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县城西北12公里的西厢村的“普救寺”,院内屹立着一座古朴秀雅的舍利塔,该塔是古人根据声学原理建造的,人立于塔侧击石,可听到“呱呱”的蛙叫声。它是在方志中称为“普救蟾声”的特色建筑。清乾隆乙亥重镌《蒲州府志》中有“普救蟾声”的记载。由此可知其蛙声效应,距今至少有200年以上。 数百年来,它以其独特的声学效应蜚声于世,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郏县的“蛤蟆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磴琴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其又与法国巴黎“钟塔”,意大利“比萨斜塔”,摩洛哥的“香塔”,匈牙利的“音乐塔”及缅甸的“摇头塔”等同称“世界六大奇塔”。 该塔始建于唐代武则天时(西元689年~西元704年)。明嘉靖年间,河东大地震,原塔被摧毁。现存之塔是大地震八年后重建。从寺内现存碑刻记载,它是明代嘉靖年间重修的一座密檐式砖塔。保留着明代重修后的原状。 塔的建筑造型朴实大方,塔身全为砖造,“四方形空筒式”的结构上保存了唐塔的特点和风格,塔基和内外皆呈方形角密檐楼阁式,底层每边长8.35米,塔上壁用叠涩砖出檐,全塔共13层,塔身高36.76米。第一层塔室南向辟门,不设楼梯,室顶砌作叠涩八角穹窿,中央留有一孔,可通往上层,方室内后壁有一佛龛,已无佛像。 第一层以上是空筒状的塔身内部,从二层到九层,塔壁间有转角通道,内设台阶,可盘旋登高而上至九层。二层以上四面辟门,真假门互相交错,门顶作拱形。原塔刹高约两米,风磨铜制,似葫芦形,于1922年地震倾圮。一至二层塔外壁间,镶嵌有14块历代修茸的石刻,如今成了普救寺兴废变化的珍贵史料记录。 “游人石击地,蛙鸣贯长空”,“普救寺舍利塔”以其神奇、奇异的蛙声使游客横生妙趣,乐趣无穷。 其它奇塔: 塔中塔: 树中塔: 常新塔: 翻转塔: 冒烟塔: 最小的塔: 传说这是阿育王所造四万八千塔之一,里面珍藏释迦牟尼的舍利。小木塔也与佛经传记上所说相符,塔身雕刻完全是印度风格,但又与五代吴越王钱弘所造八万四千宝箧印经塔极为相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