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朝古都,历史厚重
1、故城再现,岁月沧桑
2013年10月,《中国古都学会2013年会宣言》正式认定开封为“八朝古都”和“中华名城”。至此,将开封的历史地位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根据我国古文献记载和2000年公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后,至第七位夏王杼时,将国都设在位居中原腹地的老丘(开封)。因此,开封作为夏朝和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以及金的建都之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八朝古都”,建城史绵延4000余年。
夏朝迁都史
我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是三皇五帝传说时代之后正式被承认的第一段历史,自公元前2070年大禹作为夏王朝的第一代帝王开始,历经了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癸(桀)等王,共传十七王,延续约470年,至公元前1600年被商朝所灭。由于生存环境和战争等原因,夏朝的政治中心不断转移,在杼继承王位之后,为了巩固夏王朝的统治,将王都向东迁到距离东夷人居住较近的老丘(今开封城东)。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军事的强大,夏朝疆土不断扩大,伴随着战争和联姻,夏朝将东夷各族进一步融入到华夏民族之中,国家开始进入了社会生活安定、经济持续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夏杼之后又有五代帝王将老丘(开封)作为国都共计200余年,可以说老丘经历了夏朝最平稳、最辉煌的一段时期。但是历史是残酷的,此后的数千年间,老丘虽曾一度为陈留郡治地,但历经无数水患,尤其是黄河数十次泛滥,夹带的泥沙将其城址深深地埋入地下,人们只能从古文献中追寻老丘的踪迹。【详细】
2、战国七雄,魏都大梁
伴随着夏朝的衰落和历史的更迭,曾经作为都城的老丘在失去政治中心的同时,昔日的辉煌不复存在,但是城市并没有因此消失。历史的车轮来到战国时期,老丘一带成为魏国的重要地区。公元前391年,魏、赵、韩三国败楚国于仪邑、榆关,自此仪邑属魏。魏惠王六年(前364年),魏国进一步向中原发展,将国都从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安邑县一带)迁至仪邑,改称大梁(今开封),并大规模进行都城建设。至此,大梁作为都城开始了封建社会的第一次辉煌。
战国七雄地图
魏国在三家分晋的时代分得了山西南部的河东地区,生产发达,经济基础较好,同时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形成了中央集权,建立了一支以武卒制的强大武装,在战国初期的兼并战争中得到的土地最多,因此成为了战国初期第一个强盛的国家。魏惠王是继魏文侯、魏武侯之后的第三任魏国的统治者,也是战国时期第一位称王的国君。魏惠王即位不久变开始着手迁都计划,一方面为了实现自己的宏图霸业,从地处晋南盆地,崎岖多山且交通不便安邑迁都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大梁更有利于魏国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秦国和齐国的崛起,迁都也有利于魏国避开强国的锋芒,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都城,大梁闻名当世,其繁华程度比肩当时楚国都城郢、赵国都城邯郸、齐国都城临淄、秦国都城咸阳,但大梁的繁盛仅维持了很短时间,便彻底毁于兵灾水患了。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经鸿沟引黄河水灌淹大梁,历时三月有余,大梁城坏,魏王假降。这是有历史记载以来开封第一次遭到毁灭性的水灾。然而这也许是历史的必然,从此开始,水患就成了开封城兴衰往复的历史标签。
3、北宋东京,名满天下
随着五代十国这一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代结束后,开封变迎来了这座城市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阶段——北宋。五代以后,都城在开封和洛阳之间交替,开封先后成为梁晋汉周四个政权的首都。经过历代悉心经营,至宋取代后周前夕,人口已达百万,实际上已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此时的开封已经初步具备了帝都的风范,而洛阳则因战火频仍,面目已非往日。此外,虽然长安和洛阳形势险固,易守难攻,开封地处中原,无山川之险,不利于守,但是当政权强大时,它的位置却是有利控制中原的。北宋政权无论是在打江山还是守江山,在战略上都是攻势,一旦出现不利情况都可以迅速采取措施,南上北下以开封为都利兵利战,后勤保障上讲也可以节省民力。与此同时,河道也成为开封城的重要经济命脉,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横贯整个城市,将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一带的物质源源不断的运抵京都,从而使开封处于“天下之枢”,“万国咸通”的有利地位。因而选择首都,开封自然是不二之选。
北宋时期,东京(今开封)是天下漕运的枢纽
成为宋都,是开封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它不仅以人口愈百万、富丽甲天下而傲然于世,而且造就了黄河文明的绚烂、古代文化的高峰。然而历史终究不会停下前进的车轮,北宋东京由于广阔的平原及便利的漕运而辉煌一时,同时也正是因为无山河之险及黄河水患而被历史所淹没。
清明上河图(片段)描绘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东京
历史上的北宋常常被认为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学者将其高度概括为“三冗”--冗兵、冗官、冗费。北宋因兵立国,定都东京,无山河之险,北方暴露在游牧民族的兵锋之下,宋朝不论地方还是中央,军队的数量都大量增加。宋王室世代相传着以文抑武、重文轻武的家训,入仕途径的宽松,门荫做官的盛行,造就了一大批官吏。军费支出、政府对士大夫的优厚待遇和对辽、西夏的金钱外交,使得宋朝的财政收入虽不断增加却仍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随着女真铁骑在宋廷毫无抵抗的情况下渡过黄河,攻破东京,北宋王朝轰然崩溃。金元之后,黄河改道,逼近开封,滔滔的黄河水一次又一次地将东京城连同其昔日的铅华淤没殆尽,北宋东京城也就彻底地被掩埋在地下了。【详细】
二、城摞城遗址,天下奇观
1、成也黄河,败也黄河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古至今,黄河在中国 古代沿河城市的兴起、发展、辉煌和衰亡,以及对中华民族的繁衍、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开封城的兴衰和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历史辉煌的战国七雄之一魏国开始,到五代时期四朝建都,再到历史鼎盛的北宋,黄河一直是开封城繁荣发展的助推器,发达的水路运输和漕运工程让开封长时间成为国家都城的候选之一。北宋以前,黄河流经河南北部,距离开封数百里,它虽然不断决堤泛滥,但对开封并无直接影响。但是从金代黄河向南大改道以后,黄河真正开始威胁开封的安全,此后的1000多年间,黄河决口300多次,其中大水进城的就有7次。黄河的一次次吞噬,加之风、沙、兵火侵扰,开封城不断被泥沙掩埋,正是黄河的缘故,开封从国都衰落到后来成为省城,进而成为一个地区性城市,一步步走向衰落。
开封城摞城示意图
2、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
开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随着时代的推进和考古的发现,“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这则在开封流传甚广的传说也渐渐被证实。古都开封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除最底层的魏大梁城因埋藏太深和勘探技术手段所限未能发现外,其余5座城池均已相继发现和初步探明,由下往上分别是唐汴州城、北宋东京三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构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观。
古城开封的南北中轴线千百年来未曾变动
一座开封城,也是一部王朝更替史。战乱与河水泥沙一次次将辉煌一时的名城掩埋,人们又一次次地在原址上重建家园,掩埋在泥沙深处的座座古城,就“叠罗汉”般叠加起来。在如今开封城的地下层层叠压起来的6座城池就像“活的化石”,完整地记录着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特点和建筑规制,立体地展现了开封自建城以来千百年来古代城市变迁史。除了“城摞城”的整体叠加,“墙摞墙”、“路摞路”、“门摞门”、“马道摞马道”的奇特现象也比比皆是。繁华的中山路是开封市旧城的中轴线,其地下8米处,正是北宋东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一条通衢大道——御街,中山路和御街之间,分别叠压着明代和清代的路面,这种“路摞路”的景观意味着,从古代的都城到现代的城市,层层叠加起来的数座开封城,南北中轴线没有丝毫变动。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称谓,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特征,时光在变,面孔在变,历史也在变,而这个从唐朝以来的古城千年中轴线始终未变。【详细】
三、旧城新貌,历史传承
1、辉煌不再,湮没历史长河
回溯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初世界版图,作为当时最繁荣富庶国家的都城,北宋东京像一块磁石吸引了成千上万前来觐见的外国使者和商贾。雄伟的宫殿,宽阔的御街,汴河上垂虹般的桥梁,遍布全城的寺庙宫观,鳞次栉比的屋舍,大街旁、绿阴下随风摇曳的商店酒肆的旗幛,以及闹市街巷中比肩接踵的人群,使这座城市生机勃勃、充满亲和力。然而北宋过后,开封的历史地位急剧下降,和西安、南京和北京并称于世的“四大京都”的地位极不相称,特别是由于“城摞城”的原因,地表上的开封城并不古老。现在的开封真正属于宋代的古迹,屈指可数的不过是被俗称为铁塔的开宝寺(又名佑国寺)琉璃砖塔和建在繁台上的繁塔(原名兴慈塔、天清寺塔),再有就是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天津艺术博物馆的北宋画家张择端描绘在纸绢上的宋城风貌——《清明上河图》与《金明池争标图》。至于声名遐迩的大相国寺、包公祠以及宋都御街等,都是后来陆续重修的,宋朝的韵味已打了折扣。也许这也是历史的巧合,开封城的辉煌就好像曾经一座座被淹没的城池一样,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铁塔是开封为数不多的宋代古迹
2、自强不息,重塑文化复兴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开封城几度被深埋,但这座城市的人民始终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重建文明,开封就像我们整个民族,一再地在灾难的大漠上重新站立,立誓恢复淤泥下的昔日繁华。今天,开封城下埋着六座城池,从魏都大梁到东京汴梁都深埋在黄河的泥沙之下。有人说,这是东方的“庞贝”,可庞贝只消失了一次就再不曾出现,而开封在每次消失之后都更坚强地选择了生存,自强不息在古老的开封城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美国《纽约时报》的著名专栏作者克里斯托夫在《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的文章中,在充分表达了对千年之前东京汴梁的繁盛之后,亦对当时的开封的衰落表达了惋惜。然而时代在更迭,这个民族骨子里勉力进取、发奋向上、意志坚定的精神却一直没有消亡,中国人就是靠这种斗志再次走向了世界的前沿。如今的开封在尝试着复兴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在政治、经济都不太可能达到1000年前的高度的时候,文化的复兴就成为了如今开封的重心。
依照《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造的清明上河园已经成为开封宋文化复兴的缩影
宋文化是我国古典文化发展的巅峰,所谓唐代是盛世,它只是政治、经济上的盛世,在文化上,真正的盛世在宋代。北宋是一个中华文化从汉唐的宫廷文化转为市民文化的时期,取消唐以来的宵禁制度让开封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夜城,中国人第一次有了夜生活,中国的城市到这个时候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它的经济意义和商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如今的开封以宋文化为中心,构建了一系列宋文化的标签:汴梁八景、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大宋武侠城、北宋上元灯会、御河巡游等等,希望通过这些宋文化的印记,再现城市文化的复兴。
结语:
开封,这座曾经经历过无数辉煌的城市,背靠一条黄河,脚踏六座都城,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曾经沧海难为水,城摞城的背后是历代王朝的更迭,也是历史车轮的印记,老态龙钟的旧国都,好似一个褪色的遗址,淤泥下的记忆就好像那银灰色的梦,等待后人解开她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