不是她,她会释怀并感到被尊重,自然也就愿意去理解你。 2 孩子的行为触碰到了你的雷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和雷区: 有的妈妈很讨厌孩子在公共场合喊叫; 有的妈妈受不了孩子拖拖拉拉; 有的妈妈不能忍受孩子对外人没礼貌; 有的妈妈看不惯孩子丢三落四…. 每当出现类似情况,就跟踩了雷一样,不得不炸。 应对方法:想清楚以下三件事。 1. 你的标准真的适合孩子么? 比如,如果一个外向型的妈妈跟一个内向的孩子,当孩子遇见陌生人就往你身后躲,而不能如你期望的一般大方打招呼的时候,你就会因为他的无礼而失望。 当不管你如何引导劝说,孩子都改变不了时,你就会怒其不争,这就成了一个跨不过的雷区。 这种情况,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修正自己的标准,尊重孩子的本性。 我们总是愿意拿自身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殊不知每个孩子天生的气质不同。 我们提出的要求,要以尊重孩子的本性为前提。 所以那个急脾气的父母不妨等一等你的小蜗牛,那个学霸的父母在辅导自家“笨孩子”的时候不妨再有点耐心。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体,而不是我们的复制品,他们不该,也不必参照我们的标准。 2. 你不能接受的,真的不被允许么? 你们都知道C爸有洁癖,因为洁癖他曾忍不住想限制CC的很多行为。 比如不想让她在草地上打滚,不想她把在外面捡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带回家,偶尔跟他去医院什么都不许她碰不许她摸… 如果CC也是个内秀的淑女就罢了,偏偏她活泼好动的心性最喜欢搞“探索”,走到哪里都搞得乌烟瘴气,稳稳地踩中了她爹的雷区,常常惹得C爸不快。 后来我跟C爸深聊过一次,结果就是彼此都能认同:孩子的天性没理由屈服于家长所谓的“原则”。 在不伤害自己,不妨碍他人的情况下,她有权利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而不是按照父母的要求。 所以C爸最终还是接受了CC大部分的“不够干净”行为,尽管他还是一直追在她屁股后面喊她洗手,但不会再限制她的行为并为此发怒。 有的时候,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你就会发现,大人的很多限制都是反孩子天性的。 所以,在你能接受的范围内,给他们多一点自由吧。 3. 确定不能妥协的,找到解决的办法。 如果确定有些规则不能妥协,或者就是不愿妥协,不可以么? 比如有的安静型父母就是不喜欢孩子大喊大叫,洁癖型的妈妈就是受不了孩子乱丢东西,等等。 当然也可以。 尊重孩子,给他们尽量大的自由,是一方面;但尊重自己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如果对于父母来说,妥协确实更艰难,你觉得不愿意为孩子改变原则的时候,那坚持自然也是可以的。 孩子既然投身于这个家庭,就有义务尊重这个家庭的规则。 前提是你要始终如一,不左右摇摆,他自会调整自己去适应你,对孩子也不会有太大伤害,具体方法可以参照下一条。
3 孩子旧错重犯带给你挫败感 对于一些屡教不改的错误,也很容易让妈妈们暴跳如雷。 因为这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教子无能的挫败感。 你最开始跟孩子说“不”的时候,他一定也是听的。 但他可能很快发现了,大人的不可以,有的时候只是虚张声势,只要他坚持一会、耍赖一下,“不可以”就能变成“可以”。 而如果你“不可以”变“可以”的概率太大,就别怪孩子每次都忍不住想要赌一把的心啦。 所有屡教不改的问题都有背后的故事,要去源头解决,而不是在事故现场发脾气。 应对方法:规则要明确,坚持要彻底 说“不”之前,先考虑一下自己反悔的几率有多大,而“不”一旦说了,就坚持到底。 要么就别干涉,要干涉就坚持到底。 只有你的坚定,才是减少孩子哭闹最简单的方式。 因为只要明确了规则,清晰了底线,久而久之就内化成了孩子自动遵守的规则。 反之呢,你这次动摇了,孩子看到有机可乘,下次就会用加倍的哭闹来动摇你。 恶性循环下去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而且,你说出口的话显得特别没用,孩子还显得特别熊!! 另外一些偏要撞南墙的孩子,不妨就让他撞一撞,还是上篇提到的,让他自己承担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
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们犯错的机会,也给他们自己承担后果的机会。 在他受挫之后,不讽刺嘲笑,不落井下石,而是真心地理解他,安慰他,他自会从后果中学习,也会更加听取你的建议。 妥协永远比坚持要简单,但该立的规矩如果能立得坚定清楚,以后会省去很多麻烦。
4 纯属个人情绪,需要寻找发泄突破口 不管是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妈妈,作为妈妈的角色,永远是24小时全年无休的。 我们不能随时随时地保持好心情、强耐心。 而且生活的鸡毛蒜皮,职场的明争暗斗,婆媳的家长里短,很容易添油加醋地给生活蒙上一层烦躁和焦虑。 当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需要爆发的时候,不会察言观色的孩子就很容易沦为出气筒。 应对方法:示弱和认怂 当你觉得某段时间心情特别压抑的时候,不妨把孩子交给孩儿他爹,或是奶奶、姥姥,出去放个风,约朋友喝个茶逛个街。 但是更建议,平时的时候,就能留有自己的一点独立空间,全心全意养育孩子的同时,也留一点点自我。 这并不会很难,每天让孩子爸爸陪玩一段时间,哪怕只是晚饭后的一个小时,这段时间你不必去管孩子,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或是每个周末有一天的时间把孩子交给爸爸或老人,自己随意放松做点什么。 没有人能做真正的永动机,偶尔的抽离是为了更加元气满满的回归。 此外,跟孩子示弱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如果我特别焦虑或烦躁的时候CC来烦我,我就会很火大。 后来发现,对孩子,示弱比逞强更好使。 比如我常用的句式,“呜呜~~我的工作好难啊,我一直都做不完,我又累又烦,CC还不让我工作,还要让我陪她玩,呜~我真的太难了,呜呜~~” CC就会说“别哭了,别哭了,你工作吧。” 其实孩子还是很懂事, 只要不是赶在她情绪也很崩溃的时候。 你赶在她崩溃之前先崩溃,她其实是会体谅你的。 人类生来就有怜悯之心,对比自己更惨的人,通常都会表示同情。 所以装可怜这事儿,用小品里“好贱”那句话,“这玩意儿,谁先占上算谁的啊。” 没人规定,大人不能跟孩子比惨啊。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新时代、新父母、新理念,养娃需要鸡汤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婴幼儿喂养、睡眠、疾病、心理知识。 欢迎随手点赞并分享到朋友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