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样跟孩子聊天,你更了解孩子,孩子更好地成长

 长沙7喜 2016-12-17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跟孩子聊天,发现「很难聊」,孩子要么说不清楚,要么总想打岔、想去玩其他的。这可能不怪孩子,要怪大人的聊天方式哦。

今天请到美国宾大的儿童发展博士生Vivien,教你聊天儿。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薇薇安科学育儿(vvn-edu),已获作者授权。

 作者简介 

Vivien Yiu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儿童发展博士生,加州早期教育认证老师

这里提到的亲子对话仅指回顾式聊天,也就是围绕已经发生的事进行的对话。

这样聊天,跟孩子一起讲故事

不同的妈妈会采取不同的叙事方式。详尽阐述型(简称详述型)的妈妈不仅会和孩子讨论事件的细节,还会通过提问和具体的陈述,给孩子提供不同的信息,并借此展开对话,引导孩子围绕已经发生的事件构建出一个故事。

举个例子

  • 妈妈:今天我们去干什么了?(开放式问题)

  • 孩子:去动物园看小动物了。


  • 妈妈:谁和我们一起去的?(引进人物)

  • 孩子:爸爸。

  • 妈妈:爷爷奶奶和我们一起去了吗?(添加人物信息)

  • 孩子:爷爷奶奶也去了。


  • 妈妈:我们看到长颈鹿了吗?(封闭式问题,展开对话)

  • 孩子:看到了。

  • 妈妈:长颈鹿的脖子好长,是吗?(添加事件的细节)

  • 孩子:是的,有那么长。


  • 妈妈:是啊。它们在吃树上的叶子,你记得吗?(添加事件的细节)

  • 孩子:记得。

  • 妈妈:爸爸还抱着你喂长颈鹿了对不对?你真勇敢。(对孩子的肯定)

  • 孩子:嗯,长颈鹿的舌头也好长。

以上的例子中,这位妈妈提出的问题有的是开放式的,有的是封闭式的,但重点是这些问题都为事件的叙述添加了新的元素。对话虽然简短,但妈妈和孩子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详细的并且连贯的故事

开放式问题是没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封闭式问题是有指向性的问题,回答是被限制的。


这样聊天,孩子提供细碎信息

相比较而言,详述性低的妈妈不会问孩子太多的问题。哪怕她们提出了问题,大部分情况下只是为了得到特定的答案,而不是为了给孩子的叙述添加更多的细节。

举个例子

  • 妈妈:你记得今天你看到什么动物了吗?

  • 孩子:长颈鹿。

  • 妈妈:还有呢?

  • 孩子:咩咩咩。


  • 妈妈:什么动物咩咩叫?

  • 孩子:小牛。

  • 妈妈:小牛怎么是咩咩叫的呢?再想想,什么动物咩咩叫?

  • 孩子:小羊。


  • 妈妈:那你还看到了什么动物?

  • 孩子:老虎。

以上的对话中,妈妈和孩子并没有共同构建出一个完整且丰富的故事。也就是说,妈妈没有为事件的叙述添加细节。她提出的问题只是为了引导孩子给出特定的答案,而孩子提供的信息是零碎的,不足以拼凑出一个连贯的故事。

详述地聊天,对孩子有好处

促进自传体记忆发展

「自传体记忆」是对个人信息或个人所经历的生活事件的回忆。

有研究者提出,自传体记忆在3-4岁左右开始发展。成人可以记得的最早记忆也差不多在3-4岁左右。

在一项关于自传体记忆的跟踪研究中,研究者分别在孩子40个月、46个月、58个月和70个月的时候,到这些孩子的家里,让妈妈和孩子聊聊过去发生过的新奇事件,比如泡温泉、到现场看足球比赛、在动物园喂小绵羊等。研究者让妈妈和孩子想聊多久就聊多久,想怎么聊就怎么聊。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对话被录了下来。

随后,研究者分析了这些录像,发现在亲子对话中,详述性越高的妈妈,她们的孩子在亲子对话中提供的信息就越多,说明了这些孩子的「自传体记忆」发展越完善。类似的研究还发现,妈妈的详述性越高,孩子对过往事件的叙述表现出的兴趣就越浓

有利于发展心智理论

「心智理论」指的是孩子能够理解他人心智状态(想法、信念、意图)的能力。

跟之前介绍的研究一样,研究者到孩子家里录下了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对话。不一样的是,在让妈妈和孩子回顾并讨论往事之前,研究者给孩子们做了好几个「心智理论」的测试,其中包括了经典的「错误信念测试」(False Belief Task)。具体的测试过程如下:

工具:两个玩偶,一辆玩具汽车,两个箱子。

研究者拿出了两个芝麻街的玩偶,大鸟和艾蒙,并跟孩子说了一个故事:大鸟和艾蒙在一起玩,然后大鸟将玩具汽车放进了箱子A,接着它离开去吃午餐了。大鸟离开之后,艾蒙将玩具汽车从箱子A中拿了出来,玩了一会儿,然后把玩具汽车放进了箱子B。大鸟吃完午餐回来了,这时候大鸟会去哪里找它的玩具汽车呢?

拥有「心智理论」的孩子会给出正确回答:大鸟会去箱子A里找汽车。
还未拥有「心智理论」的孩子会给出错误回答:大鸟会去箱子B里找汽车。

研究者发现,在亲子对话中,妈妈的详述性越高,孩子的「心智理论」发展就越成熟。

更好地理解情绪

围绕往事展开的亲子对话往往会涉及到关于情绪的讨论。

举个例子

  • 妈妈:昨天在动物园爸爸还抱着你喂长颈鹿了对不对?你害怕吗?

  • 孩子:我害怕呀。

  • 妈妈:你是害怕长颈鹿会咬你吗?

  • 孩子:是啊。


  • 妈妈:是的,我记得你一开始很害怕。

  • 孩子:所以我哭了。

  • 妈妈:你哭的时候一直找爸爸抱,你记得吗?

  • 孩子:爸爸说了他会抱着我。

  • 妈妈:是的,爸爸跟你解释了,长颈鹿不会咬你的。后来你还害怕吗?

  • 孩子:不害怕了。


  • 妈妈:为什么呀?

  • 孩子:因为爸爸抓着我的手一起喂长颈鹿。

  • 妈妈:那是什么感觉?

  • 孩子:长颈鹿的舌头好长,我和爸爸的手上都是口水,太搞笑了。

  • 妈妈:嗯,最后你和爸爸都很开心,是吗?

在以上的对话中,妈妈和孩子一起回顾了孩子当时的感受。通过这样完整又详细的叙述,妈妈引导孩子从孩子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为什么他的心情会从害怕演变成开心,让孩子理解人的情绪是多变的。

研究表明,详述性越高的妈妈,她们的孩子对情绪的理解更深刻,并且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更强

详述式聊天,你可以怎么做?

1.腾出特定时间和孩子一起讨论过去发生的事。对于年龄偏小的孩子,最好挑选一些你们共同经历过的事,这样你可以提供更多的帮助。

2.尽量以新奇的事件为主题,而不是日常发生的重复性事件。孩子有时候对日常事件的印象反而不深,比如你问孩子昨天穿的什么衣服,前天穿的什么衣服,大前天穿了什么衣服,孩子很有可能没有印象了。

3.多问一些“Wh”问题(Who, What, Where, When, Why),也就是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经过和为什么。孩子不记得的时候,你可以提供答案。避免重重复复地问同一个问题。你不是在给孩子做测试,你是在和孩子对话。

4.你可以引导孩子描述他的想法和情绪。问问孩子喜欢什么,当时内心是什么感受,脑海中有过什么想法。

5.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理解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那么你可以和孩子讨论他的行为有可能给别人造成了什么影响,别人会是什么感受,从中获得了什么经验

详细阐述并不代表话痨,重点在于对话的技巧。说了那么多,赶紧去找孩子好好聊聊吧?

—-爱贝睿第434次智慧分享—-
投稿请发至:e@anrenmind.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