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希区柯克谈悬念:进入角色的秘密当中

 yushi823 2016-12-18

来源:拍电影网   希区柯克/文


一、所有故事都与悬念相关


我认为几乎所有故事都可与悬念相关。甚至爱情故事也不例外。过去我们总认为悬念就是从断头台下救下某人,或者诸如此类。而实际上一个男人是否能得到他的心上人也存在悬念。我真的觉得悬念一定是与观众自身的欲望或期盼有着莫大的关系。



另个话题是:观众的认同感。由于这个题目太大,在此没有时间充分展开。但我可以强调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例如,“观众对于知名人物的关注度,总是要高于对于无名之辈的关注度”这件事,就足以让你制造悬念。一个观众甚至可能只要想到克拉克·盖博被杀就会昏了过去。但换做不知名演员,他们就会说,“无所谓啦,这人是谁呀?”这是悬念的重要一部分。



二、片名也能构成悬念


片名也能构成悬念。比如《叛舰喋血》。假设它没有在片名中使用“哗变”这个单词,只是随便叫个“靓舰邦迪号”,观众就不会获得任何讯息。但正是因为用了现在这个片名,剧院里的观众才会从电影一开始就翘首以盼:到底叛舰会在什么时候发生?!


很多电影的片名都是如此。但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并不清楚通过此类手段所引发的观众兴奋能够制造何种程度的悬念出来。


三、主观悬念与客观悬念


与过去的悬念手则(就像我刚刚说的,格里菲斯电影里的断头台救人那种)正好相反,我觉得可能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悬念。它可以是老式的追逐,我称之为客观悬念。还有一种叫主观悬念。就是让观众自己通过其中某个角色的眼睛去体验。这是很难的。


我坚信,如果不是像格里菲斯那样在奔驰马蹄和即将行刑的断头台之间反复切换,显示两边,而只表现其中一边,观众会更受煎熬。比如法国大革命,有人对丹东说,“你赶快上马吧!”随后镜头就不在表现他将要上马。而是让观众自己去担心:那匹马到底出发了没有?你看,如此一来观众也参与到影片之中。



老派的做法,只是让观众得到飞驰马蹄的客观陈述镜头。观众只会说他们希望能及时赶到。我却认为应该更进一步。不仅是“我希望他能及时赶到,”而是“我希望他已经出发了!”你看,情绪就更为强烈的多。当然,这只是在剧本细节部分如何制造悬念,如果需要将影片作为一个整体,就像我刚才说过的,可以在片名上多做文章。


还有一种我称之为“跳板情景”。这是你要在影片第一部分所建立的情景。你可以让一个惹人同情的角色卷入到某种麻烦之中,无论它是什么。而在影片的剩余部分里,就变成了,“他能脱离险境吗?”……


四、进入角色的秘密当中


我的一部电影,叫《牙买加酒店》。查尔斯·劳顿主演。不过遇到了一个大麻烦。我不知道在座的有多少人看过小说原著,书中有个角色是乡村牧师,他就在那个附近发生海难的村子里。村里有伙人诱使船只触礁沉没,他们的据点设在牙买加酒店,酒店老板表面上是这伙人的头头,但他也必须听命于某一未曾露面的神秘人物。



当然, 到了故事最后三分之一,神秘人物浮出水面,就是那个牧师!他是影片的活跃角色。因为他和女主人公包办了绝大部分的对手戏。他真正主导了影片。但影片的头三分之二部分,他却要装成是无辜善良的。


麻烦就在这里:考虑到最后三分之一的重要性,你必须要选一位重量级演员来出演这一角色。但问题却在于,当片中角色一直都在谈论这个神秘的、有影响的人物时,你又怎么能让扮演他的重量级演员在前面三分之二显得不那么重要呢?


你知道,在“谁做的”(即,侦探剧)故事中,凶手最终总是男管家或女仆。而本片正是这样的故事模式,但困难的地方是,元凶这个角色如此之重要,以至于你只能选一个知名演员来演。因为他是影片最后部分的核心!可如此一来,就不存在悬念或意外了。



很显然,故事必须要大改。记者们总说,“有些电影毁就毁在把原来的故事给改了。”但对于这部电影,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每一改动都是非常合理的。我们必须要让观众进入到这个角色的秘密当中,必须改写整个故事的中段,以便观众能看到他幕后的所作所为,看到他如何操纵了整个沉船事件。我们还必须要创造一些新的情景。不能只是表现他做了什么和怎么做的,而必须要有新的情景,以及表现他如何应对这些新的情景。诸如侦探所进行的调查。于是整个中间部分被改写了,故事也从一个意外故事,变成了悬念故事。



版权信息

本文选自:拍电影网  演讲摘译  希区柯克/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