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震撼来袭: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

 寻梦r6t1pfuuld 2016-12-12

Bone-Setter





具体的分型内容

旋前--外展型 pronation-abduction(PA) (5-20% of ankle fractures)

旋前--外旋型 pronation-exorotation(PER) (7-19% of ankle fractures)

旋后--内收型 supination-adduction(SA) (10-20% of ankle fractures)

旋后--外旋型 Supination - exorotation (SER) (40-70% of ankle fractures)

垂直压缩型


初学者的疑问

1.旋前、旋后是什么?为什么只有旋前、旋后,没有内、外翻、背伸、跖屈?

2.外、内旋是什么?内收外展又是什么?为什么只有外旋、外展、内收,没有内旋?为什么外旋型损伤占分型的60-80%

3.这些分型具体内容是什么?

4.感觉挺绕嘴,理解起来有点难,为什么要这么分型?我们在临床中如何很简单的判断出分型并应用?


理解这一点很重要

旋前旋后是足的位置

而外展外旋内收外旋等是踝关节受到的外力方向




个人觉得上面的这个示意图容易产生误导,做过解剖后发现,三角韧带的深层在胫骨和距骨上的附着没有那么大,深层是距胫韧带,主要附着在胫骨后丘和丘间沟、距骨体内侧面的中、后部;浅层主要是跟胫韧带,浅层主要附着在胫骨前丘、跟骨载距突



骨间韧带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大家重视,当初和很多刚开始学习的战友一样,认为骨间韧带和骨间膜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属于一个整体。解剖后发现,骨间韧带和骨间膜之间有明显的不同,二者不能等同而视之!      

1.它们之间有明显的界限        

2.走行方向不同       

3.骨间膜很薄,而骨间韧带比较粗厚        

4.骨间膜在胫腓骨的附着是条线,而骨间韧带在胫腓骨折上的附着是一个面



Mann(1993)将踝和距下关节的联合形容为斜接的铰链模型,当胫骨内旋时,距下关节外翻(旋前),反之,胫骨外旋,距下关节内翻(旋后)



旋前、旋后常用来形容跖面的位置


旋前是背屈、外翻、外展的动作组合,旋前时足背伸外翻位,外侧缘抬高、内侧缘降低,跖朝向外侧


旋后是跖屈、内翻、内收的动作组合,旋后时足跖屈内翻位,内侧缘抬高、外侧缘降低,跖朝向内侧

旋前是背屈、外翻、外展的动作组合(打篮球突出转向时,内侧脚常出现这个动作),旋前时足背伸外翻位,外侧缘抬高、内侧缘降低,跖朝向外侧



旋后是跖屈、内翻、内收的动作组合,旋后时足跖屈内翻位,内侧缘抬高、外侧缘降低,跖朝向内侧


20%的足旋前(内侧紧张)            80%的足旋后(外侧紧张)



足部在日常活动中,绝大部分是复合运动,旋后的时候多于旋前


内、外旋转指的的距骨相对于胫骨的活动,是距骨发生在水平面方向的活动,距骨头像内称内旋、距骨头向外称外旋


内收、外展指的的距骨绕其纵轴的旋转活动,内收时距骨关节面转向外侧,外展时距骨关节面转向内侧



365万年前的莱托里(laetoli)脚印



人类的祖先在150万年以前已经形成了现代人一样的步态





人类的祖先生活在树上,足内旋才能稳稳的抓住两腿之间的树干;下地之后,足外旋才能稳稳的占到平整的地面


1.进化中,踝关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内踝前移,外踝后移


2.足跟的负重点偏向足跟的外侧,于是根骨结节出现生理性内翻,我们的鞋跟都是外侧磨损,我们足跟外侧的茧子最厚,跟骨发生骨折时都是外侧塌陷!

足处于外旋位且和地面相对固定,在动态的情况下,下肢需内旋来维持人体重心的稳定,这时踝关节受到的外旋的暴力的机会大大增大,所以外旋型骨折临床中最多见。


韧带损伤-骨折  等同理解



旋前外展

Ⅰ°:内踝横行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骨折线位于踝关节水平间隙以下的横行骨折)

Ⅱ°: Ⅰ°损伤伴下胫腓联合韧带前或后韧带损伤,造成下胫腓联合不全性损伤,或韧带完全断裂、附着点撕脱骨折而出现下胫腓联合分离



Ⅲ°: Ⅱ°伴腓骨骨折,腓骨骨折线常位于下胫腓联合水平,即踝关节水平间隙上0.5-1cm,外踝成横形骨折或伴有蝶形骨片下胫腓有无分离根据下胫腓韧带损伤和腓骨骨折的高度而定




特殊类型



旋前外旋


Ⅰ°:三角韧带紧张,造成三角韧带损伤或者是内踝撕脱性骨折 内踝骨折线呈斜形,在矢状面上自前上斜行后下,踝关节侧位尤为清晰



Ⅱ°: Ⅰ°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或下胫腓韧带附着点撕脱骨折(Tillaux-Chaput 骨折)



Ⅲ°: Ⅱ°伴腓骨下段骨折,骨折端位于下胫腓联合上方,螺旋形,骨折线由前上至后下,并向前成角,骨折位置较高,下胫腓联合分离。



Ⅳ°:Ⅲ°伴下胫腓后韧带或后踝的撕脱骨折(Volkmann骨折),后踝的骨折块常超过胫骨下端关节面的1/4,下胫腓分离



特殊类型

Maisonneuve骨折:指由外旋暴力导致的腓骨近端骨折, 常常合并下胫腓分离、内踝骨折、三角韧带撕裂、前距腓韧带断裂、骨间韧带损伤、下胫腓韧带撕裂、后踝骨折等损伤, 1840年由法国医师Maisonneuve首先报道




Ⅰ°:外踝的撕脱性骨折,或跟腓韧带的断裂,外踝的骨折线常低于踝关节间隙水平,多为横断型骨折或外踝尖的撕脱,当韧带损伤时内翻应力位片可与出现距骨的倾斜,前抽屉试验阳性


Ⅱ°:Ⅰ°加内踝骨折,骨折线位于踝关节内侧间隙和水平间隙交界处,即踝穴的内上角骨折,骨折线程斜向内上放,或垂直向上,常合并有踝穴内上角关节软骨下的骨质压缩,或软骨损伤。




旋后外旋

Ⅰ°:距骨外旋使腓骨受到向外、向后的应力,下胫腓前韧带损伤或韧带附着点撕脱性骨折(Tillaux-chaput骨折),或者同时又骨间韧带损伤


Ⅱ°:Ⅰ°加外踝在下胫腓联合水平的冠状面斜行骨折,骨折线自前上斜行后上方,侧位更明显,有的位置稍高,骨折远端借助外侧韧带仍与距骨相连。


Ⅲ°: Ⅱ°加后踝骨折,若下胫腓仍保持完整,后踝多为撕脱骨折,骨折块较小,但如若合并距骨向后上方的外力时,后踝的骨块较大,外踝骨折线较高,可发生下胫腓分离。


Ⅳ°:Ⅲ°加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由于三角韧带牵拉和旋转的距骨后内存部分的撞击,造成了内侧结构的损伤。下胫腓联合分离,当内踝骨折块较小而距骨外移明显时,要想到三角韧带的断裂。


如何从X线判断骨折类型

外踝:外踝是判断分型的要点       

1.骨折线的走行

2.骨折端的位置


旋后-内收型:

下胫腓以下的撕脱或横断型骨折


旋后-外旋型:

下胫腓平面的冠状面骨折,骨折线由前下到后上,一部分 可高于下胫腓


旋前-外展型:

下胫腓平面上1cm左右的短斜形或蝶形骨折,蝶形骨片常位于腓骨外侧,侧位片多为横行骨折线


旋前-外旋型:下胫腓上6-10cm的螺旋形骨折,骨折线由前上至后下,并

轻度向前成角


内踝:不如外踝骨折典型,所以只可作为分型判断的辅助。(可分为撕脱骨折、压缩骨折)

旋后-内收型:内踝骨折块较大,骨折线呈斜向内上方,或垂直向上,常合并有踝穴内上角的压缩(压缩型骨折)

旋后-外旋型:撕脱型骨折,骨折块可大可小

旋前-外展型:踝关节间隙下的撕脱骨折,骨块较小,骨折线横行

旋前-外旋型:内踝骨折一般位于踝关节间隙水平,骨折线呈斜行,在矢状面自前上斜向后下,踝关节侧位最为清晰。


后踝:除了选后内收型外都可存在后踝的撕脱骨折,骨折块因为撕脱造成,一般均较小,当后踝骨折块较大时,一般考虑合并有踝关节垂直外力造成。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