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破译14:谁是倾商内应?

 天和图书馆21tc 2016-12-18

几年前研究《周易》的时候,我就感觉到纣王的身边一定有文王安插的内应,而且是个够份量的人物,足以影响纣王的视听和判断。否则文王伐黎、伐邗、伐崇、在西南发展少数民族部落武装,到了武王,还两次到盟津阅兵,这么多大动作,怎么没有引起纣王的警惕,没有引起商王朝上下的疑心呢?

“蒙卦”卦辞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不是我想要把那个孩子愚蒙的,而是那个孩子自己愚蒙地求我这样做的。

“剥卦.六五”也说“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贯鱼”就是“贯愚”,就是灌输愚昧,使对方受到蒙蔽,做出愚蠢的、错误的决定。“以宫人宠,无不利”,意思是让纣王宠信宫人,没有什么不利的。

据史书记载,纣王“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不是那么好糊弄的。这个具体执行文王的指令,潜伏在纣王身边,能够使纣王受到蒙蔽的人,一定是个学识渊博、才智胆略俱优,而且很有可能是执掌卜筮的神官,决不是什么藉藉无名之辈。

可以这么说,没有这样的一个人在纣王身边见机行事,施加影响,文王的倾商事业随时都有可能宣告终结,因为纣王身边也并不乏勇于直言进谏的贤臣,比如比干、祖伊等。

按理说,这个人为周朝开国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劳,这些事迹应该在史书中大书特书,留下浓重的一笔才对,就象姜太公的事迹那样。可是历史文献中却几乎没有任何关于这些事情的记载,这个人似乎根本从来就不存在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只能说在礼乐制度下,提倡的是本份守礼,不逾规矩。为了避免误导民众,那些僭越违礼的阴谋和行为是不能歌颂,不能曝光的,就连文王作的《周易》不也还需要进行百般修饰吗?

这个人究竟是谁呢?我曾怀疑这个人是纣王的宠臣费仲,周文王就是通过贿赂他才得以从羑里监狱脱身的。但费仲这个人据说是妲己的舅舅,是设计废掉姜皇后的主谋,非常善于阿谀逢迎纣王,为人贪财好利,歹毒残忍,《史记.殷本纪》记载:“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这样的人显然不堪大用,也不是当时的周文王能够驾驭得了的,偶尔加以利用还有可能。

几年前我身处困境,几乎与世隔绝,身边没有古籍文献,更没有互联网,所以无法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查证和研究。前些天,我在整理这本书稿的时候,用百度百科查询“纣伐有苏”词条时,忽然发现了这条信息:

《国语·晋语》:“妲己有宠,于是与胶鬲比而亡殷。”

胶鬲!

《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到的那个“举于鱼盐之中”的胶鬲!

看到这个熟悉的名字,我心中的疑问顿时豁然开朗。我连忙继续查询“胶鬲”词条,果然不出所料,胶鬲是周文王举荐给纣王的贤臣,而且早已有人指出他可能是周文王留在朝歌搞策反工作的“地下党员”。

胶鬲原为贩卖鱼、盐的小商人,在那个贵族阶级垄断权力的时代,他能够一跃成为商纣王的重臣,官居上大夫,必定有些非凡的本事。个人认为,胶鬲必是善理政、懂军务的能人,而且他辩才很好,是特别精于求神问卜那一套把戏的忽悠高手,其具体职务很可能与卜筮及军政方面的事务有关。

夏、商、周三代都是非常相信卜筮巫祝的,重要的事情都需要经过卜筮。朝中有专门掌管这类事情的官员,负责占卜的叫太卜;负责祈祷的叫大祝,大祝下有执掌其事的大夫,“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示,祈福年,求永贞,除疠疫”;另外还有负责巫术的司巫,掌群巫之政令,男巫负责逐疫除疫病,女巫负责以草药熏浴,祛疫防病。

史书说:“商人重鬼神,好占卜”,纣王也是一个凡事喜欢占卜问神的君王。胶鬲很可能是担任大祝之类的官职,在那个时代,只有卜筮巫祝之类的职位,才有较大的机会不问是否出身贵族而被破格任用,并且能够随侍在纣王身边施加影响。面对文王那些极为可疑的军事行动,估计也只有以鬼神的名义才能够忽悠得过去吧。

从文王戡黎后祖伊和纣王的对话记录来看,纣王被那些太卜大祝忽悠得不轻。史料所记载的祖伊的谏言可能不是原话,但表达的确是那个意思,而纣王的回答则很可能就是原话。纣王听祖伊说姬昌伐黎意图不轨,殷商危在旦夕的谏言后,说道:“啊!我的命运难道不是早就由上天决定了吗?”

这说明,纣王身边有人经常给他灌输“大王您是天子,天子的命运是上天决定的,任何人都不能改变”之类的宿命论观念,让他忘乎所以,无所忌惮,为所欲为,狂妄自大,狂妄到除了天帝,其他的神祗都不怕的地步。有句话说“要想让你亡,先要让你狂”。《封神演义》说纣王写淫诗调戏女娲娘娘,所以才引发了天下大乱。这虽然不是史实,但确是纣王狂妄到没谱的艺术写照。史记也有纣王“慢于鬼神”的说法。

那个让纣王人格自我膨胀的人正是胶鬲。《国语·晋语》说妲己“与胶鬲比而亡殷”,这句话应该是史实。胶鬲不仅给纣王灌“迷魂汤”,而且还有极大可能暗中给妲己和费仲出谋划策,帮助他们铲除异己,争权夺宠,以致于搞乱了朝纲。

另外有一件事,也隐隐透露出胶鬲忽悠纣王的手段。

武王出兵伐纣消息传出后,纣王同父异母的大哥微子启让胶鬲去和周师联络。武王接见胶鬲,商定了十五日后,也就是甲子日到达朝歌,然后胶鬲赶回去通报。之后,武王挥师东进,一路不断遇到恶劣天气和险恶路况的影响,行军十分艰难,部下劝武王歇息缓进。武王说:我与胶鬲已约定甲子之期,如果不能按时赶到,胶鬲将有危险,我不愿失信于天下,更不愿失信于胶鬲。

这件事很令人费解,为什么武王伐纣的大军如果不能按期到达朝歌,胶鬲就会有危险?对此我们可做以下推测:一、这个约定的日期不需要保密,是武王特地要胶鬲以他的方式明确告诉纣王的。如果武王不按时到达,胶鬲可能就犯了欺君之罪。二、胶鬲和微子等人可能准备在这一天率众起义,与武王大军里应外合废黜纣王。如果武王大军去晚了,微子、胶鬲等人就有可能会陷入孤军奋战的危险。

在《封神演义》里,这件事情是这样写的:

武王说:“胶鬲已经回去覆命,如果我不准时到达,胶鬲一定会因此犯上欺君之罪而被杀;我们一定要准时到达,才能救得了胶鬲。”

因此,我们可以继续推测:胶鬲赶回朝歌,通过卜筮、跳大神之类的忽悠大法,装神弄鬼一番,然后对纣王说,甲子日姬发(武王)叛军必兵临朝歌城下。

问题又来了,胶鬲为什么要告诉纣王周师到达朝歌的确切时间?这不是闲着蛋疼没事干找抽吗?殊不知,玄机就在这里。因为胶鬲接着还要告诉纣王一句话:根据上天的神示,大王您亲领大军,必定大胜姬发的叛军!

此时纣王的主力军队正陷于东夷战场平叛而无法驰援,朝歌守备力量比较空虚,于是胶鬲继续出主意,建议纣王把奴隶和俘虏集中起来凑成一支大军,迎战姬发的军队。纣王采纳了这个建议,凑了七十万兵力,并亲自督军到牧野迎战武王。

本来纣王身边还有一支卫戍部队的,如果拒守朝歌,或许还能等来援军,这一出击可就中对方的诱战之计了。

武王联军长途奔袭,所帅兵力并不多,周族精锐只有兵车三百辆、虎贲(卫军)三千人、士卒四万五千人,加上诸侯、部落的近四千辆兵车和士卒,总人数不过七万人左右。两军阵势展开,纣王这边有七十万人,人影黑压压的一片,看起来占尽了优势,武王这边的人手心里都是冷汗,当时就有人建议赶紧撤退,但被姜子牙喝止了。

战斗开始了,战场上出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纣军那些奴隶俘虏兵里估计有不少胶鬲、微子安插的内应,还没等和武王的四万多联军接战,他们就纷纷带领其他人倒戈相向,引导武王军杀向纣王的督战卫队。所以后来有些儒家的典藉说这一战是在奴隶和俘虏们的载歌载舞中展开的。于是纣军大败,纣王逃回鹿台,见大势已去,就放火自焚了。

这一幕,后来周公写在了第六十一卦中孚.六三里:“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以此说明崇高声望对于民心向背的巨大影响,强调了树立威望的重要性。

牧野之战,胶鬲功不可没。胶鬲这枚周文王布置在纣王身边多年的“棋子”,终于爆发出他的最大威力,完成了光荣的倾商使命。这一战,也是姜子牙早已设好的局,还没开战就已经注定了结果。正因有这一着,姜子牙才会始终坚信此战必胜。在周师连日遭遇雷暴雨,大旗被狂风刮断,武王的战马被雷震死,龟卜揲蓍均不吉,群公皆惧、军心动摇的情况下,但姜子牙始终不为所动,大斥“龟壳朽骨,蓍草枯叶”,力促武王按原计划向朝歌快速进发。

都说太公的计谋厉害,我们看史书,一直都没看明白他具体厉害在哪里。现在了解了牧野之战背后的玄机,诸位应该知道姜太公用兵到底有多厉害了吧!正如《孙子兵法.军形篇》所说:善战者之所以每战必胜,就是因为他们的举措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之上,战胜那些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

历史百家争鸣特约作者作品  文/一艸

点击可了解「成为原创作者」详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