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钱|陈也俊|一吊钱和一两银子哪个多?

 wunianyi 2016-12-20


作者:陈也俊

【按:贾府的月钱,在书中提及较多。它是主子们的零花钱,也是奴仆们的薪金。小说在月钱的定例上,有着明确的描述。虽然小说家言,未必要按照现实照猫画虎,完全照搬清代货币状况去考索无异于痴人说梦。但作家还是有现实的蓝本与参照。本系列提供两篇关于月钱的文章,不同笔法和角度,虽然各自针对一个小问题,但愿能使我们以小见大,得窥全豹。】




《红楼梦》一书堪称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文中涉及到清朝当时经济生活的很多方面,本文从怡红院丫鬟月钱这个细节入手分析,窥豹一斑,针对一些观点谈下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怡红院丫鬟的月钱,见于《红楼梦》第三十六回文本:

王夫人听说,也就罢了,半日又问:“老太太屋里几个一两的?”凤姐道:“八个。如今只有七个,那一个是袭人。”王夫人道:“这就是了。你宝兄弟也并没有一两的丫头,袭人还算是老太太房里的人。”凤姐笑道:“袭人原是老太太的人,不过给了宝兄弟使。他这一两银子还在老太太的丫头分例上领。如今说因为袭人是宝玉的人,裁了这一两银子,断然使不得。若说再添一个人给老太太,这个还可以裁他的。若不裁他的,须得环兄弟屋里也添上一个才公道均匀了。就是晴雯麝月等七个大丫头,每月人各月钱一吊,佳蕙等八个小丫头,每月人各月钱五百,还是老太太的话,别人如何恼得气得呢。”



       从王夫人与凤姐间的这番话我们可知,贾宝玉当时有丫鬟十六人,从月钱看丫鬟们又分为三等:第一等是袭人,月钱一两,她名义上还算“老太太房里的人”,借调给贾宝玉使唤,分例也是领“老太太的丫头分例”;第二等是晴雯麝月等七个大丫头,月钱一吊,她们比袭人低一等;最末一等是佳蕙等八个小丫头,月钱是五百文钱。

在这里,针对书中此处一两银子比一吊钱还值钱的现象,有学者据此推测了《红楼梦》的成书年代。比如学者王家惠先生在其新著《红楼五百问》的第二九零问,认为曹雪芹此处写作存在瑕疵,并援引了两则乾隆朝的资料:

资料一:清代钱泳所著《履园丛话》中记载:“至于银价,乾隆初年每白银一两换大钱七百文,后渐增至七(百)二、七(百)四、七(百)六至八十(百)、八(百)十四文。余少时每白银一两,亦不过换到大钱八九百文。嘉庆元年,银价顿贵,每两可换钱一千三四百文,后又渐减。”

资料二:《故宫博物院院刊》二零零六年第三期刊登的王德泰著《关于乾隆时期钱值高昂问题的考察》一文,清楚开列了乾隆朝各年代铜钱与银的比价:

乾隆三年,京师、直隶地区每两白银合铜钱八百文,江苏则是七百二十文。

乾隆五年,京师地区每一两白银合铜钱八百三十文。

乾隆十一年,京师地区每两白银合铜钱七百一十文。

乾隆十六年,京师地区每两白银合铜钱八百二十文。

乾隆二十六年,直隶地区每两白银合铜钱八百五十文。

乾隆四十年,京师地区每两白银合铜钱九百五十五文。

事实上直到乾隆五十九年以后,京师和全国各地的银、铜钱比价才逐渐超过每两白银合铜钱一千文。



以上两则资料显示乾隆朝一两银子的确折合不到一千文铜钱,王文据此认为:“乾隆时期银价则是每两七八百文,而《红楼梦》中的她们(晴雯等七人一吊月钱)比那些开一两银子的大丫头(袭人)还多开二三百文”。“作者难道写错了,怎么会写出他死后三十年才出现的的银、铜钱比价呢”?并猜测“《红楼梦》一书的原稿是康熙年间人所著,不是乾隆年间的曹雪芹所著”。

另有《今日头条》推送一文《从荣国府丫头的月例钱看<红楼梦>创作时代》,其根据康熙时传教士鲁日满的日记得出“康熙前期一两银子可兑换1.6-1.7吊铜钱”,而乾隆《钦定大清会典》《户部·俸饷》记载:“每银一两折制钱九百文”,并得出结论:“《红楼梦》所写丫头月例钱一两银子高于一吊钱的现象,只能发生在清初顺康年间,而绝无可能是乾隆年间的事情”。

以上两文引用资料的数据真实确凿,乍看似有道理,据此《红楼梦》的创作时代当真要提前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以为,在没有确切史料支撑的情况下,不能轻易下此定论。因为,前文引者分明忽略了引用资料中“钱”的不同,混淆了当时两种铜钱间的价值差异,由于这两种铜钱的区别很大,分不清两种钱的区别,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比如上述引文《履园丛话》所言铜钱明确是“大钱”,《钦定大清会典》记载是“制钱”。“大钱”和“制钱”都是同一种,也叫新钱或重钱。而当时流通的还有旧钱,比如上述《今日头条》引文中的鲁日满日记提到的一定就是旧钱,下文我也会论证这点,这两种铜钱不能一概而论。

清朝中前期的制钱和旧钱

清朝中前期的铜钱从质量上大致分两种,一种是上好的制钱,又称新钱、大钱,重钱等,质地好分量足;其他的被笼统称为旧钱,又称小钱、轻钱等,质地差分量轻、品种庞杂,包括官方铸的轻钱、宋元明钱以及民间私铸薄钱等。

由于制钱分量重,民间大多收起来不用,市场上仍然多用旧钱,甚至有将制钱熔化了再铸私钱和铜器来牟利的现象。制钱流通量不足,导致清中期以前相当长时期内钱贵而银贱。据《清史稿·食货志五》记载,雍正帝和乾隆帝都曾经下达禁铜令,限制三品以下官民使用铜器,要求三年内上缴铜器,违者按照私藏禁物处罚。可见制钱价值之高和流通量之少。图一是清代制钱市价表,摘录自彭信威先生所着《中国货币史》。




这个数据也和之前两则资料的数据符合,从顺治朝至乾隆末近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除产铜地云南四川等地偶尔银价高外,其余各地银价并不高,一两银子折制钱数目,一直保持在七八百文,后期虽有上升至九百多文,但从未超过一千文。在此期间若是一两银子能折一千文以上的铜钱,这钱必定不是制钱,而是下边提到的旧钱了。

清朝中前期铜钱的使用情况

旧钱在清朝中前期是长期、普遍使用的,官方曾打算全面禁止旧钱,但由于收效甚微,最终都不了了之,最终结果仍然是是新旧钱并用,而在制钱和轻铸钱之间反复,力图平抑银价。

拙文《红楼梦时代的白银价值》同样援引《清初耶稣会士鲁日满常熟账本及灵修笔记研究》一书中传教士鲁日满的账簿,经统计康熙十四年在常熟地区,一两银子实际可折合一千五百文铜钱左右,且有浮动。参考上表可知,这钱必定不是非常值钱的制钱了,只能是普遍使用的旧钱。

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官方铸了新的制钱后规定:“新钱千准一两,旧钱准七钱。”即一千文旧钱可兑换0.7两银子。按1000/0.7=1428计算,则理论上规定一两银子可折1428文旧钱,实际中会更多。

此新旧钱并存现象在雍正年间继续存在,一直到乾隆年间同样也是如此,制钱和旧钱的价值差异,并无根本性变化。据《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十七钱币考》载:“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巡抚晏斯盛请将湖广所行小钱概行禁止,交官给与价值。经大学士等议,以楚省使用钱文大小不等,民间有以三小钱当一者,有以两小钱当一者,原系旧有之钱,非私铸可比”。官方的态度也是只禁私铸钱,不禁其他旧钱,小钱、旧钱可以抵制钱来用。



再据《清史稿·食货志五》记载:“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两广总督李侍尧请禁旧钱、伪钱。上(乾隆帝)以民间杂用吴三桂‘利用’、‘洪化’、‘昭武’诸伪钱,第听自检出,官为易之以充铸,旧钱仍听行使。”同样,只禁伪钱不禁旧钱。

可见,清朝中前期无论康熙朝还是乾隆朝,银钱兑换虽然以制钱为基准(也就是银贱钱贵,此处钱指作为基准的制钱),但实际交易中制钱和各色旧钱都在流通,只不过两三文旧钱可抵一文制钱使用罢了。所以,清朝中前期实际上一两银子可以折一千四五百文旧钱甚至更多,但一两银子折合的制钱绝对不超过一千文以上,最多也是九百多文。

《红楼梦》中丫鬟的月钱只能是旧钱

《红楼梦》中丫环的等级分明,袭人等级比晴雯高,月钱也必然高于晴雯,这是毫无异议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一两银子可折合旧钱一千四五百多文以上,晴雯的一吊钱因其价值远小于一两银子,所以只能是旧钱而不可能是制钱。作者写得非常合乎清理,反映了清朝中前期这一百多年经济的实际情况。

《红楼梦》除过旧钱外,也提到了制钱,参看《红楼梦》第十八回:

少时,太监跪启:“赐物俱齐,请验等例。”乃呈上略节。贾妃从头看了,

俱甚妥协,即命照此遵行。……外表礼二十四端,清钱一百串,是赐与贾母、

王夫人及诸姊妹房中奶娘众丫鬟的。……外有清钱五百串,是赐厨役、优伶、百戏、杂行人丁的。



这段文字有两处提到了“清钱”,“清钱”即铜钱清一色的全部都是制钱,不掺杂旧钱。北师大出版社1987版的《红楼梦》校本对“清钱”一词做了非常准确的解释,全部摘录如下:“明清两代,按其本朝定制由官局所铸之钱,叫作制钱。以别于前朝旧钱和本朝私铸钱。这种钱体大而重,成色好,人们喜欢收用。民间私铸钱,小而薄,杂质多,人们不喜收用。一串钱里如夹有少量私铸钱,统称毛钱;如全部为制钱,就叫清钱。元妃赏赐众人的清钱,显示了皇家的尊严、体面”。

据《清史稿》记载“复以京师钱价昂,银一两仅易八百文……浙江布政使张若震言钱贵弊在私毁。如使配合铜铅,参入点锡,铸成青钱,则销者无利。试之验,因采其议,铸与黄钱兼行”。青钱是乾隆后期大量铸造的一种新式制钱,配方改变,钱的质地较差、发脆,此钱再熔化了重铸的铜器和钱币都很逊色,这也抑制了民间的毁钱私铸行为。

在戚序本、蒙府本,此处文字中的“清钱”均抄为“青钱”,窃以为这是不妥的。青钱相比之前的制钱差很多,也不受欢迎,贵为贤德妃的元春也不可能用这种质地低劣的青钱赏赐贾府一干执事人等。到乾隆末年,青钱才逐渐普及,这也是乾隆末新式制钱(青钱)和银价逐渐相平的原因之一。

因此,本文开头引用的的两篇文章质疑曹雪芹写作存在瑕疵,进而认为《红楼梦》产生在顺治康熙年间的看法并不准确,由于忽视了两种铜钱的价值,就犯了常识性错误。因为清朝中前期的银价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一两银子始终仅折合最多七百至九百多文的制钱,但能折合一千四五百文及更多的旧钱,一直是这样的,此处细节并无任何明显特征可以具体判断出作者的写作年代。本文开头的文本提到的一吊钱的价值低于一两银子,描写非常生动,体现了丫鬟内部的等级差别,并无任何不妥之处,可以说是生活的实录,也体现了曹雪芹对最细微的细节,也把握得非常好。



参考资料:

1:《红楼五百问》,王家惠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

2:《中国货币史》,彭信威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11月出版。

3:《清初耶稣会士鲁日满常熟账本及灵修笔记研究》(比利时)高华士,大象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4:《清史稿》第十三册一百二十四卷志九十九食货五,中华书局,1977年12月出版。




点击下图即可关注“红楼梦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