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祖《道德经》释义 (道经28-37)【纯阳真人吕洞宾祖师释义】

 smzhuo 2013-06-18

吕祖《道德经》释义 兴南子点校

知雄守雌章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此章何意?要人守道,分理阴阳。

    何为“知其雄,守其雌”?雄是阴中阳生,雌乃先天一气。知而不采,谓之“知其雄”;守而自来,谓之“守其雌”。何为“为天下溪”?分理阴阳,则天下柔和,溪乃淳也,天下淳,阴阳自然分理。天下,指一身而言,一身无为,常德不离。德者道也,人本清虚,清虚阴升,清虚阳降,阴升阳降,其德乃长,真常不离,反与婴儿同体。婴儿者,气未定,五脏未全,皆虚空也。

    人能无五脏者,方能“知其白”而“守其黑”也,以婴儿为天下抱道之式。人能如婴儿,触物不著,见境无情,“为天下式”者,真常之德无差忒矣。道得淳化,反归于无极,而合太虚之无为,知其白,不若守黑,白能易染,而黑无著,静到白时,如月返晦,到晦时,收敛之象也。

    “知其荣”,荣则有害,不如常守其辱,辱心一存,万事无不可作。“为天下谷”,谷者,虚其中。一身常能虚中,“为天下谷”,此之谓也。

    “常德乃足”,中能常白,其道常存,道存,而反归于朴,朴者,全完之器。朴散而成器,散者分其朴,而圣人用之,圣人能守中精一,则纯一而不杂,为天下管辖,统天下之民归于一国,聚万成一,淳化无为之国,分理阴阳,五行之造化,归于一统,则大之而不割也。一身纯阳,分理阴阳,其炼而成体,岂能割乎?知雄守雌,以柔治刚之意也。太上教人,无为化淳,听生化之自然,不假勉强也。
    
    将欲取天下章  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吕本无此句)凡(通行本作“夫”)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吕本作“嬴”,有误);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此章是教人无为,法天行事,丝毫不挂底意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天下者,一身也;取者,修也;为者,无为之道也。人若修身,必本于无为,诸事若不造作,则不能成。惟道不然,将欲修身,必本于清静自然之道。如今世人,若不些小言一二著,长笑而逝矣。“吾见其不得已”也,天下神器,何尝有为?以湛然常寂,听其自然生化,随机静动,故不可为也。有为必败于性,有著必失于命,不为不著,性命常存。凡先天炁生,听其随行,内应于响,外应于吹,出入自由,不待勉强而羸也。若有微意,非太上至玄之道,亦非不坏真空长生之道也。或载或隳,若修清静,随其左冲右冲,上旋下绕,待其中千穴万窍,忽然一旦豁然贯通,方得根深蒂固,载值(植)于中宫,无隳无豫,是以圣人修身,必先去甚而无妄心,去奢而无繁华之心,去泰而无胜心。心既无而一身无不自然,合太上传道之本心,同太虚而归真空,无为真空,安得不取天下乎?

 

呴 xǔ 慢慢呼气

隳 huī 毁坏;崩毁


      
       以道佐人章 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矣
(通行本作“已”) ,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吕本作“勿”,有误)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此章清静无为,不加造作,造作早已。

    以至道佐人主者,不言为道,道之渺矣。清静即是至道,以清静之道,治伏我心。我心治伏,人主安矣。不以兵用天下,兵者,杂气运行,如一国之主,乱行不道,不得已而用兵,用兵必有胜败,其国必亡。如人修身,必先治心,心驰不一,运行杂气,或长或短,见功速而成者少,其身早已

   “其事好还”,还者是造作之颠倒,殊不知师之所处,禾麦尽尽,民岂生焉?如人之杂气所止之处,血肉凝聚,病则生焉,就如荆棘者然,与至道毫无关系,故善者不敢用强。在上者,施无为之化;在下者,听其自然归伏。如善者,心心清静,不待勉强,其气自生清静果矣,而勿矜夸,无为果矣。荆棘不生而勿剪伐,自然果矣,而勿用强。

   “果而不得已”,乃清静中一点真气,至道本来,连一点都是多了底,勿强于道,是谓真道。用强于道,是为不道。不道者,安得不早已乎?此乃太上教人,无为修道,以有为之说戒之

   夫佳兵者章 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是以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乃(
通行本作“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处(通行本作“居”)左,正将军处右(通行本作“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通行本作“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此章用淳不用强,用和不用刚,用气不用意,有意为强兵,故不祥。

   “夫佳兵者”,温良柔和;佳兵者凶,善用者吉。善用者,静后用之;不善用者,开首用之。“物或恶之”,而不致,故有道者,不先动,故不处。是以修道君子,处其静而贵左。不静者,处其动而贵右,先意故不祥,不祥亦有气至,乃勉强采来谷气,谓之“不祥之器”,非修道之君子。

    静后动者气,不得已而开导初进之人,故以下乘教人,取后天而得效也,只快于一时,久则必败。能恬淡清静,自然之功,谓之虚无至道。苟有微意而不美,而美之者,入一境,杀一境,得一理,忘一理。不杀不忘,谓之佳兵。

    静中动者,副将军之谓也。居左而不凶,乃无意焉。动中动者,正将军之谓也。居其右而不结,用意取也。惟精惟一,清虚而得天机,谓之性;厥终厥始,有动而得地机,谓之命。性定命生,从此而生泣,知命方知命难,因兵有断杀之志,故一战得胜,言其心切意专也。苟有二念则不得,是以丧礼教之。

    不有杀人心,不可以入道;不有铁石心,不可以求真。言其可教则教,不可则止。是以太上教人,如此,用静,不用动;用意,不用意,不用气(意思是“用意在有意与无意之间”);用气,立性而后命。以佳兵譬之,柔和治之,虚无修之,静动得之,空空成之,所以有兵而不用。兵有胜败,故不祥,教人体此而修者也。
       
     道常无名章  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朴。朴虽小,天下莫敢
(通行本作“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此章乃无人我,自得意思。

     道以混沌无名,常住真静,与太虚同体,不言不动,谓之“道常无名”。

     朴者,性也,大而通彻天地,细而入于微尘,虽小,天下不敢臣。臣者,气也,性定气凝,谓之“不敢臣”。“侯王(若)能自守”,侯王者,心也,心空神灵,若果能如此守者,万物将自宾服。万物者,诸经脉络是也,能定而守灵,经络再无不宾者也。

     总归大窍,一片光明,天地自然相合,下升上降,天地合一,甘露二气而生,混合于中,到此光景,人莫之令。人者,灵中微意是也。到混沌时,有人不知其人,而自然定均,定均时始制有名,“定而后能虑”是也。

     名既有之,不要妄贪。“夫亦将知止”,知止则有定,期而渐进者也。能知止,所以不殆,譬言道,天下莫不有之,无物不有道,凡天下万物,以无为者亨,以有为者谷。至弱者,水也;川流者,水也。水之不息,犹天地万物,不可须臾离道者也,谓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知人者智章   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此章教人内省自(己)意思,不驰于外而守真灵,脱解无用之躯,与天地同久也。

    “知人者智”,明哲于外,非我之本分。“自知者明”,守自己之灵,虚中生白,光灼天地,自知其有,默默自得,而为之明。

    “胜人者有力”,不可以力胜人,以虚无至道胜人。力者,内光也。胜已者,自胜之中和,充塞于天地,与太虚同体者也。强,内光之充塞,含容于我。

    知足者,知莹白之光芒,无处不周遍,虚虚于中,守有于内,而不妄求,谓之知足。富者,满其体一气豁和,含光于中。强行者,有志坚其心,固其意,忘其形,存其虚,守其有,以待功成也。能常守真静,守其中,而不知其所,其道恒而天地交泰,阴阳合抱于中,恒常不二,如此,岂不能久乎?

    道成而躯丢,光融而性存,虽死于世,而我实不死也。死则死矣,假形骸虽死,而不亡,与天地同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阴阳合其道,与混沌同其体,道存而性融,形亡而光结,故寿而不死,无中下手,虚中能有,有中返空,性命合一,灵性常存,清光融融,谓之“死而不亡”,常存于天地之外,包罗于万象中,空空洞洞,其真常灵,其道常存,真常至道,谓之不亡而寿

   大道汎兮章  第三十四章

  大道汎(fàn 同“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此章是教人归于大窍,而不著底意思。

    大道,是虚无至玄至妙之道,无物不有,无处不到,谓之“汎兮”。一静之后,遍体皆空,无有障隔,此乃汎也。左之右之,无不通之,无不灵之,节节相通,窍窍光明,谓之“其可左右”。

    万物,诸经络也。心空、意无,万物无不恃之以生,熔成一片,内外光灼,虽无心于万物,万物自然生之而不辞,常无杂意。可著可名者,虽道大而不见其大,入于微末,而于小焉;一气熔成,万物无所不归,若无主焉;诸气自然合一,若无主宰,而主宰存焉。此乃性中命也。

    性中得命,若可名于大;大道至微,实无所大,而大存焉。是以圣人修道,默默而不障,隐潜而不见,道虽大,而始终不为其大,故能虚无以合道,默默以合天地,隐潜以合阴阳。成汎汎兮,合其至道之大而入于渺渺之天,怳忽(恍惚)存亡之间耳,故能成其大。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
(通行本作“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可闻(通行本作“不足”),用之不可既(通行本作“不足”)。

  此章是教人不著底意思。

   “象”字,是有著而归实,大象是不著而归空。象本于中,守中而小;大象本于形,无形而空。本于中者害,空于形者不害。“执大象 ”,忘形合虚,空中、空形,四大皆为一窍,使我之神,清虚而合至道,任往来而不害。

    天下者,身也,身为天下,是普天之下,无物不载,无处不有,任日月之照临空洞之乾坤,往往而不害。如人之身,空其形,绝其欲,清虚其神,默默于大窍,混沌于阴阳,不知有人,亦不知有我,故往往而不害。不害,安于神;不害,平和其气;不害,交泰于性命。安于神,平和其气;不害,交泰于性命,皆归于虚,虚中生有。

    乐与饵,是先天之真炁,聚而成乐,凝而为饵,如过客之往来,无定止之地,任来则来,任往而往,天下任其周旋。待通身经络,灵通而合一,如是为丹,性中见命者是也。

    无可以言道,道之出言,其无味,无味而自知其味。无可以耳闻,听之不可闻,不闻之中,而自闻也;无可以目视,视之不可见,不见之中,而自见也;无可以著用,不用之中,而自用也。故不可见,不可闻,不可既者,言其道理精粹,无不贯通,成天地之大窍,而合容乎至道,虚虚实实,无无有有,皆一其气耳,此谓“执大象”,而“天下往,往而不害”者此也。

    归中不中,忘形忘虚,昏昏默默,为一天地,混合阴阳,打成一个锦绣乾坤。天地坏而我不坏,天地崩而我不崩,皆因不害一炁之至道,不见而见,不闻而闻,不用而用,如过客之行止,不著于中也,听其自然而已。

    者(这)个才为“执大象”,后学如此,方能了得生命,故天下而不害也,安平泰之至道也。如此至道,不可见闻,亦“不可既” 也,此之谓也。
      
     将欲噏之章   第三十六章

  将欲噏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夺
(有本作“取”) 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此章是盗天地之真一,阴鼎阳炉,刚火柔用,自知其密,纯粹精微底意思。

     “将欲”二字,将尽而未尽时候,未得先天之初,欲深息聚气,时含太和而噏(同“翕 ”)之,噏,合聚也,将欲合聚真一,必先张侈于外,张侈定而后噏,保合太和,含弘万象,混一而成,必先属身心。

     身心定,而后含光内照,则真一之炁疆(同“ 强”),炁充足,然后以和柔之,“将欲弱之”,必先待噏而强之之后,然后充满,方才以和制之,使其纯一不杂,含太和柔之,是二、八月之候也,卯、酉之时也,无寒无暑,充和一炁,谓之弱也,得之矣。

    从有中而返无,欲废之矣。将欲废之先,必先兴起于中,充满四处,而后以和废之。废底是有质无形之物,不但要炼去有形底,连是质底(的)要尽炼去之,而成光,炫灼于内,恐光散去,而欲夺之,必先兴之以和。将欲夺之之先,以和而合天之化机,噏而聚合于一处,从中起于上,从上见于空,如鱼潜于渊一般,温温一性,包裹命根,虚见天心,谓之“鱼不可脱于渊”。

   “国之利器”,是疆(强)也;国之利气,是明也;国之利器,是刚也;国之利气,是微也。明明能以柔制刚,微则能以弱制疆。不明不微,为国之器;明也微也,为国之气。刚疆故多利,利则有害于身;柔弱亦多利,利则有益于己。刚疆之利,不公多害;柔弱之利,和平多益。

   只自知也,自明也,入于玄,知不知为知,明不明为明。己之不知不明,安能示与人,入于湛寂,合于真静?如此之微,如此之妙,玄之又玄,可以示人乎?故不可以示人

——————

翕 xī 合,聚,和顺:翕动。翕张(一合一开)

   道常无为章  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此章从无而有,有得还丹,丹成光生,以静而进,从有而守,不欲之谓也。
大道常以混元为体,以无名为用。道常无为,无中生有,未尝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要王侯守之,王侯,灵也,真灵若能存,万物从无中而生有,静中而自化,静极将自化,不静不能生,安得自化?静极,极之至,于中方生,生后自化,化而能镇,是我虚中,一点灵慧,守起来去,听其自然。以无名之朴,朴是欲也。不欲静生,静中万物萌,万物从静中萌,从无中生,从虚中化,化而断欲。断欲以无名之朴镇之,镇之光生,镇之慧出,镇之虚灵。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此句是申明无名之朴意思。无名之朴,亦是不欲,何为“不欲”?不欲以静,不欲即无为,不欲即王侯能守,不欲即万物化,不欲即镇之,不欲即无名之朴,虽不欲,无静而不能。先以不欲静之,静之极,欲不能生;静之至,欲不能萌。静之至极,方为不欲。静从不欲静,不欲亦从静,不欲入于虚空中,虚则有中,空则实,空其虚中,则“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而合天,而合道。静而符天之虚空,化而符天之日月,镇而符天之不动。随气之运行,听阴阳之枢机,天能静,成亦能之。静乃道之根,化乃道之苗。道之根苗,听其自然,无不合道,无不合天。天道既合,大道成矣,谓之“天下将自正”。
 
  素解曰:虚名是道,不动不生是无名,真心见是王侯,诸经络是万物,经络诸气会合于中,是自化。真心了了,不动不生,听其自然,是镇之入于虚静之湛寂,是无名之朴,亦是不欲。形乃天下也,虚中有物,物化而空,谓之自正。外无其形,内无其心,欲断意绝,冥冥窈窈,入于慧光之中,充满乎天地,弥满于世界,皆成一片光华,性中得命,命含性空,才叫做天地将自正。大道归于无名,返于混沌,入于无极,而合太清,此章之谓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