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话专栏】平安︱古典诗词常用的表达技巧(二)

 tnj660630 2016-12-11


古典诗词常用的表达技巧(二)

文︱平安

(一)古体诗词的修辞方法。(下)


4、对比。


对比是古典诗词运用非常多的一种方式。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陶尽门前土,

无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夏。”

这首诗是梅尧臣的《陶者》。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苦难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互文。


互文的修辞手法,现代不是很常用,但古代用的是非常多的。所谓互文就是,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大家都知道的名句有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清时明月汉时关”

“主人下马客在船”等。

先看第一句,如果解释成“将军打了一百次仗死了,壮士打了十年仗回来了”就错了,将军怎么那么倒霉呢?诗人这样写完全是诗句对仗的需要,正确的解释是“将军和战士从军多年,不知打了多少次仗,有的死了,有的归来”。


6、反复。


反复的修辞方法是现代诗人古典诗人都喜欢用的方法。

现代诗中著名的诗句就是《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中的句子:

“周总理,你在哪里,在哪里

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

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某一种意义和情感。《秦风.无衣》诗中,每段开头都用“岂曰无衣?”就是这种方法,意在强调不管物质条件多么恶劣,也不能丧失杀敌报国的勇气和决心。这样的方法在《诗经》中用的是最多的。


7、比喻。


要注意比喻和比兴的区别,比兴的目的在于兴起,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绝大部分都用在开头。比喻的目的是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明喻就是带有喻词的句子,喻词就是“如”“像”“仿佛”若等,暗喻就是带有“是”叫做“作为”等词的比喻;借喻是没有喻词,直接把喻体说出来的诗句。举个例子说明。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句巧妙地用“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喻为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8、借代。


借代就是借用相关的事物代替要表达的事物。它可以用部分代替整体,具体代替抽象,特征代替人。比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里的一针一线就是用事物的部分代替所有的东西,比如,“白胡子说”,白胡子是说话人的特征,不说说话人的名字,直接用他的特征代替。借代的好处就是,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更有咀嚼性。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9、排比。


排比很好理解,排比就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连接说出来,就是排比。

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一连用了九个意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个凄凉悲哀孤独寂寞的环境。


10、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来。设问用的位置是不同的,有的用在开头,是为了引入问题,带动全篇;有的放在中间,是为了承上启下;有的放在结尾,是为了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这首诗是用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英雄人物的英雄业绩。


11、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它和设问的区别就是,设问有问有答,反问是只问不答,目的就是要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引起读者回味。

如:

“江东弟子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用反问的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要注意的是,反问大都在结尾,设问更多的是在开头。


12、双关。


古典诗歌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这种修辞手法运用得就特别多。双关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这里的“莲子”是谐音双关。“莲子”本来只一种水生植物,这里暗指“怜子”,怜是爱的意思,子是你的意思,合起来了就是爱你。这首诗表层意思是写采莲女采莲,深层意思就是写采莲女对爱人的深情爱恋,莲子青心,象征爱的纯洁、清澈、不掺杂任何纤尘、忠贞不二。 

(待续)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