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松大软 (一)

 tjboyue 2016-12-13
《太极异言堂》

独持偏见,解读李雅轩传杨氏太极拳。







导读

daodu

“松”是练太极拳的必要条件或练功时的状态,它既是目标也是手段。但它不是一种招法,一种技巧,只是一种练习方法、一个检验标准。再概括的说,松是学习太极拳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






 大松大软,稳静安舒。轻虚无为,简单自然。

大松大软

(一)

   “专气致柔”是李雅轩传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征。

   如果说陈氏太极拳将刚猛风格的外功拳发展为“刚柔兼备”的武术功夫,杨禄禅则在学习陈式“十三势”基础上,进行了继续柔化方向的改革。这不是太极拳武术功能的倒退,而是渊源于“道”精神的时代创新,因此成全了杨禄禅“杨无敌”的神拳地位。从武“术”的角度看,杨氏祖孙三代均以松柔为努力方向,故杨澄甫弟子陈微明先生创立拳社时,专门取名为“致柔拳社”,明确表达了继承杨式太极拳“专气致柔”的特点和发展路向。后来郑曼青以“松净、不用力、不动手”的原则,李雅轩以“大松大软、稳静安舒”的方式,把太极拳推向了“轻虚无为”的境界。至此以后,杨氏太极拳就与坚守“刚柔兼备”原初风格的陈式十三势太极拳分道扬镳。

   道学大家张义尚先生在其著作《武功薪传》中曾经对此有简洁的论述:“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太极拳在陈家沟尚保存很多擒拿法、打法、跌法、腿法等,这是事实。后来各式尤其是杨吴两式,渐渐扬弃了许多艰难的动作,而一归于听劲懂劲,这正是太极拳进步和发展的地方。他们实际上不是不讲各种打斗方法,而是打斗的方法更巧妙、更高明了。但近来有人认为这是赶巧,吹捧提倡走老路,仿佛是不把扬弃的糟粕拾起,就好像是美中不足,这完全是厚古薄今的思想在太极拳里的反映。” 九秩高龄的张义尚先生如此开明而不守旧,值得后辈钦敬学习,勇于探索,勇于突破,勇于创新,我们大可不必固步自封。

   “大松大软”是李雅轩先生在四川提出并坚持实践的拳学思想。“大”与《老子》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大字同义,即极致、彻底的意思。“软”在四川话中松软二字往往联用,基本上与“柔韧”同义。李雅轩反复强调 “太极拳是松软轻灵之功夫,在练时别忘了把身势放松放软放轻灵”。

   在推手发劲时,也要“发劲第一是要松软,第二是松软,第三还是要松软。盖不松则不能软,发劲则无效也”。所以,盘练拳架或推手较技,李雅轩要求都必须大松大软。大松大软可以归纳为一个字:“松”。松是太极拳的必备条件,体若不松,无论练成多么高的功夫,都不是太极拳的成就了。

   “松字既普通,又特殊,若没有切身感受,真是可以说三辈子都弄不明白。”杨澄甫先生这样说,绝不是故弄玄虚,真是这样,所以太极拳才有“入门引路须口授”的至理名言。

   松,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让肌肉柔韧顺畅,把关节松开灵动,使心态平和自然。

   先简单理解人体的三种运动时的结构状态:硬、懈、松。

   松和硬是相对的概念,容易区分和理解。

   “硬”是有意识用力或无意识用力时的状态,它是初学太极拳的通病。表现为肌肉扭曲绷张有力,或关节紧固僵滞不灵,抑或精神紧张全身死板。

   硬容易理解,但“懈”未必能够觉察。松和懈在日常用语中往往是“松懈”连用的,它们的意义基本相同相通。但是,李雅轩却严厉批评了懈:“要知道太极拳不用力,有不用力的道理,不是将身体弄成了懈懈怠怠”。鉴于此,“懈”应作为不合要求的“病手”来讨论。

   “懈”如果定义为“懈怠”“懈惰”“懒散”的负面含义,有人分析其状态是:练拳时精神萎靡,骨节闭合,好像支撑不了自己的身体一样,头垂、背弯、胯尖、膝软,两手两臂也是如此,肌肉软瘫一堆。虽练拳多年,但是情绪不浓,松懈丢瘪、无精打采。推手时丢瘪顶抗,毛病丛生。以上弊病皆由“松”“懈”不分所致。

   其实,有懈必有硬,懈反映了身体的另一部位犯了硬的错误,只是原因不同。

   懈是肌肉萎缩无力、关节锁闭和精神恍惚的状态。因其没有用力,也没有用意,故在懈处的前端,一定有支撑维系它的“硬”处存在。懈处的上端必然出现了关节锁闭或是肌腱紧缩扭曲,用力不均匀,更多的是兼而有之。比如说手腕“懈”,一定是小臂以上部位“硬”了;小臂懈,肯定是肩膀处硬了,否则它们是无法“懈”的。解决这种“懈”的办法,不是把“懈”处用起力、鼓起劲来,而是把懈的上端即上一关节和肌腱放松,原懈处自然就不懈了。仔细检查,这类型的懈可归结为骨关节没有松开,因而影响灵动。

   懈的第二个原因是缺乏整体观念。太极拳的松,是一松百松,没有一处不松,这是与其它体育运动放松方式的本质区别。一处不松,相应就影响到整体的不松。而某个部位懈了,一般都是这个部位的肌腱群没有均匀发挥作用,尤其是相对的肌肉群没有发挥相应的功能,出现了“懈”。从而因懈导致出现了拳经所说“缺陷、凹凸、断续”之病。这类型的懈可归结为肌腱不顺不匀。

   第三个原因是这个部位没有意识的贯串,即丢了意。全身各部琐琐碎碎,零零当当,断断续续,散漫无收,仍然没能形成整体的完整一气。即没有做到拳经所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节节贯串的有序运动。这种“懈”即某个部位脱离了整体,不受心意的指挥控制,是局部的乱动或者板结而不能动。这类型的懈可归结为精神不振,意气不灵。

   换句话说,用意不用力谓之松,用意又用力谓之硬,不用意不用力谓之懈。所以经典拳论“用意不用力”“在气则滞,在意则灵”“意气君来骨肉臣”等语,这需要认真感悟。

   “松”之一字,太极拳经典拳论仅有“腹松”一处。自从杨澄甫把“松”列入太极拳《十要》,松字才以压倒一切之势成为了太极拳的入门之道或进阶之途。杨氏后人无不以松字作为练拳秘诀。不仅李雅轩首创“大松大软”;郑曼青也反复强调

   “‘松’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耳!”“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

   郑曼青在其晚年谈及练拳的体会时称:“我学太极拳五十年了,到了前年才悟到其中道理。为什么‘松’有这么大的好处?当时只晓得讲松、松、松,但究竟什么叫做松;怎么能松得很干净,这句话很难讲明白。前年悟通这个道理,我才想到我老师杨澄甫先生所讲的。他不大会讲话,一天到晚坐在那儿,可以不发一言,不问他他绝不讲话;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我甚至连耳朵都灌满了。他还讲了一句话,更是奇怪,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我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现在想起来,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

   如何是松,郑曼青大师是练了 48年之后才“悟通”的,李雅轩大师临终前对松字作出了绝对的肯定,并认为太极拳还有许多待解之谜。即使到了他生命的最后半年,还进一步肯定了杨式太极拳“专气致柔”的特点,指出“松软”对练功盘架、推手打斗的绝对意义:

   “我这一向练功夫又忽略了我以前想的松软,一松百松的要领了,所以两年来不进步也。推手之要领是要有精细的听劲,如果听劲不细致,不知对方之来力,那就绝对发不出人去。听劲细微全靠一松百松,如稍有力在身上就绝对听不出对方之劲来,此所以练功夫时一松百松。养出这种松来,在推手时才能听对方之劲,去手时,对方不知不觉,化对方之手也使对方不知不觉,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全在松软耳。发冷快绝伦之劲,发入里透内之劲皆须一松百松。如对方用大力来攻,硬手来攻,其来必慢。我以松软冷快之手法将其打出,必百发百中也。1975年11月27日夜悟。”

所以李雅轩对松软的感悟和要求反反复复,不断地要求松软松软,我们一定要理解他的苦口婆心:

“按太极拳的道理本来是很简单,只要是把身势放松下去,头脑稳静下来,调匀了深长的呼吸,身桩坐得稳稳静静的,本着老论一手一势地去用功,经过老师的指点,日子久了就成了。但是近来有些人练拳胡思乱想,参上些其他的道理,又添上些外功的劲道,弄得心里思想乱了,神气不能集中,就进步慢了。”

“无论练拳、推手、比斗,都要松软着在轻妙上、空虚上、虚无上、轻灵上去找。本此意思,提起灵机来,用心用意用神用气下功夫。有此数句话,整个太极拳功夫包括无遗。何必胡思乱想,多费精神!”

肯定地说,大师们花了数十年才认知到的松,绝不是我们常人理解的松,这可以用我们都熟悉的青原惟信禅师关于山水的三种不同境界的描述来理解。

在惟信禅师的眼中,有三种不同识见的境界,即“凡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庸见;凡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识见;依前见山只是山,水只是水者,即心中之山,心中之水,是真知见”。惟信禅师经过三十年的修炼,“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借用这禅机来理解“松”:起初:松就是松,后来:松不是松,结果:松还是松。

   但这种松与最初的松在感觉和层次上已经不同了。用现代话来解释;起初 ——松是不用力或无力的状态;后来 ——松不是不用力或无力,它还包括身体结构关系调整的状态;结果 ——在这种结构关系中,松真是不用力而又有力的状态。

   太极拳为什么这么强调松呢?从运用效果上讲,体若能“松”,就能够迅速恢复体位有利于稳定;体若能“软”,则能够吸收能量有利于减少打击;体若能松能软则易形成“节节贯串”无坚不摧整体有序的爆发劲。因此,“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这歌谣说明,放松是衡量太极拳功夫的重要标准。

   总而言之,“松”是练太极拳的必要条件或练功时的状态,它既是目标也是手段。但它不是一种招法,一种技巧,只是一种练习方法、一个检验标准。再概括的说,松是学习太极拳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

(2016年9月24日)

(待续:大松大软之二)

版权

声明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