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辅行诀汤液经法图例解

 山东中医竹林 2016-12-14

辅行诀汤液经法图例解

梁永林,刘稼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通过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的五脏大小补泻方对辅行诀汤液经法图中体味

泻、用味补、体用合化味、不合化味的以味成方法则,及阳进为补、阴退为泻理论进行让辅行诀自己诠解自己的系统研究,认为深入研究以味成方法则,对于真正正确理解和解释经方组方之原义,对于我们研究伤寒杂病论,研究方剂学的源流和发展,对于方剂学理论在新的高度上更进一步发展与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辅行诀;汤液经法图;体味;用味DOI标识:do:i10.3969/.jissn.10080805.2011.02.089

中图分类号:R28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0805(2011)02045502

19世纪末,沉睡在敦煌千年之久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由藏经洞破封而出。敦煌遗书辅行诀不仅保留了数十首隋唐以前的方剂,尤其是以药物之味的五行属性进行方剂配伍的方法更是已经失传千年。而此文的辅行诀汤液经法图蕴含了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的核心配伍规律,惜辅行诀汤液经法图未作诠释,今不揣浅陋,笔者将研究心得作一陈述。

1五行每一行列两味以名体用补泻

体用为中国古代哲学用语,在这里表示由五行衍生的阴阳,体有质体之义,即体位之实质也,逆其性为泻;用有作用之义,即本位之气势也,顺其性为补;此处补与泻是立足于本脏的生理特性基础上,以肝为例,肝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散之则条达,辛者能散,故食辛以散之,故辛为肝之用味,遂其性则补;散与收反义,能收之味为酸,故以酸为肝之体味,反其性则泻。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补、泻不是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之义。

[1]

李中梓苦欲补泻论指出:夫五脏之苦欲补泻乃用药第一义也,不明乎此不足以言医。夫五藏者,违其性则苦,遂其性则欲。本藏所恶,即名为泻;本藏所喜,即名为补。从图1见,内圈从木开始,顺时针依次列有酸辛、苦咸、辛甘、咸酸、甘苦。其意表示每一行都有体味、用味的,木行体味酸、用味辛;火行体味苦、用味咸;土行体味辛、用味甘;金行体味咸、用味酸;水行体味甘、用味苦。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根据辅行诀的记载及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我们在这里将五味的五行归属依次为辛属木,咸属火,甘属土,酸属金,苦属水[2]。

见辅行诀的五脏补泻法则:

1.1肝德在散,以辛补之,酸泻之(肝属木,辛散为用为补,酸收为体为泻)。

小补肝汤:桂枝、干姜、五味子、薯蓣。补肝气以辛补之,用桂枝、干姜味辛以补之;泻肝体以酸泻之,用五味子味酸以泻之。

小泻肝汤:芍药、枳实、生姜。泻肝体以酸泻之,用芍药、枳实味酸以泻之;补肝气以辛补之,用生姜味辛以补之。

1.2心德在,以咸补之,苦泻之(心属火,咸为用为补,苦坚为体为泻)。

小补心汤:旋覆花、丹皮、竹叶、山萸肉。补心气以咸补之,用旋覆花、丹皮味咸以补之;泻心体以苦泻之,用竹叶味苦以泻之。

小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泻心体以苦泻之,用黄连、黄芩味苦以泻之;补心气以咸补之,用大黄味咸以补之。

1.3脾德在缓,以甘补之,辛泻之(脾属土,甘缓为用为补,辛散为体为泻)。

收稿日期:20091027;修订日期:20100726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第二批科研项目(No.0906B06)

作者简介:梁永林(1975),男(汉族),甘肃会宁人,现任甘肃中医学院副教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

小补脾汤:人参、炙甘草、干姜、白术。补脾气以甘补之,用人参、炙甘草味甘以补之;泻脾体以辛泻之,用干姜味辛以泻之。

小泻脾汤:附子、生姜、甘草。泻脾体以辛泻之,用附子、生姜味辛以泻之;补脾气以甘补之,用甘草味甘以补之。

1.4肺德在收,以酸补之,咸泻之(肺属金,酸收为用为补,咸为体为泻)。

小补肺汤:麦冬、五味子、旋覆花、细辛。补肺气以酸补之,用麦冬、五味子味酸以补之;泻肺体以咸泻之,用旋覆花味咸以泻之。

小泻肺汤:葶苈子、大黄、枳实。泻肺体以咸泻之,用葶苈子、大黄味咸以泻之;补肺气以酸补之,用枳实味酸以补之。

1.5肾德在坚,以苦补之,甘泻之(肾属水,苦坚为用为补,甘缓为体为泻)。

小补肾汤:竹叶、熟地、泽泻、炙草。补肾气以苦补之,用竹叶、熟地味苦以补之;泻肾体以甘泻之,用炙草味甘以泻之。

小泻肾汤:茯苓、甘草、黄芩。泻肾体以甘泻之,用茯苓、甘草味甘以泻之;补肾气以苦补之,用黄芩味苦以补之。

可见对五脏补泻法则的建立是以体用味为基础的,为后面以味成方法则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五行每一行体用味合化,化味为其所胜之味

化是指体用味交互过程中,体用合而为一,形成新的质体化味,即体味、用味两味化合所产生的功能。用来说明本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是由体用味交互产生的结果。从图1见,最外层从木开始,顺时针依次列有化甘、化酸、化苦、化辛、化咸。其意表示辛酸化甘;咸苦化酸;辛甘化苦;咸酸化辛;苦甘化咸。

见辅行诀的五脏化味法则:2.1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肝体味为酸、用味为辛,辛散与酸收相互协调而出现缓的功能,甘者能缓,故辛酸合化为甘。缓与急相成,正合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意。方见1.1项。2.2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体味为苦、用味为咸,咸与苦坚相互协调而出现收的功能,酸者能收,故咸苦合化为酸。与坚相成,正合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之意。方见1.2项。2.3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体味为辛、用味为甘,辛散与甘缓相互协调而出现燥的功能,苦者能燥,故辛甘合化为苦。散与缓相成,正合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之意。方见1.3项。2.4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

肺体味为咸、用味为酸,咸与酸收相互协调而出现散的功能,辛者能散,故咸酸合化为辛。与收相成,正合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之意。方见1.4项。2.5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

肾体味为甘、用味为苦,甘缓与苦坚相互协调而出现润的

功能,咸者能润,故甘苦合化为咸。缓与坚相成,正合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之意。方见1.5项。

又素问宝命全形论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可见这五行中每一行体味、用味所合化的化味,既可防治本脏脏气所苦;又能发挥调节所胜脏脏气的功能。

3五行傍行两味不合化,产生除的功效

从图1见,最外层顶角从木开始,顺时针依次列有除烦、除痞、除滞、除燥、除逆。其意表示苦酸除烦;辛苦除痞;咸辛除滞;甘咸除燥;酸甘除逆[3]。

见辅行诀救诸病误治,有泻方五首

:九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七十五难: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在辅行诀五脏病症大小补泻诸方中有所体现。见图2:

诸药之精五行互藏示意图。

图2诸药之精五行互藏示意图

如辅行诀的小补五脏方之小补肝汤:桂枝、干姜、五味子、薯蓣。补肝以辛补之,用桂枝、干姜味辛以补之,桂枝为木之辛,干姜为水之辛,水能生木,因虚则补其母,即肝木虚在补其自身的同时,补其母行肾水也。见图3:汤液经法图(左旋)。左旋为补,以助子用。它位通同此。

如辅行诀的小泻五脏方之小泻肝汤:芍药、枳实、生姜。泻肝以酸泻之,用芍药、枳实味酸以泻之,芍药为木之酸,枳实为水之酸,水能生木,即泻肝木在用其自身酸金的同时,补其母肾金也。见图3:汤液经法图(左旋)。左旋为补,以助子用。生姜为图1汤液经法图火之辛木,心火为肝木之子,即泻心火之辛木为实则泻其子也。

3.1救误大泻肝汤治惊烦不宁方。组方:枳实、芍药、旋覆花、见图4:汤液经法图(右旋)。右旋为泻,以泻肝木之子心火之辛

木。它位通同此

。丹皮、竹叶。用苦味竹叶,酸味枳实、芍药相并除烦。

3.2救误大泻心汤治心下痞满方。

组方:黄芩、黄连、人参、炙草、干姜。用辛味干姜,苦味黄芩、黄连相并除痞。

3.3救误大泻脾汤治腹中滞胀方。组方:附子、生姜、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用咸味旋覆花,辛味附子、生姜相并除滞。

3.4救误大泻肺汤治人血素燥方。

组方:葶苈子、大黄、生地、竹叶、炙草。用甘味炙草,咸味葶苈子、大黄相并除燥。

3.5救误大泻肾汤治阴气逆升方。

组方:茯苓、甘草、桂枝、干姜、五味子。用酸味五味子,甘味茯苓、甘草相并除逆。在汉代及其以前,以味成方法则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著作中都有论述。而作为西汉时期众多经方著作中的代表,中医方剂的源头汤液经法则是最能淋漓尽致地揭示这一组方法则的代表著作。汤液经法的核心法则记载于陶弘景所辑的辅行诀中的汤液经法图,揭开了质朴古拙的经方的神秘面纱,使今日的学者得窥其秘奥。

4关于其数七,火数也;其数六,水数也

其数七、六符合河图数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汉杨雄太玄玄数:三、八为木;四、九图3汤液经法图(左旋)为金;二、七为火;一、六为水;五、五为土。这里指辅行诀中五

如辅行诀的大补五脏方之大补肝汤:桂枝、干姜、五味子、脏病症大补泻汤诸方用药中大泻汤药味数是水数即6味,大补汤

丹皮、竹叶。此汤是小补肝汤之变局,加入补心的药味数是火数即7味。这种药味的数量规定或许是对阴退为薯蓣,旋覆花、

丹皮、竹叶。因母能令子虚,肝木虚极必累及所生之泻,其数六,水数也;阳进为补,其数七,火数也的直观体现,但旋覆花、

心火,先为之筹,以防未萌,子盛无索于母,肝脏庶得安养,此一举也从一个角度体现了阴阳学说在当时组方行为中的深刻影响。

两全之谋也。见图3:汤液经法图(左旋)。左旋为补,以助子用,5关于阳进为补,左旋;阴退为泻,右旋

其阳进,左旋,为补,阴退,右旋,为泻符合难经六十其数七。它位通同此。

实在泻其自身的同时,泻其子行心火也。又因子能令母实,肝

木实极必累及生我之肾水,亦先为之筹,以防未萌。见图4:汤液

经法图(右旋)。右旋为泻,以泻肝木子心火,同时,因子能令母

实,右旋以泻肝木母肾水,其数六。它位通同此。

在历史上,由于汤液经法图的失传,以及汤液经法中独

特的按五行五味对药物分类的方法的失传,因而汤液经法中所

记载的的以味成方的法则并未真正流传下来。因此,以味成方的

组方原则在整个方剂学的的发展过程中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实际

价值。辅行诀: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

能谙于此,医道毕矣。今以让辅行诀自己诠解自己的方式

对其尽要之妙进行研究,此图所蕴含的规律可谓豁然开朗。通

过研究此图可知,只要掌握"诸药之精"五行属性归属,就可运用此

规律开出五脏病症方了。因此,深入研究以味成方法则,对于真正

正确理解和解释经方组方之原义,对于我们研究伤寒杂病论,研

究方剂学的源流和发展,对于方剂学理论在新的高度上更进一步

发展与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图4汤液经法图(右旋)[1]李中梓.医宗必读[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5.[2]梁永林,李生财,贾育新.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味的五行归属

辨识[J].中医药学刊,2002,20(4):491.

[3]衣之镖,衣玉品,赵怀舟.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研究[M].北京:学

苑出版社,2009:62.如辅行诀的大泻五脏方之大泻肝汤:芍药、枳实、生姜;甘草、黄芩、大黄。此汤是小泻肝汤之变局,加入小泻心的黄芩、大

黄及小泻肾汤的黄芩、甘草。木能生火,因实则泻其子,即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