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偓诗全集

 fuhaizhenren 2021-12-17
韩偓(842-923),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京兆万年人。他的父亲韩瞻与大诗人李商隐为连襟,所以韩偓称李商隐为姨父。偓幼年即有才华,其诗极得李商隐的赞许,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诗中说:“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诗题中的“畏之员外”,指韩瞻,“雏凤清于老凤声”,是夸赞韩偓的诗超过了韩瞻和自己。韩偓昭宗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及第,时年48岁,科场似乎并不顺利。但中进士后,韩偓的仕途却相当顺畅,十数年间由左拾遗、员外郎而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成为昭宗朝廷十分倚重的大臣。当时的形势是:黄巢农民军虽已被平定,但各地藩镇愈加拥兵自重,相互之间攻伐不息,攻城野战,杀戮严重,朝廷已完全丧失了控制能力。黄巢部下降将朱温(时赐名朱全忠,封东平王)大权在握,飞扬跋扈,他如李克用、李茂贞、杨行密、钱鏐、王建等地方藩镇,也都各自积蓄实力。分地割据、各霸一方的唐末五代十国局面,几乎已呼之欲出了。昭宗小朝廷内,宦官擅权,废立出于一意。韩偓就是在此形势下,走向权力中心的。昭宗李晔于光化三年十一月,被左右军中将刘季述逼迫退位,囚于东宫少阳院。韩偓与宰相崔胤定策诛杀刘季述。天复元年(公元九〇一年)正月,昭宗复位,崔胤晋爵为司空,偓等赐号功臣。五月,擢升为翰林学士,并为昭宗所倚重,屡次召对,问以机密大事。但大厦将倾,岂韩偓辈能独立支撑?十月,朱全忠逼帝幸风翔,偓追至鄠县,见帝恸哭。至风翔,迁兵部侍郎,进承旨。三年正月,帝还京师。二月,偓为朱全忠所恶,先贬为濮州(今属山东)司马,再贬为荣懿尉,徙邓州(今属河南)尉。在权臣怀忌、皇帝大臣皆不能保护的情况下,韩偓遂携眷属入闽(今福建)依附王审知。王审知当时是福建都团练观察使兼福州刺史,远离中原,韩偓弃官入闽,保全而已。天佑元年(公元九〇四年)四月,朱全忠逼帝迁都洛阳。八月,朱全忠弑帝于椒殿,唐哀帝即位。天佑六年,两次以学士之职召偓入京。偓不敢入朝,举家南迁,至福建,依王审知。后唐同光元年(公元九二三年),客卒于福建南安龙兴寺,年八十,死时家无余货。
韩偓本质原仅一介书生,且不免风流习性,在时局推动下,乃为一位威武不能屈的志士仁人。故其诗也分两种,一种是收在《韩内翰集》中堪称“史诗”性作品,一种是收在《香奁集》中艳情香软作品。韩偓与韦庄均为唐代最后一群诗人。

感事三十四韵(丁卯已后)

紫殿承恩岁,金銮入直年。人归三岛路,日过八花砖。

鸳鹭皆回席,皋夔亦慕膻。庆霄舒羽翼,尘世有神仙。

虽遇河清圣,惭非岳降贤。皇慈容散拙,公议逼陶甄。

江总参文会,陈暄侍狎筵。腐儒亲帝座,太史认星躔。

侧弁聆神算,濡毫俟密宣。宫司持玉研,书省擘香笺。

唯理心无党,怜才膝屡前。焦劳皆实录,宵旰岂虚传。

始议新尧历,将期整舜弦。去梯言必尽,仄席意弥坚。

上相思惩恶,中人讵省愆。鹿穷唯牴触,兔急且㺦猭。

本是谋赊死,因之致劫迁。氛霾言下合,日月暗中悬。

恭显诚甘罪,韦平亦恃权。畏闻巢幕险,宁寤积薪然。

谅直寻钳口,奸纤益比肩。晋谗终不解,鲁瘠竟难痊。

只拟诛黄皓,何曾识霸先。嗾獒翻丑正,养虎欲求全。

万乘烟尘里,千官剑戟边。斗魁当北坼,地轴向西偏。

袁董非徒尔,师昭岂偶然。中原成劫火,东海遂桑田。

溅血惭嵇绍,迟行笑褚渊。四夷同效顺,一命敢虚捐。

山岳还青耸,穹苍旧碧鲜。独夫长啜泣,多士已忘筌。

郁郁空狂叫,微微几病癫。丹梯倚寥廓,终去问青天。

【注】“㺦猭”:《玉篇》㺦猭〔líanchuān音联川〕:兔走貌。

向隅

守道得途迟,中兼遇乱离。刚肠成绕指,玄发转垂丝。

客路少安处,病床无稳时。弟兄消息绝,独敛问隅眉。

社后

社后重阳近,云天澹薄间。目随棋客静,心共睡僧闲。

归鸟城衔日,残虹雨在山。寂寥思晤语,何夕款柴关。

息虑

息虑狎群鸥,行藏合自由。春寒宜酒病,夜雨入乡愁。

道向危时见,官因乱世休。外人相待浅,独说济川舟。

早起探春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烟柳半眠藏利脸,雪梅含笑绽香唇。

渐因闲暇思量酒,必怨颠狂泥摸人。若个高情能似我,且应欹枕睡清晨。

味道

如含瓦砾竟何功,痴黠相兼似得中。心系是非徒怅望,事须光景旋虚空。

升沉不定都如梦,毁誉无恒却要聋。弋者甚多应扼腕,任他闲处指冥鸿。

秋郊闲望有感

枫叶微红近有霜,碧云秋色满吴乡。鱼冲骇浪雪鳞健,鸦闪夕阳金背光。

心为感恩长惨戚,鬓缘经乱早苍浪。可怜广武山前语,楚汉宁教作战场。

李太舍池上玩红薇醉题

花低池小水泙泙,花落池心片片轻。酩酊不能羞白鬓,颠狂犹自眷红英。

乍为旅客颜常厚,每见同人眼暂明。京洛园林归未得,天涯相顾一含情。

余寓汀州沙县,病中闻前郑左丞璘随外镇举荐赴洛兼云,继有急

征,旋见脂辖。因作七言四韵,戏以赠之,或冀其感悟也

莫恨当年入用迟,通材何处不逢知。桑田变后新舟楫,华表归来旧路岐。

公干寂寥甘坐废,子牟欢抃促行期。移都已改侯王第,惆怅沙堤别筑基。

又一绝请为申达京洛亲交知余病废

鬓惹新霜耳旧聋,眼昏腰曲四肢风。交亲若要知形候,岚嶂烟中折臂翁。

梦中作

紫宸初启列鸳鸾,直向龙墀对揖班。九曜再新环北极,万方依旧祝南山。

礼容肃睦缨緌外,和气熏蒸剑履间。扇合却循黄道退,庙堂谈笑百司闲。

己巳年正月十二日,自沙县抵邵武军,将谋抚、信之行。到才一

夕,闽相急脚相召,却请赴沙县。郊外泊船,偶成一篇

访戴船回郊外泊,故乡何处望天涯。半明半暗山村日,自落自开江庙花。

数醆绿醅桑落酒,一瓯香沫火前茶。(缺二句)

建谿滩波,心目惊眩,余平生溺奇境,今则畏怯不暇,因书二十八字

长贪山水羡渔樵,自笑扬鞭趁早朝。今日建谿惊恐后,李将军画也须烧。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此翁(此后在桃林场)

高阁群公莫忌侬,侬心不在宦名中。岩光一唾垂緌紫,何胤三遗大带红。

金劲任从千口铄,玉寒曾试几炉烘。唯应鬼眼兼天眼,窥见行藏信此翁。

失鹤

正怜标格出华亭,况是昂藏入相经。碧落顺风初得志,故巢因雨却闻腥。

几时翔集来华表,每日沈吟看画屏。为报鸡群虚嫉妒,红尘向上有青冥。

卜隐

屏迹还应减是非,却忧蓝玉又光辉。桑梢出舍蚕初老,柳絮盖溪鱼正肥。

世乱岂容长惬意,景清还觉易忘机。世间华美无心问,藜藿充肠苎作衣。

晨兴

晓景山河爽,闲居巷陌清。已能消滞念,兼得散馀酲。

汲水人初起,回灯燕暂惊。放怀殊未足,圆隙已尘生。

暴雨

电尾烧黑云,雨脚飞银线。急点溅池心,微烟昏水面。

气凉氛祲消,暑退松篁健。丛蓼亚赪茸,擎荷翻绿扇。

风期谁与同,逸趣余探遍。欲去更迟留,胸中久交战。

山院避暑

行乐江郊外,追凉山寺中。静阴生晚绿,寂虑延清风。

运塞地维窄,气苏天宇空。何人识幽抱,目送冥冥鸿。

闲兴

景寂有玄味,韵高无俗情。他山冰雪解,此水波澜生。

影重验花密,滴稀知酒清。忙人常扰扰,安得心和平。

漫作二首

其一

暑雨洒和气,香风吹日华。瞬龙惊汗漫,翥凤綷云霞。

悬圃珠为树,天池玉作砂。丹霄能几级,何必待乘槎。

其二

黍谷纯阳入,鸾霄瑞彩生。岳灵分正气,仙卫借神兵。

污俗迎风变,虚怀遇物倾。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

腾腾

八年流落醉腾腾,点检行藏喜不胜。乌帽素餐兼施药,前生多恐是医僧。

寄隐者

烟郭云扃路不遥,怀贤犹恨太迢迢。长松夜落钗千股,小港春添水半腰。

已约病身抛印绶,不嫌门巷似渔樵。渭滨晦迹南阳卧,若比吾徒更寂寥。

闲居

厌闻趋竞喜闲居,自种芜菁亦自锄。麋鹿跳梁忧触拨,鹰鹯搏击恐粗疏。

拙谋却为多循理,所短深惭尽信书。刀尺不亏绳墨在,莫疑张翰恋鲈鱼。

僧影

山色依然僧已亡,竹间疏磬隔残阳。智灯已灭馀空烬,犹自光明照十方。

洞庭玩月

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玉碗深沈潭底白,金杯细碎浪头光。

寒惊乌鹊离巢噪,冷射蛟螭换窟藏。更忆瑶台逢此夜,水晶宫殿挹琼浆。

赠隐逸

静景须教静者寻,清狂何必在山阴。蜂穿窗纸尘侵砚,鸟斗庭花露滴琴。

莫笑乱离方解印,犹胜颠蹶未抽簪。筑金总得非名士,况是无人解筑金。

南浦

月若半环云若吐,高楼帘卷当南浦。应是石城艇子来,两桨咿哑过花坞。

正值连宵酒未醒,不宜此际兼微雨。直教笔底有文星,亦应难状分明苦。

桃林场客舍之前,有池半亩,木槿栉比,阏水遮山。因命仆夫运

斤梳沐,豁然清朗,复睹太虚。因作五言八韵

插槿作藩篱,丛生覆小池。为能妨远目,因遣去闲枝。

邻叟偷来赏,栖禽欲下疑。虚空无障处,蒙闭有开时。

苇鹭怜潇洒,泥鳅畏日曦。稍宽春水面,尽见晚山眉。

岸稳人偷钓,阶明日上基。世间多弊事,事事要良医。

中秋寄杨学士

鳞差甲子渐衰迟,依旧年年困乱离。八月夜长乡思切,鬓边添得几茎丝。

【注】题一作“中秋永夕奉寄杨学士兄弟”。

寄禅师

他心明与此心同,妙用忘言理暗通。气运阴阳成世界,水浮天地寄虚空。

劫灰聚散铢锱黑,日御奔驰茧栗红。万物尽遭风鼓动,唯应禅室静无风。

清兴

阴沈天气连翩醉,摘索花枝料峭寒。拥鼻绕廊吟看雨,不知遗却竹皮冠。

深院

鹅儿唼啑栀黄觜,凤子轻盈腻粉腰。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

凄凄

深将宠辱齐,往往亦凄凄。白日知丹抱,青云有旧蹊。

嗜咸凌鲁济,恶洁助泾泥。风雨今如晦,堪怜报晓鸡。

火蛾

阳光不照临,积阴生此类。非无惜死心,奈有灭明意。

妆穿粉焰焦,翅扑兰膏沸。为尔一伤嗟,自弃非天弃。

信笔

春风狂似虎,春浪白于鹅。柳密藏烟易,松长见日多。

石崖采芝叟,乡俗摘茶歌。道在无伊郁,天将奈尔何。

雷公

闲人倚柱笑雷公,又向深山霹怪松。必若有苏天下意,何如惊起武侯龙。

船头

两岸绿芜齐似翦,掩映云山相向晚。船头独立望长空,日艳波光逼人眼。

喜凉

炉炭烧人百疾生,凤狂龙躁减心情。四山毒瘴乾坤浊,一簟凉风世界清。

楚调忽惊凄玉柱,汉宫应已湿金茎。豪强顿息蛙唇吻,爽利重新鹘眼睛。

稳想海槎朝犯斗,健思胡马夜翻营。东南亦是中华分,蒸郁相凌太不平。

天鉴

何劳谄笑学趋时,务实清修胜用机。猛虎十年摇尾立,苍鹰一旦醒心飞。

神依正道终潜卫,天鉴衷肠竞不违。事历艰难人始重,九层成后喜从微。

江岸闲步(此后壬申年作,在南安县)

一手携书一杖筇,出门何处觅情通。立谈禅客传心印,坐睡渔师著背蓬。

青布旗夸千日酒,白头浪吼半江风。淮阴市里人相见,尽道途穷未必穷。

野塘

侵晓乘凉偶独来,不因鱼跃见萍开。卷荷忽被微风触,泻下清香露一杯。

余卧疾深村,闻一二郎官,今称继使闽越,笑余迂古,不潜于异

乡,闻之,因成此篇

枕流方采北山薇,驿骑交迎市道儿。雾豹只忧无石室,泥鳅唯要有洿池。

不羞莽卓黄金印,却笑羲皇白接離。莫负美名书信史,清风扫地更无遗。

安贫

手风慵展一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

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

残春旅舍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偏承雨露润毛衣,黑白分明众所知。高处营巢亲凤阙,静时闲语上龙墀。

化为金印新祥瑞,飞向银河旧路岐。莫怪天涯栖不稳,托身须是万年枝。

鹤非千岁饮犹难,莺舌偷含岂自安。光湿最宜丛菊亚,荡摇无奈绿荷干。

名因霈泽随天眷,分与浓霜保岁寒。五色呈祥须得处,戛云仙掌有金盘。

赠僧

尽说归山避战尘,几人终肯别嚣氛。瓶添涧水盛将月,衲挂松枝惹得云。

三接旧承前席遇,一灵今用戒香熏。相逢莫话金銮事,触拨伤心不愿闻。

感旧

省趋弘阁侍貂珰,指座深恩刻寸肠。秦苑已荒空逝水,楚天无限更斜阳。

时昏却笑朱弦直,事过方闻锁骨香。入室故寮流落尽,路人惆怅见灵光。

八月六日作四首

其一

日离黄道十年昏,敏手重开造化门。火帝动炉销剑戟,风师吹雨洗乾坤。

左牵犬马诚难测,右袒簪缨最负恩。丹笔不知谁定罪,莫留遗迹怨神孙。

其二

金虎挻灾不复论,构成狂猘犯车尘。御衣空惜侍中血,国玺几危皇后身。

图霸未能知盗道,饰非唯欲害仁人。黄旗紫气今仍旧,免使老臣攀画轮。

其三

簪裾皆是汉公卿,尽作锋铓剑血醒。显负旧恩归乱主,难教新国用轻刑。

穴中狡兔终须尽,井上婴儿岂自宁。底事亦疑惩未了,更应书罪在泉扃。

其四

坐看包藏负国恩,无才不得预经纶。袁安坠睫寻忧汉,贾谊濡毫但过秦。

威凤鬼应遮矢射,灵犀天与隔埃尘。堤防瓜李能终始,免愧于心负此身。

驿步(癸酉年在南安县)

暂息征车病眼开,况穿松竹入楼台。江流灯影向东去,树递雨声从北来。

物近刘舆招垢腻,风经庾亮污尘埃。高情自古多惆怅,赖有南华养不材。

访隐者遇沈醉书其门而归

晓入江村觅钓翁,钓翁沈醉酒缸空。夜来风起闲花落,狼藉柴门鸟径中。

疏雨

疏雨从东送疾雷,小庭凉气净莓苔。卷帘燕子穿人去,洗砚鱼儿触手来。

但欲进贤求上赏,唯将拯溺作良媒。戎衣一挂清天下,傅野非无济世才。

南安寓止

此地三年偶寄家,枳篱茅厂共桑麻。蝶矜翅暖徐窥草,蜂倚身轻凝看花。

天近函关屯瑞气,水侵吴甸浸晴霞。岂知卜肆严夫子,潜指星机认海槎。

十月七日早起作时气疾初愈

疾愈身轻觉数通,山无岚瘴海无风。阳精欲出阴精落,天地包含紫气中。

有感

坚辞羽葆与吹铙,翻向天涯困系匏。故老未曾忘炙背,何人终拟问苞茅。

融风渐暖将回雁,滫水犹腥近斩蛟。万里关山如咫尺,女床唯待凤归巢。

观斗鸡偶作

何曾解报稻粱恩,金距花冠气遏云。白日枭鸣无意问,唯将芥羽害同群。

蜻蜓

碧玉眼睛云母翅,轻于粉蝶瘦于蜂。坐来迎拂波光久,岂是殷勤为蓼丛。

即目

书墙暗记移花日,洗瓮先知酝酒期。须信闲人有忙事,早来冲雨觅渔师。

寄邻庄道侣

闻说经旬不启关,药窗谁伴醉开颜。夜来雪压村前竹,賸见溪南几尺山。

初赴期集

轻寒著背雨凄凄,九陌无尘未有泥。还是平时旧滋味,慢垂鞭袖过街西。

惜花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香愁态静中深。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临轩一醆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半醉

水向东流竟不回,红颜白发递相催。壮心暗逐高歌尽,往事空因半醉来。

云护雁霜笼澹月,雨连莺晓落残梅。西楼怅望芳菲节,处处斜阳草似苔。

春尽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入闲易有芳时恨,地胜难招自古魂。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睡起

睡起墙阴下药阑,瓦松花白闭柴关。断年不出僧嫌癖,逐日无机鹤伴闲。

尘土莫寻行止处,烟波长在梦魂间。终撑舴艋称渔叟,赊买湖心一崦山。

寄友人

伤时惜别心交加,支颐一向千咨嗟。旷野风吹寒食月,广庭烟著黄昏花。

长拟醺酣遗世事,若为局促问生涯。夫君亦是多情者,几处将愁殢酒家。

见别离者因赠之

征人草草尽戎装,征马萧萧立路傍。尊酒阑珊将远别,秋山迤逦更斜阳。

白髭兄弟中年后,瘴海程途万里长。曾向天涯怀此恨,见君呜咽更凄凉。

伤乱

岸上花根总倒垂,水中花影几千枝。一枝一影寒山里,野水野花清露时。

故国几年犹战斗,异乡终日见旌旗。交亲流落身羸病,谁在谁亡两不知。

南亭

每日在南亭,南亭似僧院。人语静先闻,鸟啼深不见。

松瘦石棱棱,山光溪淀淀。堑蔓坠长茸,岛花垂小蒨。

行簪隐士冠,卧读先贤传。更有兴来时,取琴弹一遍。

太平谷中玩水上花

山头水从云外落,水面花自山中来。一溪红点我独惜,几树蜜房谁见开。

应有妖魂随暮雨,岂无香迹在苍苔。凝眸不觉斜阳尽,忘逐樵人蹑石回。

坐来簌簌山风急,山雨随风暗原隰。树带繁声出竹闻,溪将大点穿篱入。

饷妇寥翘布领寒,牧童拥肿蓑衣湿。此时高味共谁论,拥鼻吟诗空伫立。

幽独

幽独起侵晨,山莺啼更早。门巷掩萧条,落花满芳草。

烟和魂共远,春与人同老。默默又依依,凄然此怀抱。

江行

浪蹙青山江北岸,云含黑雨日西边。舟人偶语忧风色,行客无聊罢昼眠。

争似槐花九衢里,马蹄安稳慢垂鞭。

汉江行次

村寺虽深已暗知,幡竿残日迥依依。沙头有庙青林合,驿步无人白鸟飞。

牧笛自由随草远,渔歌得意扣舷归。竹园相接春波暖,痛忆家乡旧钓矶。

偶题

俟时轻进固相妨,实行丹心仗彼苍。萧艾转肥兰蕙瘦,可能天亦妒馨香。

湖南绝少含桃,偶有人以新摘者见惠。感事伤怀,因成四韵

时节虽同气候殊,不积堪荐寝园无。合充凤食留三岛,谁许莺偷过五湖。

苦笋恐难同象匕,酪浆无复莹玭珠。金銮岁岁长宣赐,忍泪看天忆帝都。

隰州新驿

盛德已图形,胡为忽构兵。燎原虽自及,诛乱不无名。

掷鼠须防误,连鸡莫惮惊。本期将系虏,末策但婴城。

肘腋人情变,朝廷物论生。果闻荒谷缢,旋睹藁街烹。

帝怒今方息,时危喜暂清。始终俱以此,天意甚分明。

乱后春日途经野塘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裴回。船冲水鸟飞还住,袖拂杨花去却来。

季重旧游多丧逝,子山新赋极悲哀。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赠易卜崔江处士(袁州)

白首穷经通秘义,青山养老度危时。门传组绶身能退,家学渔樵迹更奇。

四海尽闻龟策妙,九霄堪叹鹤书迟。壶中日月将何用,借与闲人试一窥。

过临淮故里

交游昔岁已凋零,第宅今来亦变更。旧庙荒凉时飨绝,诸孙饥冻一官成。

五湖竟负他年志,百战空垂异代名。荣盛几何流落久,遣人襟抱薄浮生。

赠湖南李思齐处士

两板船头浊酒壶,七丝琴畔白髭须。三春日日黄梅雨,孤客年年青草湖。

燕侠冰霜难狎近,楚狂锋刃触凡愚。知余绝粒窥仙事,许到名山看药炉。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格

基础知识

修辞,是选择最适合表达需要的语言手段,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表达效果的方法。

修辞的范围:

包括词语和各种句式的选择、变换,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和得体,以及各种修辞运用等等。

修辞的考查:

一是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辨认和理解;

二是根据表达语意的需要,正确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手法。

常见题型:

a.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手法在内的写法;

b.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手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

c.语言运用题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手法写作(造句)。

一、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

1.比喻。

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也叫“譬喻”。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比喻词”。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利用它们之间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就构成了比喻。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印象。

比喻可分为三大类: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仿佛、犹如、有如、一般、像……似的”等一类的喻词。如:高松年的脸像虾蟹在热水里浸了一浸。(钱钟书《围城》)

(2)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但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如:只要想想,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拱,世界上哪个地方哪个纺织厂有那样的规模呢?(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暗喻还有变式,由本体和喻体直接构成偏正短语“思想感情的潮水”,同位短语“祖国母亲”,或把破折号放在本体和喻体之间“我的朋友——书籍”。

(3)借喻。借喻不出现主体,或不在本句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这种比喻以喻体代替本体,有突出本体的某种特性的作用。如: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吴晗《谈读书》)

(4)其他特殊的比喻。

①引喻。是采用结构平行的句式,把喻体和本体排列起来,由喻体引出本体。引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而没有比喻词。如: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②倒喻。就是把本体和喻体倒过来的比喻。如: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种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③反喻。就是否定句式构成比喻。如: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不合适的。(郁达夫《故都的秋》)

④博喻。就是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博喻可以用来强调特征,增强气势。如: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5)运用比喻要注意的问题。

①喻体必须是常见的、易懂的。比喻是用喻体说明本体的,如果喻体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

②比喻要贴切。必须对喻体和本体的共同点认真地概括,如果信手拈来,喻而不当,就会不伦不类。

③要注意思想感情。选用什么事物打比方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要注意区分比喻和非比喻,譬如比喻和比较形式上相同,而实质上是不同的。

2.比拟。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格叫比拟。被比拟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比拟的事物称为“拟体”。比拟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或把甲物拟作乙物,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正确地运用比拟,不仅可以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1)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不仅具体事物可以拟人化,就是抽象概念也可以拟人化。

(2)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乙物写。如:他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孙犁《荷花淀》)

(3)运用比拟要注意的问题。

①运用比拟必须是自己真实感情的流露,而感情又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

②用来比拟的人或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有相似或相近之处,才能把物写得像真正的人一般,或把人写得像真正的物一样。

③比拟跟比喻有某些相似点,比拟、比喻都是两事物相比。不同点是比喻重点在“喻”,即以乙事物“喻”甲事物,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比拟重点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3.借代。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

(1)特征、标志代本体。借体是本体的某种特征、标志,用来代替本体。

如:郭全海把玉石眼追了回来,人马都气喘呼呼。(周立波《分马》)

(2)专名代泛称。用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

(3)具体代抽象。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括的事物。

如:正像延安人民跟我说的“你该记得从前那烂袄袄、皮裤裤的年月吧!”(刘白羽《红玛瑙》)

(4)部分代整体。用事物的某个部分代替事物全体。

如:二孔明也叫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当年做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5)结果代原因。用事情产生的结果代替事情本身。

如:有的人是嘴巴和手脚相脱离,说的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这些人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的遗像面前,应该脸红。(罗瑞卿《党的三大作风的楷模——回忆周总理》)

(6)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①借体与本体的关系密切,在上下文里,作者应有所交代,使读者看到借体时,能明白本体是什么。

②无论运用哪一种借代,其借体一定要能代表本体,其作用才能明显突出,如用“帆”代“船”等。

③借体在语境中带有褒贬色彩。如用“诸葛亮”“伯乐”等做借体,常常指代正面人物,带有歌颂、赞扬、钦佩、喜爱的感情色彩,是褒义的;而以“光头”“一撮毛”等做借体,往往指代反面人物,带有讽刺、谴责、蔑视、厌恶等感情色彩,是贬义的。

④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往往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4.夸张。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格叫夸张。它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合情合理的渲染,因而使人感到虽不真实,却胜似真实。

(1)运用夸张的目的。

①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②通过对事物的形象的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2)夸张可分为扩大、缩小、超前三类。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

如: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铁人王进喜诗)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

如:汪先生的脸开始发红,客人都局促地注视各自的碗筷,好几秒钟,屋子里静寂得应该听得见蚂蚁在地上爬——可是当时没有蚂蚁。(钱钟书《围城》)

③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

如:“嗬!行家嘛!你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我就会抽两口了!”(陈放《白与绿》)

(3)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①运用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否则不能给人以真实感。

②运用夸张要明确,不能又像夸张,又像真实。

③夸张的表现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格,运用时要注意表意上的一致性,防止互相抵触。

5.对偶。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格叫对偶。

(1)对偶的类型。

对偶,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在抒情、叙事、议论等文章中广泛使用。对偶就上联和下联在意义上的联系可大致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类。

①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在内容上是相互补充的,以并列关系的复句为表现形式。

如:为了搭起滑道,他们翻越了多少陡峭的悬崖绝壁;为了找寻水路,他们踏遍了多少曲折的幽谷荒滩。(袁鹰《井冈翠竹》)

②反对。上下联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和矛盾对立关系,借正反对照、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本质。

如:我们是旭日东升,霞光万丈;他们是日落西山,气息奄奄。(于敏《第一个回答》)

③串对。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关联,两联连接成复句,一顺而下,也叫“流水对”。

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对偶是汉语所独有的修辞格,中国古代的骈体文、律诗应用对偶最多,对仗工整,节奏鲜明,音调铿锵,上口悦耳。这种对仗规定很严,不仅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实虚各自相对,而且平仄也要协调,这是严格的对偶。而现代诗文使用对偶,为了适应内容的需要,冲破了上面的一些限制,只要字数相等、结构大致相同、声韵基本协调就可以了。

(3)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①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②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③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6.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这种修辞格叫排比。

(1)句子排比。

如: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宗璞《西湖漫笔》)

这是分句的排比。

再如:生产多么需要科学!革命多么需要科学!人民多么需要科学!(秦牧《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战鼓》)

这是句子的排比。

(2)成分排比。

如:锣鼓声,鞭炮声,口号声,欢笑声,在长安街汇成滚滚洪涛,又翻腾冲击着散向四面八方。(袁鹰《十月长安街》)

(3)运用排比要注意的问题。

①排比的突出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重心,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因此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

②排比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之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意,启发读者深思。后一种排比,句尾用省略句。

③准确地使用提示语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4)排比与对偶的不同。

排比是三项或更多项的平行排列,对偶只是两项的对称并列;排比每项的字数可以不完全相等,对偶两项的字数必须相等;排比常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对偶力避字面的重复。

7.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修辞格叫反复。反复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类。

(1)连续反复。

连续反复是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出现。

如:唉!七毛钱竟买了你的生命——你的血肉之躯竟抵不上区区七个小银元么?生命真太贱了!生命真太贱了!(朱自清《生命的价值——七毛钱》)

(2)间隔反复。

间隔反复是相同词语或句子的间隔出现,即有别的词语或句子隔开。间隔反复不仅可以隔着句子,有时甚至可以隔着段落或者整个的诗节。

如: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运用反复要注意的问题。

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在说理文、记叙文中运用反复,能起到加强论点、分清条理的作用;在文艺作品、特别是在诗歌中运用反复,能表现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增强旋律美的作用。间隔反复往往与排比合用。从句式看是排比,从语句重复看是反复,这是两种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反复与排比综合运用,既可使表达的意思更加突出,又能使气势更加磅礴。

(4)反复与排比的区别。

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反复的修辞作用是强调突出,排比的修辞作用是增强气势。

反复和重复不同:重复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贫乏,语言累赘;反复则是一种常用的积极表达手段。

8.设问。

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不说出看法)的一种修辞方式。

(1)自问自答。

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2)问而不答。

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9.反问。

反问也叫反诘,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1)问而无答的反问。包括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

如: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难道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追认满足么?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受责备的地方吗?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2)问而有答的反问。

如: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地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二、常见的其他11种修辞格

1.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格叫双关。恰当地运用双关手法,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另一方面也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类。

(1)谐音双关。

利用音同或音近的特点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

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2)语义双关。

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双关。比起谐音双关来,语义双关更为常用。

如: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鲁迅《故乡》)

还有,用一句话关涉两个对象,即平常所说的“指桑骂槐”,这也属语义双关。

(3)运用双关要注意的问题。

①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都是一语关顾表里两层含意,其中蕴涵着的不直接说出来的含意是表意所在,既要含而不露,又要使人体会得到、寻味得出,不能造成误会或歧义。

②要注意双关内容的思想性,不能单纯追求风趣和含蓄。用双关构成歇后语时,尤应注意体现的思想要积极、健康。

(4)语义双关与借喻的不同。

借喻是以喻体代本体,说的是喻体,要表达的是本体事物,是比喻与被比喻的关系,目的在于使抽象深奥的事物表达得具体、生动、简洁;语义双关表达的是两种意思,借一词语或句子的意义关顾两个事物,表里意思不一,目的在于达到含蓄委婉、幽默风趣的效果。

2.反语。

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格叫反语。反语可分为以正当反和以反当正两类。

(1)以正当反。用正面的语句去表达嘲弄、讽刺、憎恶、蔑视等感情。

如: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夏衍《包身工》)

(2)以反当正。用反面的语句去表达喜爱、亲切、赞誉、戏谑等感情。

如: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孙犁《荷花淀》)

反语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使文章富有战斗性;反语也用在风趣、幽默、诙谐等方面,使语言有变化。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反语比正面论述更为有力。

(3)运用反语要注意的问题。

①反语有对待敌人的,有对待同盟者的,也有对待自己队伍的,要区别对待,必须防止滥用。

②运用反语应该力求鲜明,切忌含混。

3.引用。

援引现成的语言材料(名言、格言、民谣、谚语等)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叫引用。引用分为以下两种:

(1)直接引用。

如: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2)间接转述。

如:恩格斯在谈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曾说过,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

4.对比。

对比是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也叫对照。对比可以使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得更加集中、更加鲜明突出。

(1)两体对比。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

如: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臧克家《有的人》)

(2)一体两面对比。把同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来说,能把事理说得更透彻、更全面。

对比的修辞作用,总的来说是揭示对立意义,使事理和语言色彩鲜明。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两体对比,揭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体两面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如:时间是勤奋者的财富,创造者的宝库;时间是懒惰者的包袱,浪费者的坟墓。

(3)运用对比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确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就不能构成对比。

对比和对偶不同:

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内容上“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形式上“对称”。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对称、字数相等。

5.映衬。

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的、相异的事物作陪衬的修辞格叫映衬,也叫“衬托”。映衬可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1)正衬。正衬就是利用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

如: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偏巧,这天又风和日暖,一路上山溪婉转,鸟语花香。

(2)反衬。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衬托的修辞作用,主要在于突出正面或反面或相异的事物的主体,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化。

如:姑娘选种麦地里,沉甸甸麦穗打脸皮;手理头发怨自己,为啥长得这样低?(河南民歌)

(3)运用映衬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有别,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让人家一看便清楚;不要喧宾夺主,冲淡被陪衬的事物。

衬托与对比不同: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要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6.顶真。

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修辞格叫顶真,也叫联珠。

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冬夜杂咏·青松》)

顶真的修辞作用是:(1)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2)状物叙事,条理清晰。(3)抒情写意,格调清新。

7.回文。

用回环往复的语言形式提示事物之间特殊关系的一种修辞手法,又叫“回环”。形式上表现为词句相同而语序相反。

如:(1)在调整中前进,在前进中调整。

(2)他爬起来跌倒,跌倒爬起来,继续挣扎着前进。

回文与顶真的不同点:

(1)回文只有两个语言片段,而顶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2)构成回文的词句要求相同,而顶真只要求头尾衔接的词语相同,其余的则不同。

(3)回文有的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或密切关联的关系,有的增添讽刺的效果,其语言形式为“甲——乙,乙——甲”;顶真则反映了事物间的顺接或联结关系,其语言形式为“甲——乙,乙——丙”。

8.通感。

通感也叫移觉,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拟和比喻等手法彼此沟通起来加以描绘的一种修辞方式。通感常常和比喻、比拟综合运用,因而可分为比喻式通感和比拟式通感两种。

如:(1)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以听觉形象“旋律”“名曲”比喻视觉形象“光与影”)

(2)微风吹过,送来缕缕花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以听觉形象“歌声”比喻嗅觉形象“花香”)

(3)建筑也是新式的,斩截而不啰嗦。(用“啰嗦”描写“建筑”,把视觉形象“建筑”当作听觉形象来写)

(4)歌儿甜,歌儿香,歌儿轻拍我胸膛。(用味觉感觉“甜”、嗅觉感觉“香”、触觉感觉“拍”描写听觉形象“歌”,即把“歌”当作吃的、闻的和人的手)

通感可以调动起人们进一步感知事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具体地、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的生动效果。

移用与通感的不同点:移用侧重于词语在一定语境下的替换,而通感则侧重于感觉的相移。

9.互文。

在诗文中前后相连、彼此相对的词句,从形式上看是两句话,而从意义上看,上下文合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这就叫互文。用互文,显得语句精练工整,表现力强。

如:(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物、己而喜、悲)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主人客人下马,主人客人在船)

(4)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东西左右植松柏,东西左右种梧桐)

10.摹状。

是一种把事物的声音、颜色、形状等直接描摹出来的修辞手法。可分为三种:

(1)摹声。

如:他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

(2)摹色。

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3)摹形。

如: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11.仿词。

在现成词语的比照下,更换词语中的某个词或语素,临时仿照新词语,这种修辞方式叫仿词。仿词大多是以反义联想为基础的,所以往往是反义连用的。

如:(1)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种他信力都失掉了。(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可现在,碰面我就让他帮我练习记忆里程、票价。他提问,我答。我妈过意不去,说:“这丫头,疯了?!好容易休息,啥'公里’'母里’的!”

仿词也有近义、同义的仿造形式,也有“一词多用”的。

如:(3)有人在县里“抓点”,索取土特产品……群众说:“这哪是'抓点’,明明是'吃点、喝点、拿点’啊!”

三、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往往几种修辞格结合起来使用,也就是综合运用。形式可以分为套用、连用、兼用三种。

1.套用。

即一种修辞格里面包含着别种修辞格。

如:(1)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现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自己第一。

(对比中套用排比)

(2)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排比中套用暗喻)

2.连用。

在一个句子或一段话里,连续运用几种修辞格,既不彼此相融,也不互相包含,而是一个连一个,这叫做连用。

如:(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连用了引用、比喻)

(2)泪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灵车隔断了我们的视线。敬爱的周总理啊!我们多么想再看一看您!再看一看您啊!

(连用了对偶、呼告、反复)

3.兼用。

一种修辞方式又兼有两种或几种修辞格,称为兼用。

如:(1)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对偶、夸张、比喻)

(2)清风爽,银菊秀,明月笑吻金丝柳。中秋把酒情满怀,思念台港亲骨肉。一别数十秋,时刻挂心头。

(“清风爽,银菊秀”是对偶;“明月笑吻金丝柳”是拟人;“骨肉”“秋”是借代)

能力提升

一、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有相似点和不同点。

相似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总之,借喻强调事物间的相似点,借代强调事物间的相关点。

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二、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或暗示)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

三、比喻与比拟区别

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谓、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一般是有生命力的,是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例1: 敌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攻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例2: 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

例3: 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例4: 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祥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不是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构成。又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喻,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再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常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总之,比喻是甲像乙,比拟是把甲当作乙。

四、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五、排比、对偶及对比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只要结构大体相似即可,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严格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4.对偶强调上下句的整齐,排比强调句式的相同或相似并连续排列,而对比则强调内容的反向相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