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启明 | 教育本是个体性的,却被集体教育的傲慢与偏见所摧残

 冲霄881 2016-12-19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多少先哲前贤为教育提供思想源泉,但几乎每一个教育学说都备受争议;多少家庭为孩子教育问题焦头烂额,耗费财力和精力,但这并不一定能保证孩子的成才。我们甚至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越是整天在谈论教育的家长,孩子的问题越大。

而今,越来越多的人,都认为中国的学校简直就是一个监狱,在用应试教育摧毁孩子们的青春年华,这种残酷而无望的教育让人们欲罢不能、难以逃脱。有些大胆的家长开始尝试让孩子在家上学,更多有钱没钱的都在努力将孩子们送到西方学校去学习。

那么西方的学校就一定好吗?不可否认,欧美等国很多学校更少应试教育,而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课程设置或教学方式则更多。不仅如此,欧美学校的教育更能锻炼人的行动和思考能力,对于一些历史真相和现代文明常识,也较少进行遮掩或篡改性的洗脑。但即便如此,西方的学校教育依然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学校能否培养人才一直是个问题。

  其实,近现代以来,学校教育便大行其道,甚至成为人类的共识,以为学校就是培养人才的唯一方式。各国几乎都有关于义务教育的强制性规定,也设置各种自以为然的义务教育课程;教师更是被誉为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教师的权威被或多或少的承认,教师对于学生“优等与差等”的态度都体现着尊崇单一标准与完全竞争的意味。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的集体性教育日益表现出傲慢与偏见。

 

   上帝创造了人类,同时赋予人以感性和理性,让个人都有一定的潜能,如数学逻辑潜能、语言文字潜能、空间想象潜能、音乐潜能、身体运动潜能、人际关系潜能和自我认识潜能等。不同的潜能组合,造就了每个孩子的独特性。作为独特个体的每个孩子,为什么一定要接受统一性的、标准性的学校教育?

  虽然,有些学校(尤其是欧美的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越来越尊重作为个体的学生。师生之间的平等融洽关系、充分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思考能力、发现并引导学生的独特潜能等,都能够最大化的发展学生的个性。但只要学校教育存在,就会或多或少的压抑学生的个性和天赋,也或多或少的会变得迷信和盲从。

    2008年上映的电影《浪潮》以一种极端化的形式将学校集体教育所导致的迷信和盲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部电影的题材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1967年,美国一所高中的历史教师罗恩·琼斯(Ron Jones)搞了一场教学实验,他提出一些口号让学生们念,比如“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等,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这种铿锵有力的口号所吸引;琼斯还制定严苛的制度,要求学生们绝对遵守与服从。

令琼斯惊讶的是,一些学生表现得精神抖擞,他们以穿上制服和互相监督为荣耀,他们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并给这个团体命名为“浪潮”,还设计了一个极具标志性的动作:手臂从右往左,划出一个波浪形的曲线。他们为“浪潮”组织发传单、印贴纸,拉拢新的成员。不到一周时间,这个“浪潮”组织就由20人变成了200人。

最后,琼斯在学校大礼堂给“浪潮”成员放映了一部第三帝国的影片:整齐划一的制服和手势,集体狂热的崇拜和叫嚣。学生们面面相觑,羞愧不已,没想到自己这么轻易就成为了一名潜在的纳粹分子。

这部电影主要是分析疯狂的极权政治的成因,而形成极权政治的集体教育弊端则是彻底表露出来了。这些对于中国的学生们来说,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我们都曾深陷“班级荣誉”、“学校荣誉”等各种荣誉的泥坑之中,在纪律化、权威性的集体教育下,个人的独特性被消磨殆尽,而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则让我们丧失掉独立思考能力。

 

就像计划经济体制一样,学校的集体教育也表现出计划性。集体教育的课程设置或教学方式都或多或少的认为孩子们的天赋、行为等是可以计量的,因此会制定一些标准性的课程;而由于不能认知到人的“无知之幕”,总认为一些现有的价值、思想甚至宗教观念是终极性的,而不是阶段性的,因此强推给学生们。

而实际上,正如米塞斯所言,人是不可以精确地用数量表示的,人不是遵循物理学规律“运动”的石头或原子,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内在天赋、倾向或目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的本质意义就应该是充分促进每个人的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培养以及能力的锻炼,而不是成为一个标准化的螺丝钉,这也正是“因材施教”教育理念成为共识的根本。

很奇怪的是,人类早已发现经济是不可以计划的,却把每个经济人的成长完全托付给学校的集体教育;人类也早已发现“因材施教”原理,却依然无视学校集体教育的傲慢与偏见,而不去思考如何充分的实现“因材施教”。

当然,我并不是完全彻底的认为学校的集体教育没有意义。毕竟,教育的一些公益性、福利性特征与经济交易的私利性有很大差别。为了促进人类更好的共融生存,需要培养每个人一些基础能力或常识;同时,为了更有效、更节省社会资源,这些基础能力或常识需要在学校完成。

 

根据每个人的潜能特征,我认为以下这些能够培养基础能力或常识的科目可以在学校设置,或者作为义务教育要求:

一,语言文字,包括国语和外国语,这是学习和沟通的基础。但值得注意的,带有民粹主义、爱国主义、儒家等级思想、以及宗教倾向的文章都不应该进入国语阅读课本;同时,作为汉语言文字,尤其要让学生认清众多极具洗脑性的词语,如老百姓、单位、老大、上访、御制等等。

二,基础数学,包括代数和几何学。数学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以及完美境界的追求。通过数学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这也是每个人经济交易的基础。

三,逻辑,有一个段子说“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逻辑”,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缺乏逻辑思维锻炼,也正是因为没有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最容易被集体化的口号或者精神进行洗脑。

四,基础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等,这些是上千来人类不断认识世界的总结性成果,学习这些可以让人对世界、自然、自我有一些根本性的认识。

五,现代公民常识,自然原则决定了人人生而平等,每一个公民都应知道其拥有不可剥夺、不可侵犯、不可转让的基本权利,包括财产权、生命权、言论自由权以及选举权等,这也是人之为人的最起码的尊严。

 

除了上述基础课程应该在学校集体教育完成,任何其他课程都可以个人自学、私塾教育、师徒传授、网络教育等完成。而只有通过这些极具个性化的教育,才能彻底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培养其兴趣爱好,使其能够更加深入的学习、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或专业。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杰出的人才不被学校的集体教育压抑,以至于变得平庸。这也让一些平庸之才能够比较顺利的接受完基础教育,更早的融入社会,自我锻炼生存的能力。

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对于具有学历情结和名校情结的国人来说是极难接受的。然而作为一家之言,哪怕偏颇,只要能够让人们认识到集体教育的傲慢与偏见,有助于人们对教育的思考,便是我这篇文章的莫大荣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