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构建通识教育 从哈佛耶鲁到清北交复,全世界名校都在实践的教育。 这一章一共分成五个部分 01.价值:把世界装进孩子心里,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 学了很多学科,仍然觉得很多问题解决不了。最主要的原因是,上课讲授的所有知识,都与生活里真正担心的事情无关。那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该到哪里去学呢?教育到底能否带给人一些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 人生价值是可以被教育的吗?郝景芳的观点是,可以的,可以从学习知识中获得理性,再以理性对话的方式思考价值。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可以带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和价值思考?就是通识教育。目标是更好的人,学知识的目的,是学会更好地处理情感价值问题。过好自己的人生,成为更好的人。“好”人的意思是内在的完整、泰然自若、坚定的人。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内心泰然的“好”人,在此基础上再追求卓越。 任何领域的专业学习都是有益的、必不可少的。但只通过专业学习,是无法让人过好这一生的。 为什么孩子从小就需要通识教育,而不能等到大学阶段呢?
02.框架:一个人发展的高度,将由知识体系和认知框架决定 很多成年人进入工作中才意识到,自身缺少完善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框架,这让一个人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知识体系和认知框架的层次,会决定一个人最终能达到的高度。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顶层认知框架分为几个重要部分。
顶层认知框架决定人的高度。而人与人顶层认知框架的差异,跟多年的知识积累有关,也与一个人的学习环境有关,是一种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最难短期改变的思维方式。 顶层认知框架如何建立? 这一段以哈佛大学通识体系的设计为例,介绍了通识教育体系的设计思想。 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侧重培养人的四种能力:
哈佛大学从1951年开始试推行《哈佛红皮书》,经过七十多年的探索尝试,将通识教育课程目标修正为五大培养目标:
那该如何让学生达到这样高远而又有现实意义的培养目标呢? 哈佛通识教育采取的方法是:广博学习、建构立体知识体系。它要求学生广泛学习科学、人文、艺术各领域的知识,并融会贯通各领域的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对整个世界的深刻认识。 新方案规定学生必须在以下八个领域中各选一门课程学习。
在教学方面,哈佛通识课体系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达到如下要求:
如何给孩子设计通识教育体系? “知识—视野—思维”是建立儿童通识教育体系的最基本框架,其中“思维”又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四种思维模型、十二种思维能力。 四种思维模型是: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社会学思维和成长性思维。 十二种思维能力是:观察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观点辨析能力、想象发散能力、感受审美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情景分析能力、价值推理能力、表达沟通能力、自我认知能力、情感理解能力和判断选择能力。 03.学科:不必是学霸或天才,每个孩子都能文理兼修 郝景芳认为她唯一突出的特点,就是擅长在不同思维之间切换。 我们的大脑,可以学会多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比如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如何做到文理兼修呢?就是找到文科和理科背后的底层能力。文科的底层能力是感受能力,理科的底层能力是抽象思维能力。 文理兼修其实并不难,只需要有时间和空间,每个孩子的底层能力都能得到建设。在生活中多练习观察、归纳、假设、推理、讨论、表达,孩子的抽象思维和情感感受能力就能得到提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越是想让孩子在长久的发展中有十足的后劲,越是不能让孩子只学不思,早早陷入迷惘。让孩子在埋头学习之外,有足够的时间抬头看天思考,是头脑获得充分滋养的前提。自由地推理、想象和感受,才是文科理科获得长久发展的基础。 文理兼修,也是通识教育的理想,就是通过知识学习,让人获得心灵成长。科学、人文、艺术是丰富完整的心灵成长不可或缺的三个方面。我们最终期望的,就是孩子能从知识中获得自我启迪,即使不是天才,而只是各方面一般的普通人,也可以平静笃定地生活。 04.经典:超越“必读书目”之上的意义,给孩子思想的力量 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经典到底好在哪儿。经典中的很多话,用最凝练的语言,讲出最普遍的原理。 少年时不容易喜欢经典,可能是因为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往往都不理想化,只有复杂的不完美和永恒的缺憾。只有足够成熟的时候才懂这样的真实多么震撼人心。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学习经典,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带着自己的诗意与想象,感受和思考经典作品,让孩子获得代入感的理解,进入经典作品的内在情感。这是学习经典的关键。 05.行动:把学习和思考实践出来,是通识教育最后一块重要拼图 郝景芳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清华大学的校风是“行胜于言”,行动比语言更有力量。这是一种思维习惯,能做出来给别人看的,就不用说;如果做不出来,说了也没什么用。 我们能给孩子的,或许就是行动者的教育。以行动为视角的教育,可以让孩子将世界纳入自己的思维框架中,他们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这个世界的现状,他们可以设想一个由自己改变的世界。这可以让他们对这个世界多一点宽容,也对自己多一分希望。 行动者认清生活的真相后却仍热爱生活,因为行动者对自己抱有希望。选择行动的人,不会等自己完美无缺才行动,他会在行动的过程中完善自己。 让孩子敢于行动,把学习和思考实践出来,这是通识教育大厦的最后一块拼图。我们要给孩子创造各种实践机会,让孩子走入真实世界,不畏失败,勇于行动。未来的他们,可以经得住世事变迁和自我怀疑,成为最坚定的行动者。 好的,郝景芳的这本《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我们就全部读完了。这本书还是挺值得买来读一读,对我很有帮助。下周二,我会继续分享一本新书。下周二,再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