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临董其昌仿颜帖》

 百了无恨 2016-12-12
清 乾隆《临董其昌仿颜帖》欣赏


清 乾隆临董其昌仿颜帖 匡时2008春拍 成交价459.2万元

作品鉴赏

乾隆行书《临董其昌仿颜帖轴》相关问题鉴考

近日,匡时拍卖公司征集到一件乾隆书法立轴,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内容为他临写颜真卿的书法名篇《送刘太冲叙》中的一段话,但其书风与我们在市场上常见的乾隆体有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对此作一番考订。正好这几年我正在整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御笔书法,对这位皇帝书法爱好者在不同时期、因不同功用而写的不同风格的字,做了一个初步的整理和归纳,有一些心得,现结合这件作品来谈谈我的点滴认识。

这件乾隆所临写的内容节选自《送刘太冲叙》,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709—785)为送刘太冲西游时所作的一篇临别赠叙。刘太冲,安徽宣城人,与其弟刘太真皆为中唐时期的诗人,曾入萧颖士幕下。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刘太冲应平原太守颜真卿之邀,助其讨叛,虽建战功,但未得封赏。唐大历七年(772)春,刘太冲辞别颜真卿西游谋事。颜真卿因累次力荐未果,诚感负其良多,故饯行之时亲书《送刘太冲序》相赠。《叙》云:“刘太冲者,彭城之华望也。自开府垂明于宋室,泽州考绩于国朝,道素相承,世传儒雅,尚矣!夫其果行修洁,斯文彪蔚;鄂不照乎栘华,龙骥骧乎云路。则公山正礼,策高足于前;冲与太真,嗣家声于后,有日矣!昔予作郡平原,拒胡羯而请与从事;掌铨吏部,第甲乙而超升等夷。尔来蹉跎,犹屑卑位,虽才不偶命,而德其无邻。故冲之西游,斯有望矣。江月弦魄,秦淮顶潮,君行句溪,正及春水。勖哉之子,道存何居?鲁郡开国公颜真卿叙。”全文以行书写就,赞扬了刘太冲、刘太真兄弟的品格和才识,为刘太冲仕途多舛而不平,对他此次西行寄予厚望。其中,乾隆节录的“鄂不照乎栘华,龙骥骧乎云路。则公山正礼,策高足于前;冲与太真,嗣家声于后”这六句话,正是颜真卿引经据典赞美刘氏兄弟的点睛之笔。

颜真卿这件作品的墨迹早已失传,只有刻帖拓本存世。曾有学者认为此《叙》的结体特征与同时期公认的颜氏真迹《祭侄文稿》、《争座位帖》差别较大,且拓本文字又有缺误,因此对这篇《叙》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其实,《送刘太冲叙》虽与《祭侄文稿》、《争座位帖》风格不同,但和同时期《与蔡明远帖》相近,而这正是他中年到晚年时期行草书追求大胆变法、自出新意的反映,因此面貌多变。米芾评此《叙》云:“神采艳发,龙蛇生动,睹之惊人。”清王澍《竹云题跋》称此《叙》与他书不同时说:“颜书多遒古,钗脚、屋漏之趣,时时流露于行墨之间。此序独秀润,有姿态,为颜书最宜人之作。”又称:“此序碧笺书,碧笺宜墨,故在颜书中独为腴润。”此外,明代董其昌还认为后人怀疑此帖与其流传稀少有关,他在临写此帖后的跋中说:“颜鲁公《送刘太冲叙》郁屈瑰奇,于二王法外别有异趣。……宋四家书派皆出鲁公,亦只《争坐帖》一种耳,未有学此《叙》者,岂当时不甚流传也。”至于刻帖中的文字缺误,也与其流传过程有关。按:颜氏的这件墨迹最早著录于宋米芾《书史》,据载原为王钦臣故物,后为唐垧所得,因有残损,而将其中“才不偶命,而德其无邻”等字剪去,唐垧死后将其殉葬。其拓本则保留在《淳熙秘阁续帖》、《忠义堂帖》、《戏鸿堂帖》等刻帖中,其中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所刻《忠义堂帖》是现存最早的拓本,此帖中《送刘太冲叙》仅首行“刘太冲者彭”五字和末行“开国”二字缺损,而“才不偶命,而德其无邻”则保存依旧,后有孙承泽跋。又宋刘焘等人在公元1172年奉命摹勒于禁中的《淳熙秘阁续帖》中亦收此《叙》,据王澍所见宋拓,“太、冲、彭”三字完好,“刘”字尚存左半,其它连同刘字上面三字全泐。由此可见,拓本中的缺字并非伪迹之证据。

《送刘太冲叙》在明代得到董其昌的重视,他认为宋四家学颜字只学《祭侄文稿》,未学此《叙》,是对颜氏行草书的认识不完整,为此他曾多次临写这篇《叙》,或节选,或全录,以视对这类风格颜字的重视。董其昌的这些临本后来部分被清内府收藏,如:他《临颜真卿书》一册,《石渠宝笈初编·乾清宫》著录;《临颜真卿书刘太冲叙》一轴,《石渠宝笈初编·乾清宫》著录;《仿颜真卿书》一轴,《石渠宝笈初编·御书房》著录;《临古法帖》一册,《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著录等。其中曾藏乾清宫的董其昌《临颜真卿书刘太冲叙》一轴,标注节临《叙》中“六句”,素笺本,其尺幅规格与这次发现的乾隆书法立轴相近,临写内容亦相同,故可以断定,《石渠初编》中的董其昌《临颜真卿书刘太冲叙轴》即为《石渠三编》中的这件乾隆《临董其昌仿颜帖轴》所指的临董范本。

从乾隆书法的分期看,他的前半生曾大量临写宫中收藏的历代名家作品,其中颜真卿、董其昌是他主要的临写对象,这与他幼时受康熙的影响分不开,因此他早期的书法,无论是笔法还是结构都带有典型的颜和董的特点。乾隆临写前人作品时,一方面强调要用墨迹作范本,另一方面要反复临习。以临《颜真卿送刘太冲叙》为例,由于颜书墨迹不存,因此无论节临还是全录,均是以董其昌的墨迹临本为准;而《石渠》的初、二、三编中著录的乾隆临《董其昌书颜真卿送刘太冲叙》就达七件。目前北京故宫还收藏有这个题目的手卷形式的临本。

这件乾隆作品的发现,也有助于纠正我们过去对其书法的一些片面观点。

首先,以往我们在论及乾隆书法的师承、特点时,总说他是从学习赵孟俯入手,字体稍长,楷书中多有行书的笔意,行书中又往往夹杂着草书的韵味,点画圆润均匀,结体婉转流畅,缺少变化和韵味。于是,乾隆书法便成了面貌单调,一成不变的样子,受这种观念影响,导致很多专家在鉴定乾隆早期书法时出现了误判。如将带有董其昌风格的乾隆御笔误定为伪品,又将后人仿其晚年常见风格却署早期年款的定为真迹;又如将各处行宫、御园、名胜古迹、寺庙等处所见代笔的墨迹或刻石当作亲笔,从而导致对乾隆真迹的标准出现偏差。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例如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清史图典》中,就有将乾隆书法误定为光绪书法的情况,究其原因,正是此件书法为乾隆临颜字之作,风格与乾隆本身面貌差别较大,加之本幅没有乾隆的名款和名章,作者未细审核而至张冠李戴。其实,乾隆前半生由于遍临各家名帖,其书法面貌是多变的,不能用单一的特征进行概括。

其次,乾隆的书法水平并非如清代大臣们吹捧的那样高,如梁诗正就说:“皇上性契义爻,学贯仓史,每于万机之暇,深探八法之微。宝翰所垂,云章霞采,凤翥龙腾。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 严格的讲,乾隆不是一位书法家,仅能算是一位地位特殊,学书条件非常好的书法爱好者。按照学习书法的一般规律,临写前人作品是学书的第一步,通过临写掌握书写的基本笔法、结字和章法;进而将所临写的范本从一家扩大到多家,以达到博采众家之长,并熟练掌握运笔技巧的程度;最后在笔法、章法都非常娴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最大的区别,就是二者在自我书风的形成方面有高下之分,导致这种差别的原因,既有笔墨功夫上的,也有艺术领悟能力上的。从乾隆的学书经历看,他为皇子时即入宫跟随康熙皇帝,受到严格的汉文化教育,其书法的基本功是相当扎实的,加之宫中收藏有最丰富的历代书法名迹,使他可以遍临诸家作品,所以说乾隆有最好的学书条件。从《石渠宝笈》中记载的乾隆作品看,他的确曾大量临仿各家法帖名迹,而且对许多名帖是反复临写,可谓用功之勤。但是,乾隆在书法艺术上的天赋并不高(绘画亦如此),对这些名家经典之作的临写和揣摩,并没有帮助他在个人书法风格上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最后,从他传世的书画作品(除去词臣代笔之作)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凡是临书、仿写的作品都比他自己独立创作的水平高。因为临写时点画行笔、结字章法皆有法可依,加之反复临写,或多或少能将那些书法大家的用笔特点表现出来;而一旦独立创作,就无法将那些精妙传神的笔法移植过来,其自身习惯性的用笔风格与结字特点便显露出来,这种笔法除了有早期生拙和晚年纯熟的区别以外,基本上都不外单调的重复,这也是乾隆书法中临习之作比自身创作更具变化和艺术观赏性的根本原因。

从这件乾隆行书《临董其昌仿颜帖轴》我们看到,其笔法有董字的古拙,结体承颜帖的秀挺,因多次书写,故章法娴熟,通篇行笔流畅,转折自然,既遒逸浑厚又灵动飞扬,确为乾隆临帖书法中较为传神的一件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