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乐王”陈铎描绘南京市井风俗画卷 B09

 青梅煮茶 2016-12-20
    陈铎是明代的散曲大家。他精通音律,被时人誉为“乐王”。他的散曲创作成就卓著,是古代散曲的坐标性作家。其散曲中有一部《滑稽余韵》,将视角对准社会底层人物,描绘了当时南京百姓的生活形态和市井风俗,被称作“中国散曲史中的一幅《清明上河图》”。

  令教坊子弟折服的“乐王”

  陈铎,字大声,号秋碧,别署七一居士,约生活于明成化、弘治、正德年间。他出身簪缨世家,曾祖父陈文为明朝开国勋臣睢宁伯,祖父陈政官至中府都督。明武宗正德年间,他承祖荫袭职济州卫指挥。
  优越的出身和显赫的身份,养成了他随性洒脱的性格。虽然身在行伍,却是诗书画乐,样样在行,尤其精通音律,被时人誉为“乐王”。说起来他的这一雅号还是教坊子弟给封的呢!
  据顾起元《客座赘语》介绍:“大声为武弁,尝以运事至都门。客召宴,命教坊子弟度曲侑之。大声随处雌黄,其人拒不服,盖初未知大声之精于音律者也。大声乃手揽其琵琶,从座上快弹唱一曲。”
  陈铎仅仅小试身手,即令教坊诸子弟大为骇服,一个个跪地叩头曰:“吾侪未尝闻且见也。”并尊称其“乐王”。
  作为一个政府官员,尤其是统领数千人的军官,作词唱曲,在正统的价值观里实属不务正业。陈铎因此没有少受鄙视和冷落。周晖的《金陵琐事》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次陈铎因事去谒见魏国公徐俌。当徐公得知他是能写词作曲的陈铎时,就问他能不能唱曲。陈铎话不多说,从袖中取出牙板,便唱将起来。岂料这位“持身廉慎”的徐达五世孙非但未赞一词,反而一脸鄙夷地说,你陈铎作为一个堂堂的金带指挥,不用心为朝廷做事,却整天牙板随身,制乐度曲,“何其卑也”。说完将手一挥,让他离开。不过徐俌的态度反证了陈铎对词曲创作的热爱和迷恋。

  散曲史上“坐标性的作家”

  陈铎不只是“乐王”,他的词曲创作同样成就不凡。他创作了数量众多、题材丰富的散曲作品,是一位被《中国古代散曲史》称为散曲史上的“坐标性的作家”。
  陈铎擅长北曲、南曲,小令、散套、杂剧、传奇、院本等也都拿手。其现存作品有散曲集《秋碧乐府》、《梨云寄傲》、《可雪斋稿》、《月香亭稿》、《滑稽余韵》,杂剧《花月妓双偷纳锦郎》,传奇《郑耆老匹配好姻缘》,院本《太平乐事》和诗词集《草堂余意》等。
  在创作早期,陈铎所作散曲承袭元人旧套,内容多涉男女风情和闺怨相思。如《闻杜宇》:“东风荡荡雨霏霏,开到荼蘼,三三两两上林飞。别无意,只道不如归。昼长时候多春睡,被冤家几遍惊回。只愿的墙儿边、园儿内,绿残红废,免得它傍人啼。”这类作品缠绵幽怨,情韵深长,但也显得纤弱委靡,甚至失之香艳、佻达。
  后来,随着阅历的丰富,其作品在选题上“博罗重采,无复拘限”。特别是目睹社会下层百姓生活后,陈铎创作了不少描写人民苦难、批判社会不公的作品。其中以散曲集《滑稽余韵》最为典型。
  陈铎词曲兼工,在明代词坛也享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词作“超澹疏宕,不琢不率”。如《浣溪沙》:“波映横塘柳映桥,冷烟疏雨暗亭皋。春城风景胜江郊。花蕊暗随蜂作蜜,溪云还伴鹤归巢。”

  《滑稽余韵》关注市井细民

  陈铎的《滑稽余韵》是散曲史上的一部独特作品。它将视角对准市井细民及世态百相,以城市下层的手工业者和工商业者为主角,揭示了各行各业、各色人物的生存状态,被誉为“中国散曲史中的一幅《清明上河图》,明代通俗文学大繁时代即将来临而先期吐露芳华的一支绿萼”。
  《滑稽余韵》共包含136首小令,描绘了米铺、冠帽铺、墨铺、扇铺、香烛铺、脂粉铺、鞍辔铺、油坊、柴炭行、绒线铺等行业的真实风貌,反映了铁匠、银匠、机匠、锯匠、篾匠、旋匠、挑夫、厨子、闸夫、猎户、酒坊、灶户、渔户等劳动者的勤奋和辛劳,如机匠“双臀坐不安,两脚登不办。半身入地牢,间口啖荤饭。逢节暂松闲,折耗要赔还。络纬常通夜,抛梭直到晚。将一样花板,出一阵馊酸汗;熬一盏油干,闭一回瞌睡眼。”铁匠“彻夜与通宵,今日又明朝,两手何曾住,三伏不定交。到处里锤敲,无一个嫌聒噪;八九个炉烧,看见的热晕了。”
  作品中还展示了他们精湛的手艺和熟练的技能。如捏塑匠手中的佛像“活泼泼眼鼻,汗津津面皮,少一口元阳气”;花铺里的花“妆点春无价,蜂蝶相看索惊讶”。
  作者在肯定、同情这些凭着技艺和辛劳换取报酬、维持生计的劳动者的同时,也调侃、揶揄了一些行业丑态和陋习,如“剪裁铺”、“裱褙铺”的弄虚作假,“棺材铺”、“纸马铺”的贪求一己之利,“香蜡铺”的挂羊头卖狗肉,“柴炭行”的唯利是图等。
  作品对当时社会中一些以非劳动手段谋生的剥削者、寄生虫,像依官仗势、欺压百姓的里长、牢子、门子、禁子、巡栏之流,借鬼神迷信哄骗财物的和尚、道士、巫师、媒人、风水先生等人,则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揭露。如牢子“当官侍立公堂,归家欺侮街坊,仗势浑如虎狼”;里长“小词讼三钟薄酒,大官司一个猪头”;巡栏“通识各色牙行,能缉漏税钱粮,常吃无名酒浆”。
  《滑稽余韵》的艺术风格迥异于作者的其他作品,它基本上以当时的口语创作而成,通俗明快,幽默犀利,“事尽而思不乏趣,言浅而情弥刺骨”。作者在叙述中还夹杂着评价和褒贬,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与立场。 朱炳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