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制里的“坐”与“跪”

 汐钰文艺范 2016-12-10

  要说“坐没坐相”,先说说什么是“坐有坐相”。古人标准的坐姿,最基本的就叫做“坐”。“坐”是个会意字,本义是两人对坐在地上。古人的“坐”和我们现在的坐姿不同,而是需要两膝相并、双脚在后、脚心朝上、臀部落在脚跟上。《礼记·曲礼》要求人“坐如尸”,从古代典籍中,我们也能看出“坐”可不是一个随便的姿态。

  除了“坐”,标准坐姿还有“跪”。“跪”和“坐”都要求要两膝相并、双脚在后、脚心朝上,区别仅仅在于“跪”时臀部并不落在脚跟上。“跪”可不是随随便便扑通一跪,而是一种重要的礼节。与“坐”“跪”形成鲜明对照的,就是“坐没坐相”的“踞”了。“踞”的特点是双脚和臀部落在地上或其他支撑物上,两膝上耸。“踞”分为“蹲踞”和“箕踞”,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膝盖并拢而后者膝盖打开。“蹲踞”在古人看来是不礼貌的。

  “箕踞”比“蹲踞”更放松也更有趣。这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人在“箕踞”时双腿打开,就像簸箕一样。《礼记·曲礼》对于姿态的要求就有“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告诉我们坐着的时候一定不要伸开双腿。

  恨“箕踞”的人不少,爱“箕踞”的人也大有人在。“箕踞”第一次见于古籍,是在《庄子·至乐》中,出自著名的“庄子妻死,惠施往吊之,庄子方箕踞鼓盆而歌”。孟子因为妻子箕踞而要休妻,庄子却在妻子去世时仍箕踞,两者差异一目了然。

  无论是“坐”还是“踞”,都发生在“席地而坐”的年代。“席地而坐”慢慢变为“垂足而坐”之后,解放了人的双腿和膝盖,但并不妨碍“坐有坐相”和“坐没坐相”的区别仍然存在。(摘自《团结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