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怀瑾先生:康熙帝(四)

 大山860 2023-10-10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    

摘自:庄子諵譁·大宗师第六·汉宣帝与丙吉

中国历史上的光辉时代,汉朝的「文景之治」,汉文帝、景帝父子两人,在政治上最了不起;唐代是唐太宗「贞观之治」。宋、元、明,没有特别可提的。到了清朝可提的是所谓康雍乾盛世。从康熙到乾隆,父子孙三代之间,在历史上文治武功都了不起,值得钦佩。可是历史上这些时代,真正思想的指导是道家,尤其是老庄。

摘自:孟子与公孙丑·章句上·汉宣帝的论评

自周秦以后,一直到清朝末年为止,在我们两千多年的历史上,纵然经过多次的改朝换代,但是中国的文化思想却始终一贯,并没有多大的变动。至少,在过去是如此,都是效法三代以后家天下的帝王制度。所谓改朝换代,也只是政权上的转移,除了执掌军政、在人事制度及职官的称谓上稍有变更外,其君臣之道的办事精神也是依然如故。这种文化思想与历代政权的结合,始终都是标榜孔孟儒家的王道政治,表面上始终一贯,不敢违反。事实上,它的真正内幕,司马迁《史记》已经隐隐约约、含含糊糊地指出,都是以权力假借仁义而实行其王霸道,也就是儒家、道家、法家、纵横家等各家学说掺杂互用的治权。最明确而具体说明的,只有汉宣帝前面一段真正的老实话。由此历魏、晋、唐、宋、元、明、清,走的都是这条路线。最后,做得最精彩、有声有色而远超历代的,莫过于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所以清朝在前面一百多年的文事武功,都大有可观之处。

摘自:孟子与离娄·章句上·帝王和臣子的著作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孟子》这两句话,后来被中国帝王用政治手段把它歪曲了。从《孟子》这些话以后,第一个写一部帝王学的就是唐太宗,他自己写的这本书叫做《帝范》,做皇帝的典范,他想留给儿子,留给后代的子孙。这本书中,何尝不谈到仁义?也谈到孔孟这些仁义。但是你把《帝范》拿来仔细一读啊,这个仁义问题就很大了,绝不是孔孟所讲的仁义,已经变质了。唐太宗的手段被一位女士看出来了,什么人啊?武则天。太宗写个《帝范》,她武则天就写一本书拍一下马屁,书名叫《臣轨》,所以后来唐朝就被她拿走了。你作《帝范》,说当皇帝要怎么怎么当;我写的书《臣轨》,说当臣子要怎么服侍好这个皇帝。这两部书妙得很,对称的,中间谈的也都是孔孟之道,仁义道德。
接下来,唐代一个臣子写了《贞观政要》,是唐太宗死后,把唐太宗的《帝范》和武则天的《臣轨》两个精神合起来的一部书。这本书出来以后,无形中好像给后来的帝王们一个典范,说应该如何做一个领导人。最近几年很多人都喜欢读《贞观政要》,乃至出家人都在读,这很奇怪了。我说你们想当朱元璋吗?这些书是想当领袖的人读的,我们读了没有多大用处,看看好玩而已。这两个合拢来的内容,是真正中国文化精神的仁义之道吗?不是的,你把它们一分析、一整理啊,通通是杂家、霸术,权术。
我们再看历史上相关主题就很多了,《千秋金鉴》,张九龄作,也是作给皇帝看的。后来宋朝的司马光作一部《资治通鉴》,是教皇帝从历史上学习怎么样处理政治,所以是资治,是教育皇帝的书。我们读《资治通鉴》,可以当历史资料读。《资治通鉴》的精神,在司马光的论述里,都离不开《孟子》的「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这两句话的原则。
那么最高明的是什么人呢?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个皇帝,都有著作。老实讲他们那些著作,比汉、唐、宋代的著作还要好,对于杂家、霸术、权术等,他们全套都懂。

摘自:老子他说·前言·太上老君与李老子

研究《老子》的学术,用之于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社会等等方面,尤其与开国创业时期的关系,就要把康熙以来历朝事物,研究得清楚,那大概可以知道老庄哲学的运用了。
清康熙在八岁的幼年,就登位当皇帝了。当时中国的版图,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受他统治,外面有四个强有力的藩镇、诸侯,内在有掌握了大权的权臣,他的帝位还在摇摇欲坠。可是他在以后的几年中,能够把内在的障碍排除,外在的势力削平,进一步,奠定大清二百余年的基础,都由于他六十余年的努力,打好了升平治世的根基,这都不是偶然得来。可以说有清一代的成就,上比汉、唐两朝还更兴隆,还更鼎盛。
回顾历史的陈迹,展望未来,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动乱的时代,大概不会再延续太久了。照历史法则的推演,应该是丁卯年(一九八七)以后,我们的民族气运与国运,正好开始回转走向康熙、乾隆那样的盛世,而且可以持续两三百年之久,希望现代青年,好好把握这个机会,那么,就更要懂老子的思想学说。

摘自:老子他说·第四章·汉文帝、康熙、郭子仪

从事功方面来讲,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建立一代事功的帝王,严格说来,只有汉文帝和清初的康熙。尤其康熙善于运用黄老之道的成就,更有过于汉文帝的作为。
汉文帝是老老实实地实行老子的哲学来治国,奠定两汉四百年的刘家天下。康熙是灵活运用黄老的法则,开建清朝统一的局面。以十多岁的少年,处在内有权臣、外有强藩的局面,而能除鳌拜,平三藩,内开博学鸿词科以网罗前明遗老,外略蒙藏而开拓疆土,都自然而然地合于老子的「冲而用之或不盈」,「挫其锐,解其纷」的法则,深得老子的妙用。因此,他特地颁发《老子道德经》,嘱咐满族亲王们加以研读,奉为领导学的圣经宝典。

摘自: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第三章·第二节

清代入关之初,西藏密宗黄教的祖师,第五代达赖,已经在明末时期,潜与满州有了默契,同时满州为了牵掣蒙古,联合满蒙的力量,也极力崇敬章嘉呼图克图。所以满州入关之初,便册封达赖、班禅,又尊奉章嘉十四世为国师。自顺治至康熙,都与蒙藏两地的密教,有息息相关之妙。顺治虽然也从玉琳国师学过禅宗,但并不因此而改变其羁縻喇嘛,推崇密教的政策。无论为政治的需要,或宗教的信仰,初期的清期,是偏向佛教的密教的。

摘自: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第七章·第五节

满族兴起的初期,远在东北,早已有一位有道家学术修养的范文程,为其灌输道家政治思想。及至康熙时代,「外示儒术,内用黄老」的政治方法,亦成为康熙建立大清帝国的最高原则。他曾颁发《老子》一书,命令满族王公大臣熟习深思,作为政治哲学与政略运用的根本法则。但对于道教,除循例封赠张天师世系,以为羁縻之外,对其余有关道教各派,因鉴于元朝白莲教故事,举凡类似另有门派组织,或近于巫觋邪者,皆在严禁之例。
如《大清会典》载:「崇德间,定满洲蒙古汉军巫师道士跳神驱鬼逐邪以惑民心者处死,其延请跳神逐邪者亦治罪。

「康熙元年,凡有邪病请巫师道士医治者,须领巫师道士禀知各都统用印,文报部方许医治,违者将巫师道士交刑部正法,其请医治之人,交刑部议罪。

「康熙十二年,议准无为白莲焚香混元龙元洪阳圆通大乘等邪教,惑众聚会念经,执旗鸣锣,聚众拈香者,通行八旗直省,严行禁饰,违者照例鞭责枷号。」

其时,清代的学术,概如儒、释、道三家之学,正有变今而返古、效古而趋新的动向。儒家思想,由理学的空谈性命,一变而为崇效汉学,走向清儒朴学的路线。佛家的禅宗,则由口头禅转变为坐禅习定的旧路。道家的丹法,也从迷离杂乱的旁门,而步入汉魏之间方士修炼身心的途径。故代表道教的,除了北宗全真道的龙门派与张天师世系的正一派以外,其余皆已若隐若现,碌碌微不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