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微思考 最近有读者问,“为什么微思考不多吸纳图片和视频内容?或让这两者完全取代文字?”我们当然知道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同时也能让大家更轻松和愉悦。可如果这样,我们还能帮大家达到“拓展智慧疆界”目标吗?要知道“智慧”一词本来就和我们所看中的“线性推理”和“文字阅读”息息相关,而本篇微思考将进一步解释我们的这种看法。我们认为,在很多人类的工作都将被机器、数据和计算机取代的未来,只有能始终保持思考之门开启的人,才具有可持续的社会竞争力。这也正是微思考坚持不断提供新话题性、推理性而不是结论性文章的原因。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大家接受我们的结论,而是让大家随时运转自己的思考。因为在微思考看来,结论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 原文解读 K.K(Kevin Kelly)曾在《必然》一书中这样描述了未来的阅读情境,“屏幕文化是一个不断变动的世界,充满其中的是无穷无尽的新闻素材、剪辑资料和未成熟的理念。这是一条由微博、摘要、随手拍照片、简短文字和漂浮的第一印象构成的河流。” 一方面,我们应该庆幸屏读给全人类带来的阅读时间的增加;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担忧其摧毁线性推理思考能力的可能性。作为一种阅读方式和媒介,屏读本身并无直接害处。不过屏读所乐于承载的热门阅读方法却极有可能对人类思考的发展起到负面作用,比如图像浏览和视频浏览。 ![]() 其实,无论是图像还是视频,我们都不应再称其为阅读。因为图像或视频所带来的直观性会加剧视觉的好奇和急切本性,自然而然地怂恿着“浏览”的速度,期待着页面的时时更新。眼睛关注的不是此刻看见了什么,而永远是下一刻看见的会是什么。故此,图像青睐的仅仅是浏览不是阅读。浏览仅与视觉的扫描速度相关,却同朗读意义上的听觉没有任何干系。换言之,浏览和朗读不可兼得。 那么时时浏览而不进行深入阅读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专注力的下降】 浏览之价值在于浅尝辄止,而这恰恰与阅读所强调的深入思考之专注相悖。其实何止是浏览,长期倦于深思都会带来同样的问题。比如,现在中国大学里的课程往往比较轻松,于是不少自制力差的同学就掉进了一个陷阱中。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长期不学习对于年轻人的智力危害远比看起来大得多。一般持续一年就会发现好多东西记不住,注意力无法集中,思考漏洞百出,做事丢三落四。 『那么专注力有多重要呢?』 这一点微思考之前有过阐述:“专注力=天赋”。我们在哪个领域有过人的专注力,基本可以说我们就在哪个领域有过人的天赋。比如,牛顿和同时代的牛人相比,最大的优势不是智商高多少,而是集中思考一个问题的时间长多少。一个高专注力的人像当时的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可以连续数小时思考一个问题而不走神。牛顿呢?可以持续思考一个问题数天甚至数周。这也就不难理解牛顿会闹出“煮怀表”、“搞不清楚自己是否吃过饭”、“把女士的手指当烟叶”等笑话了。 ![]() 如果我们在任何领域都缺乏专注力,基本等同于我们在任何领域都将平庸。而持续地图像浏览、视频浏览而缺乏深入阅读,会让专注力的培养更加困难,甚至会摧毁我们现有的专注力。关于专注力问题,建议大家去读微思考另一篇文章《制胜心理学(宫本武藏的启示)》。 那么是不是说,只要浏览的对象是文字,就一定有助于思考能力的培养的呢?当然不是,这也是我们坚决反对大家长时间刷朋友圈、看微博的原因,具体请往下看。 【推理和判断能力的丧失】 如果说大部分图片和视频无助于培养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话,非线性文字阅读在这一点上也好不到哪儿去。什么是非线性文字阅读呢?简单的说,就是我们阅读的文字内容缺乏较为充分和完整的逻辑,而只是某个情节碎片或片段,最典型的就是微博和朋友圈的信息。因为受字数限制的原因,这类信息往往只描述一个场景、情节或想法,却很少包含完整的前因后果、前思后想,或者说一个全面的框架。大家注意,框架的正确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不同的思考体系、思考方式、思考角度甚至思考者,都可能创造完全不同的思考框架,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可是如果没框架,基本就可以等同于没有思考。 ![]() 『没有思考会怎么样?』 短期不会怎么样,人人都需要放松和娱乐,让大脑调整。长期的话可就严重了,那就是不会思考,处处被蒙蔽、不断地做错误决策和生活能力的下降。给大家举个例子: 现在的域名投资很热,那么如果想投资域名,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呢? 我们当然可以看各种关于域名投资的文章、听各种“专家”的评论,可是最根本上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来思考出个框架来,然后依自己的这个框架行事,并不断总结和调整。怎么?你说你不了解这一块,也没学过?要知道,在数据时代,我们只能自己教自己。只要懂得建立框架,你完全有能力收集得到大部分你想要的信息。 还以域名投资为例,如果你想投资,你当然首先应该提出这样的问题,“域名的价值是什么?愿意花高价的买家是谁?他们购买的目的是什么?”举例来说,有些域名因为记忆困难、无法进行商标保护或无法作为公司名字进行注册等原因并无实际使用价值。那为什么还有人投资呢?因为伪造价值、到处宣传,以欺骗那些不独立思考的人购买同样可以带来收益,而且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不在少数。股市不也是这么玩儿的吗?缺乏独立的推理和判断,我们就只能加入那些被欺骗却毫不知情的接盘人的队伍,成为市场游戏的牺牲品。 ![]() 《麦肯锡意识》强调,理想的思考往往是先有框架,然后提出完全穷尽且互不重合的假设,之后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最后才得出结论和判断。而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人能做的最有价值的工作是控制一个框架或者体系,而把具体的计算、统计、可重复、模式化的工作交给计算机或机器人来完成。在未来,模式化、可重复的工作都将失去存在价值,只有系化地思考才需要人来亲自掌控。 线性文字阅读恰恰能让我们不断接触不同的体系和框架,并对此进行反思和批判,以锤炼思维。比如,当我们读一本经典书籍,不管它是某个领域的教材、哲学著作、人物传记、历史掌故,还是现代的趋势预测、互联网思维、财经分析,我们读的都不只是其中的文字,还有作者的完整思路。我们深入阅读这部分的内容越多,潜意识中模仿和学到的框架也就越多。正是这种线性的阅读方式才帮助我们在理解和分析能力上领先于众人。片段浏览所起的作用恰好相反,它不仅对于思考能力的培养毫无助益,而且会逐渐摧毁独立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让人陷入一叶障目的误区和以偏概全的思维陷阱中。 ![]() 【深度阅读障碍的形成】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在睡前深入地阅读几页文字会让人心理感到轻松、有助于睡眠,但是浏览图片和视频之后却从来没有这样的效果。为什么?因为“深度阅读”并不像“浅阅读”一样只为了娱乐,而是人与自己另一种方式的对话和交流。在这种交流中,人的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才得以提升。 图片和视频浏览恰恰是调动人情感的最佳媒介,而从来都不是深度阅读的载体。当我们长期沉溺于图片和视频浏览时,我们便会与深度阅读的那种状态越来越远,最终患上“深度阅读障碍”。典型症状就是易怒、烦躁、静不下心、容易情绪化和感性主导。而当这些症状逐渐加剧之时,专注力也就随之下降甚至丧失了。 作为智慧分享类媒体,“微思考”真心希望小伙伴们多进行线性文字阅读,少沉溺于图片、视频浏览和微博、朋友圈等碎片化信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屏读时代丰富资源的受益者而不是受害者。而“微思考”也将继续坚持文字为主体的话题深挖方式,不奢望结论绝对正确,但要确保有较为完整的体系和分析思路,供大家采纳或批判。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思考网站http://,或关注公众号(可搜索公众号“vthinkorg”或者“微思考”),每周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启新的思维角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