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你的阅读方法对了吗?

 熊猫阅读 2016-12-15


关于读书,俞敏洪老师说过这样的理论:


“有人总说,读书容易忘记。在我看来,阅读就是为了忘记的,但读过和没有读过,对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就像一个人吃东西一样,吃完总会拉掉,但吃了没有,吃的什么,对身体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对此,小编深以为然。但是,如何让你读的书发挥最大的功效,还需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尤其对广大学生党而言,更是如此。


今天,就来听听上海新东方学霸老师孙海亮分享他的阅读心得吧——


读书的人都有同感:如果你速度慢了,或者读法错了,随即就会有麻烦——不仅掌握的内容赶不上别人,知识覆盖面也不广,导致最后思考的深度也会受限。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让你在学霸丛生的大学当中“存活”的必备技能。


(上为孙海亮老师在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里为大家录制的视频,建议小伙伴们WiFi环境下观看哦,土豪请随意!)

不要让阅读死在速度上


我这里所说的速度指的是“读”的速度和“找”的速度。


以前,我也曾雄心勃勃地下载过不少文章,可结果是越读越慢,好几天都读不完一篇。没有养成挑重点读的习惯,所以什么东西都喜欢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精读”,自然读得很慢,而且往往是一篇文章读完后,脑子里空荡荡的。总之,这种阅读只是“看起来很美”罢了。


幸运的是,后来我碰到一些研究生师兄师姐,从他们身上,我逐渐学会了“找重点读”的秘诀:


首先通过文章的各段落开头,把作者要阐述的重点拎出来,并思考what、why、how之类的问题。经过“卫星定位”后,再在文中继续搜索关键词,这样能更精确地找到文章核心内容,从而大大提高阅读的速度。


找出重点之后,整篇文章就会呈现出点状分布的脉络结构,接下去就是针对这些定位好的“点”进行深入研读。


例如可以进行因果关系的梳理,看看前后逻辑是否恰当或阐述是否到位,或者针对列出来的每个知识点进行专题研究,必要时可以再利用关键词搜索,找到更多相关的论文作参考。这样一来,读每一篇文章时,不仅关键点数量变少了,更易于记忆,还可以进行延伸阅读。




经过两年的训练,这种方法我已掌握自如,可来到港中文后,更大的挑战迎面而来:学期一开始就有百余篇英文论文和期刊文章等着我去阅读,难度系数增加了至少一倍。因为看英文资料难就难在需要逐句翻译和理解,有的句子翻译成汉语后似乎还有许多言外之意,所以整体的阅读时间就大大拖长。


后来我摸索出一个办法,就是做笔记,记录下每一个段落的逻辑顺序。没想到这种方法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再复习的时候发现,之前的笔记都在脑子里重现了,而且我的快速翻译能力也大为提高。至于那些之前觉得意义模棱两可的句子,在逻辑关系的框架下就会变得意思明确清晰起来。


不要让阅读死在不思考上


我在本科期间是经过系统的工科训练的,转到人文领域之后,最困扰我的就是:如何做到把几千字的内容迅速塞进脑子里,而且还能念念不忘?


对于很多理工科学生来说,即使绞尽脑汁读完了文章,费上九牛二虎之力也依旧无法把文章“背”下来,所以一遇到需要“记”和“背”的学科就开始头疼,考前自习室里各种刷夜,第二天眼冒金星地去考试,结果还是名落孙山。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这个不折不扣的工科生开始摸索出一套“独门秘诀”,那就是边阅读边问问题,而不是像完成任务一样机械地读书。若能从一开始就问问题的话,那么整个阅读就变成一个找寻答案的过程了。如果篇幅较长也不用挠头,只不过是多几个问题串联起来而已。




用这种方法阅读的效果相当显著,最明显的就是记忆的压力瞬间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对文章脉络和线索的了然于胸。 如此一来,就算我读的是一本大部头的书,心里也不再像以前那般慌张。克服了“怕”字,前方就是信步闲庭的广阔世界。


除此以外,阅读后的笔记积累也很关键。通常阅读完一篇文章后两三天就开始遗忘,这时再回头翻看之前做的笔记,就会有种初读一般的新鲜感。这恰好是新知识和旧知识碰撞的时候。如果有新的思想的火花迸发出来,也一定要做好记录。


不要让阅读死在迷信权威上


我原来对学者和作家一直持有敬畏之心,每每阅读都是带着敬仰和学习的心理,从未想过也不敢想去反驳作者的观点。在北大旁听两年后,我发现从大一开始老师就有意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力,而且非常鼓励大家挑战权威。


北大新生第一个学期就要学习论文写作,授课的老师们都会谈到文献阅读的问题,核心就是以“反驳”的方式来批判性地看文章。这种阅读方式很快将我从死记硬背文章观点的习惯里抽离了出来。老师会要求大家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寻找每个观点的因果关系,然后进行推理,去发现段落里和段落之间的逻辑漏洞。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水”,我很快就发现,有些文章的观点确实是不合逻辑的,或者是缺乏证据。慢慢地,我开始习惯在看每篇文章时进行“逻辑批改”。不经意间,几十篇文章就被我逐一刷完了,看着电脑里下好的论文一篇篇被我 “吃掉”,我心里总有种莫名的满足感。


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之后, 批判性阅读带来的益处更加显现出来,因为写学术论文原本就是在做逻辑论证。书看得越多,思绪越如泉水般涌动;对别人的逻辑看得越透彻,自己在下笔时就越能避免逻辑漏洞。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在用这种方法阅读。据我观察,很多人都没有秉持客观分析的态度,而是带着对作者的膜拜之情在读书,这样的最大害处就是形成了思维定势。长此以往,写论文的时候就难以提出新的观点,只能是老调重弹,这在论文写作领域是大忌。



以上就是海亮老师阅读学术文章的办法:理清文章的逻辑线索, 带着问题阅读,批判性地思考。当然,上文主要针对学术阅读,它不同于兴趣阅读或休闲阅读,后者相较而言更为随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