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说水与衣食住行之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水与生活(上)

 黑扭 2016-12-10

小编的话



水是生命之本,万物之源。

人是天地孕育哺育而生的灵秀。它也影响着自然,并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人的生命,也是与水难解难分、休戚与共的缘分轮回。人类的生活,朝朝暮暮,岁岁年年,如波涛跌宕起伏,似江河奔腾不息。人类的历史,如天河星汉,源远流长,浩瀚深邃。

《易经》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说的就是宇宙和世界的缘起。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传说中,女娲用黄土和水,在初七这一天,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最早的人类。《尚书》曰:“五行:一曰水,二曰土,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说的是宇宙自然五种要素相生相克的理论,而水则居五行之首。普普通通、自然天成而又无处不在的水,代表着生命、生机和活力。水乳交融,生生不息。正是大地母亲用丰饶的出产和无尽的甘霖,滋养着人类!

生命的维系,离不开物质环境的支持和供给。

水是生命的延续。人类的发达和进步,在于由对自然、环境和自身的感悟、认知和总结而来的文化的承续和发展!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饮食男女,平凡生活。生命的哲理和对自然的感悟,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的习惯和观念的深处。


傍水而居是中国人的居住理想,也是生活所需


今天,我们推出的是《图说中华水文化》从书系列之“水与衣食住行”第一章  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水与生活(上)。(本书作者:李红光 马凯 程麟 刘经体)






数字上的人与水




从距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气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

人类生存的地球表面,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除了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外,水圈的表现也令人关注。


地球之水的存在形式多样,冰川亦是地球水圈的重要组成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9 亿吨。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水(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的35 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 米的水层均匀覆盖。

大气圈与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推动下,水在水圈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停运动,构成全球范围的海陆间循环(大循环),并把各种水体连接起来,使得各种水体能够长期存在。从陆地到海洋、从大地到天空,耗用约9 个月的时间,大自然就可以完成一次大的水循环。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水也是最常见的溶剂。液态水是形成生命的基础条件之一。人类的起源正是由简单生命经过亿万年的演进,而逐渐形成的。


水既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物质基础,也为人类创造了舒适惬意的生活环境


水是人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失掉15% 的水,生命就会有危险。在我们经由口所摄取的饮食中,没有哪一种物质具有比水更重要的作用。人在孤立无助的困境中,只要有水,生命就能维系较长时间;生病时若无法进食,需要补充的首先是水。因此,洁净而充分的水补给是生命得以维系的根本。

水在生物体中通常都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海洋里有一种称作“海月水母”(Moon Jellyfish) 的漂流水母,其胶质的身体所含水分竟高达98%。平时食客们爱吃的爽口的海蜇,则是根口水母的一种。


美丽的海月水母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世界上70% 的人喝不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现在,每年有1500 万名5 岁以下儿童死亡,其原因大多与饮用水有关。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每天有25 万人由于饮用水有问题而得病或由于缺水而死亡。

水的存在状况与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分布也有关系。1935 年,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经过研究,提出了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角线,即“瑷珲—腾冲一线”(又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或“胡焕庸线”)。胡焕庸线与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其东南方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其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自古是游牧民族的天下。中科院国情小组根据2000 年资料统计分析,胡焕庸线东南侧占全国43.18% 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93.77% 的人口和95.70% 的GDP,压倒性地显示出高密度的经济、社会功能;胡焕庸线西北侧地广人稀,生态环境恶劣,其发展经济、集聚人口的功能较弱,总体以生态恢复和保护为主体功能。降水量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历史上的名人与水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名人与水的渊源和典故被后人世代传颂;下面是几个流传甚广的故事。


●大禹治水

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有位神话般的治水英雄,他就是大禹。传说在上古的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民意并推举能人来平息水患。鲧被推选出来。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筑三仞之城,即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阻障洪水,9 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大禹采用疏顺导滞的方法成功治理洪水,被载入史册,传颂后世


虽然自己的父亲因治水失败受惩罚,但是禹并没有因此心怀怨恨和消沉。相反,他以拯救天下万民于水火为己任,负重前行,劳心竭力。禹审视了父亲的治水方略,改变了“围堵阻障”的人为对抗式治水方法,采用“疏顺导滞”的自然引导,即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属性,首先疏通壅塞的川流,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最终平息了水患。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山西陕西交界峡谷中的禹门口,还有河南三门峡黄河中的人门、鬼门和神门礁石,据说都是禹带领百姓大力治水留下的遗迹。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后世。

大禹治水时,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阙,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大禹治水居外13 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

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在河

南中部有座城市称作禹州(再早则称为禹县),在山东西北部有座县级市禹城(隶属于德州市管辖)这都是为纪念大禹这位神话般的英雄而命名的。

总之,尧、舜、禹不仅是中华先祖的佼佼者,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伟人毛泽东在诗句中写道:“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这正是宏伟愿望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老子和孔子以水论道

春秋时期,老子与孔子两位圣贤偶遇。孔子就一些疑惑和不解,恭敬虚心地向老子求教、问礼。


老子与孔子以水论道,为后世留下经典哲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坚强。因其无有,故能入于天地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子听到,恍然大悟: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认可: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歈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在那个百家争鸣、群雄并起的时代,也许老子已经跋涉过许多河流,见过各种各样的水态。他从平常的水情变化当中,悟出了道,悟出了理。也许,他是站在前人总结和感悟的高地,把常见的自然现象升华为人世的规则和道理。孔子,将这些认识和感悟记入典籍,传授门徒。后来,这些哲理千古流传,至今不怠。


●西施浣纱

西施是春秋末期越国人。越国古都诸暨城南有个苎萝山,山不高而峻,林不密而秀。山下是若耶溪,自北而南,蜿蜒曲折,溪水清澈,急中有缓,潺潺有致,淙淙有声,似林鸟呢喃,如情人私语。西施姓施,名夷光,因家住苎萝西村,村人都称她为西施,久而久之,知道她本名的人反而变得很少。天生丽质的西施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就流传开来。


若耶溪畔,西施浣纱,为后人留下无数创意想象


“浣”,就是洗涤。“纱”就是苎麻,本地人称为“苎萝”,为荨麻科麻植物,多年生草本,其茎部柔韧而有光泽,取其茎皮(纤维)用来织布、结网。浣纱也代指西施。《全唐诗》里有“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在越国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成为吴王夫差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发挥了重要作用。传说吴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

其实在古代,女性大多是要去河中洗衣的。这既是生活中的规定动作,也是女子勤劳美德的表露。何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谁也说不清楚。也许就是西施白衣飘飘,立在越溪水畔,轻揉曼投,长袖飞扬。那种把生活的真切与想象的浪漫紧紧结合的真实美和自然美,一下子就抓住了范蠡等人的目光。水流和河岸,就像是今天时尚的舞台,供人展露才艺。若有才貌出众的,被观众和星探发现了,也就可以走出小天地,登上大舞台,去尽情施展与挥洒了。范蠡的慧眼,不仅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也留下了千古佳话和绝世美人,任凭后人想象!

最近,有首琵琶乐曲名为《沉鱼·西施浣纱》。它于古乐曲中吸收了不少养分,但曲韵流畅不露痕迹。琵琶的演奏平稳沉着、如歌如泣。弦乐的烘托,婉转悠扬又激昂澎湃。它使人感受了古越国的山水人物风情及西施即将卷入吴越政治舞台的万般无奈。

还有厦门的美食家,创制了一道名为“西施浣纱”的菜肴。用鱼翅高汤煨烂入味,捞出装盘中模仿白沙;以菜胆虾胶捏制头像,以黑芝麻为眼睛、红辣椒仿嘴唇,制成上笼屉蒸熟定型取出,摆在鱼翅四周;最后,以适量高汤下锅烧沸,调以精盐、味精、鸡精,用湿淀粉勾芡,淋在鱼翅和美人菜胆上即成。据说色形俱佳,软滑鲜爽,味道醇美,令人浮想联翩。



名言和诗词中的人与水




●感叹的,是流水还是时光?

《论语·子罕》中记载,已过半百的孔老夫子站立在山东曲阜泗水的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说,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孔子『见大水必观』,水触发了他的哲思


“逝者”,没有特定的所指,自可包罗万象。且就天地人事而言,孔子仰观天文,想到日月运行,昼夜更始,便是往一日即去一日;俯察地理,想到花开木落,四时变迁,便是往一年即去一年。天地如此,生在天地间的人亦不例外。人自出生以后,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每过一日,即去一日,每过一岁,即去一岁。自然界、人世间、宇宙万物,无一不是逝者,无一不像河里的流水,昼夜不停地流,一经流去,便不会复回。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也说:“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意思是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生苦短,岁月如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流淌的,是江水还是友谊?

我国有许多山水相连的邻邦。出于“远亲不如近邻”的友善态度,中国人民与邻国长期保持着和平共处、互相支援的关系。早在20 世纪50 年代,陈毅元帅就曾作过一首《赠缅甸友人》。诗中写道:“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彼此为近邻,友谊长积累。不老如青山,不断似流水。”这首诗还被改编成纪录片《欢乐的节日》中的插曲,被广为传唱。


澜沧江水传送着中国与缅甸等东盟国家的友谊


进入21 世纪,中国与东盟共同启动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开发,这条奔腾不息、穿越崇山峻岭和艰难险阻的河流,又将成为一条南北大动脉,输送不尽的人流、物流和友谊。这条自然的河流,将成为和平之水、进步之水,把蓬勃兴旺的中国与蓄势待发的中南半岛紧密地连接起来,成为推动亚洲发展的新发动机。


●感叹的,是飞瀑还是才情?


庐山飞瀑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名篇佳作传颂至今


自然的美景,往往令人流连忘返,在诗人的眼中,更是激发灵感的源泉。当诗人李白来到庐山,看到美丽的三叠泉,不由诗性迸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哪里是人间,这是天上才有的美景!诗人的豪情与夸张的想象力,为庐山瀑布作了完美的诠释。名人的佳作,在一代代士子的吟咏中传诵。尽管后来在其他地方又发现了一些规模、水量和落差都大得多的瀑布,但是在国人的心目中,还有什么瀑布,能赶得上庐山瀑布有如此这般的声望和气度呢?


●慨叹的,是海水还是志向

建安十二年(207 年)九月,53 岁的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后,胜利班师。当他来到渤海之滨的碣石,即兴写下了《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碣石观海,借海之浩渺抒发内心壮士情怀和英雄抱负,写就《观沧海》


萧瑟秋风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渺接天,眺望山岛高耸挺拔,草木依旧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英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描写的大海,既是实景,又融进了想象与夸张,展现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与“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所谓的英雄气短、美人迟暮,讲的是无论英雄或美人,都有难以释怀的无奈。但是,总还是有人、有英雄能向凡俗挑战。曹操在暮年的时候,依然东征西伐。与此同时,还留下了雄浑有力的诗篇《龟虽寿》。曹操生于乱世,富贵无常,生死莫测。但他的志向、气度和雄才大略是一脉相承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