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法则探微 志一老师谈

 七星宝阁图书馆 2016-12-30

《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法则探微+ 志一老师谈辅行诀 徐浩 张卫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级硕士研究生 成都610075)

指导:杨殿兴 翟慕东 (成都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 成都610075)

摘要:《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据云源自敦煌遗本,1974年藏者献于中国中医研究院。考证认为成书不晚于隋唐,保留有大量失传的古代中医学内容,引起不少学者的兴趣与研究。目前文献考证以马继兴、钱超尘氏比较深入,理论阐释与临床应用则丛春雨氏着力颇多。通过对该诀的学习,发现其中五脏病症诸方包含有久已失传的严谨组方法则,这些法则对解开所谓“经方配伍之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法则

1 《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的组方要素

探讨《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的组方法则,主要有三大研究要素:脏补泻法则、“诸药之精”五味属性与五脏病症方。补泻原则为组方之原理,五味属性为组方之基石,五脏病症方则为最终所成之方,通过对三者间相互联系的分析,即可使五脏病症方之组方法则得以大白。然而,这三大要素在诀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前后违隔,不便对比分析。笔者在此将此三大要素并列于下,俾利笔者之分析与读者之阅读: 1?1 《辅行诀》五脏补泻法则

1/57页

: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以咸补之,以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以甘补之,以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以酸补之,以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 :以苦补之,以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

:以上补泻法则亦见于《素问?脏器法时论》,但有较大出入。

《脏器法时论》五脏补泻原文: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二者比较,《辅行诀》之文明显具有更严谨的逻辑性与规律性,而《素问》则显得略为杂乱。由于《素问》的版本流传关系,笔者大胆揣测《辅行诀》的记载可能较今本《素问》更为接近原始文献的原貌。

1?2 《辅行诀》“诸药之精”五味五行属性表

味辛皆属木 桂为之主 椒为火 姜为土 细辛为金 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 旋覆为之主 大黄为木 泽泻为土 厚朴为金 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 人参为之主 甘草为木 大枣为火 麦冬为金 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 五味为之主 枳实为木 豉为火 芍药为土 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 地黄为之主 黄芩为木 黄连为火 术为土 竹叶为水:

2/57页

(1)以上五味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与目前主流理论认识不同,但与《素问》七大论的相关记载存在一定对应关系,《辅行诀》五脏病症诸方的组方法则均以之为基石。

(2)从以上补泻法则及属性表已可看出,补某脏者,必为该脏之本味,如以木之本味辛补肝;泻某脏者,必为克该脏之味,如以克木之酸味泻;某脏急食者,必为该脏所克制之味,如肝急食之甘,为其木所克之土味。试观其余诸脏,概莫能外。

(3)以上对补泻法则含义的简析说明,《辅行诀》的五脏补泻法则自成严密的生克制化体系,而《素问?脏器法时论》的记载相对杂乱,估计当为同源之论,而今本《素问》有错简之误,详细笔者将另文讨论。

1?3 《辅行诀》五脏病症方剂组成及药味表

:

(1)以上诸方药物的药味,系笔者根据《辅行诀》“诸药之精”的五味记载标注,少量药物(葶苈、麦冬、栗子)或未包括在“诸药之精”中,或虽包括而与《辅行诀》组方法则有所出入,笔者或者根据《神农本草经》标出,或者以《辅行诀》组方法则进行反推,故以问号标记,别无法推撰者则阙如。

(2)在五脏病症方中大小补泻心汤比较特殊(说详于后),以下分析配方法则暂时未考虑该脏方剂,而是以大小补泻心包汤严格符合后述之配方法则。

(3)代赭石虽“诸药之精”中未录入,但在《辅行诀》卷末残断部分中,

3/57页

对诸石类药有五行属性分类,其中代赭石归入火类,按《辅行诀》之说火之味为咸,加之大小补心()汤中以代赭石为主药,故可推测《辅行诀》中代赭石当为味咸之品。

2 《辅行诀》五脏病症组方法则简释

以下法则均为笔者根据上述三大配伍组方元素(补泻法则、诸药之精五味属性、五脏补泻方)进行前后对比、相互印证的基础上得出。

方名

小泻肝汤 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

大泻肝汤 枳实()熬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 小补肝汤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 大补肝汤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竹叶()各一

两大枣()十二枚(去核)

小泻心汤 龙胆草()、栀子(),各三两、戎盐()如杏子大三枚,烧赤 大泻心汤 龙胆草()、栀子(),各三两、苦参、升麻各二两、豉()半升、戎盐()

如杏子大三枚

小补心汤 栝蒌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升,洗去滑

大补心汤 栝蒌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升,洗去滑、厚朴炙,二两桂枝一两 小泻心包汤 黄连()、黄芩()、大黄()(各三两)

大泻心包汤 黄连()、黄芩()、芍药()(各三两)、干姜()()、甘草()()、大

()(各一两)

小补心包汤 代赭石()(烧赤,入酢浆中淬三次,)旋覆花()、竹叶()各二两豉 大补心包汤 代赭石()(烧赤,入酢头中淬三次,)、旋覆花()、竹叶()(各三两)、豉

()、人参()、甘草()()、干姜()(各一两)

小泻脾汤 附子()一枚()、干姜()、甘草()()各三两

大泻脾汤 附子()(一枚,)、干姜()(三两)、黄芩()、大黄()、芍药()、甘

()(,各一两)

小补脾汤 人参()、甘草()()、干姜()(各三两)、术()(一两) 大补脾汤 人参()、甘草()()各三两、干姜()三两、术()、麦门冬()、五

味子()、旋覆花()各一两

小泻肺汤 葶苈子()(熬黑,捣如泥)、大黄()、芍药()(各三两) 大泻肺汤 葶苈子()()、大黄()、芍药()(各二两)、甘草()()、黄芩、干姜各一两

小补肺汤 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细辛()一两 大补肺汤 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细辛()一两、地黄()、竹

()、甘草()各一两

4/57页

小泻肾汤 茯苓()、甘草()、黄芩()各三两

大泻肾汤 茯苓()、甘草()、大黄()、黄芩()各三两、芍药()、干姜()各一两 小补肾汤 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泽泻()一两

大补肾汤 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泽泻()、桂枝()、干姜()、五味

()各一两

泻肝汤 枳实()、芍药()、代赭石()、旋覆花()、竹叶()(各三两 泻心汤 黄连()、黄芩()、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 泻脾汤 附子(辛炮)、干姜()、麦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 泻肺汤 葶苈子()(熬黑,捣如泥)、大黄()、生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 泻肾汤 茯苓()、甘草()、桂枝()、生姜()、五味子()各三两 养生补肝汤 蜀椒()一升,桂心()三两,韭叶(),一把,芍药()三两,芒硝()

,胡麻油一升

调中补心汤 旋覆花()一升,栗子()十二枚,葱叶(十四茎),()半斤,栀子()

四枚,,人参()三两,

建中补脾汤 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去核,生姜()三两,,黄饴()一升,

桂枝()二两,芍药()六两

宁气补肺汤 麦门冬()二升,五味子()二升,白浆()五升,芥子半升,旋覆花()一两,

竹叶()三把

固元补肾汤 地黄(),王瓜根(),各三两,苦酒()一升,甘草(),薤白四两,

()二两,

以下笔者以肝病诸方为例,举例说明如次:

2?1 小泻肝汤

2?1?1 主治 治肝实,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 2?1?2 组成 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 2?1?3 煎服法 上三味以清浆三升,,取一升,顿服之。不瘥,重作服之。

2?1?4 组方法则分析 按照《辅行诀》“诸药之精”药味记载:枳实味酸属金;芍药味酸属金(金克木,以酸泻之)。生姜味辛属木(辛补之)

(1)按照《辅行诀》记载的“以辛补之,以酸泻之”的法则组方。 (2)严格以二泻一补的格局组成。

(3)药味为3,分量上各药均为3(计量单位特殊者除外),煎药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