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尔伯格

 蔚丽春 2016-12-10
 Lawrence Kohlberg:科尔伯格(1927-1987),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和研究路线,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是皮亚杰对偶故事的发展,同样也是用情境故事设置道德冲突并提出道德问题,让被试在自己的反应中“投射”内心的观念,反映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共设计了九个两难故事,这些故事都包含两种尖锐对立的不同价值选择;所代表的冲突时青少年关注的;引发的问题对个体在较高的发展水平上有意义。)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每隔三年重复一次,追踪到22、23岁)和跨文化研究,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更加具体、精细和系统。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
  科尔伯格提出的二通道的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是按照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分类的)如下:
  1.前习俗水平(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 这以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
  (1)、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编辑本段]2.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括一下两个阶段:
  (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平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
规则。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编辑本段]3.后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平、平等、个人的尊严、良心、良知、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对科尔伯格的批评
  科尔伯格的研究对我们深入理解道德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视角,但是对科尔伯格的发展论也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科尔伯格的研究并没有澄清道德发展的阶段是否有严格的顺序,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否要求抛弃前一种思维方式。埃里沃特 杜里尔认为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的转变中,包含着对先前那个阶段的一种重新构造和取代。另外就连科尔伯格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实验中也承认,在现实的教学背景下,其所提出的道德发展理论过于复杂,操作性不强。但两难故事还是被广泛地使用。
  另外,科尔伯格的研究虽然注意跨文化的特点,但是被试主要以男性为主,具有一定得局限性。吉利根注意到在道德判断和认知方面存在着性别差异,提出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