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间,你已在四大度过了三个年头。 三年是1095个日日夜夜,毕业时看似遥远,实际上也不过是三个忙季+三个CPA考试季罢了。你的头衔加上了Senior这个单词,大项目中已经是承上启下的骨干,小项目上甚至要自己带上两三个懵懂的小朋友去出短差了,AIC(Area In Charge)要操心的事情不只是底稿质量和完成进度,下现场的时间/周期/成本等都要一项项和经理汇报。 在不同的团队里,有的人是一堆堆的小项目排的满满当当,上个项目还没收尾干净,下个项目又临到门口。行业和企业五花八门不一而足(犹记得自己当年还做过某大型饲料公司的项目,整个办公场所都弥漫着奇妙的香气……),被当做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还有一些人,简历上只有二至三个项目,甚至三年就在一个项目上摸爬滚打也是有的(金融组尤其如此)。从刚进项目,主要负责填写发往国外的快递地址+管理整个项目组早餐预算;到三年过去,你已经成为项目里的百事通——凭证怎么抽也是问你,客户附近哪个宾馆的wifi信号好也是问你,经理批报销时是大笔一挥还是动辄压价也是问你…… 大家各有各的成长,也会在加班之余默默想一想:是就这样继续耕耘下去,还是上网站投投简历? 还记得上一篇中的那个需要扪心自问的关键题目吗? 未来五年,你是否打算把财务功底当做谋生基础和往上发展的敲门砖? 当时说了,回答是,才需要动心忍性留下来,增益其所不能。 那么三年过去,此时这个问题需要细化: 如果你把财务功底当做三十岁前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那么哪条路,哪个地方更适合你更好的发挥? 考虑这个问题之时,大家至少也是25-28岁,很多人已经要开始考虑成家生子,购房置业等等个人生活计划。说一千道一万,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所以自己心仪的生活状态/父母/(准)另一半的想法也需要考量进来。 大致有几种选择,这篇我们先从最传统最常见的去到一般企业工作开始: 这个选择最为中规中矩,也最顺理成章。难度系数小,可挑选余地大。 适合对稳定的工作时长有强烈要求,同时真正腻歪了不休止的出差生涯,看见旅行箱就犯恶心的童鞋们。 大家天性不同:有人喜欢不停的接触新鲜项目,在路上才能感受到存在;有人奔波久了,想在一个地方多歇息下,这都无可厚非。 1. 关于岗位: 内审: 四大人虽为审计出身,往往外审做惯了却不喜欢做内审。究其原因,大部分国内企业的内审还停留在虚设阶段,话语权小。而且从外审到内审,却仍然解决不了需要经常出差(总部下分子公司,以及大外企也经常有全球交叉审计)的实际问题。所以内审岗位虽然是四大审计人最容易走通的路径,但倘若不是特别知名的金字招牌,或者薪水特别有诱惑力,四大人往往志不在此。 财务分析或报告(Reporting)岗位: 除内审之外,财务分析或者报告(reporting)一般是常规选择。前几年US GAAP组吃香,这一年中概股看着国内股市起高楼又心里痒痒了,所以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大家在积累项目经验时,可以有的放矢的多涉及几个不同地区(包括纳斯达克/A股/H股),找工时更受青睐。 投融资岗位: 需要提醒的是,尽量考虑能多和外部机构接触的岗位(拓宽见识,广结人脉),尽量考虑总部的机会(站得高才能望的远)。毕竟在四大辛苦拼了几年,大家都是抱着未来可期许的愿景来的,否则直接应届毕业去企业安稳度日多好。因此,投融资(不管是帮企业找寻并购重组机会,还是发债或者准备上市)方向重点推荐一下。这种岗位容易出成绩,和企业高层的沟通也相对较多。 2.关于企业性质: 国企: 收入模糊不透明,很多承诺都没法兑现(都八项规定了你还想什么呢),知道不少人都听过面试时的领导这么说——放心吧收入肯定比你在所里强!进来一年后:小周啊你也是知道的,现在政策要求的很严格,单位里比你资历老的同事还很多…… 但是,客观来说,国企现在缺人干活,如果有心要补上企业的甲方经验,这是个挣经验值的好地方。 要海外发债了,是发短期债中期债还是永续债?没人懂没人会,你来分析嘛! 摩根士丹利来人了,香港的,国语不太好只能大家互相喷英文,你去口译嘛! 国资委的相关材料申请还没搞定,这个月部门同事怀孕的怀孕,休假的休假,报表还一堆问题,你认真整整嘛! 不要觉得自己是冤大头,这些事情做过和没做过毕竟是不一样,大型国企能够接触到的市面广,和券商律所会计师事务所沟通的时候姿态略高点,想要多学习总是能够找到资源。 大不了吃上两年亏,领导如果是个重情重义的,内部有机会还是要让背景优秀的年轻人冲;如果身边人都藏龙卧虎,只有你是个出力干苦工的,那么时限一到,你简历上甲乙方经验俱全,还学习了两年人情世故,这个时候可以去真正的市场上闯一闯了。 外企: 优势是offer里薪水一般白纸黑字,年收入可以简单估算,而且什么岗位做什么活儿一眼望去便知。另外:成熟性强,一般都相对民企更加规范,四大人过去上手快,适应半英文环境也没什么难度。 劣势嘛,大的外企该上市的早就上了,大家各司其职,往上的空间有限;小点的外企,在眼下国内的环境里,怕是也不会再有特殊的超国民待遇,那么企业里的个人可以学习和发展的项目就更少了。像刚才提到的几种不同岗位,在国企和民企都有可能一股脑儿拿来给你做,在外企可能性就低了。 综上:适合保守一点的童鞋们过去安全过渡(包括结婚生子等重要人生大事也可一并解决),但切忌把“过渡”当成“养老”,削减成本时候没有人是安全的。 民企: 请慎选行业。只有充满希望的行业才有更多的资本愿意涌来,也才有更多的用人需求。但是充满希望的行业又往往鱼目混珠,水浑的不得了。 比如在互联网领域,聚义堂上排名靠前的好汉俱是本土大佬,老外如高朋网等往往是高调进入然后被土鳖杀得片甲不留(uber是个例外,真刀真枪和滴滴快的一路血拼成长的据说也要成立中国的独立公司了)。而且他们和资本市场的关联最为紧密,很简单,没钱烧也活不下去嘛不是。所以四大人见多识广,特别是高科技TMT项目组的,很受互联网公司青睐。 当然也有一些打着互联网幌子,骗了不少人的,比如某农产品B2B平台,比如一些圈了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跑路的P2P公司。这些公司开出的价码是高,因为TA可能一开始就没想发你那么久的工资。 所以,民企不是不能去,甚至是眼下大家更应该去考虑的,毕竟机会多且求贤若渴。 但是,能不能请各位去之前,有的放矢的通过各路渠道找找财务数据,或者熟人打听下,看看这个营收到底re不re,想想这种商业逻辑到底能不能玩得转?不要一听到上市就两眼放光脑子发热呢? 要说销售和业务岗位被蒙骗了还好,可咱们财务中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不就是你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吗?我已经听到过不下一千次:“当时没多想,朋友做的事情嘛,就去帮个忙”以及“当时没多想,觉得看网站和报道他们不是做的很好嘛”…… 以财务安身立命的人,最怕职业生涯有污点,和一些大家抱有疑虑的企业攀上关系。出现这种情况有三种可能:要么本身风险偏好型,想要搏一搏;要么判断能力待斟酌,耳根软随便忽悠一下就迷迷糊糊去了;还有一类是在事务所有delay或被边缘化的危险,不得不走也顾不得那许多了。这三种都不符合一个较为成熟的财务专业人士的定位。一次试错还好,两次以上简历就有硬伤了。 所以,“当时没多想”,真不是个放弃思考的借口。 当然,如果抱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想法,一门心思就要去瞅瞅怎么把稀烂的业绩做的花团锦簇一般的,倒也是一个思路……只是在下天生保守,劝君一定要思虑在前,想好退路啊。 综上所述:如果愿意去到企业—— 1. 岗位:如果要求发展,那么该岗位接触的内部外部人际网,以及直线领导是否能带领你尽可能接触一些非日常核算工作,多涉及一些方案设计,可行性研究等事项? 2. 行业+企业:选择一个不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的市场,选择一个不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的安全线以上的企业,如果是三年就出来,还需要考虑一个制度建立较为完善的企业(因为你的资历,还不可能一到企业就掌控真正的规则制定权利,也不一定能直接汇报给CFO,因此还需要大环境较好)。 3. 心态: 此时你是有一定的资历了,但是独当一面的程度还未到。放平心态,广结善缘为上。 另外别觉得四大出来就算是熬出了头,可以松懈懒怠。四大的前三年,充其量是个市场上认可度比较高的研究生经历(说起来,四大真的很像一所学校),从四大出来,这条路,且长着呢! 4.专业资格: 这条真的要单独写出来,其实不论你去企业,去金融机构,只要还需要用到财务知识,那么,请努力备考CICPA(Chinese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Accountants)。不是AICPA,不是ACCA,就是咱们国内的注册会计师。 你可以说:某某某technical很强啊,在所里也挺被认可啊,还不是没有过全科。 可是四大那么多人,当每个人的经历都仅仅要靠一张A4纸简历来承载时,雇佣方怎么判断专业水准呢? 这就跟初始学历一样,不是清华北大的某个毕业生就一定比普通一本院校强,但清华北大整体毕业生的平均水平,大概率强于某普通一本院校。 你可以说项目很多没时间备考,你可以说题目变态年年改大纲,但就在你发牢骚的同时,很多人只是默默的挑灯夜战,默默的辛苦备考一季又一季之后,能够在简历上写下这几个字:“全科通过CICPA”。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本打算顺着写下去,把几条路线都讨论完整。写着写着字数就超了。 也好,关于四大人三年之后的各种选择,今天先把去企业里的大致说下,下次再讲讲其他方向。 希望这个公众号,能成为我们一起交流,一起成长,一起吐槽的一方天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