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的用人之道:
要能人,不要完人
士兵是军队的基础或脊梁,军官是军队的灵魂。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讲的就是军官在军队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兵学之父孙子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意思是说,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得周详,国就必然会强大;辅佐得有疏漏失当,国家就必然衰弱。为此,孙子提出了优秀将帅的标准,即:将有五德——智、信、仁、勇、严。
拿破仑也如此。
拿破仑打了一辈子仗。法国以一国之力,几乎与欧洲所有的国家作战,战争既频繁,规模又大,难度可想而知。当时,法国军队并不是从原来旧政权的职业军队转过来的,基本全是在革命的感召下拿起武器的普通民众。因此,对于拿破仑来说,选拔优秀军人到指挥岗位更为重要。他有一句名言:“一支由驯鹿统帅的狮军,决不可能再是狮军。”拿破仑认为:“只有每个军官都知道他在当时的情况下应该做什么的军队,才是最优秀的军队。”因此,他把将领的选拔,作为一个国家建立一支优秀军队的重要条件。
拿破仑选拔将领和提升军官有自己的标准。
英雄不问出身
在当代,这是个非常简单的问题——用人在于能,并不在于他的出身如何。然而,当人类刚刚脱离野蛮进入文明,刚刚从无私有财产的原始社会进入有私有财产的阶级社会后,这的确就成为了问题。比如,在古代社会,当兵是富人的专利。当时,从士兵在部队的兵种就可以看出其财富的多寡。如果你是重装步兵,你家里一定富有,因为如果你家里没有钱,就不会置办得起重量达三十公斤的武器装备;如果你是轻步兵,家里很可能是个小康,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虽然装备不起重装步兵的长剑或重剑,但是短剑或梭镖还是买得起的;如果你家里没有什么钱,那只能去当徒手步兵,作战时手里拿根棒子就可以。至于奴隶则根本没有资格当兵,实在作战需要,也只能干点喂马、烧饭之类的事情。
1618年至1648年,欧洲发生了“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给欧洲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战争中死亡的人数几乎与1347年流行于欧洲并夺走了二千五百万人生命的黑死病相等。于是,这场战争后,欧洲各国君主决定成立国家常备军,而这支军队的主体恰恰是贵族子弟。为了让这支人数控制在合理需求数量的军队更有战斗力,许多国家还设立了自己的军事学校,把贵族子弟送到军校学习,毕业后授予军官职务,并且享有很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而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摧毁了旧有的军队与政权,欧洲各国即刻对新生的法国革命政权进行围杀,法国民众高喊着“祖国在危急中”,全民行动起来抗击外国的武装干涉。在这种局势下,拿破仑打破了长达数千年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当军官的惯例,毅然提出“英雄不问出身”的选择将帅与军官的理念。
拿破仑说:“我需要的不是公子哥,而需要的是领兵打仗的军人。”他到处宣扬:“每个士兵的背囊里,都有一根元帅的指挥杖。”号召全军将士,个个争当将军,个个抢当元帅。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一说的由来。因为翻译的问题,所以在意译时,就可能翻译成上面的这句话了。
拿破仑的这个理念,调动的是全军将士勇猛作战的欲望(Desire)。欲望是什么?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力图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
拿破仑没有读过心理学,但是他的治军生涯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理念,却显现出许多心理学的思想。就拿他鼓励士兵不问出身去争当将军或抢当元帅的做法来说,他是借此把人本身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种本能调动起来,让士兵为他的战争事业忘我地奋战。每个人做某种事情都有自己想达到的目的或要求,即欲望。人的欲望是由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构成的一个复杂的需要结构,用拿破仑的话来说:“人的欲望不会停止,它会伴随人的一生,并遗传给子孙后代。如果要让一个人的欲望停止,除非让其生命终结并且断子绝孙。”设想一下,如果拿破仑选拔将帅的前提是“出身”那会怎样,那么他的那支绝大多数由普通民众组织的军队,还怎么打仗?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不会给他带来某种满足时,他还会用力、用心去做吗?
相反,如果每个士兵上战场时,感觉到自己的背包里确确实实有一根元帅杖在里面,只要自己英勇作战,战功显赫,这根元帅杖就会握到自己的手里,成为真正的元帅,他能不用力与用心去作战吗?
领导行为学告诉我们,能否成为善于调动与把控人的欲望的高手,关系到能否拥有驾驭一切的威力,并成为无往而不胜的不凡之人。拿破仑就是这样的一个能够善于调动与把控他人欲望的高手。
就拿元帅这个军衔的恢复来说吧。元帅起源于法兰克王国,当时将为国王赶马车的人称作元帅。在中世纪时期,骑兵成为战争舞台的主角,渐渐地把元帅这个职务与指挥职务联系在一起。当时,英国、西班牙、普鲁士都有元帅军衔。法国是在16世纪法兰西斯国王时期设立元帅军衔的,到法国大革命前的二百五十年间,法国一共授予了十八名元帅。由此可以看出,元帅军衔的授予,是非常慎重的事情。到了1793年,法国大革命的领导者为了彻底割断与旧法国王室的联系,取消了元帅军衔。
法国元帅内伊拿破仑执政后,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作战频率的增强,需要有更高的统帅指挥千军万马。同时,由于元帅军衔十分珍贵,也需要以此为手段调动将士们的作战积极性。于是,在1804年5月19日,拿破仑在法国恢复了元帅军衔,一次就授予了十八个有卓越战功的将官元帅军衔,后来又授予八个优秀将官为元帅,拿破仑在位期间,一共授予了二十六个帝国元帅。在这二十六个帝国元帅中,除了达武等两名出身于贵族外,其他的都是普通民众出身。
被称为“帝国三杰”之一的让·拉纳,原本是一个染布厂的学徒工。这位与拿破仑同岁的学徒工,在远征意大利时期作战勇敢,战功赫赫,很快被拿破仑发现,二十七岁时就被升为准将。1804年5月19日,被授予帝国元帅称号,时年三十五岁。拿破仑曾评价他说:“在我发现拉纳时,他还是一个勇敢的武士;而当我失去他时,他已是一名不可替代的干将了。”
米切尔·内伊也与拿破仑同岁,出身于啤酒桶修理厂主之家,从小跟着爸爸修理啤酒桶。1794年,他还是上尉军衔。在远征意大利期间,这位优秀的骑手和勇敢的剑客,声震战场,很快被提升为准将,后来也成为首批被拿破仑授予元帅军衔的将官之一。拉纳对他的评价是:“内伊的勇敢,使得皇帝离不开他。”
号称法兰西第一元帅的缪拉,比拿破仑大两岁,是拿破仑的妹夫。然而,他能够当上元帅,并不是因为是拿破仑的妹夫,而是由于他战功显赫,使得拿破仑把自己最小的妹妹卡罗琳嫁给了他。这位出身于农场主、有着当牧师理想的缪拉,身材非常优美、匀称,善于骑射,是优秀的骑兵统帅,也是第一批被授予元帅军衔的。
法国元帅缪拉弗兰克斯·勒费弗尔自幼当兵,而且一个字也不认识,他爸爸是一个磨面工。这位年龄比拿破仑整整大一轮的老将,忠勇至极,曾经在雾月政变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亲自带领掷弹兵保护拿破仑免受愤怒议员的围攻,并将五百名议员赶出议会,保证了拿破仑顺利登上了第一执政的宝座;1804年5月19日,他代表元老院宣布拿破仑为皇帝,随后被皇帝授予帝国元帅称号。在远征莫斯科的作战中,他失去了自己惟一的儿子,仍然坚持在战场作战。絮歇元帅评价他:“勒费弗尔具备了一切军官所必需的品质。”
路易斯·絮歇比拿破仑小一岁,他出身于一个工厂主家庭,拿破仑在土伦会战中发现了他。在那次会战中,絮歇打败了英军领将奥哈拉,立下大功。这个人作战机敏主动,善于打没有命令的仗。1800年12月20日,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他率自己的师毅然主动地循着炮声前进,成功地解救出了被西班牙军队包围的杜邦师。1811年7月8日,他被授予元帅权杖。拿破仑对他评价很高:“如果我有两个像絮歇这样的元帅,我将不仅征服西班牙,而且还可永远占有西班牙!”
如果你总是给你的部属提供他们所渴望得到的远景,并鼓励和诱导他们去实现这个远景,那么,你就可以获得一支有责任感、有战斗力的队伍。一名优秀的领导,不是带领一群天才去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因为那样并不现实;只有那些带领一群普通人,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的人,才是真正优秀的领导者。这就是拿破仑选拔将帅与军官“英雄不问出身”理念给我们留下的启示。
无智慧者不可为将
大家曾经非常熟悉《雾里看花》这首歌。这首歌的词作者是阎肃老师。一年前,我和阎老一起去一家电视台,参加一个节目的评审,阎老点评歌手唱得技巧如何,我点评歌手的历史知识回答得正确与否。在机场候机时,我们闲聊,阎老谈起《雾里看花》这首歌词的创作过程,我好奇地问:“阎老,您这岁数,怎么想起雾里看花了呀?”
阎老回答:“好多人也有这个疑问:像你这么大的年龄怎么还不知道‘哪句是真,哪一句是假’?怎么还想知道‘温存到底是不是体贴’?怎么还要追问‘哪一句是情丝凝结’?其实,我最初并不是写情歌,而是应邀写一首打假的歌词。这个打假货的歌怎么写呀,我憋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憋出来。一天,我在家里看电视,看到有一个川剧节目,里面一个角色,把一只眼放在脚上,用力一踢,‘啪’的一下,把这只眼睛贴在了脑门上,成为三只眼,看世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我一想,哎呀,这不是只慧眼吗?有了慧眼,世上那些假货再变幻莫测,不也能分辨得清清楚楚了吗?分辨清楚了,也就不会有买了假货的烦恼了。没有烦恼了,夜也就不无情了,睡得踏实了。于是,我把这首歌词一气呵成地写成了。”
我听了恍然大悟,明白了《雾里看花》里面的“借我 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真意。
有了慧眼,就不会上当了。这就是智慧的作用。
智慧,是指一个人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在英文中,智与慧是一个意思,都是“wisdom或wit”。但在中文里,智与慧还有些区别。
智,据我国东汉末年学者刘熙所著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释名》解释:“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慧,这个字上面是两个“丰”字,分别代表国事和天下事,中间的“彐”字,代表家事。从字面上看,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放在心上,称之为慧。
而佛学对智与慧又有一番解释: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决断曰智,简择曰慧;俗谛曰智,真谛曰慧。《大乘义章九》曰:“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
作为一名高端的军事将领,还必须具备的一点就是“勇”,也就是说不能怕死。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枪子没有眼睛,说不上什么时候命就交待了。如果你怕死,别说当将领了,就是当兵都不合格。西方兵学之父卡尔·克劳塞维茨说:“对于军人来说,从辎重兵和鼓手直到统帅,胆量都是最可贵的品德,它好比是使武器锋利和发光的真正的钢。”拿破仑用将选才,就非常重视“胆量”。尼古拉斯·乌迪诺元帅,号称投弹兵之父,这个兵种每逢作战,都是急先锋,冲到最前面。他在战场上共负过三十四次伤。
拉纳元帅曾经在远征意大利的阿克莱会战中,三天负了三次伤,弹片一直在脑袋里没有取出。最终在1809年5月的阿斯佩恩——埃斯林会战中阵亡。
没有作战经历的人,不管你是谁,都不能提拔当将军。杰罗姆·波拿巴生于1784年11月15日,是拿破仑最小的弟弟,当父亲卡洛去世时,他还在襁褓中。拿破仑老兄如父,对这个小弟弟非常宠爱,就像父亲对最小的儿子一样偏爱他。有一次,杰罗姆要求拿破仑委任他当总司令,拿破仑一反常态地斥责弟弟说:“你真的对做总司令有兴趣吗?那么,就等你参加了六次大会战,六匹战马在你胯下被打死之后,我们再来谈这个问题吧!”
不过,胆量对于军人重要,但不是惟一的,智慧对于高端军人同等重要。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吴起认为:“凡人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尔。夫勇者必轻合。”意思是说:一般人理解的名将,通常看他是不是英勇果敢。其实,所谓勇气,只不过在将领的素质中占数分之一罢了。如果只依赖勇敢,很容易偏离对利害的权衡,这样便缺乏了为将的资格。
这“利害的权衡”,就需要智慧。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各种真假情报都在里面。要战胜敌人,必须会欺骗敌人;而敌人要想取胜,也必然想着法儿地欺骗你。几片云过来,你知道哪片云有雨?所以,为将者,必须具备高超的智慧与明亮的慧眼,作战时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识破敌人的伎俩,不上敌人的当,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拿破仑选拔将领,十分重视智慧标准,要求将领既要有胆量,还要有慧眼。具体标准是:
第一,既要有火热的心,更要有冷静的头脑。带兵打仗之人,要有求胜的欲望与热情。但是这种欲望与热情,不能把头脑冲昏。在战场上,冲动的代价,就是生命与鲜血,这就是孙子所说的“必死,可杀也”的道理。越莽撞,越可能付出血的代价,所以,拿破仑特别强调“一位统帅最主要的条件,是冷静的头脑”,要能认识事情的真相,而决不能随随便便地为好消息或坏消息所影响,甚至看不清问题的实质,以至在复杂的形势中,没有清醒的观察力。
第二,既要深思熟虑,又要敢于决断。智慧不等于考虑问题没完没了。战场上的事物,不仅要看得清,分得出真假,还要能迅速地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战场上是下快棋的地方,既要看得准,又要下手快,否则超时“判负”——等你想好了,战机却没了。所以,拿破仑认为:“一位行动既无准则又无计划而且犹疑不决的将领,纵然所领的军队在数量上优于敌人,但是临到战场,反会处于劣势。”他对马塞纳元帅说过:“我从来不用没有决断力的人当我的兵头。”
第三,既要善于抓住战机,又要善于放弃机会。战机是用兵作战的时机,将领要善于把握、捕捉和创造战机,不会抓住战机的将领,通常是要打败仗的。然而,并不是每一个战机都蕴藏着胜利的,有的战机,看起来很好,但其深处却埋藏着对方的圈套——敌人往往会以小利引诱你上当,这就是孙子所说的“利以诱之”。这时就需要将领毅然地放弃这个小利,重新寻找、捕捉和创造更好的战机。拿破仑在完成其经典的奥斯特里茨会战后,曾经同他手下的几个元帅聚餐庆祝,席间他说:“看破一次小利的陷阱,要比赢得一次小胜重要。俄国人犯的这个错误,你们一定要避免,否则,我会把你降为一个士兵。”
从拿破仑选拔将领重视智慧这一点来看,作为一名领导者,一定要有智慧的头脑。不管你的部属多么聪明,你的头脑永远都要想到他们的前面,让他们真正感知到只有跟着你,自己的聪明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因为,没有部属会服从一个笨蛋的领导!
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这是自然界的现象。对于人也是这样,你的职务有多高,你就应该有多高的智慧!
不求全责备
南宋时,浙江黄岩出了一个名叫戴复古的著名诗人,此人爱诗如命,即便临死时,还在担心他的诗不能保存流传下来,号称“诗痴”。戴复古喜爱出游,他一生三次出游,一游就是十几年不回家,心思全部在山水之间,并且用诗文的艺术美,感叹山水之自然美。他曾经写过《寄兴》两首,其中一首诗中有:“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意思是说,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纯的黄金,没有一点斑点也没有的美玉,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能要求人一点缺点错误也没有,世间哪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呀?
将领也是这样。世间没有无缺点的人,也就没有无缺点的将领。而且,由于将领从事的特殊职业,他们身上的某些缺点甚至还非常显著。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军名将乔治·巴顿,性格非常暴躁,不说脏字不说话,开口闭口“狗娘养的”,甚至发生过殴打士兵的事情。而且,巴顿还是“话痨”,说话口无遮挡,他曾宣称美国与英国是未来世界的主宰者,以至于惹火了斯大林,非要美国解释清楚。然而,巴顿却是员虎将,战场上的“拼命三郎”,德军名将卡尔·冯·龙德施泰特就曾惊呼:“盯住巴顿,巴顿在哪里,美军的主攻方向就在哪里。”
正因为如此,即便是盟军的最高统帅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对巴顿的错误总是处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还是要重新起用巴顿。因为他手中没有这员虎将,在战场上就不踏实。
拿破仑也一样。他手下的那些将帅们并不都是谦谦君子,而是一群缺点、优点都很突出的人。
以拿破仑授予的二十六个元帅为例,性格与爱好就是各种各样。比如:
好色的——安德烈·马塞纳元帅偷女人的才能,一点也不亚于他偷摸敌人的军营,悄悄地接近,一旦对方发现他的意图,却被全部搞定了。然而,这个人却是一位熟练的战略家和才能卓越的战术家,甚至连他的敌人、英国名将阿瑟·威灵顿都赞佩马塞纳说:“我敢说,在我以往的作战经历中,还没有一位比他更好的人。”
贪恋财富和权力的——尼古拉·苏尔特元帅,性情高傲,与人无法相处,并且善于政治投机和贪恋财富。当法国波旁王朝重新执政后,他还曾担任过两任总理职务。然而,他却是一位卓越的训练专家和管理者,危急时刻非常镇定自若,并迅速果断地提出对策。
不拘小节的——缪拉元帅特别爱好穿奇装异服,并且喜欢收藏一些怪里怪气的服装,但是这个人作战协同能力,像搂着舞伴跳舞一样,总能踩到点上。
脾气暴躁,点火就着的——路易斯·达武元帅,貌不惊人,个子矮小,没什么架子,外表沉静,但脾气非常暴躁,一旦点着了他的脾气,就像爆竹一样,马上爆炸。然而,这个人却多才多艺,在战场上是个冷静、坚定、灵活和富有成效的指挥员,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士兵都非常爱戴他。
法国元帅达武拉纳元帅是位很少找出突出缺点的人,但他却经常给拿破仑提意见。即便是在他负伤临终之际,他依然当面对拿破仑直言不讳地劝谏:“您被阿谀献媚者包围,我看不到哪一个朋友能向您直言相谏。他们都在奉承你、服从你,但是并不热爱你,他们将会背叛你。事实上,他们一直对你掩盖实情,这就是对你的背叛。”“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吧。这是民意和众望,您的力量永远也不会超过现实。但您可以更孚众望,受人爱戴”。
尽管这些人缺点很突出,然而,并没有影响拿破仑对他们的重用。他后来对哥哥约瑟夫解释为什么用有那么多缺点的人时说:“我需要的是敌人害怕的将领,而不是完美的政治家。”正是由于拿破仑信赖与重用这些人,也就赢得了这些人的忠诚与奉献。
所以,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拿破仑的选拔将帅之道,这就是:用能人,不用完人!
有好兵,有良将,再加上民众的支持以及正确的作战指导,这就是拿破仑打仗胜利的原因。
——
摘自《马骏点将:拿破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