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平台|春秋战国时期最流行的一个词

 妙语连篇 2016-12-17


老子

《老子不生气》是众多有关老子《道德经》图书中极具特色的一种,非常可读,书名尤其把住了当下社会人群在各种压力之下自我调整的脉搏,从经典中来的智慧越来越彰显出强大的力量。跟随老子一起来修炼我们的心态,是一条充满熔魅力的路,也为众多读者所熟悉和乐于接受。【云大附中推荐语】

-?-

无为

无为”是老子哲学中的关键词,也是老子哲学中的精髓。老子反复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什么是无为?

如果“无为”真的是“无所作为”“无所事事”,怎么可能“而无不为”呢?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不只是老子讲无为,庄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几乎都在倡导无为,如庄子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庄子天道》),韩非子说:“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无为”一词可能是当时的一个流行词汇,只不过各人所说的“无为”意思不完全一样。

要真正理解老子的“无为”,先应该把庄子的“无为”拿来作一番比较。

庄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到河南也就是楚国境内的濮水去垂钓,楚威王知道了,他觉得机会难得,名满天下的名人不请自来了啊,马上派两个大夫去打前站,准备把庄子请到楚国来。那个时代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两位大夫只好沿着河边找啊找,终于找到了庄子。两位大夫把楚王的旨意转达给了庄子,希望庄子到楚国去担任治理楚国的大任。

庄子一边垂钓,一边听完楚王来使的意图后,头也不回。他眼望着水面沉思片刻,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去已有三千年了。楚王将它的骨甲装在竹箱里,蒙上丝巾,珍藏在太庙的明堂之上供奉。请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您就是这只神龟,是愿意死去遗下骨甲被人珍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哪怕是在泥塘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位大夫听完庄子的一番发问,不加思索地回答:“当然是选择活着,宁愿在泥塘里自由地摇着尾巴生存啊。”

庄子见他们回答肯定,回过头悠然地告诉两位官员:“你们可以走了,有劳两位大夫,请回禀楚王吧,我也愿意在泥地里自由地摇着尾巴!”

一般人们都把这个故事看作是一篇寓言,认为它表现了庄子的人格高洁,不为徒有其表的名声、权势而放弃生命自由。人生最可贵的是生命,生命最可贵的是自由。

这么理解固然不错。

然而,庄子怎么知道到楚国之后只会是一个徒有其表的职位呢?他应该听说过楚威王其人。

这个楚威王就是那个流放屈原的楚怀王的父亲。有必要说一说这个楚威王。

楚威王(-前329年),姓熊名商,在位十一年而卒。楚宣王之子,也继承了宣王救赵伐魏与开拓巴蜀的格局,是战国时代楚国继楚悼王以后使楚国国势发展最强的君王,他一生以恢复庄王时代的霸业为志业,力图使楚国冠绝诸国之首。公元前342 年前后。齐威王听说越王无强准备攻打齐国,由于当时齐国收容了孙膑,正准备与魏国争霸,乃派说客劝说越王道:“越国不攻打楚国,从大处说不能称王,从小处说不能称霸。”希望藉由越楚之间的交战削弱齐国南方的威胁。结果无强听信了谗言,不去攻打可能同时遭受越魏夹杀而腹背受敌的齐国,反而准备出兵楚国。致使越楚交战,齐国得以全力对付魏国。

不久齐魏爆发大战,魏国继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的桂陵之战败于齐国后,公元前342年又於马陵之战败于齐国。连连败于齐国的魏惠王于公元前334年(楚威王六年)至徐州(今山东微山东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楚威王对此愤怒至极。于第二年,即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七年),即亲领大军伐齐,进围徐州,齐将申缚战于泗水,大败齐国。赵、燕两国也乘机分别出兵攻打齐国。此即“徐州之战”。约在同一时间,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也彻底击败了越王无强,并尽取吴地,在长江边的石头山上建立了金陵邑(即今天南京城的雏形之一)。楚国的势力至此不仅直推泗水之上,更扩张到长江中下游与江南地区。楚威王的声望,显赫一时。

这样一个声名显赫、求贤欲渴的诸侯,庄子凭什么断定不能有所作为呢?

马王堆帛书老子

其实,庄子看重的确实是自由。庄子哲学中的“无为”首要的价值取向就是自由,这是老庄之间的显著差异。老子哲学中的“无为”则更强调自然。

庄子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无所作为;老子的自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倘若换成老子,面对楚威王的诚意邀请,他或许不赞成楚王的做法,但他不会反对楚王取天下的努力,因为老子是讲“取天下”的。他说: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四十八章)

由此可见,老子和庄子虽同归道家,但二人还有着不同的旨趣。林语堂先生最得意的《老子的智慧》一书,以庄解老,妙则妙矣,恐怕越解越糊涂,越解越不是老子。

老子“八十一章”中十三处强调“无为”。他的中心意思都在表达:

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

-?-

《道德经》长卷局部

作者精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