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都第一寺

 修身庭 2016-12-13

素有京都第一寺之称的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郊潭柘山的宝珠峰的南麓,距阜成门41公里,周围由九座高大的、宛如巨龙的山峰呈马蹄状环护着,环境雅致,风景优美。它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

 

潭柘寺始建于公元265316年的晋代,当时被称为嘉福寺,其历史比北京城还要悠久,所以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北京)的说法;唐朝时更名为龙泉寺,金时称为大万寿寺,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复名为嘉福寺。清康熙年间在对其進行大规模修葺后,于康熙二十一年(1692年)更名为岫云寺。不过,因为寺后有龙潭,寺旁有柘树,民间又称为潭柘寺,并以此名最终扬名天下。不过,柘树在明代就已经消失了。

 

目前潭柘寺遗留的建筑多为明、清时修建的,部分保留了金、元时期的风格。现有房舍943间,据说在清朝的鼎盛时期有999间半。

 

同中国诸多寺庙建筑一样,潭柘寺的建筑也遵循着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设置有主要的殿堂,左右两侧基本对称,分别安置了一组组庭院式或佛殿式建筑。主要建筑形式有殿、堂、阁、斋、轩、亭、楼、坛等。

 

走進山门,沿中轴线前行,首先来到的是天王殿。殿内中央供奉的是弥勒佛,两旁是神色各异的四大天王像,殿后站立的是身披铠甲、手持降魔杵的护法神韦驮。天王殿后是大雄宝殿。殿内中央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像,左右分别是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像。佛像金碧辉煌,形像生动。大殿的屋脊两端有碧绿的琉璃鸱吻,高2.9米,气势轩昂,据说是用来避免火灾的。中轴线上最后一处、也是最高的建筑是毗卢阁,分为上下两层。阁前有两棵高大的银杏树,东边的据说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潭柘寺西侧建筑包括梨树院、写经室、戒坛、大悲坛、观音殿、龙王殿等,其中的观音殿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修行的地方。

 

东侧建筑则由方丈院、延清阁、清朝帝后的行宫万岁宫等组成。

 

从寺院建成之日起,就有僧人在此修行,以后历代不衰,有难以数计的僧人在这里修行。比较著名的有金时的海云禅师、通理禅师、故了公禅师,元代的妙严大师等。

 

潭柘寺外还有上下塔院、东西观音洞、安乐延寿堂、龙潭等众多的建筑和景点。在下塔院内有圆形或密檐砖石塔四十八座,为金、元、明时期寺内著名僧人的墓塔。年代最远的是金天眷年间(1138-1140)的海云禅师塔、大定年间(1161-1189)的通理禅师塔。最有名的墓塔是妙严大师塔。妙严大师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人称妙严公主,她一直在寺中修行,直到圆寂。其塔为六面六角,共有五层,高约55尺。最有特色的墓塔是明代的底哇答思大师塔。整座墓塔全部用汉白玉、大青石和花岗石雕刻而成,在青灰色之中,间有红色和白色,塔前立有一块不大的石碑,记述了底哇答思大师的生平。上塔院分上、下两层,分别有藏式均为砖石塔十座和十三座,均为清朝僧人墓塔。

 

而龙潭在寺后的集云峰上,潭中曾有龙出没。不过,现在泉水已经干涸。

 

潭柘寺春夏秋冬各自有景,早晨晚上的情趣也各异,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经名满京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