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亦称“石刻”,为我国五大雕塑传统(陶、木、石、铜、泥)的组成部分。会馆的石雕装饰大多用于柱础、栏杆、抱鼓、壁芯、香案和墙基等处。
会馆照壁里侧壁芯中央雕刻有一外为长方形、内为一椭圆形的高浮雕“二龙戏珠”,构图严谨丰满、华贵典雅,造型上下翻飞、扶摇飞翔、刚健威武,技法细腻精湛,充满了超人的神秘力量,为清代石雕佳作。照壁四周雕刻镶嵌有四条夔龙捧寿,照壁的须弥座束腰部分雕刻有行龙,工丽严谨,气韵生动。
会馆中轴线上“大义参天”牌坊的中间两柱各有三块抱鼓石,从三个方向把柱子固定。六块十二面抱鼓石,分别采用浮雕技法雕刻着“苍龙行云”、“丹凤朝阳”、“辈辈封侯”、“蝙蝠扑云”、花卉和人物故事等。
东侧有一幅石雕戏曲故事《井台会》,人物造型比例适中,雕刻技法细腻。咬脐郎骑在高头大马上,身着甲胄,一手挽绳,一手执弓,背后一面大旗迎风招展,在两个士兵的拥簇下,显得英姿勃发。李三娘头梳高发髻,身穿圆领高衫,站在井台边上,一手提水桶,一手执杆,脊背稍向前倾,神情恬淡,充分显示出一个含辛茹苦、劳累过度的妇女形象。整个画面细致具体,母怜子状,溢于画面,感人至深。
西侧一幅《狄仁杰登山望母》石雕,刻画地更是感人,四个人物表情不一。狄仁杰身着官服,面向天空,望着几朵白云,右手抬起欲掩面哭泣,孝心动天。整个画面简洁流畅,恰当地表现了一种思母之情,极富感染力。
龙、凤、猴和蝙蝠等动物图案,雕刻细腻,线条简朴。龙凤造型修长洒脱,凤大体作雄鸡头、冠、雉身、鹤颈、足、鸳鸯翼尾,间以云气纹,象征着美好幸福;苍龙雕刻得清新刚健,穿云拨雾,给人一种苍劲豪迈的力量动态美;猴、蝙蝠亦工丽细致,上下两只蝙蝠虽头小如枣,但鼻眼逼真,张口作吼叫状,四周衬以云纹,似从天而降,一大一小两只猴子在松间跳跃嬉戏,活泼可爱。
这六块抱鼓石均由整块石料雕琢而成,造艺精致完整。
大殿正中有一台高近1米的青石香案(供桌),正面有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雕刻的一幅“八仙庆寿”图。中间是手拄拐杖的老寿星,身边有一仙童服侍。背景雕着云纹和象征长寿的松柏、仙鹤,两侧八位仙人手执不同法器向老人祝寿。老寿星和蔼可亲,仙人意诚心虔。上部雕云龙纹及火焰宝珠,它不同于寻常的二龙戏珠,龙尾向内,龙头向外,然后调头内视,表现出龙的动势和雄姿。刀法娴熟圆润,纹饰自然流畅。
大殿内柱础全部雕刻,柱顶石凿有花饰是重要宫殿和庙宇的标志。会馆大殿内柱础高近半米,大部分雕刻成上部为圆鼓镜式;中部为八棱,四周均有圆雕的小蹲狮,造型别致,姿态各异;下部有方式和八棱两种,分别雕刻有骆驼、鹿、羊、鹤、鹊、山果、花卉、阴阳图、二羊抵头、海浪山石等。这些艺术小品,活灵活现,生动有趣。造型的特点是不刻意追求细节描写,而注重动态表现和意趣,形成画面古拙、浑朴而有韵律感的特色,很有点汉画像石的味道。柱础雕刻与室内的木雕、彩画上下相映,生辉满室。
大殿台阶前的汉白玉石栏杆是会馆石雕的一种。台阶上的栏板柱子由地伏、栏板、望柱和抱鼓组成。会馆的栏板式样为禅杖栏板,是常见的透瓶栏板。透瓶栏板由禅杖(寻杖)、净瓶和面枋组成。每一组栏板雕刻净瓶三个,中间一个上雕三幅云,两端只凿作半个净瓶。
栏板柱子既有拦护的实用功能,又有使建筑的形体更加丰富的装饰作用,雕刻有力,线条简练,很好地起到了衬托大殿雄伟的作用。整个院内有盘龙石柱灯八个,采用高浮雕技法,刀法奔放自然,线条流畅遒劲,给会馆增色不少。
在牌楼东侧有一碑刻,碑额部分的两条盘龙雕刻得细腻精致,可称做石雕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