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羽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神坛的,《三国演义》是最大推手

 昵称16177767 2019-12-26


历史上颂扬关羽最早的可能就是郎君宵的《壮缪侯庙别友人》一诗, 其开头四句是“将军秉天姿, 义勇冠今昔. 走马百战场, 一剑无人敌” 。不过这四句并非真正颂扬关羽, 而是借关羽之勇武来颂扬友人. 董挺和郎君宵均生活在唐代贞观年间

( 约公元6 30 年前后) ,离开关羽亡年已去四百余年。

宋初, 郑咸因为重修解州的关庙而作了《元枯重修庙记》一文, 文中对关羽的“ 忠义大节” 作了重笔浓墨的描述和赞颂。


由于宋代出现了讲话艺术, 因此三国故事便在民间更为广泛地流传开来. 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罗烨的《醉翁谈录》记载, 宋代的“ 说三分”已相当普遍. 洪迈的《容斋随笔》则对三国故事和人物作了颇为精彩的描绘, 其中也有一些关于关羽的内容和故事。洪迈在其《容斋续笔》第十一卷的“名将晚谬” 一条中对关羽作的“ 自古威名之将,立盖世之勋, 而晚谬不克终者, 多失于恃功矜能而轻敌也” 的评语, 也可说明宋代文人们对关羽的褒贬减否仍是持平的, 并未出现轩较失衡的情况。

从宋徽宗大观二年( 1 1 08 年) 加封关羽为“ 武安王” 以后宋代诗歌中才有颂扬关羽“ 忠勇义” 美德的内容, 其中以无名氏的“武成王庙从祀赞” 一诗最为典型:

剑气凌云, 实曰虎臣。勇加一国, 故号万人。萄展其骥, 吴折其铸: 惜乎忠勇, 前后绝伦。但此类作品在宋诗中是非常稀少的。关羽形象在文学艺术领域受到特殊青睐和高度的神化是开始于元代。


元代的文学艺术家利用戏曲和小说两种文艺样式对关羽形象作了前所未有的美化和褒扬. 元人杂剧中以关羽为主要角色的剧本一时数量陡增, 许多当时一流的作家都以写关羽戏为主要题材范围, 据王季烈的《孤本元明杂剧提要》和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提供的元代杂尉剧目来看, 元代演过以关羽为主角的杂剧已在数十种之多。以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功例, 其中的关羽形象几乎就是智谋和勇敢的化身.这种英雄本色和气概在一开始关羽吟唱的《双调新水令》中已经得到充分的显露:

大江东去浪千叠, 趁西风驾着小舟一叶, 才离了九重龙凤阙, 早来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 大丈夫心烈, 觑着那单刀会,赛村社。

明代弘治年间, 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刊行于世, 便对关羽的美化和赞场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罗贯中为了赞颂和美化关羽, 不仅在篇幅上大大拓展了关羽故事的份量, 而且在编织故事的内容上不惜采用诸如“移花接木” 、“ 张冠李戴” 和“ 虚构想象” 等艺术手法, 完美地供托出关羽“ 忠 勇 义” 的性格特征。如《三国志》和《三国志平话》中斩杀华雄的是孙坚而非关羽,但罗贯中却将此英勇壮举移植到关羽的名下, 并虚构出“ 温酒斩华雄” 这一显示关羽卓绝武功和神威英武风采的故事情节。


其他如“ 古城聚义” 、“ 华容道义释曹操” 、“ 屯土山约法三章” 和“ 过五关斩六将” 等故事情节都未明确见于史籍记载, 大都只是元代杂剧中搬演的内容, 因这些故事内容能充分体现出关羽忠臣义士的品格质素, 所以罗贯中不仅全盘吸收其故事内容, 而且在细节上化了更为夸张和凝重的描写。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所树立的关羽“忠勇义” 人格形象对后世的影响至为深远。

清人王侃在其《江州笔谈》中说:

《三国演义》可以通之妇找, 今天下无不知有关忠义者, 演义之功也。

明清两代还有大量由文人学者和重臣名孺创作的赞美和讴歌关羽的诗

文. 据《关帝志》卷三“ 艺文上” 和卷四` 艺文下” 所收录的诗文来看,这部分作品不仅数量众多,且作者大都是一代名流. 其中如李东阳、徐渭、王世贞、文徽明等, 或作诗歌或作庙记碑文,咏唱了“ 大勇大忠, 炳如日月” 的关羽之人格及其生平辉煌的业迹。以明代刘廷臣的《渴解州帝庙》一诗为例, 其诗云:

百世英右在, 孤忠扁貌新。丹心扶汉宜, 灵耽祐齐氏。

服带苍山古, 阶余结草未。虽为熊虎喻, 海内总依神。


明清两代歌颂关羽的诗篇大都是这样一种由关羽的“ 忠义不泯” 到“ 化为神灵” 再转而“祐时齐民” 的思想图式。关羽“青史高名悬日月, 令人千载仰宏棋” 的圣人加神人的形象正是由中国士大夫们的积极参与而一手铸就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