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忆天桥:老北京的平民乐园--贾 妮

 老北京的记忆 2016-12-11

“永定门大街,北接正阳门大街,井三。有桥曰天桥。”这是清《光绪顺天府志》所记载的天桥,而如今的天桥却如民间所传“天桥天桥,有天无桥”,不管它是否有桥,但这里见证过天桥的辉煌,孕育了天桥的文化,只是时光变迁,多少旧貌换新颜,多少故人已不在。

天桥杂耍天桥杂耍

  去走一走,在春末夏至的午后,想象着当时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站在天桥上听相声,看杂耍,感受平民文化,依稀又看到那个人声鼎沸、热闹喧嚣的天桥。明清时期,两朝天子路过此桥去天坛祭天,“天桥”之名由此而来。寻常百姓不能在此行走,后来众多艺人在此聚集献艺,随之各种行业也加入进来,形成了集吃喝玩乐、游览购物于一地的天桥市场。

天桥杂耍

  提起天桥,就得说说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绝活。据说,在天桥献过艺的民间艺人海了去了,鼎盛时期多达五六万人,由此可见一斑。艺人在此献艺叫“撂地”,所谓“撂地”就是在地上画个白圈儿,作为演出的场子,行话叫“画锅”。“画锅”俩字可别有深意,既画了一口锅,以此便能养活一家老小。

天桥杂耍

  接下来是“圆粘子”,在正式表演之前,献艺人会以洪亮的声音、诙谐的语言先把人拉拢过来,顾客就是上帝,就是饭碗啊。有人说,艺术家一只脚在天堂一只脚在地狱,也足见艺人的艰辛和处境,没有两下子是不能出来混江湖的,否则会被“踢场子”,谁有本事把走过路过的人拉拢过来,谁就能挣了钱糊了口,以后才能在此立足,艺人称此为“平地抠饼,对面拿贼”。天桥偌大,都有着怎样的绝活让人大开眼界呢?

不觉来到街道旁边的一排玻璃橱窗前,那里面摆放了一些年代久远的天桥老照片,看这张老照片中朱国良弟兄表演的“油锤贯顶”,周围挤满了人,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只见朱国全躺在地上,头下枕着三块砖,头上又顶着七块砖,一腿弯曲,一腿朝天,朱国良则手持铁锤,哗啦一声响,上下十块砖顿时粉碎,而朱国全却蓦然站起身,安然无恙,这可是真功夫。平常人别不拿这当回事儿,心想,“人家行,我也行,试试吧!”结果一锤下去,“咳!啪!”三天之后,出殡了!咋回事? 脑袋碎了!

天桥杂耍天桥杂耍

  老天桥人都知道,朱氏兄弟出身寒门,自幼酷爱武术,后拜名师学得真功夫,在天桥卖艺时,凭借惊人的绝技为成千上万的观众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

  再看这张老照片,张宝忠耍大刀。他耍的刀可不一般,重一百八十斤,是由北京打磨厂的能工巧匠专门用镔铁打制而成,被称为春秋刀。这沉甸甸的大刀,人人望而生畏,两个人抬都抬不起,更别提舞出刀花,舞出花样来了。只见那刀被张宝忠轻而易举地擎于手中,上下翻飞、呼呼作响,一招一式都蕴含着无穷的力量,时而双臂高擎时而单臂高擎时而双手舞动,看的人心花怒放,禁不住拍手喝彩,满口称赞,掌声一浪高过一浪。

天桥杂耍

  张宝忠自幼从其父赫赫有名的天桥艺人张玉山习武,练就一身硬本领。其拉硬弓的本领也是世所罕见,有“神弹弓”之美誉。一张弓的拉力纵然有一百六十斤,张宝忠打出的弹子却是百发百中,他甚至可以同时拉开七张硬弓,无不令人啧啧称奇。后来师从李凤鸣,也善于掼跤,真可谓多才多艺,武林中的奇人一个。

  老天桥的杂耍表演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如德子抖空竹、于正明爬竿、宝三耍中幡、宋淑霞的“伞技”、曹鹏飞的“空中飞人”、关德俊的“驴技”、徐源伦的螳螂拳……这些在当时都是出了名的绝活,给人们平淡的生活添了姿加了彩,如今艺人故去,多少绝活已失传也不得而知。

  附近的天桥乐茶园,如今已是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的德云社所在地。每逢节假日,人满为患,倒是旁边的天桥相映之下显得有点冷清。如今天桥要复兴了,天桥也不会再是有天无桥,可以弥补人们心中的遗憾了,只是那远去的绝活还能回来吗?

  踏上了回去的路,不觉又转身看去,游人如织,而天桥依旧。(文/贾 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