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客——王训波油画写生展 开幕时间:2016年12月16日 下午15:00 展览时间:2016年12年16日-12月20日 学术主持:郑艺 导师:李睦 策展人:高登科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区展厅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 “习作”中的“创作” ——写在王训波画展前面的话 训波画画都是写生,无论是画人、画物还是画景,写生都是他的原始冲动。他在写生中寻找绘画的灵感,也在写生中探索绘画的秩序和规律。几年以来,他写生累计的作品难以数计,写生不仅成了他的"家常便饭",也已成了他的精神寄托,他似乎就是一个为了写生而存在的人。 长久以来,我们多数人都习惯于将写生当做绘画训练的手段,习惯于将这种训练的手段称为"习作",将训练完成后所作的绘画称之为"创作"。至于如何判断"习作"的结束,如何界定"创作"的开始,恐怕就无从谈起、无人问津了。而对于训波而言,"习作"与"创作"的概念在他的认识中始终是"模糊"的,甚至可以理解成为是同一件事情。因为在他看来,对于画面秩序的把握,对于画面情趣的追求,对于画面语言的尝试,都是绘画最基本的、最初始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准则,值得艺术家为此付出、为此贡献、为此牺牲。也正因如此,绘画才会珍贵,才会魅力无穷。 训波画画注重"势态"的作用,注重"势态"与构图、色彩、笔触的研究。他认为这些至关重要的因素不仅在"创作"中,同样也在"习作"中存在着。并且这些因素比画中的故事描绘、情节刻画更加重要。他一如既往的追寻着存在于事物外表之下的"力量感"、"运动感",以及它们带给绘画过程的艰辛与快乐。他没有以在"习作"中表达追求为"耻",反倒以在"习作"寻求理想为"荣"。他是一个从"习作"中来,再到"创作"中去的人。他以自己平实、质朴,充满感染力的作品向我们说明"习作"和"创作"的概念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绘画中始终保持的"创作"心态。但是这种"创作"的心态又是什么呢,我想答案应该在训波的那些看似"习作"的作品之中…… ——李睦 临界的记忆 文/高登科 绘画作品与特定时空有怎样的关系?尤其是对于写生作品而言,对景写生一般要紧紧围绕着特定的时空情境,比如印象派画家曾在巴黎街头专注通过画面呈现同一地点不同时间下的光影变化。印象派当时是具有创建性的,但是从现时的艺术观念来看,印象派在巴黎街头的绘画相较于艺术而言,更像是一种实验。 王训波的写生作品虽然跟特定时空有关系,但这种关系是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他在绘画中突出了自己的主体性,而这种主体性被他描述成“过客”。主体是一种游走的状态,势必会将自身全部的触点打开,所以我们能够在王训波的作品中读出很多敏锐的东西。这里的敏锐,与洞察力无关,绘画毕竟不同于做实验或侦探,所谓的敏锐是能够在感性的云图中,触碰到自我的内核。生生不息之物皆著我色彩,色彩在画笔下涌现,构筑成自我感知和记忆的线索,也构成了自我本身。 王训波此次展览中的作品具有很大的跨度,从画室到窑洞,从东海岸到西北内陆,从人体到人物再到肖像,王训波用“过客”的心态重新梳理自己的所画所感。画面中人物神态和自画像如出一辙,艺术语言具有很强的统一性,写生对于王训波来说,是用画笔探索出生动的临界状态。这种临界触动他当时绘画的神经,也触动观者,整个展览则是王训波临界的记忆。 艺术简介 王训波 1972年生于江苏沛县 1995年江苏教育学院 2001年南京艺术学院 2013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硕士在读 展览 2016年平凡的世界——陕北写生作品展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馆 西安 2016年青果·清华写生活动暨写生作品交流展刘海粟美术馆 常州 2016年第六届“爆破”--“万·化”学生优秀作品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2014年“一个中的一个个”群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2014年无形工作室群展 时代美术馆北京 2012年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学生优秀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2011年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生写生小品展 798艺术空间 北京 作品欣赏 《杏黄古村之村口》 50cmx60cm 油画 2015 《杏黄古村之白昼巷口》 50cmx60cm 油画 2015 《桃花源之三》 50cmx60cm 油画 2015 《桃花源之四》 50cmx60cm 油画 2015 《海湾》 50cmx60cm 油画 2015 《有丝柏的渔村 》 50cmx60cm 油画 2015 《老李》 50cmx60cm 油画 2016 《白衣女子之二》 38cmx55cm 油画 2016 ![]() 《寂 窑洞系列之四》 40cmx55cm 油画 2016 ![]() 《寂 窑洞系列之六》 50cmx65cm 油画 2016 ![]() 《太行山高家台》 40cmx50cm 油画 2016 ![]() 关注微信公众平台请搜索:三品时尚国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