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是靠武力夺得天下的开国皇帝

 昵称30002369 2016-12-12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是靠武力夺得天下的开国皇帝

武力并不是通向权力王座唯一的道路

王莽能够爬上权力巅峰,和一百年前董仲舒的学术研究有着莫大的关系。

作为举世公认最权威的学者,董仲舒认定,儒家规则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终极方案。只要君王遵守儒家的各种规则,那么就可以国泰民安,万事太平。

这套道理在当时被认为是绝对的真理,没人想过去反对它。

而且当时的历史经验,也的确符合这套理论。

王莽在出任帝国总理之前,国家的民生糟到极点。原因在哪呢?按照董仲舒的逻辑,这是因为君王做事不遵守儒家规则,所以就不能按照儒家标准任人唯贤;而不能选拔合适的官员,官员就不能用儒家道德教育百姓。最后导致百姓不遵守儒家道德,国家自然就乱套了。

大家按照这个理论一琢磨,寻思了一下皇位上坐着的人——咦,还真有些道理!因为这个时候的几个汉朝皇帝,要么大造公室贪恋美色(汉成帝),要么喜好男风宠幸佞臣(汉哀帝),总之没有一个皇帝的行事符合儒家规则。

这看起来的确和董仲舒的理论一模一样。

那么反过来是否也可以成立呢?

换句话说,国家的统治者只要遵守儒家道德,政局就可以变好吗?

这个问题还真有可能得到,正好这个平地冒出来的王莽给了全国一次政治试验的机会。

王莽当上帝国总理以后,仍旧以儒家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还利用自己的职权,在国家的各项事务中贯彻儒家制度。

儒家最重视教育,王莽便按照儒家经典的记载,建造了规模宏伟的国家学术机构,还为求学的人建造了上万间宿舍。他动用国家力量宣传道德教化,扭社会的不良风气。

王莽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各种人才——不仅有儒学人才,也包括各种实用型人才——通通招揽进国家机构,依照才干来选拔人才。王莽还要求朝廷带头采取简朴的生活方式。每当国内出现水旱灾害的时候,王莽以身作则只吃素食,还动用国家力量赈济贫困百姓。他自己主动出钱捐田救助贫苦百姓,以此带动不少王公贵族一起捐献。

有一年闹灾害,百姓到处逃荒。在王莽的带头下,有二百三十名官员为受灾百姓捐献房屋和土地。王莽又下令给灾民免税,给死者安抚费。又把皇家的猎场捐出来,改名为“安民县”,把灾民迁到这里,国家分配房屋、口粮、牲畜和生产用具,让他们安居乐业。

这些事情都是《汉书》上明确记载的。这时期王莽通知下的汉朝跟之前些年饿殍遍野的惨象相比,简直就是天堂地狱两重天。

历史上黑王莽的第一人,《汉书》的作者班固都承认,王莽位极人臣的这段时间是西汉末年难得的承平之世。用班固的话说:“孝平之世,政自莽出,褒善显功,以自尊盛。观其文辞,方外百蛮,亡思不服,休征嘉应,颂声并作。”

——试验成功了!

在当时人们的理解中,王莽政权前后的政治变化无疑说明,董仲舒的理论是正确的,统治者是否遵守儒家规则,果然是决定国家兴亡的关键因素。

那么,大汉朝未来的希望在哪里呢?

还用问吗?自然在儒家楷模王莽的身上。

于是王莽在朝野的声望空前高涨起来。

有一年,尚未大婚的皇帝向天下征选嫔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西汉末年的政权长期把持在外戚手里。王莽家之所以飞黄腾达,就是因为王莽的姑姑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氏家族曾有一度势落,也是因为皇帝宠幸了其他家族的嫔妃,让另一家外戚得势。

现在,王莽的姑姑已经老了,总有一天王氏家族会失去外戚的地位。现在尚未大婚的皇帝选嫔妃,这决定了汉朝未来的政治走向,是当权者必争的一步棋。

皇帝选嫔妃,当然要选贵族家的女儿。王氏家族作为第一大豪门,入选的女子很多。可王莽却上书说:王氏家族的女儿和天下女子一起竞争,这不合适。要求把王氏家族的女子都剔除除外。当权的王莽姑姑听了,也同意了。

人民却不同意。

这件事传出去以后,各级官员、学生、普通百姓天天到皇宫门口上书抗议,要求让王莽的女儿当选皇后,每天情愿的人数达到千余。

民意如此,太后只好妥协,王莽再三推辞也没有用。国家宗法部门直接开始研究这事该怎么办。大臣们一商量发现,如果要王莽之女当皇后的话,王莽现在的封地数不够,够不上皇帝老丈人的规格,要求给王莽增加封地。但王莽又推辞不受。朝廷后来按照规矩给王莽赏赐财物,王莽终于推辞不掉,只要了一小部分,还把其中的大部分送到了其他嫔妃的家里。

但是民意拦也拦不住。

第二年,又有八千百姓上书要求给王莽加“宰衡”的称号。这个称号并非实际的官名,就像“皇帝”这个名字取自于“三皇五帝”一样,“宰衡”的称号取自于历史上的两位名相周公(太宰)和伊尹(阿衡),表示王莽现在的成就,要超过了周公和伊尹。

另外,给王莽增加封地的事还没完。王莽虽然拒绝了增加封地,但是大臣们不依不饶,趁着加封王莽“宰衡”的机会,再次要求王莽接受封地。王莽又拒绝了。

结果,舆论炸锅了。

因为王莽不接这份田地,不断有诸侯、王公、学生、普通百姓给皇帝上书要求加赏,人数达到了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

这架势似乎是说:王莽你应该好好享受享受了,你要是不享受,祖国不答应,人民不答应!

好了,先暂停一下。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记录的很多离奇事迹,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某种目的而刻意编造出来的,当不了真。所以也许你会觉得这件事有些太夸张,王莽就算当时收到尊敬,可这程度是不是也太夸张了些,到底是真是假呢?

事实上,“四十八万”这个数字出自黑王莽第一人班固之手,他有资格查阅大内文献,数字又史无前例的精确到个位数,他也没有动机给王莽脸上贴金,说明事件和数字是比较可靠的。

那么,上述种种上书行动,会不会是王莽操纵百官故意作秀的结果呢?

毕竟王莽当时已经身居最高位,想要搞这套把戏简直轻而易举。我们甚至都能想象出具体流程:比如王莽可以在某天朝廷开中层会议的时候,在主席台上哼哼唧唧的说:“嗯……这个……听说最近有人建议我来当‘宰衡’,我觉得是不合适嘛,像什么话!那么多比我有经验、有贡献的同志还没有解决待遇问题。不要总想着给我安个什么名号,我老了,跟不上时代了,我还要多向你们年轻的同志学习嘛!呵呵……”

底下的人一听就明白了,回头人人写一份《论新时代下由王莽同志担当“宰衡”的充分性和必要性》一交,王莽这事就办成了。

这个设想看上去有道理,其实是不可能的。

不可能的地方是“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这个数字,因为王莽不可能直接找到这么多人。

上面讲的那个办法,只能用在直接利害关系的人身上。王莽对朝堂里所有的官员用这番话暗示的时候,潜台词是“你要是不这么办,我就让你以后好看!”但对于越级的人,比如对于长安城外某县的基层干部,王莽就不能这么办了。

一来,他没有办法到每个基层单位挨个讲一番话。二来,即便他到基层说了这番话了,因为基层职工他平时接触不到,也就不会担心他打击报复,也就没有必要搭理他。

如果王莽非要组织起基层人一块干这不要脸的事,唯一的办法是靠行政的力量。也就是下达一条行政命令,要求各级官员上交多少份文章,各级官员再依次把任务分发下去才行。可刚才那“四十八万人”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整个长安城的人口才25万上下,而且古代识字率极低,小小的长安根本这找不出“四十八万”个会写字的人来。

要凑齐这么多请愿书,必须要发动一场全国性的运动才能实现。如此声势浩大的组织运动,必然会留下书面的文字记录,会有各级官员的行政命令,官员教谕读书人的文字记录,基层官员和读书人的抱怨和私议。但是在史书里,这样的记录一条都找不到。

班固写《汉书》的时候,距离王莽不到一百年,手头有极多的资料可用。班固在《汉书》中不遗余力的搜寻各种能黑王莽的只言片语,对各种政令详细记述,但是在讲到“四十八万”人上书的时候,没有提供任何一条王莽暗示下属上书的记录,连表示怀疑的文字都没有,这说明这四十八万人不是吹出来的。当时最少有数十万读书人狂热的崇拜王莽,要是大汉朝有普选,王莽已经是下一任国家元首了。

不管王莽的结局如何,也不论他之后的作为依然存在极大的争议,但在中国历史上,王莽是极少数不靠武力,而是靠民众拥护上台的民选皇帝,这一点是毫无置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