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梦想成真姚 2016-12-14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浅谈

圣水中心小学   姚明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以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为宗旨,而达到这一目的,光靠《品德与社会》课教材所罗列的知识及教师仅在课堂上的有限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发下,使学生产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适应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从而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动手、动脑、动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辅导作用的地位。

   1课前准备,重视资料的积累。

   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尤其是上好《品德与社会》拓展与合作课,首先要课前补充准备,我在课前预先向学生布置从各类书、报杂志、相片中收集全相关材料,活动中学生事先做充分的准备,争着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2创设气氛,激发兴趣。

欧洲新教育家德可利认为“兴趣是水闸,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小水库和指导注意流下来”,因此要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教学中经常进行看图说话,自我介绍等形式来激发学生讨论学习的兴趣。

3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整个故事的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它使学生身临其境,能增强他们在生活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与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的情景,由学生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后评,评了再演,这样一演一评,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我想要与我能要之间的区别、差距,再加老师的点拨和鼓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便得到提高。

总之,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即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品德课的实效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