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禪修前行(三)

 wyatt2343 2016-12-17

種族具足緣 又稱為人際關係緣

人生中不如意的事,有百分之九十,是由於人際關係相處不當,所引起的煩惱。也因此事,最使人有無常,及苦的逼迫,若不能善了人際關係,則心中浮動、燥憂不安、如何能入善禪境界。而人際關係的好壞,都是與自己有關係的人,不可能是無關之人。

依我看,人際關係可以說是佔了我們人生當中,約百分之九十的煩惱。大概我所聽到的,大眾的抱怨當中,都是因為人際關係。祇有一個同修,他是在苦惱著他的身體、他的病,其它沒有。我不敢說千千萬萬個,大概不下好幾千個,這麼多問題當中,祇有一個是因為身體病了,病得要死死不了,要活活不起來的那種狀況,他在苦惱,而其他的都是人際關係。所以說百分之九十,是由於人際關係的不當所引起的煩惱,這個是很保守的估計。所以一個行者,必須要懂得如何跟人家相處得很圓滿;假如這一點都弄不好,說你會修得很好,那才怪!那你自己想想看,人際關係要怎麼弄好?

我想,你在路上被人家瞪一眼或罵一句,你回來會說很倒楣,那過了就算了,對不對?所以會與你吵架的人,一定是跟你越近的人,距離越遠的,越不能吵,那你就得去留意這一點了。本來相聚在一起的緣,都是我們所要惜福、惜緣的,結果弄到一直沒有辦法相處,那就得自己好好的檢討。當然我們檢討起來,都是對方錯:「他不說我怎樣,我就不會對他怎樣」。那你就得去留意,這一個部份。

所以稱種族具足,是指生活周遭的族群,不論是血緣、姻親、同學、朋友、同事等的善緣和合,即稱具足。惡緣相對,就是不具足。

一個修行人,這個地方不要以為無關,你得罪人家、惹火人家,然後說看開、放下,等到人家惱火你的時候,看你看得開、放得下嗎?這一點,自己需要善自勉勵,那個境界稍微要對換一下。

若在不具足的環境下,允宜妥善處理,不論運用溝通、不再來往或協調、逃避等等方法,皆以不加重心理負擔,沒有加重社會責任,或招致心理不安等結果,才能促進禪定功夫的進步。

這裡是講的很含蓄,招致心理不安,也就說你有罪惡感,你有一種虧欠的感覺,根本就沒辦法修行。你會加重社會責任的話,那就表示你有犯罪,被通緝,大概你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大壞事,才會加重社會責任。會加重心理負擔,你說沒關係,只要不理他就好;可是孩子幫人家生了一堆,自己跑掉了,那就是心理負擔,你一定會有的。所以這些部份,都告訴我們,你應該要妥善的處理,不管你用什麼方法,一定要把它圓滿。有些人做事,結果事業失敗了,欠了幾百萬或是幾千萬,現在大概要上億,然後躲到佛門中來,然後在拜佛時,突然間被人家看到,那你什麼也別修了。所以,不能夠使自己有心理負擔,也不能夠加重社會責任,更不要使自己有罪惡感;這個人際關係,自己要妥善處理。假如你有處理不來的事,那你可以跟同修研究一下,看看怎麼處理會比較恰當;你不要自己弄了一個大窟窿,要大家替你去補,那就很難補囉!

又若已有心理障礙、人格缺陷、心靈創傷等,皆宜先作「禪修前的先行適應」
這個也是講的很含蓄,很簡單,講你要先去做心理輔導。有這三個條件的人,都要先做心理輔導,用術語講的含蓄一點,就是禪修前的先行適應,「前行」先做調整。

才能正修禪法,否則在人格不健全,心理障礙等前提下,皆不宜冒然進行禪修的訓練。
知見不正確,你根本就沒辦法修。一坐下來,金光閃閃、瑞氣千條,你要修什麼?所以這些都要先作調整。

蓋禪定是生命品質提昇的一種訓練,故非是人生觀不健全,或心靈有傷害的人所能冒然進行的心靈工程。

我們跟各位講的很清楚,人生觀不健全、心靈有傷害、人格有缺憾,這樣的人要來做心靈、生命品質的提昇,很有困難的。所以這些都要先作適當的調整。因此,這三個條件:人生觀要健全、心理不能有障礙、人性不得有扭曲。人格一定要完整,這是一個出世大丈夫,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要不然你進入道場來,祇是被救濟的人而已。道場站在一般宗教的立場,需要安慰這些受創傷的心靈,這是一定的,那是人家在安撫你呀!所以你來打隨喜七,不要以為你馬上會有大成就,那個都是偏差的觀念。因此有沒有被認定,上師會知道,指導你的阿闍黎也知道,而我們是不知道的。所以在這個地方,應該要仔細的,自己先了解自己,這個叫「種族具足」。

身相具足緣 又稱為身心自在緣

色(身相)具足、身具足是指行者的心智健全,人格完整的情形,用現代的語言來講,就是有健全的人生觀,完美的人格,健康的心靈。就現代人而言,生活環境複雜,人生維繫的架構崩潰,互相依賴的倫理瓦解,人一時頓失所依,挫折無法排解,妄想又多又大,理想不能兌現,現實又面臨嚴重的無力感。因此,人生觀發生偏差,人格產生缺陷,心靈嚴重受傷。在這樣的環境中,所產生的人是無法進行禪修訓練的。

可是,很遺憾的是這些人又偏偏喜歡跟禪有緣,因為不管是禪,或者學佛或者修行,容易使他產生妄想。本來他理想不能兌現,在社會上又不能跟人家競爭,那修行最好啦!不管有修、沒修,有無成就,反正逞口舌之能,這一點他很會,而在社會上那些是硬碰硬的。你有智慧、聰明、才智,你也肯幹,沒有錯,可是,事實上你卻沒有福報;沒有福報,有IQ,肯幹,是沒有用的,不一定會成功。那麼在這個時候,你就會有一種無力感。可是在修行當中,全部都是靠打妄想、逞口舌之能,這個就是出問題的地方了。所以,我們在這個部份要善加警惕自己。

因此,這種身心殘破的人,首先必須先做心理治療或人格養成教育。重新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讓人格到達成熟的階段,重塑那殘破的心靈,才能面對真實的世界。當一個人心靈不健全時,他所面對的世界是不真的;當他的心靈是被扭曲的狀態,他所面對的境界是不全的;當他的人格不完整,或人性乾化之後,他所面對的一切狀態,都將成為他虛幻的擬構境界。這種情形雖不致於每個人都嚴重到心性不能自主的地步,但是不論輕重的程度如何,對於人格的重建,心靈工程的進行,都將是嚴重的阻礙。

我們先讓各位了解,你自己的心理狀態。

因此,建立健全的人生觀、進行人格養成教育,是執行心靈工程的前行工作,也是過濾,篩選心靈工程師的必經過程。至於如何執行這個人格重建的教育問題,不在此文的範圍內,這裡所提是指一位行者必須具備的條件,若無此條件,譬如鬥爭性激烈,嫉妒心強,食慾不止等等,皆有妨礙禪修之工程,乃至引入錯誤的方面,產生絕對的不良後果。
然而此處所要提及的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有二:

其一,是神經系統的放輕鬆,在禪修的訓練過程中,把神經系統放輕鬆是絕對的必要條件,但是「放輕鬆」是一件很難進行的工作,越是想要放輕鬆,就越把神經繃緊張。因為「緊張」是與「大腦活動」連線同步運作的,所以只要一起大腦活動的作用,必然緊張隨著來,而無法達到放輕鬆的目的。因此即使唱歌或睡覺都無法放輕鬆,就是因為與大腦連線得太厲害的緣故!

早上剛睡醒做早課,那應該是最舒服的一支香,可是我們看到,就有同修肩膀提得高高的,那就表示你昨天睡不好,所以一做功課,就會緊張,而這種緊張你自己不知道,很有可能這是屬於長期性或是先天性的。像這種情況,我們自己都要慢慢的去體會!告訴各位,你禪坐之前,開始坐下來那個時候,肩膀還是要動一動,把自己放輕鬆,你要調一下。有的人一坐就歪一邊,他還合掌,唸的很認真!已經都歪一邊啦,脊椎也歪了,腸胃也都扭曲了,假如這樣坐兩個鐘頭下來,你可以想像得到,你會變成什麼個樣子?所以,一定要慢慢的,自己去體會自己的狀況。

因此,為使神經系統能夠放輕鬆,在靜坐之前能夠吟唱聖詩,或唱讚謁、或佛號、或經文、或咒語等等柔和,乃至刻板的反覆唱頌,都能達到致祥,到寧靜的目標,欲達放輕鬆的目的,即可自然到達。

這告訴我們說,為什麼即使要禪坐,通常也都會有一段佛號或唱偈,一個簡短的功課,原因在這個地方。所以你自己要用功,在家裡不是說什麼都不做,祇有靜坐叫做禪修,不是的,它有事前要進行的這些工作。這是使你自己能夠放輕鬆的方法,尤其是那些傾向於緊張型的人,更需要這樣做,使你自己能夠放輕鬆的方法。

其二,心理系統的放輕鬆,這是指不要固守己見,或某些經驗、及觀念。在禪修訓練的過程中,身心會起微妙的變化。若在心理上,一再固守著舊有的見解、觀念、經驗;而不能正視在禪修訓練的過程中,身心全方位的變化,包括覺受──細胞的變化,神經系統的重組,血液結構的變化,觀念的相對性及絕對性變化,認知的轉變,對人生體驗的突變,對生命價值的肯定等等。這些變化都不是運用大腦推理所能得到的答案,但是在禪修的過程中,卻會自然的產生變化。

然而,若行者在調整的過程中,心性或心理系統是一種僵化的狀況,那將無法體驗到這部份的成長。這部份的成長,統稱為「心靈成長」,也是生命品質的提昇,也是生命能量,浩然正氣的提昇。這所謂全方位的變化,或整體的變化,當然也包括個性的變化,氣質的變化,語氣、語調的變化,色身、形象的變化,乃至身體成長中斷後的再復活等等。這些成長與變化的情形,唯有在心理系統,或心性活化的情形下,才能感受,才能覺知,才能順其自然的接受其真正的變化,而無邪受。

這地方跟各位已經講很清楚了,我們希望你能夠真正的認識這個部份,一個是神經系統的放輕鬆,一個是心理系統的放輕鬆,這個都不是通常隨便講一講的。在禪修過程當中,這是一個很確實的問題。這裡因為用白話已經講的很清楚了,就不再補充了。

念慧具足緣 又稱為端正心意緣

初涉覺道,因緣多端,心邪意亂者眾,心正意專者寡,故初入道場,宜先審慮心思,意正心定,為道而謀,為覺而行,始能真上覺道,不負初衷。

這裡,有時候寫的比較白話,有時候寫的比較文言,這比較文言,就要補充一下了。我們剛剛進入佛門,那因緣多端,有的是不知道為什麼來,祇是來到下面,看到草堂山大華嚴寺,就進來了;然後就跟人家爭辯了幾下子,覺得好像還不錯,他就開始學佛的也有。有的,他看電視聽了非常的高興而來的也有;有的,是生活中顛沛流離,痛苦難當以後,跑進來的也有;有的呢,是已經不止爬過多少重山,遍訪多少名師,然後來到這裡的,這種狀況也有;也有很多老參,很多新修。那麼,在佛門中,各種因緣都有,我們在這個地方,不宜計較,你以什麼因緣入佛門,我們都不去做區別。但是你進來以後,可是要把它轉過來,通通要轉過來!

有很多人一直以為,他進佛門的那個動機是正確的,他就一直堅持那個動機,這種情況是很麻煩的。前幾天還有人在講他來學佛,是因為他媽媽的死,所以他才學佛的。我說因為孝,而學佛的,也不錯,他說:不是;他媽媽要死前兩天,他連續做兩個夢,相同的夢,夢到同樣的境界,就是某某法師,他也很清楚知道那法師,那個山名。他認為不可思議,所以,他學佛了。幾年來,他一直要再找那種相應。可是,怎麼學佛那麼久了,都不會相應。你想想看,他這十幾年來學佛,就已經完全白費了!這告訴我們,動機不正確呀!因緣不正確,這個不打緊;他現在開始要追求的,還是那個不正確,那就錯了。

你進入佛門以後,開始要接受指導;進入佛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善知識指導。你可以看到,一般的神廟,可以蓋的富麗堂皇,但是,到了晚上把門一鎖,裡面什麼也沒有。在佛寺裡頭不一樣,它就是有修行人,他一方面在精進修行,一方面要弘法度眾生。所以,你進入佛門跟到廟裡拜拜不一樣。廟裡拜拜,可以祈求你的願望;在佛門裡頭,不是要祈求你的願望,它是追求人生的真諦,這個你要弄清楚!所以,不管你什麼動機進佛門都不要緊,但是,不要再執著,開始要接受教化,這樣子,你才能轉化,才能提昇。假如不能這樣的話,那你的生命不能提昇,那就枉費你進入佛門的一大因緣。這一點,要先把它弄清楚。

然以凡夫未醒,多能掩飾心行,不露心跡,然此流輩,非為正法而來,乃為好奇爭艷而學,揆其本義乃在生而無所事事,涉獵漸廣,油腔滑調,唯逞口舌之能,非為人生之覺醒而奮鬥,此之行人,心不專一,意在高下,故此行者先除此心方可入道。

這一類型的人,會掩飾心裡實際上的狀況,這些人非為正法而來。所以這個正念要有,正念沒有就不能入道。

行者安住行道,已將性命交於龍天,心念住於道上,允宜放下一切外緣,絕諸緣想安心辦道,此曰念具足。若此行者猶豫不決,經常妄想攀緣,心念涉外而失道心,即是邪思而念不具足。

這一點要注意,道場外的事不要多,心外的事也不要多,「邪思邪念」就是說,與道不相應的,那你最好要趕快把它剷除掉!我們在這邊,應該要很具足,因為這是修行的部份;問題是你心裡的影子,人家不知道,而你又會隱瞞,又會偽裝,然後用假的形態出現,那這個就很麻煩了。告訴各位,那種心性的部份,心行跟心機,你要是會偽裝的話,呈顯出來的,不是你真實的那一部份的話,那這個果報是相當可怕的。你這種言行不一,心裡想的,跟你所表達的情況不一致,現在我們看到,有很多人有這種情況,他內心想的是一回事,表達出來的又是另一番話,那你永遠找不到答案,而且你永遠空虛、沒有朋友,更不要說有善知識來指導你修行。因為你會隱瞞,你所呈現的都是假的,那這種果報,你馬上就可以發現,不一定等到生生世世以後,這輩子馬上就可以知道。所以,這種隱瞞的工夫,要儘快把它除掉,才能夠念具足。

或念念在道,而志下劣,但求一己出離,未能覺知眾生生死苦輪之逼迫,此亦非有心大士。

你念念在道沒有錯,可是,若祇是求自己出離,而什麼都不管,那就不對了。有很多人要來這裡出家:「師父,我跟你講,在你這裡出家可以,我什麼事都不做」。這講的很好聽,好像你很精進,說難聽點,我又沒欠你!對不對。你要出家可以,什麼事都不做,哪有這種事?這未免太自私了!你要能覺知,眾生生死。千萬不能有這種心態,心量要打開,多為眾生想一想!

故此揀不信之徒,邪信之徒以及下劣心志的行者等等心念

就把這三種人除掉,一個是不信的,一個是邪信的。不信的就是社會上一般的凡夫,邪信的就是一些外道,「下劣」,我們不講二聖行者,就講自私自利,圖自己欲樂的人。人家都在用功,他高興就來,不高興就走了;人家四點半起來,他睡到八點還再睡。前次,冬安居的時候,人家睡覺她才要起來洗澡,人家起來要工作了,她才要睡覺,這不知道要幹什麼?像這一種情況,那都是心智下劣,只管她自己不管別人,那這個不行。我們要訓練自己。

使生上上之志,念念在道,唯此最上佛智之心,念念在阿耨菩提道上,始稱慧俱足。雖云偏真出離之心,亦屬正覺,唯此覺非為十全十美之覺。

這個,求出離是沒有錯,不過還是不完全。

行者發心,首重究竟正確之義。當初發心時,即是由錯誤的人生觀中,覺醒過來。故此時,心念必須安住在絕對正確無誤的領域中,此時心念浸淫在七菩提分,八正道中,當然念具足。而此心念具足一切阿耨菩提的性相,故稱慧具足。

此處所言的念慧具足,仍以技術成面為主,分二:
其一是身攝在道,行者於今之世多忙碌,往往在飽食之後,或公務繁忙之後,匆匆入座,此對禪修訓練,乃一大忌諱。

這地方我們從這邊講,前面有一段我把它省掉了。「身攝在道」,行者於今之世多忙碌,我們這一次安居,算是很具足的因緣,出家眾,好像嘴巴比較大,有空不睡覺,嘰哩聒啦講不完,那個是犯大戒。這裡基本上是禁語,有事應該放低聲調,真的有事三言兩語溝通完畢就好,不要嘰哩喳啦講不完;在家眾都睡著了,你出家眾還沒睡,還想說喝一杯才要睡,這個都不對,這就是你沒有「身攝在道」,要自己相互勉勵。舍監要嚴格執行控管工作,不然品質無法保証。
下面我們講的是修行上要注意的:現在很多人下了班,五點半~六點了,匆匆忙忙趕到要打坐的地方,然後囫圇吞棗的,便進入禪堂坐了下去。這時,剛吃飽血液正高,血壓正高,突然間,把它靜下來、那就很容易發生問題了。

故在入座之前,尤應先有暖身運動、深呼吸,使身體肌肉,神經放輕鬆,若有俗慮煩心,則宜外謢,不宜匆促內修。入座之後衣著宜放寬鬆,若用鬆緊帶應移至肚臍下,更須用細鬆的鬆緊帶。

現在有很多人都穿著運動休閒服,為了使你運動不會掉下來,都束得很緊;所以,穿那種服裝打坐的時候,那就要把鬆緊帶,拉到肚臍下面,更需用細的鬆緊帶。

女眾用胸罩宜先解開。寬鬆之適度以不鬆脫為原則。座餐前不宜太飽、太油膩,太鹹、太甜,以免影響禪修的情緒。

尤其要入座之前,不要喝500CC的檸檬汁,那你坐下去就會知道,像這個飲食要留意。

其二是心攝在道,行者雖於前提性,知心念在道,且念茲在茲,但在禪修之前仍宜以事相攝心,以表虔誠。雖云佛無所不在,心遍虛空,然初心行者,功夫不及,莫作大言,以昭慎重。且雖不以音聲、形相見如來,但捨此依(即捨掉音聲、形象,如來像、佛像)則入斷空、斷見,可不悲哉!

你雖然著那些常見、常相,那麼還有一點福報。假如,你不有此行,入了斷空、斷見以後,那連一點福報也沒有。所以,自己應該謹惕自己。

故初學之流,允宜依教奉行,相在佛在。故先行調適光線,通風;再行上香,供花果,禮敬、讚頌、疏經、讀文,念佛等,皆是行者恭敬之儀。在心神祥和,寧靜的肅穆中,方可正入禪定也。

這個是各位應該要有的,當然,不一定每一個人要有。在華嚴禪實修的部份,這個部份是要求很嚴格的,一定要有,整個活動訓練一定要有,範圍也比較廣。現在基礎部份,我們已經省掉,因為我們有早課,有五堂功課做。所以,在禪堂就不會有這些禮儀。我們再看第五個:

世事具足緣 又稱為世事止息緣

夫行者辦道,當放下萬緣。萬緣者,一切世間事也。
「世事俱足」,這個具足就叫做止息。所謂萬緣即一切世間事,你不要放下萬緣,連正法也不要叫做放下,你還沒到那種功夫。「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你別講那種大話,現在,是教你放下一切世間事。
雖云從日常生活中修,平常心是道,行住坐臥無不是道。但對初機禪修之人,二功未熟,何者為道?何者非道?尚無揀別之力,故不宜冒然採行大士之法。
那麼,日常生活中來修,行住坐臥無不是道,這些都沒有錯。但是,這些都是大士之行,菩薩摩訶薩的行法。我們現在才要剛開始修,最好還是嚴格一點,好好要求自己。
初心大士,初入覺道,正念未熟,為長養聖胎,故應摒棄外緣,此外緣約有二事,一者人,二者境:
各位,我把你當初心大士,或許你已經證阿羅漢回來了,那是另當別論。大家都初入覺道,才開始要修行,正念未熟,你要長養聖胎,所以外緣要放下,外緣有二個,一個是人,一個是境。
人者,人際之紛擾、是非、誹譽、得失、褒貶之類,最足以動搖人心,行者入道,對此虛幻之境不宜久戀,不宜計較,此心不下,難進覺道,是故不宜使其纏心害道。捨棄之法,他文另釋,行者宜自揀之。
怎麼放下這個的部份,我們不詳細的在這裡講,大眾在一起多講正面的話,多鼓勵的話,不要人家一鼓勵:「哎呀!你修的很好啊!」「是啊,我修的很好」。那你就是愛人捧;那人家說你哪裡不對,那你也不要在心裡起疙瘩。假如會有這種情況──這八風一吹,你就神魂顛倒的,那你根本沒辦法修行。

第一,盡量避開沒有必要的是非糾紛。在道場中,也告訴各位不近是非,你不要談論是非,不要競爭,不要計較,這樣會引起嫉妒,傷害道心,這個一定要避免!我們才開始報到的那一天,就發生了為上香而爭吵的事,到最後,就把自己吵到國外去,沒辦法待下來了。就為了這麼一件事,你就順著人家嘛!他就沒辦法,就只好陣亡了,這個是人際的紛擾。第二:
境者,六根所對之六塵境界也,具體而言,舉凡生活品味的高低,興趣中的嗜好;上者如集郵,蘭花,品茗,詩書音樂,字畫等等,下則如抽煙、吃檳榔、喝酒,旅遊、衣著,飲食等等。凡是足以干擾行者用心辦道者,皆屬於塵境之執著也。
在道場裏面,這些情況我們都已經減到最低的程度,但是在家人,這些都會有影響!人際紛擾的關係影響很大,這些境界也一樣。為了集郵,為了蘭花,為了喝茶,尤其在家裡一泡茶,什麼道也不要辦了,祇有茶道了,那這個都要避開!
倘行者真能外息諸塵境,內止諸障緣,是則用心辦道,剋期取證,為期不遠。
這裡我們跟各位講,五個具足緣,要能夠仔細的去衡量!這些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事實上,都是行者應該具備的條件,平常大家應多留意去分辨一下!我們看第二章:

第 二 章、呵欲棄蓋
呵欲棄蓋中,欲有五欲,蓋有五蓋,用在內調身心。五欲者,色、身、香、味、觸五根所對之五塵境之貪欲也。此五欲隨物質文明的發達與興盛,已經伏擄了現代行人的心志。此五欲之高漲,使行者的日常生活忙碌化
雖然,現在我們配合著生活、物質文明的提昇,我們的物質生活也跟著提昇了,事實上,我們卻變得忙碌了!
一旦生活中忙碌於物質物欲的安排,則很難安心辦道。尤其是電燈及樓房生活,電燈改變了大自然的時序;樓房生態改變了人類對自然生活的空間感。
我已經很清楚,跟你標示出來了,有了電燈,該睡你不睡,到了人家要睡的時候,你還可以摸來摸去,因為有電燈啊!在以前沒有電燈的時代,你不睡,你要做什麼?對不對?你摸到哪裡去?所以你只好乖乖的睡啦!所以這情況,已經使我們整個生活都發生變化了!有一次,聽到一個同修他這樣講,他說他想要去閉關,我說:「你要去閉關,實在是打破頭殼也想不通!你怎麼會想去閉關呢?」,「是啊!我已經準備好了」,「你怎麼準備的?」,「我已經在山上把房子蓋好了」,「你蓋好在山上,那很麻煩呢!」,「是啊,我花了三仟萬,把關房蓋好了!」,「三仟萬的關房蓋在山上,那應該很舒服喲!」他說:「是呀!裡面有電視、大哥大、有傳真、時報週刊,每個禮拜都會送到」,「那你閉什麼關?閉時報週刊關?」,「是啊!因為現在生活已經到達這樣的水準了」,他很自然形成那種狀況。擁有三仟萬的關房,那倒比較像去那邊渡假,而不是去閉關。這個就是問題,想要修行的話,應該感受到這些欲望、五欲,要有辦法把它除掉!
這兩者(一個是電燈,一個是樓房),時序的改變,使人性僵化,而無法與大自然交融,脫離了心性的自然化。完全意識化的人性是無法感受生命存在的意義的。空間感的壓縮,使人對生命的存在乾化,對於人性的扭曲,無法對自然,他人,乃至一切生命的存在付出應有的關懷。這種區隔化的生活,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產生了錯亂,對於生命的認知被意識化、概念化、知識化,產生了人對生命的存在,猶如物品的存在觀。既然物品可增可減,生命亦可隨地遺棄。
換句話說,我們對於生命的存在,那種價值感很難去感受!那天,報紙登了一則消息,說四五個小孩加入了不良的幫派,這四五個小孩,就脅迫裡面一個小朋友,向他的爸爸勒索,勒索到了以後,這四五個小孩,就繼續玩樂。這樣一則報導,我們聽起來好像沒什麼,你要知道這有多可怕!這個被勒索的爸爸的那個小孩,事實上,跟那一天叫同學、朋友,來殺死自己的爸爸、媽媽的那個小孩,是同樣的危險!你看看,他夥同朋友,向自己的爸爸勒索跟恐嚇,那跟那個小孩勾結朋友,來殺自己的爸爸媽媽,是不是一樣?那種對於生命的存在,他沒有感覺!人際之間的關係,親疏、遠近,已經沒有感覺了;這種人性的僵化,已經可怕到這樣的地步啊!
一個行者,這一方面,要有相當的認知!當然,我們不至於也如此,但是,我們事實上已經看到,這種時間跟空間感的變化,已經使得人對人的認知,完全扭曲了!
所以,在這工商業的時代中,物欲的標準,已然與農業時代的標準,有著截然不同的情形。所以行者宜自檢點,勿使生活環境的處理影響了,自己辦道的心境,自不宜過度減略,亦不宜終日忙於五欲的安排。
這是對五欲的處理。第二是五蓋。
所謂五蓋是指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悼悔蓋、疑蓋。蓋者,謂覆蓋之義,謂貪、瞋、睡、悼、疑五者能覆蓋、遮斷一切善法之義。概行者端心在道,本欲生長一切善法、善心,以助成覺道之早熟,豈可反以遮除善法,斷滅覺道之初衷也。
此五者,古今定義有別,然其所生惡法障道,其揆一也。五蓋之中前四蓋,古德諄諄教誨,言之甚詳,智者大師於小止觀中,更舉經證,可謂苦口婆心耶!今就疑蓋中略述今人之病。今世以來社會學風強調個人主義,其中思想自由、信仰自由、言論自由,強調思維推理的單一目標,以及合理化答案前提之下。三疑之中的疑問,固是有之,仍以自大之痛為甚!而疑師及疑法之情形更重,此非單純之不信。而是取納之間的誠信,以及依教奉行的信心不足。故雖言者諄諄,聽者卻藐藐,無法真砌契精髓。
是故呼籲「心靈工程」中的「生命改造」是全方位的工程,不是大腦運作中的推理目標,或唯一目標。心靈成長是整體性的,是多元化的。所以不論「師言」或「法云」皆務全心全力的依教奉行,而不該以自己的意識形態妄自尊大的擅行更改,若此一習性不改,於禪修道上,雖云多行,了無實益。
修行過程當中,不要輕易的去改,現在這些都是前行的一種呼籲,給大家的一種認識。語文、詞彙,當中擁有不同意義精神,你抓的到就好。剛才前面講到,現代強調個人主義,思想自由、信仰自由、言論自由,那胡說八道的很多,資訊很氾濫。有一次,我在一個單位演講,他們請我去,裡面有很多留學博士回來,他發表了一篇文章,拿給我看,裡面寫的就是心經──「心經的思想概說」。心經云:「色不亦空,空不亦色」;你知道,他把色解釋成:「那色不亦空,色情不亦空,空就是色情。」他把色解釋成色情,他也對!那些莫名其妙的單位,也把它登出來!然後,他說:「你看我都登出來了,所以,我講得是對!」那你怎麼講?他有言論自由呀!你說:「這個不對,心經的意思不是這樣」,他說:「你怎麼可以說我不對?言論自由呀!」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所得到的雜訊,那是非常可怕的,非常危險的。
所以「師云」也好,「師言」也好,「法云」也好,這個法,經典、或師父這樣講,那你必須完全的依教奉行。下面我們以一個禮拜的時間,把第一部分講完,第二部分跟第三部分,原則上我們大概把重點跟各位提一下就好,直接就講正行的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