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中医奇妙之旅

 路人甲zbzykfzk 2016-12-18

                                          ——艾桩友黄振华

  按:12月10日至11日,杭州艾和爱邀请北京明心堂在杭州举办了站桩专修班,黄老师参加了这次活动。这是黄老师结合站桩、艾久实践和工作经历,就中医学习方面写就的体悟。经本人同意,现全文摘发。


图为员会老师在带领大家做动功第二式

  在我的脑子里,中医不是一个特别正面的形象,是凭经验的,凭直觉的,不讲究逻辑,甚至是伪科学的。所以,我一直没去叩过这扇门。因缘际会,最近我通过一个TOC(Theory of constraints,中文译为'瓶颈理论')的老师接触到了中医中的两个小分支——形意拳(普及一下,三大内家拳为太极、八卦和形意)的站桩和中医艾灸,由听说皮毛到昨天的培训实练,我真是有种相遇恨晚之感。

  这次接触到站桩和中医艾灸,完全打开了另外一扇心智之窗, 忽然意识到,我才真正开始理解伴随我几十年的一个概念——中医(原来我们平时自以为理解的概念,到你真正开始理解时,才发现自己是一无所知的);也通过站桩和中医艾灸的初次体验,开始了我身体和心灵的一次奇妙之旅。

  先说说效果吧。这次培训主要是站桩,还主要只练了第一式,但身体的感觉是明显的,不到一小时,自己就感觉发热了,打嗝了(通气的表现),当场也听到其他桩友各种打通气脉的症状反应(不在现场估计很难体会),第二天晚上,我还有了呕吐的感觉,这可是通气排毒的一个明显反应啊。奇妙吧!我们平时在说服别人相信某事时,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人看到(感觉)效果。

  艾灸呢,我一听说后就弄来了工具材料,对于中医本来就有些兴趣的老婆第二天就亲身试法了,一直在坚持。我自己试的治疗效果是灸的时候感觉很舒服,虽然由于我操作不当,还弄了个烫伤的事故。我们还才刚开始,艾灸的真正效果是我的那个朋友的亲自试法的经验,困扰多年的颈椎病好了,气色好了,身材好了,这是看得见的,所以他深迷于此,大力推广。

  中医的理论是以系统论为基础,强调身体(健康)是一个系统,肉身、心灵与外面环境(天、地)都是息息相关的一个浑圆天成的一个系统,只要保持阴阳平衡,身体自己不会生病,或者有病也可以自愈。还有一个说法,中医认为人就是一团气,气存则生,气灭则亡,人生来就带有一团元气,这是本,平时说元气大伤,大概就是伤了此气;平时消耗的是不断靠脾胃吸入营养而生发的后天之气,先天之气是有限的,要以无限的后天之气去滋养有限的先天之气(这是有条件的,必须真正做到松下来、静下来才行)。又说,气血本一,人只要保持气血通畅,自然健康有活力,病痛则气血瘀滞,治病则通畅气血,正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也。中医也把身体大致分为上下两部分,头顶阳,足着地,湿气下沉,燥火上窜,故上身易火,下体易寒,常常也因此而阴阳失调。当然,气脉和穴位是中医不可或缺的关键词,观察身体和治疗都是以此为依托。

  根据以上理论,站桩就是人居中,天在上,地在下,形成三才,上下贯通,顶天立地,百会和会阴两穴垂直于地,打通全身气脉(似曰任督二脉),关键是打开掌控身体阳气生发的枢纽——命门,让气血上下通畅;肾藏精,故强调后脚跟着力以强肾。要诀是:“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藏而闭,背平而正,裆深而藏,膝曲而伸,足坚而稳”。嗯,按这个一站,还真就是有了前文所述的反应,如果哪里不通,那里就会有反应,这就找出了症结之所在,奇吧?妙吧?

  而艾灸呢,主要是“补气论”,利用艾绒天然的能量来调节阴阳,或化解瘀滞之气。养生最常用的穴位是“足三里”(大概膝盖下面一些),当然也可以哪里不适灸那里,就像交警,专门去堵车的地方疏导(人体也像交通,枢纽的地方容易堵)。

  真正奇妙的还是中医和管理的相通之处,拿我熟悉的TOC来说吧。

  首先,两者都强调系统论,或整体论,中医把身体看作一个系统,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系统地平衡阴阳,调节气血。而TOC呢,就是基于系统的研究问题,坚决反对局部效益,局部效益相加并不等于整体结果,神似吧。

  其次,不知大家发现没有?站桩和艾灸正好是搭配,站桩是通气,从全身的角度来找出堵塞的位置(穴位),艾灸就要灸这里,简直是天作之合!这和TOC先从找出系统的瓶颈,再利用聚焦5步骤来解决问题不是异曲同工吗?

  再者,中医认为人这个系统本身是平衡的,内部是和谐的,只是因为外在的比如不良环境、人的不良习惯、不当行为等破坏了系统的平衡,导致阴阳失调而生病灶;TOC则认为人是好的,系统是和谐的,任何冲突都是可以解决的,管理问题是系统失衡,存在瓶颈或者制约因素,或冲突妥协等。

  对于解决的办法,中医强调气血的通畅、流动,病就是气血瘀堵,无论站桩、艾灸还是其他中医疗法都是在疏导气血;TOC强调流动,系统必须流动起来,并针对各种不同环境都有改善流动的方法。

  中医讲究的火候,TOC的U型曲线的平坦区,各种缓冲等,都是认为不确定性是不可精确计划和管理的,利用缓冲,找到平坦区域或大致范围就可以了。

  中医的治疗强调平心静气,放松自己,听身体的声音;TOC强调清晰思考,听从事物本身的规律。

  在推广的角度看,两者似乎也有相似之处,中医有效但很难推广,存在大量的伪中医,真正的大师很难批量培养。TOC推广30多年来,也多少存在类似问题,感兴趣的懂点皮毛的不少,真正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大师并不多,似乎也要实践去培养。

  原来认为TOC基于因果逻辑,重视理性思考,怀疑中医不是。其实,从我前面描述的部分中医理论来看,中医(至少我接触的站桩和艾灸)也是有一整套理论依据,并都是依理而行,有道,有术。我认为,无论是哪套管理理论,还是哪个中医医术,都必须有理论的支撑,并经过实践验证,才是真有效,或者说具备科学性吧。

  ……..

  总结一下,我这次接触到站桩和艾灸,在三个方面有很大收获:

  一是通过站桩的培训和艾灸的体验,我自信找到了一种养生有效的方法,绝对有效,退一万步讲,就站桩的顶天立地、背部平直的姿势,就够我终身受益了。

  其次,开发了我的心智,不但是指掌握了一些中医的理论,拓展了知识结构,还改变了我的一些价值观,重新审视我以前认为对或错的事情和道理。

  第三就是我从中找到了中医和管理知识链接,相互促进,系统思考,不断精进,善莫大焉。

  我相信,我的中医之旅才刚刚开始,我愿意坚持实践,探索中医之奇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