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宝宝“不良行为”背后的积极意义

 紫色梧桐318 2016-12-13

解读宝宝“不良行为”背后的积极意义

 

 

  导语:我们常常为孩子们的行为所烦恼,被孩子的情绪所干扰。眼看着孩子满地打滚、哭闹不止,却难以安抚,头疼不已。当我们只相信眼睛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孩子的外显行为,并且紧抓不放、纠缠不清。其实这些行为的背后有孩子表达不出的另一面,也许是更真实的一面。只有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才能真正读懂孩子的心!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故事:
有个3岁的宝宝头天晚上生病了,妈妈估计明天没办法送幼儿园,就对宝宝说“明天妈妈带宝宝去妈妈单位吧”。第二天早上,妈妈一摸孩子的头,发现烧退了,精神状态也不错,就把孩子又送去幼儿园。晚上爸爸到幼儿园接宝宝,宝宝说要妈妈,爸爸以为孩子是想妈妈了,就说我们回家就能见到妈妈了。可是宝宝不但不回家,还要求去妈妈单位找妈妈。开始时,爸爸想尽办法,试图把孩子带回家,比如,东扯西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跟孩子讲道理说妈妈已经下班了,单位没人了;抱着孩子转转磨磨往家的方向走。但是孩子就是不依不饶,坚持要去妈妈单位。最后爸爸发火了,对孩子吼“要去你自己去,我可要回家了!”孩子委屈地哭了。等回到家见了妈妈,宝宝把爸爸锁在门外,坚决不让爸爸进门。最后妈妈好说歹说才说通孩子放爸爸进家。

这种情况,不是孩子在故意无理取闹,他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负面感受。家长的工作单位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多么神奇、神秘、令人向往的地方啊,妈妈头天晚上答应带孩子去,让孩子充满希望,第二天早上又不让去,而且没有做任何说明,直接强制执行,不难想象孩子是多么的失望、委屈。生活中很多时候,家长为了应付当下的局面,一句无心随意的“承诺”就给孩子造成伤害。

任何不良行为背后也一定会有其积极的意义

如果问家长朋友们:孩子打人好不好?孩子顶嘴好不好?孩子不听话好不好?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好不好?孩子上网玩游戏好不好?

家长朋友一般都会说:孩子打人当然不好,违背道德规范,要培养孩子文明交往的礼仪,总是打人以后没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以后要是形成这样的坏习惯就难以纠正了。

我请家长朋友找出打人的积极意义,这可能吗?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从一个行为背后找出有价值的、积极的动机与意义。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打人的积极意义:
       1.这说明这孩子有力量,他有这个体力去支持打的这个行为;
       2.说明面对冲突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而不是缩头缩脑的回避态度;

       3.说明孩子用自己的能量去解决问题,我有什么资源,我就用上,不是大喊“妈妈、老师快来帮我呀!”
顶嘴的积极意义:说明孩子有不同的见解,有说出不同意见的勇气;

不听话的积极意义:说明孩子有自己的看法,有独立的意愿,希望决定自己的事情,渴望成长;
注意力不集中的积极意义:说明孩子感觉敏锐,注意范围广,能注意到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对新事物感兴趣。

喜欢网络的积极意义:说明孩子愿意尝试新事物,能控制多变的因素,反应迅速,喜欢挑战带来的乐趣,喜欢得到即时反馈。

有的家长一定会想,既然打人都有积极意义,是不是就鼓励孩子用打人来解决问题?当然不是。我们需要的是更加客观的看待孩子的行为,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含义。

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看见孩子打人,请先不要做判官,而是问问孩子为什么事情打人,了解来龙去脉和行为动机。

我们都习惯偏向小的孩子,告诉大孩子要谦让小孩子,相信如果大孩子和小孩子发生冲突,一定是大孩子在欺负小孩子。

我也曾不分青红皂白的质问过一个大孩子,你怎么打人呢?结果大孩子说,小妹妹不排队,夹在前面,我就去拽她,她不听还往前挤,我就使劲儿地拉她,她打我,我就打她了。这时我才明白,原来孩子是在打抱不平,想维持游戏的秩序。

我们要学会将行为和态度分开看

显然,大孩子这种以暴制暴的做法欠妥,但是动机和态度是好的。这时,首先要肯定孩子遵守游戏规则的态度,然后再说打人处理方式不可取。我这样用语言引导孩子“你知道玩滑梯是要按顺序,加塞插队都是不好的行为。你看到了小朋友没遵守,并用动作去阻止,你想扮演警察去制止不好的行为,这是可以的。但是警察通常情况下是不能打人的,我们再想想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来告诉小妹妹不要这么做呢?”

没有问题孩子,只有孩子的问题

家长最常说的是:你真烦人!你真讨厌!你真气人!你真不听话!那些表现出攻击行为、多动、沉迷网络、早恋的孩子,都被家长称为问题孩子、问题少年。

我们习惯把错误的行为与孩子这个人联系在一起,否定行为同时也否定孩子本身。试想,有几个人能在他人否定和蔑视自己的时候仍然心平气和,家长的激烈言辞常常会激起孩子的愤怒情绪,让孩子跟家长对着干,于是双方纠缠在情绪的冲突中,而问题却被搁置在一边,吵闹后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家长一定要学会把问题和孩子分开,对事不对人。我们可以不接受孩子的打人、哭闹等行为,但要时刻记住这些并不代表孩子的全部,这些行为只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反应。孩子总是在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我们必须肯定他这个人的本意与动机。我们可以对具体行为提出意见和建议,但不要伤害孩子自尊和自信。

很多妈妈这样向我诉苦说孩子有做事磨磨蹭蹭、拖拖拉拉,越是着急,他动作越慢。

我的建议是,您可以跟孩子说:“你身边一个小怪物叫拖拉虫,他总是喜欢在不合适的时间找小朋友玩,耽误时间,下次他再来的时候,你告诉他我不跟你玩了,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在孩子出现磨蹭行为的时候,就跟孩子说,“是不是拖拉虫来了?跟它说再见!”

教育有方,但无定法

孩子成长的过程很复杂,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很多事情都会有不同的需要和反应,再加上每一个家庭的传统、生活模式不同,所处的地域、文化氛围、社会环境也不同,家长的成长经历、性格、行为方式更不同,所以没有两个孩子完全一样,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也就更加不同。但是教育还是有规律可以遵循,我们可以这些大原则的指导下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让彼此都感觉舒适的方法。寻找和学习新方法的目的不是控制孩子,而是让家庭更加温馨和谐,让父母更加放松平和,让孩子更加独立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