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熙拜师王常月,皈依道教才是其执政长达六十余年的原因所在!

 鹰击彩霞 2016-12-15

2016-12-15 太乙玄门

初修道得闻正法

清代康熙年间,有个明末遗少,他对满清入主化夏非常忿恨。经常悻悻不乐,但又无力匡扶明室。他知道,和强暴的满州统治者硬碰,那只是飞蛾投火,自取灭亡。他决心一生不去应满清的考试博取功名。

他有时怨崇祯皇帝不该向满州私下议和养痈成患;他恼恨吴三桂投敌卖国甘当满州鹰犬;他恼恨清廷朝堂上那些受遇皇恩的无耻之徒;他恼恨那些假名清高,实则是走“终南捷径”为争腥逐臭去赴清廷“博学鸿辞科”占取功名的民族败类;他恨……总之,他看着这大好河山被异族侵占,非常痛心。他寄希望于南明,但南明小朝廷又不成器。

他甚至想,即是李自成当皇帝成立大顺国也比胡人主宰中原好。他仰慕屈原,又惋惜屈原的下场。孤愤郁郁,苦闷悲伤。最后他终于走了出家当道士的这条路。他想,出家当道士,一方面仍可深留着明朝满发大领的服饰,又能周游天下饱览祖宗留下的锦绣山河。于是他便跑到华山当了道士。

王常月当道士后,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和薰陶,便一头钻进学神仙的路子上去了,把他从前悲国忧民的苦恼,全被清静无为,成仙了道给代替啦。在华山出家不觉三年,他师父见他持戒精严,又颖悟非常,很是受他,便请来庙邻给他冠巾,从此便成为堂堂正正的道士啦。

一天王常月问他师父,我来华山茬苒光阴已是三载,连个神仙面也没有见过。我咋能修成神仙?他师父说:想成神仙,谈何容易?我问你,能不能下人所下不了的苦,能不能专心致志无疑无惑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心不灰,志不摇行持下去?如能,就有得遇神仙之日。王常月很恳切地说:我能。他师父见他志坚如石,在三年考验中从没退志言行。便请授他《北斗经》及《北斗咒》,叫他去到北坪的拜斗台夜夜持咒拜斗。

王常月来到拜斗台,白天打坐修行,晚上持咒拜斗,精思存想,不觉六年。一天晚上正拜之间,忽然霹雳一声,只见正北天上紫微垣内射出一道金光,倏然之间已到面前,金光中有一尊三头八臂、身坐九头怪兽的天神,厉声喝道:“法师拜我有何所求”?王常月哪经过这种阵势,顿时吓得魂不附体,筛筛发抖,大气也不敢出。天神见他伏俯在地,一言不语,双足乱抖。便说:你莫非嫌脚小身不长大?我教你身体长大。说罢,一声响亮就不见了。

王常月惊魂稍定,抬头看时,见面前旧物如故,别无所有,只是衣服裹的身子难受。天明看时,见他平日宽宽大大的道袍,紧紧裹着身子,便急忙去找他师父诉说昨夜所遇。他师父一见便拍手道喜,继而又惋惜的说:可惜你道心虽坚,德行不足,见了斗姥(音母)不知要道,却要了个长大身体,太可惜了!

王常月听师父这么一说,也后悔起来,便对师父说:我这次六年把他拜了下来,我再去拜他。他师父点嘉许,让他去了。王常月有了这番经历,道心更坚,心意更诚,不管严寒酷暑,雨雪风雹,从不间断。这样又拜了三年,忽一日刚拜起时,只见眼前金光四射,射得他双眼紧闭。就听金光中问道:“法师拜我有何愿心”?王常月吓得眼也不敢睁,只把个手在嘴上乱摸。金光中说:你有了长大身子嫌没鬍鬚?好!我教你长一部好鬍鬚。说罢又不见了。

王常月魂定醒来,见颏下一部长鬍鬚直垂过腹,真是又悔又恨,恨自己咋忘了求道。便又去见他师父,述说悔恨自己不该忘了求道,他师父说:不要后悔,自来好事多磨练,天上神仙岂是容易做的,你可再下苦功拜他下来。王常月这时道心愈坚,天天礼拜。话休絮烦,又是三年。这晚适逢天空晴朗,月白风清,只见从北方来了一朵冉冉白云停于顶上。云中端坐一尊面如满月,戴七宝冠,缨络垂胸的圣母,问道:“法师拜我为了何事”?也是王常月德行不足,迷了本性,本来想说求道,却说成“欲求缘法”。斗姥说:求缘法此地没有,你可向东北行,自有缘法等你。到那里何丕振宗风,大阐教法。说罢,白云顿消,什么也没有了。

王常月忽然想起为什么不要道,要的什知缘法,把自己恨的没法,便又去找他师父。把这番经过给他师父一一叙述过,他师父沉思了一下说:你一纪苦功三次拜下斗姥,可见你是有根基的人,无奈你德行不足,临事心迷,故不能得道。斗姥已点示明白,你可向东北去,阐扬教法,进德修业,日后必能成道,你去吧!

王常说说:我实不愿看那胡骑践踏中原才出了家,今往东北行必至京师,如不和王公大臣们周旋,焉能弘扬教法,丕振宗风!弟子宁愿在此再拜他几年,也不愿去京师。师父说:徒儿,此念差矣!昔日太上不也曾西度流沙化胡皈依,长春邱祖不也曾奉元胡之诏西去雪山说世祖止杀,拯救无数生灵。

你应顺天行事,使夷归夏,岂不美哉?就小我观之,尔我有别。就大我观之,凡在这一块土休养生息的不皆兄弟吗?即如我们庙中,只能由你师兄主持庙中事务,就不许你小师弟主持几天吗?劝你对天地气运不要耿耿于怀,去吧!王常月听师尊这一开导,茅塞顿开,欣然应诺下山去了。从此王常月便存了个要教满州堂堂皇帝,拜倒在我这小小道人脚下,成为华夏正宗道教门徒,也就算对得起先世祖宗之心。

逐道士白云荒废

话说满州贵族坐了中国皇帝,为使中华各族兄弟成为他的顺民百姓,显他们是征服者的威风,便下了一道改变各兄弟民族风俗习惯的“发令”,言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当时也真有些民族气节的人,为保持民族风俗习惯的尊严,宁可留发不留头的。可也有不少只知劳动下苦,不管谁当王就给谁纳粮的小百姓,也不知这发令的利害,更不知这发令的政治函义,只不过是看看头上园园没头发,头顶上留那么一点辫成个辫子,活像个猪尾巴滴溜着,实在难看,因而不愿剃发被杀了的也不少。

可能是满州贵族努尔哈赤、多尔衮、福临等知道他们的列祖列宗在很早的古代就是华夏多民族在家庭的一个成员,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在很早的古代就是华夏中央政权管辖的地方,他们的祖先历来受这个政权的敕封,充当这一地区的地方官常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缘故吧!

他们知道道士是出家人,是不问政治“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与世无争者。所以,他们当了中国皇帝倒没有强令道士剃头发。可是在北京城内、在皇帝辇轱之下,不管你什么民族什么人都剃头留辫子,单单几个道士是满发大领,宽袍大袖的飘逸过市,看着好像是不驯顺的先明遗民,实在是有煞满州贵族统治者的风景,更要紧的是怕京  百姓见着这种服饰触景伤情,念恋明室。所以便给北京城九门提督一道圣谕,把阖道士撵出了北京城,道士庙也都被啦嘛僧占住了。

却说北京城西便门外有一处道教庙宇,名叫白云观。原是元代邱长春创建的,邱祖殿内还保存着邱长春的坟墓。庙宇宏大,建筑雄伟壮观。一些啦嘛们争着抢占这一庙宇,一至发生过多起械斗。当清帝统治时期,北京城有这样个谚语:“在京啦嘛出京官”,这都是惹不起的人物。啦嘛们为争白云观发生械斗成何体统。主管这事的九门提督,即忙奏知康熙皇帝。

你想,这康熙帝也算是一代英主,他总结了顺治时十多年的平叛教训,想出一大套拢络人心的办法,把地方上有威望的明朝遗老遗少们弄到北京城,名义上给个“翰林院编修”的头衔,实则是怕他们在地方上“捣乱”,教他们钻进学纸堆里去整理故旧。就这样康熙还是不放心,那有闲工夫管他们“和尚”打架的事。

他对九门提督说:你看,我连明朝的遗老们都留下了,几个道士我就留不下吗?教这些啦嘛快从白云观出来,不准相争。白云观还让道士主持。九门提督得了圣旨,便到白云观把争夺的啦嘛统统撵跑了,找道士住持。可是这时北京城内一个道士也找不到了,没办法只好教一个原来在白云观当茶头的小伙计暂时看守着。这九门提督也就算是办完了这桩公案向康熙交了差。

初入京一心弘法

话说王常月下山之后,一路向东北方行来,在路上也听不少人说北京城内不准道士居住。王常月心中自有主意,偏要去进北京城。一日来到北京城内,所过之处,人皆竞竞看,说:道士又回北京城了。这时就有那好心肠人,知道康熙教道士住持白云观的事,便对王常月说了。王常月走进白云观,那个看门伙计一见真是喜从天降,连忙接着,连说:这下可有当家的了。把王常月领到方丈堂内住下。

王常月见诺大个庙宇,冷冷清清,只他俩人,心中很不是味;又见三清殿、玉皇殿及其他各殿神像亦然,蛛封尘迷,全无威仪,那种感伤之情不禁流形于色。他问那位伙计说:于君士,庙内没有住持人,你的生活咋办?老于:我在后院种些菜地,靠卖菜度日。王常月问:这庙产呢!老于说:人家看我是个看门俗人,城外地庄子不送租,城内米店不给粮,他们都自己肥饱了。

王常月说:不要紧,只要道友们能回来,东西是会有的。王常月日夜操劳,费了几天工夫,才把各神殿打扫得干干净净。京城人多,风气传的也快,不几天阖城都知道白云有了道士,于是来烧香的、许愿的、上供的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了。也有不少道士回到了白云观。王常月一心弘扬教法,每次烧香总要默默祷告,求神仙来保佑他。也许真的是“诚可格天”吧!竟感动了八仙。

当时吕洞宾在白云观当知客,韩湘子当知随,张果老当大殿主,曹国舅当化主,蓝采和当巡察,铁拐李在厨房当大火头,白云真是仙凡杂居,香火日盛。道人们天天有回来的,人多了吃饭成了问题。知客吕洞宾就派化主出去募化。化主曹国舅说:先把城里米店欠的米要回来,再把地庄子欠的租收回来,不够时再去募化。

吕洞宾便派蓝采和去米店要米,北京城这些米店老闾,见道士来要陈账,知道这笔账数目不小,便故出难题说:要米容易,你得拿绳捆,能捆多少你拿走多少。蓝采和说:我也不要许多,你欠我们多少我要多少。米店老闾说:好!你捆吧!指指一边的斗说,你捆走这一斗米,我把欠的米都给你送到白云观去。

蓝采和说:好,只见他解下系条往地上的铺,提起米来顺着斗角就倒。说也奇怪,米就象一条粗绳,折叠盘旋起来。蓝采和把系条一勒背在肩上,说了声:掌柜的,明天把欠的米给白云观送去。扬长而去。这时看的人个个目瞪口呆,齐说,白云观出了活神仙。九门提督即忙奏给康熙,康熙一听纳起闷来,难道世上果真会有神仙,我得亲自会他一会。

康熙此念一动,早被白云观的神仙们知道了。吕洞宾对王常月说:康熙皇帝要来私访,明天巳牌时分来到(上午九至十一时)。你去接见他。直道出他是康熙皇帝,使他不能小看于你。他要叫你走,你就说得带走我们道家五行中的水火。他要答应,就教他在你手中写下水火二字。他只要这样作了,保你日后收他这么个皇帝徒弟,了你宿愿。

王常月一一记下,到第二天巳牌时分果有一堂堂汉子随同二三人龙行虎步来到白云观,径真朝方丈堂走来。王常月已早知他是何人,也不理睬他,看他张口说啥。康熙转了一阵,见道士们一个个打坐,没一个人理他,他便到王常月跟前说:老道长,你好!王常月把眼一睁,看了看康熙,便谦虚的让康熙坐下,康熙也就大模大样的坐下。问道:老道长在哪座名山出家,今到白云观几时了?

王常月说:在华山出家,来白云观才数月。康熙见王常美髯过腹,说话谦恭,不觉油然起敬,说:我想求老道长算一卦,不知肯赐教否?王常月说:请施主说个字,待贫道算来。康熙随便说了个什么字,王常月假装推算一阵,忽然看着康熙说:这来的人可是同行?康熙说:是。王常月说:不便直言,我写个纸条你看。

王常月写下纸条递给康熙,康熙展开一看,只见上写四字“御驾私访”。康熙猛的一惊,心想,京师之中容不得这等高人,必须除出境,以免后患。遂说道:道长既视破朕躬,留京师恐多不便,道长还是回华山去吧!王常月笑道:回山何难,不过我不能空回,得带些东西走。康熙说:不管要什么我都赐予你。王常月说:世上之物我无所要,只要我们道家自己的东西。

康熙问:什么是你道家的?王常月说:金、木、水、火、土五行乃我们太上老君留给世人的,圣上教我离开北京,我就把它们带出北京如何?不过我也不想全带走,只带走水火二物也就够了。康熙一听,简直要发笑,想这水火岂能带走。说道:好吧!你就带走。王常月说:请圣上在我手上写下水火二字,我就离开北京。康熙提笔便在王常月掌上写了水火二字,掷笔于案昂首阔步的去了。康熙去后,铁拐李便在葫芦里装了点水,韩湘子往花篮里放了些火,便同王常月走了。他们数人来到芦沟桥,吕洞宾说:不要走啦,再走的远,北京城就要乱啦。于是便坐下来休息。

却说北京城里第二天早上,纷纷嚷嚷,都道出了怪事。井里明明是水提不出来,就是水缸里的水也舀不出来,一舀一空瓢。用火镰取火甭说取不出,就连火塘里未熄的火也不发热,也燃不着别的柴草。皇宫里更是一团糟,康熙夜间喝水没水,要吃东西没火做,宫里黑黑古冬冬一夜连个灯光全无。

康熙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便赶快派人去白云观看。派去的太监到白云观一看,见道士们啃乾馍。这太监也许是饿急了,便要了一个吃。问道:你们方丈哪里去了?道人们说:昨天被圣上赶走啦。方丈走时还说什么?

道人们说:方丈走时说:“要得水火,谁撵谁请”。太监听了急忙回宫报知康熙。康熙一听也低下了头无可奈何。他知道他的威风对这些神仙是没用的,硬着头皮顽抗也抗不了许久。不说康熙在发愁,再说这群王公们,有些知道康熙撵道士这桩事的,没一个不抱怨康熙——混旦。康熙的太后、后妃、宫眷等都哭哭啼啼,闹闹嚷嚷,有的披头散发,有的污手垢面,那个狼狈像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平时的那套礼仪、尊严全不顾了,简直是乱了套。齐来找康熙,要他赶快把这些神仙们请回来。康熙在娘肚里就过的是养尊处优生活,当了皇帝更是颐指气使,开口即圣旨,人人得照办,他何曾给人下过话,可这些小小道士们却把他弄得凤凰落架了。他知道再不去求情,连他自己也活不成啦,只好打肿脸充胖子的说:为救万民,朕只得御驾亲迎他们回来。

这时已有人报知有几个道士在芦沟桥坐着,康熙和文武大臣便直奔芦沟桥来。来到桥头见王常月等正要动身走去,康熙急忙上前拦住去路,承认自己过失,请王方丈回去,以后再不敢节外生枝了。铁拐李过来说,你是一朝天子,何不晓事如此!想我们出家人,一不争名,二不夺利,以慈悲为本,以方便为门,有个吃饭地方得以安心修道与愿已足,那有你帝王家这样心地狭隘。

我们出家修道之人视富贵如同花间露、草上霜,真草芥不如,你竟容不得我们,真个好笑。康熙知道他和这些人是争强不得的,只好忍耐着徒步一道回了北京城。康熙受了这番教训,倒悟出来个道理来:凡事光凭高压手段是不行的,得恩威并用。光驰不张,光张不驰,都不是治国之道。

教皇帝康熙受戒

康熙在王常月手下栽了筋头,得想法挽回面子,便问王常月有什么愿心。王常月说:我想放千人大戒。康熙问:啥叫千人大戒?王常月说:就是要住满一千个道人,我来开坛演教,使这些道人受戒守规,去务修行。康熙说:这个容易,你就广招道众来京受戒,我赐给白云观三百六十顷地供养你们,到时我也来看看这道家威仪。王常月当即谢过。

这王常月存心要教这个不可一世的满州统治者拜倒在他的脚下做徒弟,一直三年老是满不了千人之数。康熙也有点等急啦,一天便问起这放戒事,咋三年啦还不见行动。王常月说:衣钵早已齐备,就是老差一人满不了千数,故而迟迟,这又有何办法?康熙说:那么我算一个行不行?王常月说:你享惯了宫中富贵,那能受得了这清贫拘束。

康熙一心要想知道这千人大戒是何模样,便一定要算上一个。王常月说:既然圣上一定来此受戒,那就满了千数,明日即可开坛。但教门规矩,凡受我戒者即我之戒子,须得皈依我的门下,分予教门职务,恪守清规,严守戒律,不得妄为。圣上自度能行否?康熙一心要摸这些神仙们的底,也就满口答应了。

王常月斋戒临坛,说法演教,偌大个白云观千人齐济,却鸦雀无声。人人诚敬,个个严肃,庙内除钟鼓声、颂经声外,别无杂音。这时给康熙分派了个看守山门的门头职务。

戒坛之中有个纠察大师,这纠察大师不是别人,正是那个“先夭主将,一气神君,都天纠察大灵官,三界无私猛烈将”王灵官王天君。王常月登坛说法,千个戒子跪了黑鸦鸦一大片,康熙也在其中。只见王常月戴上清冠,穿玉罗萧台袍,手捧如意,一派仙风道骨坐上宝座,启口说道:道门清静,非清静不能证道;法门广大,非守法无以得法。欲证无上大法,须得心地清静。

说罢随手拿一个长条朱漆木板,约三尺长二寸宽五分厚,曰:尔众须知,此乃“清规戒尺也”。此只有四句谒语,尔众静听:清者,清以洁其道;规者,规以范其众;戒者,戒以防其过;尺者,尺以量其罪。命尔纠察大师持此戒尺,巡视戒坛内外,有心猿不守意马不拴者,以此尺责之。

康熙在坛下跪着一一聆听,心想这心猿意马乃内心活动,别人怎能得知,这倒神乎其神了。一日王常月讲道毕,戒子们退下坛来各归本位。康熙回到门头房内,心想,这是为着何来?好好的皇宫不住,却来此看大门。整天磕头礼拜,清水白饭。嫔妃不得见,珍馐不得尝……。

正在想他宫中快活,想得出神时,不料啪的一戒尺打在他身上,他猛一惊,看时是纠察大师打了他一戒尺。便问道大师何故打我?纠察大师说:我何尝打你,我打的是你跑回宫中去的心猿意马。康熙一听,心想:好家伙,白云观尽是神仙,我心中想的他都知道,这苦我真受不了,不如溜回宫中去吧!康熙越想越受不了,便偷偷的逃之夭夭溜跑了。

因康熙这次受过戒,所有同来受戒者都是戒兄弟。他们的《登真籙》(注)上都有康熙的名字,这一下可忙坏了各州县的官老爷。他们见到白云观出来的道士都得当千岁爷接。北京城原来那个“在京啦嘛出京官”的谚语,现在后边又续了句“白云观道士大似天”。

你想,这千把道士一天又没事干,到处游山玩水,那些地方官员,每日接道士不暇,那来功夫理他的地方政事。各地因接“千岁”忙不过来的告急文书,像雪片般往北京飞。康熙接到这些文书也实在没法处理,便去找王常月想法。王常月说:以金钵换瓦钵。凡持《登真籙》来者即换给,收其《登真籙》不就得了。康熙照这办法收回了九百九十七个《登真籙》。除康熙以外,还有两个收不回来。这两个就是李来仙、徐复阳。他们两个出了白云观根本没拿出过《登真籙》,后来都成道了。王常月自然成了道,他还著有《龙门心法》一书传世。

 康熙皈依了道教,后来在施政上也有些改变,为自己积累不少功德。富贵寿考享尽人间快乐,为中国史上独一无二的年数多达六十一年的皇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