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条路的甜蜜“乡愁”

 老沈阅览 2016-12-18

一条路的甜蜜“乡愁”

                    2016年12月17日         
  读书会现场 杜湘涛 摄

  愚园路,这条并不宽阔的马路,收藏着许多故事,在时间的背后闪烁出关于上海的历史记忆。
  近日,缘起于《愚园路上》一书的第155期思南读书会,邀请该书作者徐锦江、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主持人曹可凡,从这样一条具有历史底蕴的愚园路起步,带领读者领略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传递出一份属于城市人的甜蜜“乡愁”。正如徐锦江所言,“上海还有很多马路的历史正等待还原,如果大家都自愿来做这个工作,我们就可以把上海的城市文化系统地还原出来。”

  愚园路就是我的“菜”

  曹可凡:今天的读书会,我们来聊一聊上海这座城市的文脉,谈一谈每个上海人对这座城市的情感。当你的岁月有一定积淀的时候,你小时候住过的那个房子的感觉、那条马路上的气味,总会牵引你去回望自己走过的路。
  徐锦江:虽然,今天读书会的主题是——城市人的“乡愁”,但其实不一定是“愁”,那是快乐的、喜悦的事情。即使是“愁”的话,那也是甜蜜的“乡愁”。
  我为什么会写《愚园路上》这本书?有人说,石库门承载着上海的乡愁。在城市更新的过程当中,一些老建筑被拆除了,这很可惜;有的老建筑还在,但建筑里的人文故事、历史故事已经失传了,这同样令人痛惜。
  我能做点什么?愚园路是我出生、成长、居住了三十多年的地方,我对它有着很深的感情。那么,愚园路就是我的“菜”,我就从身边开始“动手”,去钩沉记忆,重温历史。我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方式,通过我们每个人的集体回忆,把这条路的历史还原出来。
  今天,我还原的是愚园路的历史,而上海还有很多马路的历史正等待还原,如果大家都自愿来做这个工作,我们就可以把上海的城市文化系统地还原出来。建筑是冰冷的符号,如果没有其中的故事,就没有温情。只有在建筑中注入了每个人的故事,建筑才有温度,进而真正成为有情怀的乡愁。

  上海的故事是讲不完的

  曹可凡:上海这座城市具有一种有意思的魔力,哪怕不是上海人,哪怕不是中国人,只要他在上海生活过一段时间,那段记忆就会成为他永久的记忆。
  以前,我家住在愚园路805弄,这条弄堂叫做锦园,是荣家地产。那里原是荣家网球场,后来因为企业发展迅速,被辟出来建造高级职员宿舍,我祖父这一辈是第一批迁入这条弄堂的居民。
  前几年,我写家族史的时候,把这条路上很多点重新踩了一下。愚园路的生活,让我记忆深刻。之前,我们小学同学还找到了我们一年级的班主任,大家一起回到锦园做了一次寻访,这就是所谓的“乡愁”。它不一定是愁,而是一种对过往经历的怀恋。
  上海这座城市,每一条马路、每一个弄堂都有很多的故事,如果把储藏在其中的历史故事都挖掘出来的话,可以使上海的近代史更为丰富。
  李天纲:关于愚园路的历史,我是在读书时、在研究中发现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愚园路建设和发展的高峰。那时,上海房地产业非常发达,而且是往西扩展,从广东路、福州路、汉口路、九江路到南京路,再往西走到静安寺,南京路、静安寺路,接上愚园路。这就是文脉,就是城市建造的走向。
  上海的故事是讲不完的。可以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在上海书写。因为,那个年代很多人物都来过上海,他们把故事留在了上海。
  今天,我是从复旦大学来到这里的,路上经过了复兴东路到复兴中路这一段路,这段路让我感觉就是上海的一个文脉。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让城市的文脉不断,需要保护好那些老建筑、挖掘其中的人文历史。那些已经被拆掉的老建筑,可能具有一种世界史的意义。

  在愚园路上找到注脚

  曹可凡:徐锦江先生的《愚园路上》,主要写了在这条马路居住的生活留给他的记忆。这几年,在繁忙工作之余,你一直在做关于愚园路的历史考察,搜集了很多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过去所不知道的史料?
  徐锦江:从某个角度来说,愚园路就像是近代史的一个缩影。我在搜集史料的过程当中,确实发现了一些过去不为人知的故事。
  各种故事,不断发生在愚园路和愚园路毗连的弄堂里。比如,愚园南新厅,曾经在1900年的时候,开过一个“中国国会”,组织者是一群海归,他们中有留美的容闳、留英的严复,具体组织者是唐才常等,章太炎也应邀参加了。此后,唐才常发动起义被杀,导致改良派分化。这样一段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前的历史,对辛亥革命有着特殊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两位大文人康有为和蔡元培都在愚园路住过。当年,康有为在那里建造了中西合璧的房子,里面有亭台楼阁,取名“游存庐”。保皇党借他这个地方作为一个活动据点。
  愚园路上的洛公馆,现在是一个餐厅。据说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亿万富翁洛克菲勒在上海投资橡皮股票赢利后,于1913年投资所建。那时候,上海正掀起橡皮股票风潮,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了轮胎销售,外商因此成立了许多上市公司,号称做橡胶生意,把橡皮股票炒到天价。一时间,上海人人争买这类股票,甚至钱庄机构和实业商人也纷纷融资融券加杠杆投机。然而一有风吹草动,股市就狂跌。清政府为了救市,就向外国银行借款,把铁路作为担保抵押给外国银行。铁路原是民办,现在收为国有,自然引起股东们的不满,保路运动就此掀起,这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所以说,愚园路上一只小小的蝴蝶扇动翅膀,也可能会引起大的时代变化。倒过来,许多大事件也可以在愚园路上找到注脚。

  随便一望,都会是惊鸿一瞥

  徐锦江:我讲讲愚园路的来龙去脉。1845年,上海道台和英国领事签订《上海土地章程》,由此开始外国人可以在租界里租地造房子。愚园路所在区域原为西郊一片农田,有若干小河浜纵横其间。1860年,李秀成率领太平军进攻上海,上海道台在静安寺北侧辟筑了一条很短的军路,这是愚园路最早形成的一段。到1899年,上海公共租界大规模拓展,其西部界线推进到静安寺西侧,这样,愚园路最东面的这一段便被划入租界界内,并以路东端常德路口的著名园林——“愚园”命名,这就是愚园路最初的来历。至长宁路的愚园路段,属越界筑路。
  从房地产的角度来讲,上海的住宅也有一个起源发展的历史。最初是本地绞圈房,有点江南民居的风格,有人说是老式石库门的雏形。最早租界起来的时候,人口剧增造成房子不够用,就建造了木板房。
  板房以后,出现了老石库门房子,基本以中式为主;慢慢地受西方影响,出现了新式石库门房子;后来又出现了新式里弄房子。愚园路上,最典型的是联排、联列式的新式里弄房子,花园洋房则藏在弄堂深处。因为花园洋房占地面积太大,不经济,又出现了公寓房子,公寓房子设备齐全,西式风格,比较适合高级职员、洋人买办等。就这样,愚园路上的建筑不断变化,最后成为出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个住宅样态。
  现在的愚园路看上去,马路外观不太整齐,也嘈杂,但是,有很多的好房子藏在愚园路上,甚至可以说上海现代住宅变迁的脉络也藏在愚园路上。
  愚园路上随便一走,一望,都会是惊鸿一瞥。因为,那里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脉。

  一个“药引子”

  读者:刚才李教授讲到了复兴路,我在复兴中路出生成长,请问李老师有没有打算来写写复兴路的历史?
  李天纲:今天的读书会,实际上是一个“药引子”,要配齐整副药的话,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发动大家一起回忆,把城市每条街道的历史捡拾起来,补充完整。对我这样从事历史研究的人来说,我希望看到历史是延续的。
  曹可凡:我有一个建议,我们不一定非要写什么宏大的家族史,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家人、父母亲、祖辈开始,来搜寻家族的历史,通过他们的回忆让历史有一个延续。
  每个人的历史都十分珍贵,因为,每一个个体的历史都是城市史的一部分,也是时代历史的一部分。
  读者:听说愚园路上有一个优秀历史建筑叫涌泉坊,但好像不开放的,可以介绍一下吗?
  徐锦江:涌泉坊是条弄堂。虽然写了这本《愚园路上》,但我对它的历史其实还有不少具体的疑问。比如,愚园路上曾有一个匈牙利餐馆,是当时德侨社区的活动点,我想知道它的确切位置在哪里。我很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够完善、修正关于愚园路的历史,让我们共同完成关于愚园路历史的收集,编写一部真正的路史。
  今天我们怎么去还原历史?我认为靠三个“文”。一是文物,即地面上的历史建筑;其次是文献,各种档案文史资料是我们主要的依据;第三是采访文化老人,他们是记忆的“活化石”。
  你是否了解自己楼上楼下老人的经历?是否了解你居住周边的历史?只有了解历史,才能知道我是谁,来自哪里,又将往何处去。这正是我们寻找文脉的意义所在。
  我想,无论路史,还是家族史,其实都异曲同工,目的是构建起系统的城市文化。甜蜜的“乡愁”,会让我们更爱自己所在的城市。
  (本报记者 黄玮 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