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集雅诗社诗会学习资料(2014-6)

 LOVE天使的外婆 2016-12-20
牛筋草
牛筋草    14-06-06 13:28:47      
律绝对仗(转)

近体诗也是格律诗的代名词,其字数、句数、平仄、对仗和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在形式上又分绝句、律诗、排律,又有五言、六言、七言之别。
传统认为,绝句在形式上可以看作律诗的一部分,故绝句又叫做截句。以二联对仗与否作为评价标准,形式上可以分为“首尾截式” 、“中间截式”、“前截式” 和“后截式”四种。
 
一、首尾截式
 
    首尾截式是绝句中最常见的形式,即将绝句看做由律诗的首联与尾联组合而成。
我们知道,律诗一般只有中二联在格律上有对仗要求,故首尾截式是不对仗的,这样的例子很多,毋庸赘述。
这里要强调一点的是,七言诗体无论绝句或是律诗,均以首句入韵为正格,而五言诗体则恰好相反,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经常看到一些初学者在写五律五绝时首句入韵,此非正道,当然也有七绝两韵者,即首句不入韵,并以唐宋名篇作为范例,殊不知,七言首句不入韵者多与对仗有关,以下分述说明。
 
二、中间截式
 
    中间截式是把绝句看做由律诗的中二联构成,故而由两组对仗句式组成,例如杜甫的《绝句四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显而易见,这首诗是由两组对仗句构成,因对仗本身有平仄相对的声律要求,起句必然仄收,故而“两个黄鹂鸣翠柳”句并未入韵。
中间截式在五绝中更为多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三、前截式
 
前截式的绝句,在形式上可以看做由律诗的首联与颔联构成,故而前截式绝句,起承句不对仗,只有转合句对仗,我们来举五言七言例子各一。
七言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五言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四、后截式
 
后截式的绝句,在形式上可以看做由律诗的颈联与尾联构成,故而后截式绝句与前截式恰好相反,起承句对仗,转合句不对仗。我们也举五言七言例子各一。
五言如李清照的《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七言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以上所举各例,都是众所周知的古人名篇,我们几乎耳熟能详。
由此可见,绝句中运用对仗是非常常见的艺术手法,实际上在全唐诗以及两宋等代作品中,运用对仗手法的绝句几乎俯拾皆是。
虽然其并非严格的格律约束,但已被前人广泛应用,我们在创作实践中也大可见贤思齐,运用对仗手法,使自己的作品锦上添花,以期达到更臻完善的艺术效果。
 
下面谈谈律诗的对仗:
众所周知,无论是五律还是七律,中二联对仗均是其显著特征,也是格律规范,此无需赘言,这里只讲一些特例。
 
一、通篇对仗者
 
    异彩纷呈的唐人作品如王冠一样璀璨夺目,哪一颗是那王冠上的珍珠呢?说法不一,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称为孤篇盖全唐、崔颢的《黄鹤楼》被称为唐人第一律,声名能与之相匹的大概只有老杜的《登高》。试看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通篇对仗,此体在唐人作品是不多见的,故而声名远播。值得注意的是,首联虽用对仗手法,但首句亦入韵,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七言首句入韵为正格的相关理论。
值得一提的是,通篇对仗并非格律要求,往往是诗人处于修辞方面考虑,李峤有几首应制诗很有名,如《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等,均用通篇对仗,大概只是为了卖弄才学。
 
二、通篇不对仗者
 
律诗虽以中二联对仗为显著特征,但亦有突破者,比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僧皎然也有《访陆鸿渐不遇》一首: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到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以上两例均平仄和谐,不可将其简单的归结为古体诗,我们可看作律诗的特例,《三百首》中也归结到律诗旗下,此或即所谓不可因律害意的典范,不过这样的作品毕竟少见,个人以为初学者不宜效法。
 
三、 蜂腰体
 
所谓蜂腰体是指律诗中颔联不对,仅颈联对仗者,如杜荀鹤的《吊李翰林》
 
何谓先生死,先生道日新。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
谁移耒阳冢,来此作吟邻。
 
四、 偷春体
 
所谓偷春体是指律诗中颔联不对,而首联对仗者,如老杜之《一百五日夜对月》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娥。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首联“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对仗而颔联“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失对。
此外,还有前三联对仗,尾联不对者,如老杜的《咏怀古迹之一》: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以上范例无论哪句对仗,都有一个共性,即邻居互对。律诗中还有一种特例叫做扇对,即“隔句对”,如白居易的《感旧》:
 
飘渺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
 
总之,在律诗中,对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中二联互对只是最基本的对仗形式之一,也是律诗格律的最基本要求,还有很多特例和变通。
看了上边这些例子,我们对律诗的对仗全貌大概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创作实践中,也尽可以使用扇对、偷春、蜂腰等各种特殊的对仗手法,使对仗的形式更加丰富新颖,别具一格。
牛筋草
牛筋草    14-06-06 13:53:59      
这里要强调一点的是,七言诗体无论绝句或是律诗,均以首句入韵为正格,而五言诗体则恰好相反,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牛筋草
牛筋草    14-06-07 18:54:35      
(转)五绝的写法及格律
  好多人都说,五绝好凑,字少。其实五绝是最难写出佳作的。然而五绝又是最自由,章法最多的。绝句虽然都可以末句出采,然而,五绝的这个倾向要明显小于七绝,因为字数少,所以仅仅靠五个字出采的难度也就大了许多。一共二十个字,如何排列组合才够味道呢?可以说每一首好的五绝都与众不同,不大好划分呢。
  1. 整体不可划分型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个例子是古时诗话经常说的,看单句没有任何意义,挑不出彩来,然而整篇却感情真挚,回味无穷。有人推这首五绝为唐诗五绝之冠。这首诗基本靠整体构思,像一个小故事娓娓道来,虽然短小,却一波三折。如果仅看头尾,则似乎一点联系没有,四句浑然不可缺,构成一个完美的表述。这种形式对作者的创意提出了最高要求。我之所以首先提它,是因为它的语言朴素,毫无华彩,然而意境之深远,构思之巧妙,可以说百折千回,味道之厚重,压过了许多名篇。作为一个令人向往的目标,实在是值得大书特书。

  2. 单句彩全篇强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吊寒江雪。
  这个严格说是首古绝,然而是比较典型的章法,所以借用一下了。这首是句句出采,意境寒瘦孤绝。这种形式,也许对作者构思谋篇的要求不像第一种那么高,然而对遣词造句的手段有相当的要求。

  3. 常见是哪种?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感觉最常见的五绝是第一种和第二种的混和物。即句子虽然不是每一句都凝练若斯,但是还是比较有单句的意境的,而整体感、立体感又强。五绝比较能锻炼人的遣词造句,因为用少量的字抒发复杂的情感,对用词和谋篇都是苛严的。许多人写个五绝,感觉像七绝,而且动不动都是假禅意,空花明月的,其实五绝的佳作,内容很少重复。只是现在的人,对创新的自我要求不够,才会造成“复制意境”的现象。

  4. 汉古诗型
  寥落古行官,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五绝一共二十个字,如果重复几个如何?那还不得罗嗦死?然而汉古诗经常是用这个字词的重复达到后人难以企及的意境,而这首唐五绝,居然二十个字里有三个“宫”字,然而,就是这“行宫”、“宫花”、“宫女”,突出表现了盛世不在的悲哀,以及白头宫女空虚冷落的生活。这种五绝在网络也能见到,但是要写出汉古诗的味道,则不是简单地重复字词就可以的,多读些汉古诗可能有比较好的助力。

  5. 写什么和怎么写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看上去是形式2还是形式3?读一下似乎都不是。关于五绝,最有趣的话题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了。上面说,网上五绝多为禅意,而五绝佳作则往往不是。因为五绝的气质最像汉诗,而汉诗中自然白描的感觉也最适合禅意,再加上现在能融入作者灵魂的诗作不多,造成了五绝似乎最适合说禅的假象。其实古人写五绝,基本没有禅意。即使是王维的冲淡清雅,也是对自然一种从容的热爱,而不是什么说禅说法。五绝最不适合用来说理,无论是禅理还是道理。所以,选择禅意是一种偷懒的做法,可能会引起不少人惊叹和赞美,但是细品起来,味道假假的,根本不能和这些名篇相比,关键的原因是,为了写而写,还是为了自己的心而写。如果是为了自己的心而写,到底有多少禅可以说呢?所以,写什么,看上去是个自由选择的问题,其实还包含了一个人能不能用诗歌表达自己,而不是写诗这个写诗的基础哲学。既然有了目标,就还有怎么写的问题。五绝比律还能锻炼人的构思能力,如果认真写五绝,而不是把五绝推向虚禅的话。一个意念靠20个字表达,这个痛苦的创造过程,是写古诗词里最美妙的。

  五绝类型一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秋晚,
  山中黄叶飞。

  五绝类型二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五绝类型三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南行别第 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
  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
  得与尔同归。

  五绝类型四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牛筋草
牛筋草    14-06-14 14:47:11      
诗词创作如何进阶与提高
作者:舍予云尔

(后附七律 长江三首)


我在编写《古韵学习资料》时,作为基础知识的对联部分,刻意安排成“入门”、“进阶”、“提高”三个阶段,来分别叙述对联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学习与实践。其实,诗词曲赋的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甚至可以说,更应如此。只是为了要精简资料篇幅与业余学习的速成,才没有这样编写。每一个初学诗词的人,如何自觉体会从“入门”、“进阶”到“提高”三个阶段的进步呢?这里谈一些个人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入门”阶段的学习重点是诗词的合律。
诗词的格律学习是容易完成的。近体诗(绝句与律诗)就那么几种正格格式,变格形式也就那么几种,容易记住;词曲曲谱的格式很多,不可能都记住,也没有必要都记住。你能记住一些最常用的词谱格式(例如“捣练子令”、“十六字令”、“浣溪沙”、“菩萨蛮”、“鹧鸪天”等),那自然是好,但究竟不是初学者最紧要的课题。而查阅就范词谱、曲谱,是初学者不可省略的过程。
在这里,我要旁及一句。网上有一些供大家核对诗词格律是否正确的软件,我是不十分推崇的。许多初学者为了省事或“可靠”,而作为倚靠的唯一依据,是会误人的。近体诗还有几分把握的话(也不能包涵一字多读的个例),词作就全然不可信了!因为大多词谱都是多体的,校对软件并没有实现多体比较。我从来不取这个捷径。
本文的重点是谈写诗词如何从“入门”到“进阶”。那就要知道“入门”阶段,写出的诗词的特点是什么?
既然诗词首先要合律,合律有合平仄和合韵两个要求,那初学者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凑律”、“凑韵”。凑律、凑韵的结果是,一句中的前后词语组份或整篇的前后各句失去了因果关联,读之则不知所云。
好的清新的诗词作品,一句中不要增加多少字词(还往往是语句的次要成分),就是一个意思明确的通顺句子;一篇中不要增加多少词句(还往往是文章的次要部分),就是一篇意思明白的通俗文章。(至于那种将数个句子甚至整篇文章浓缩成一个句子,故意使得读者的解读没有唯一性,那是“朦胧派”诗人刻意所为的“朦胧”美,那就另当别论。)但又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诗词作品究竟是立足于古文文法的古典文学,太多的白话句式,就会太过浅俗而不像正规诗词作品了。
以下将结合一些具体实例来说明,素材取自本版的一些作品而加以改写,请有关作者见谅。
某位朋友要写农村小景,首先想到一句:“农家鸡鸭早出笼”。若按平水韵,是0001110;若按新韵,是0000100,都不行。就按古韵修改“农舍家禽早出笼”,那原先想好的“门外青山现远峰”或“山涧清泉碧水淙”都不能用了,一失替,二韵字“峰”或“淙”落到“上平二冬”(笼在“上平一东”)。改为“山前蜂蝶舞花丛”。原想的“河边桥下嬉儿童”,失律改为“河边桥下儿童戏”。第四句原想是“房前闲坐老人慵”,也由于以上原因,需要调整。整首可为:
农舍家禽早出笼,山前蜂蝶舞花丛。
河边桥下儿童戏,树荫抽烟一老翁。
有人作绝句:
东风浪卷大江头,远看寒山万里秋。
敢问飞鸿何处去,东南目断有神州。
此诗的气势蛮好,只是一、二句的“东风”、“寒山”欠协调;第一句“东风浪”只“卷大江”的“头”,显然也是为了凑韵“头”字。此句字眼是“卷”字,主体是“东风”。稍作修改为“大江浪卷立潮头”,字眼换成“立”,主体换成了“我”,就与第二句一致了。所以一个句子中,字眼动词的使用最为重要。第三、四句的修改也应当考虑到主体的转换。另外“神州”改成“扬州”,去抽象而具体要好很多。借“烟花三月下扬州”后三字以呼应,也未尝不可:
大江浪卷立潮头,远看寒山万里秋。
目送飞鸿云外逝,东南此去下扬州。
此诗恰当地描述了作者傲立顺江船头的见闻与轻松心情。
有一首接龙绝句是:
又见山峦雀隐花,春风邀我走天涯。
村南舍北流连步,最爱闲牛卧浅沙。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四句的意思都是自说自话,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不能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这叫“疏隔”。也是初学者常犯的毛病。
另一坛有一首嵌名诗(个别失律处已作调整):
静夜轻舟扣远山,水芸抱月洗幽妍。
蓝桥应解香风意,蝶落青枝到路前。(首句邻韵)
看得出完全没有完整的构思,是典型的凑律、凑韵诗。这在嵌名诗中更常见到。(顺便说一句,嵌名用的绝句比普通绝句更难构思更难写。若是要嵌入到律诗时就愈益困难。——这是动笔之前,必要有的思想准备。)上面这首嵌名诗如果这样修改,也许会好一点:
静聆鸟语好花天,水复山重景益鲜。
蓝蔚穹天霞煦近,蝶迎好友到伊前。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连绵词(或叫“联锦词”)不可倒过来用,也是初学者为了凑韵,就常不能免。无论是对联,还是诗词中,都不能把:
“琵琶、鸳鸯、鸬鹚、叱咤、绸缪、仿佛、参差、挥霍、吩咐、匍匐、苗条、迤逦、锋芒……”
用成:
“琶琵、鸯鸳、鹚鸬、咤叱、缪绸、佛仿、差参、霍挥、咐吩、匐匍、条苗、逦迤、芒锋……”。
写作诗词注意到了这些,也许就会进阶不少。
进阶需要注意的这些之外,进一步提高水平的话,除非单纯描写景物的风情小品,在转结时都一定要有人文价值的渗透与蕴含,才是好诗。所谓“诗言志!”是说诗作都须有所寄托,也不一定非得是“正能量”的,只要是真实浓烈的情感宣泄都是好的。
如幽谷的“小草”:
萋芊小草淡青妆,不与群芳较短长。
装点江山安水土,年年奉献到秋黄。
就很有拟人的感悟价值。
下面是某网友写乘船出海的:
港口轮船汽笛鸣,
轻轻荡漾水中行。
两边清澈粼粼浪,
海上飞鸥展翅轻。
四句都是景物描写,完全没有转合。自己的心情一点也没有透露,就显得很不够了。
水虎英雄是个写咏物诗的高手,他的系列咏物诗都很睿智:
算盘:胸中有数暗思量,退位高升事已常。名利平时都算尽,不将半点入私囊。
秤:骨直钩弯星朗明,由来识重亦知轻。升沉自有持衡手,岂许人间有不平。
镜:一物生成照古今,愁容笑影两相侵。虽称宝鉴堪何用,只辨妍媸不辨心。
藕:玲珑心曲自天然,埋没淤泥知几年。不是节矜还拒腐,人间哪得见青莲。
路灯:生辉溢彩不多争,心地光明是此生。一自身居高位后,为人辛苦照前程。
柳:雨裹枝先乱,风拖影更柔。此身无傲骨,安得不低头。
是我们学习的好样板。
限于篇幅,诗词改进提高的可能情形,就不再多例举了。诗词两个板块置顶的辅导资料中都有些涉及,希望有兴趣的初学诗友有空时不妨浏览一下。
此主题重点是阐述上述文字,但与应发诗词主题不符,故顺发旧作“七律 长江三首”以应之。
七律·长江三章
1.
喜看洪涛逐雨风,轻舟一过醒苍穹。
千秋意气终舒志,几代图谋已化虹。
堪笑曹刘争赤壁,徒劳日蒋驾乌艨。
欣闻一坝平湖出,逆水滔滔顺漪东。
2.
横川广袤京津远,纵水轻粼沪越晴。
自古雄关瞠险道,而今天堑畅飞声。
三山五岳乘风去,万汊千湖驭舸行。
应喜殊途无浊浪。好诗再续自心平。
3.
多少风云已作秋,兴亡逸事逐波流。
刀枪演绎烽烟息,敌我争端血雨休。
世代恩仇随逝水,神州激越看飞舟。
钢龙铁马衔南北,含笑飘然伫虎丘。


牛筋草
牛筋草    14-06-16 10:33:18      
诗的五要素简说
作者:朱鹤年
诗,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文体之一。《文心雕龙》上说:“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公旦多才,剬诗缉颂,斧藻群言。”远在尧舜时代,文事就已经开始兴盛,至周公旦时期,始创诗体,那么,就以刘勰所说,诗的出现,距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但是,历史的唯物主义者是断然不会这样认定的。诗,应该是远在周公旦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先是以口头诗的形式,后来又经过漫长的时间,才付诸于文字,最后才形成了诗体形式。之所以有周公旦创诗之说,乃是因为在他那个时期,诗是正式以一种文体出现在社会上。所以我说,历史的客观实际,应该是如此。
随着历史的前进,诗是不断地变化、发展和完善的。时至今日,它已经发展成多种诗体,有自由诗、格律诗(包括词)和散文诗之分。自由诗、格律诗和散文诗,都有各自的形式特点和格律要求。这些形式特点和格律要求,是构成诗机体的基本构件,而不是我所要说的要素。诗的要素,乃是诗的机体之上的本质东西,对于诗的机体来说,它是属于灵魂一样的东西。这些要素,是不论哪种诗体,都不可或缺的质量保证体系。
诗有五大要素。
第一,是意。意,即立意。立意,是诗内涵的主旨,也就是诗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是诗作和文章最核心的东西。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表达什么意思,抒发什么情感,说明什么道理等,这些产生诗的原动因,都是立意。立意是诗的灵魂。
屈原,要表达他的高洁志向和爱国情怀,所以他创作了“离骚”;李白要抒发他怀才不遇的失意胸臆,所以他创作了“将进酒”和“登宣州谢眺楼”;杜甫要反映他对那个动乱时代国家的担忧和对苦难人民的同情,所以他创作了“三吏”、“三别”;岳飞为了抒发了他的报国雄心和直捣黄龙府的豪情壮志,所以他填写出慷慨激昂的“满江红”;毛泽东为了展示他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和一腔自负的豪情,他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纵览五千年中华历史,俯瞰历代帝王将相,写出了气势无比磅礴的 “沁园春·雪”。
诗的创作程序应该是,先有立意,而后有诗。
第二,是情。
陆机在他的《文赋》里说:“诗缘情而绮靡。”他的意思是说,诗因为有情,才美丽,才动人,才丰满,才好看。
著名诗人流沙河,在一九八三年的“巢湖诗会”上,作有关诗歌创作的报告时,曾把“情”字,列为诗的第一要素。
我说,情是诗的第一生命,无情则无诗。让我们来纵览古今之诗词名作吧,千分之九百九十九都是抒情诗,而那些光耀诗坛的众多名作,哪一首不是因情而动人,因情而深入人心,因情而千秋不朽呢?!
从屈原“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从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从杜甫的“剑外忽传收冀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从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从文天祥的“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直到近代黄仲则的“全家都在西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等等名作名句,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之所以能够光芒闪烁,脍炙人口,不为时间所沉埋和淘汰,都是因为它们那种炙热的情感,深深地感动和震撼人心,使得人们一读不忘,而又百读不厌。一代代人都沉浸在这些作品的情感激荡之中,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它们的生命力才能够如此的久远。
情,是诗的最重要的要素。
第三,是理。
诗的传世,非情即理。由于诗人都喜欢抒情,所以,阐述道理的诗是少之又少。历史上说理诗的名作,多数是宋人所作。
一位是朱熹。如他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是借水说话,说水之所以纯净,是因为有活的水源。其本意是说明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知识才能不断地更新、增加、积累和丰富,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朱熹一生,写了好几首有名的说理诗。
一位是苏轼。如他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从观山的体验出发,说明了审视事物的角度不同和立足点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这首诗是辩证思维的典范。还有,苏轼的“听琴”一诗,也有很强的辩证思维。
上面的说理诗,它们之所以能够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就是因为它们对人们有着永恒的启迪和教育效果。
第四,是象。
象,就是意象或者是形象。艺术是形象思维,诗,当然更是。意象,它是诗意的附着物和载体,是诗的重要表现手段。历朝历代的名家高手们,都是善于借用形象思维来写诗。如,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是借用这些花木实物形象的句子,来表达自己品行的高洁。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通过这一幅辽远空阔的画面,表达他送别好友后的茫然心态和无限的不舍情怀。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通过四幅生动而又有着鲜明季节特色的画面,来描写他居住地的环境之优美。这首诗很典型,全诗都是由形象构成,妙极了!李煜更是借用“一江春水”,来比喻自己被俘后,愁绪是何其多也!就是上面所举的说理诗,也是借用了“渠水”、“方塘”、“岭”和“峰”等形象,来表达诗的理和义。当代著名诗人毛泽东,也非常讲究诗的形象思维,如“忆秦娥·娄山关”里的“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和“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等句,是一字不提愁绪和焦急,却通过行军场景的生动描写,把他当时在战争不利情况下的心境,衬托和表现得非常真切。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他的“沁园春·雪”,更是通过对北方雪原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俯视,一展他纵览千古高瞻远瞩的豪迈情怀,把一个伟人的宏大胸襟,表现得淋漓尽致!
形象思维,是写好诗的重要保证和可靠手段。
第五,是趣。
趣,其含义极其丰富,它应该包含诗趣、诗味、意趣和意境等。
诗的无趣和有趣,没有什么固定的尺度,不好表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实例的比较,来说明它。
苏联时期的大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有一首名作“致青年”。这首诗,当时在中国就有两种译本:一是郭沫若翻译的,一是戈宝权翻译的。诗中有一句,郭沫若是这样翻译的:“十八岁了,你已进入青春,但这还不够,你要珍惜。”而戈宝权是这样翻译的:“十八岁 / 是青春 / 不 / 十八岁对于人生/ 只有一次!”一朗诵你就知道,戈所翻译的语言,并不是平淡地陈述,它是通过自我设问的反诘句式,使得诗句的节奏感、力度感和铿锵的气势,都变得很强,而且诗意浓郁,诗味十足,劝告和警示之意,也尽在其中。同样的诗句,同样的意思,不同的翻译,不同的表述,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前者的翻译,犹如白开水;后者的翻译,则是一杯很美的葡萄酒!这后面的翻译,就叫着有诗味,有诗意,有意趣!
意境,是诗写作成败的一个重要方面。究竟何为意境呢?意境有别于意象,意象是借用形象表述来营造诗意的一种手段。而意境,则是属于心灵中的审美成分。从审美的意义上说,意境是作品呈现在读者心灵中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的律动,而又韵味无穷的那一片诗意的空间和氛围。意境的表现,是作者的学识修养和诗词涵养的综合呈现,是作者诗词写作水平和词语表达能力的综合呈现。
人们评价一首诗的水平高低,常常要看它是否有意境,有意境者为上乘;否则,为下乘。
这里再举两例,以说明意境对于诗的重要。
第一,唐代有个诗人叫张打油,他喜欢写白话诗。他有一首有名的吟雪诗:“天下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全诗二十个字,只字不提雪,但是,却是字字都在写雪。他用粗俗的口头语,把大雪后的旷野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写得栩栩如生,形象非常逼真,又异常生动、幽默,真是妙趣横生,诗趣浓郁,意境极美!他的这种既粗俗又大白话的诗,在那个时代是吃不开的,上不了诗的大雅之堂,但是,这首诗却很为人们欣赏。于是,人们就给这一类的诗起了一个名字,叫“打油诗”。乃是用作者的名字,作为这一类型诗的名字。
第二,还是唐代的。王之涣有一首名作“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第一句,后来有人说是前人抄写时写错了,原句应是“黄沙远上白云间”。他的理由是,在凉州那个地方远离黄河上千里,是看不到黄河的。那里只有无边无际的黄沙,特别是大风时,黄沙常被卷起,然后落下时就好像从天而降!他的解说,是有道理的。所有的作品,都来源于生活,既然凉州看不到黄河,又何来“黄河远上白云间”呢?但是,今天的人们却没有人同意将这个错句子改正过来。原因就是这个句子一改,那么全诗的意境就大不相同了!不是吗?那汹涌澎湃的黄河从天而降,是多么的有气势有力量,是何等的雄伟和壮观!如果一旦改为“黄沙远上白云间”,那什么气势和力量都没有了,只给人以一种沙尘满天,灰雾弥漫的窒息之感,雄伟和壮观的意境便荡然无存了!
有关于诗趣,只能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自己去慢慢地理会和感悟。
关于诗的五要素,就说到这里。由于自己的学识修养不够,诗词修养不够,特别是对诗的理论学习得不够,所以,诗的五要素之谈,一定是非常浅薄,甚至是错误多多。为了避免缪误流传,所以,我殷切地希望读者阅后,能给予批评和赐教。我谨向您致以诚挚的谢意!


牛筋草
牛筋草    14-06-24 08:08:14      
七绝实战指导(1)      作者:格那丁  
第一篇  入门
入门是从事任何工作的基本要求,写诗也不例外。
所谓写诗入门,通俗一点说就是要写得像,写古诗不像古诗就不是古诗,得另取一个名字了。可别小看这“像”,好多人就是写得不像,其表现主要有不合文法、顺口溜、堆砌辞藻或没有语感。就欣赏一面来说,你是否具有一眼看出“像”与“不像”的能力,这是检验你鉴赏力是否达到初级的一个标准。
关于不合文法,我们在中小学语文课上都学过,这其实就是病句,包括语法、逻辑和事实的错误。诗歌的情况稍稍复杂一些,因为受字数、格律的限制,某些在散文里算病句的在诗歌里是允许的。但是我们不能任意夸大这一点,把一些明显的语病也解释为诗句的特殊需要,上千年的诗歌实践已经形成一种惯例,其许可范围是有限的。
柳岸高堤隐百家,甍烟缕上细风斜。何家新妇依门首,弄巧纤云捋乱麻。
这是网上抄来的一首诗,你是否能一眼看出作者写得不像、没入门呢?如果没有这种能力,说明你在七绝欣赏上还没入门。
这首诗的主要问题是不合文法,即出现了病句。
首先,“柳岸高堤”有问题。七绝只有28个字,是极精炼的一种体裁,除非有特殊需要,一般不在一首诗里重复相同的字词,因为每个字词都要发挥最大效力。按照古诗写作习惯,你可以说“柳岸芦滩”,但不能说“柳岸高堤”,“岸”“堤”意思相近,这样写就重复了。这说明作者写诗的功力尚浅。
其次,“甍烟缕上”这个短语不通,你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古诗里没有这样说的,现在也没有这样说的。
最后,“弄巧纤云捋乱麻”是病句。“弄巧纤云”就是“纤云弄巧”,来自秦观著名的《鹊桥仙》,这种熟语应该尽量避免。重要的是,“乱麻”指什么?是写实还是指头发或心情?不明确。“弄巧纤云”怎么捋乱麻?也不明确。怎么与上一句关联?还是不明确。
有些人为了押韵或主观感觉需要,喜欢生造一些词汇,如“此日坟前始吊游”的“吊游”,“焉携竖子坐同舆”的“坐同舆”。卧游、串游、潜游都可以,但你不能想当然以此类推,以为什么行为都可与“游”合成一个词。“吊游”未曾见,也容易使人想到吊着吊车或缆车游,这是应该避免的。“同舆”就是同车,同乘一辆车的缩略,类似同床、同房,你只须说“昨夜与他同床、昨夜与他同房”即可,无须画蛇添足再添加动词,写成“昨夜与他睡同床、昨夜与他住同房”了。
还有一些人喜欢根据自己的特殊经历或感受来解释诗句,这当然解释得通,因为世上万物都有联系,只要你愿意总能绕过去,但这里有一个社会大众一般接受理解力问题,不能以你自己为标准。如果这样读诗,读者就不是读者而是福尔摩斯或考古学家了,诗歌也就成了谜语。
符合文法是写诗入门的基本要求,不论这首诗写得多好,一旦出现语病就是硬伤,有如鱼刺在喉,总使人感到不舒服。“雨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这是王禹偁的名诗,但有语病:春风可以吹折花枝,怎么会连莺一起吹折了?显然不合事实,诗再好也会留下遗憾。
王禹偁的诗倒也意顺气畅,只是偶尔疏忽落下了一个伤疤,这和“柳岸高堤”这首是不同的。后者显然不知怎么把一首诗写得意义连贯,属于未入门者,不可不察。


牛筋草
牛筋草    14-06-24 08:09:22      
七绝实战指导(2)      作者:格那丁  

第二种情况是写得像顺口溜,这是初学者的另一个标志。
万亩虾塘几户开,满园橙果独家栽。何因能出斯奇迹?唯有春风改革来。
这就是顺口溜,还不像诗。
顺口溜又叫打油诗,即口语诗。这种诗不论大人孩子都会写,无须经过专门训练,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受欢迎。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其口语化、模式化特点以及宽松的格律。民歌、山歌、讽刺诗是这类诗的代表。这种诗自然亲切,直来直去,易懂好记,缺点是过于直白,没什么诗味。
我们看到,早在唐代就有打油诗和敦煌曲子词,这说明当时就有书面语诗与口语诗的分别。现在的情况更为普遍,因为现代汉与古汉语差别较大,加上新词汇涌现,便很容易写成顺口溜、打油诗。现代汉语的特点是把古汉语的一部分“单音词”从造句平面挪到了构词平面(冯胜利观点),例如“可乎”,一看就知道这是古汉语的说法,现在应该说“可以吗”,“可”字在古汉语里是能单独拿出来造句的,现在则要组成词组“可以”才行,要不就会给人一种文言文的印象。
口语不是不可以入诗,为了诗的自然活泼,文人偶尔也会用口语,但这是个别现象。诗与小说一样,其用语都是书面语言,与口语大有区别。口语属于情景对话,语句可以不完整,可以掐头去尾,意思可以不连贯,可以重复啰嗦,它有表情、姿势作表意的补充,还有语境作用,书面语没有,你必须规范化使其符合要求。
如今干部一大怪,五六十岁才学坏。唱歌要唱迟来的爱,跳舞专抱下一代。
看见了吧?这就是典型的顺口溜、打油诗而非七绝。这种诗只要把口语稍加压缩,押上韵就行。
说起来,七绝与打油诗原是各行其道的,有差的七绝,也有好的打油诗,没必要混在一起,但是通常意义上,人们还是把打油诗当作贬义,意思是说它不像诗,因此才给它取了这个名号。七绝怎样才算好呢?这是本文的主旨,留到今后再说,现在说说打油诗。
打油的“油”指的是大众化的见识与情感,例如“万亩虾塘”与“如今干部”这两首诗就只有“油”没其他东西,都是些闻见道理,不过押上了韵而已,属于平庸之作。如此看来,打油诗的好坏不在雅俗上(本来就俗)而与作者素养有关。你不能只是打油,要“油”出诗味来,也就是你不能只有俗见,还要有比俗见多一点的东西。
下面这首就诗味足一些: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人欢乐几人愁?几家夫婿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
连问几个问题,从中流露出一腔离愁别绪,这叫俗得雅,是好的打油诗。
远看泰山黑乎乎,上头细来下头粗。如把泰山到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这个也不错,这叫蠢得可爱。
还有这个:
忽见天上一火镰,好像玉皇要抽烟。如果玉皇不抽烟,为何又是一火镰?
第一句的火镰只是个比喻,但到后两句时他竟坐实了,认起真起来反问你一句,搞得你哭笑不得,可见其蛮横与愚顽,你读后会忍不住会心一笑。
这就是写作打油诗的要领。写打油诗不能仅仅停留在油腔滑调或讽刺挖苦上,你必须比油滑、讽刺多一点什么,或者注入真情,或者制造幽默反讽。就像骂人,不能翻来覆去只是谩骂,你得变换花样,骂出水平来。鲁迅的很多杂文就好在这里,他不仅骂人,在骂中你还可见其学养、见识、幽默与睿智。因此,写作打油诗最好来点幽默机智,实在没有,来点俏皮也行,切忌只是“油”,尤忌刻毒、下作与露骨的性展示,这是打油诗的常见病。
不难看出,写作七绝与写作顺口溜、打油诗是有区别的,会写顺口溜、打油诗不一定会写七绝,这有一个训练过程,切不可混为一谈,一视同仁。




牛筋草
牛筋草    14-06-26 12:47:07      
七绝实战指导(3)      作者:格那丁  
第一讲所举的“柳岸高堤”那首诗已经有堆砌辞藻现象,这种情况在香艳诗里表现得最突出。
看到顺口溜、打油诗没什么诗味,就想通过添加一些古色古香的词汇来制造诗味,这是造成辞藻堆砌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最重要的原因还与作者的个性或审美偏好有关。
雨过天高云幕淡,清风送爽化愁怀,枝摇绿影街边路,万紫千红丽日佳。
这就是堆砌辞藻。全诗除了成语、熟语外还剩下什么?什么也没有。
与顺口溜、打油诗一样,堆砌辞藻也是不知诗为何物的表现,前者把俗见当作了诗,后者把诗辞藻当作了诗,换一句话说,就是他们对诗是什么并不了解。
诗是什么?这涉及写诗的目的和意义。我们为什么写诗?写诗干嘛?是为了表现生活?反映现实?发泄情绪?追求真实?还是赏心悦目?都不是。写诗的目的是为了“追新”。日常生活是平淡的,日常经验的疆域狭窄,于是就有突破平庸与狭隘的要求,就要去追新逐异。这里的“新异”指的是新经验,相当文学创新的意思。当然,这新经验要以诗的形式表达,要不就是写论文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就是论文而不是诗,不论它再有名。
诗歌创新的“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从未出现过的经验,被你慧眼发现了,如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第一个发现松柏坚贞的人,第一个把色鬼比作狼的人,还有一种情况是经验旧新角度,如惜春的情绪所在多有,但孟浩然通过刚醒来就问“花落知多少”来表现,李清照通过告诉卷帘人“绿肥红瘦”来表现,王驾通过蝴蝶过墙怀疑春色在邻家来表现,惜春这个经验不变,但看待它的角度改变了,这也是创新。写诗之所以困难就困难在这里,天天写诗,哪有那么多新经验?没有新经验,便只能凑合了。
堆砌辞藻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误把材料级的辞藻当作了“美”,以为这样写来便会赏心悦目,很有诗意。这是一个误解。“新经验”也叫立意,是古代文论里“质”范围内的东西,而辞藻叫“文”,就是一种装饰性的东西。关于这个问题,我在《文采与才华》里有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重复了。
从《玉台新咏》到《香奁集》,从《花间集》到西昆体,我们都能看到很多堆砌辞藻的例子,尤其女性写诗,不知何故写起来总是喜欢堆砌辞藻。辞藻不是不重要,但它只是原材料,决定不了一首诗的好坏。彩砖造的房子未必好看,青砖造的房子未必不好看,一座建筑好不好主要取决于结构与实际建造。诗意是远高于词语级的一种综合性特质,不是胡乱堆砌辞藻可以解决的,就像绘画,不是把颜料倒在纸上就是好画,你必要进行巧妙的结构层次搭配和安排,这个道理显而易见。说起来,你得先有新经验,就是新意,觉得这个意思值得写,然后才应该动笔。立意是骨架结构,没有骨架结构,任你怎么堆砌辞藻也立不起来,甚至可能越堆砌越瘫软。雕文织綵原不是写诗的本意,这叫刻意熔裁,即语言形式意义(审美)压倒了交际意义,被称为现代的脂肪病,是一种累赘。
下面我们来看看几首诗。这些诗都写得香艳,有堆砌辞藻而未入门者,有堆砌辞藻但颇有诗味者,你能一眼分辨出来吗?如果分辨不出来,那得加紧训练,赶快入门。
1银烛金杯映绿纱,空持倾国对流霞。酡颜欲语娇无力,云髻新簪白玉花。
2十五佳人不识愁,清风绿水白莲舟。忽听春燕说心事,羞弄红裙小玉钩。
3半臂鲛绡袭嫩凉,月明时节爱凭廊。玉肌新扑莲房粉,难怪蔷薇花不香。
4纱幔薄垂金麦穗,帘钩纤挂玉葱条。楼西别起长春殿,香碧红泥透蜀椒。
5笙歌艇子破愁围,载得王昌缓缓归。左右成行三十六,一湖春水落花肥。

七绝实战指导(4)      作者:格那丁  
说教与滥情是写诗容易坠入的两个误区。
说教诗把道理伪装成诗,强迫人们接受,它违背的是诗歌的基本原则:感性。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旨在把对事物的感觉依照感受而不是依照众所周知的事实传授给人们。”注意“对事物的感觉”与“依照感受”“众所周知的事实”。说教诗违背的正是这个原则,例如看见庐山有岭有峰有远近高低,进得山来反而看不清了,于是喟然叹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这就是说教。说教诗多半是这样,见到某一事物,心里有点想法,便把这个想法分行押韵写出来完事。这说明他对该事物还没有感觉,也没有转化为诗的感受进行传达。本来,懂一点道理,接受一点教育也未尝不可,但无须以诗的形式,格言警句也可以。这种裹着糖衣的药丸实在枯燥乏味,是一种伪诗。以前一些和尚、道士喜欢写悟道诗,多是这种东西。
滥情是情感泛滥,把写诗当作情绪发泄。以前诗坛上流行的“纯情诗”就是如此。这种诗容易使不谙世事的少男少女激动起来,仿佛读者与作者抱头痛哭,热泪长流。这叫“流泪”的文学,貌似情真意切,其实很幼稚,这叫不尊重成熟的感情。你能容忍演员在台上演到伤心处放声大哭一通?肯定不会,如果这样你一定会吼叫退票。艺术是有节制的,不能放任自流,因此恰当把握一个度很重要,既不能过也不能不足。
喜闻夜雨落沙沙,似见田禾吐壮芽。一派欣欣青绿景,心同农友乐开花。
这就是说教,与那首“万亩虾塘”一样,满篇俗见,还不能叫诗。老干体很多是这种东西。
六月心情云卷舒,丹墀阶前辩仕途。功名挥却是何物?余心悠悠惟祝福。
这也是说教。看到高考,心里有了点想法,便匆忙写出来,目的在说明一个道理,没来得及转化为诗。
说教在大诗人身上也可见,上面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就是。白居易看见香樟,不是坐下来好好审视一番,也不在心里沉淀一下,便匆忙把“天不与尔时”比附上去直接写下来,所以这首诗是说教诗。
滥情多见于闺阁,由于生活圈子狭小,加上寂寞孤独,情感便不免泛滥。现在则多出现在少不更事的男女身上,年少冲动,所谓“为赋新诗强说愁”,本来没多大个事,却看得比天大,也不免滥情。
无情网困有情人,小园花落恨冬深。视频识得郎君面,明眸三更带泪痕。
这就是滥情。多大个事啊?天天上网,时常见面,还煞有介事“明眸三更带泪痕”,伤心得不得了,好像“黄昏院落雨瀟瀟,独对孤灯恨气高”一样。这叫矫情,是滥情的表现。
名家在此情况下一般能做到哀而不伤,能够有所节制,比如潘岳悼亡、元稹悼亡、陆游悼亡都避免了过度沉溺而不能自拔。
至此我们要问一句:为什么诗不能滥情?为什么不让读者与作者一起沉溺于伤感、愤怒或恐惧情绪中?这与文艺的净化作用有关。日常生活的一场雨可能使我们痛苦不堪,但在诗里却很凄美,日常生活的一次别离可能使我们伤痛不已,但在诗里却有一种凄凉、幸福和甜蜜,文艺需要升华日常情绪而不能助其沉沦,要是那样文艺对我们的生存就没有益处只有损害了。在契诃夫的《万卡》、屠格涅夫的《县城医生》、鲁迅的《孔乙己》中我们都能看到这种情感的节制,它要求读者在变得铁石心肠的同时得到升华而不是一味沉溺。文学不是对现实的模仿而是一种创造,它赋予现实一种秩序,而这种秩序在现实中是很难获得的。


牛筋草
牛筋草    14-06-26 17:08:57      
七绝实战指导(5)      作者:格那丁  
需要综合起来谈一谈入门问题了。
写诗的人或许不觉得(觉得的话他就不那样写了),但读诗的人应该有感觉,你要一眼就能识别哪些诗入门了,哪些没入门。怎么判断呢?首先,四句的意思要连贯,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高手有故意拉大间距的,这和未入门的跑题是两回事),更不能前后抵牾。其次是音律要顺畅,你不能磕磕绊绊,结结巴巴。不过仅有这两条还不够,因为七言的顺口溜、打油诗也意思连贯,音律顺畅,但它不是七绝,七绝还有它之所以为七绝的特点。
诗和人一样有皮毛、肌骨、灵魂之别,得其皮毛者影像,得其肌骨者形像,得其灵魂者神像,看你能到哪一层,写出来的便有不同质地。写诗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一件高难度的创造性工作,每首都有新意思,每次都有新问题,不像修车补胎,任何人干几年都是熟练工。对于写作者,经过三五年学习写得形似已经不错了。
诗是最具音乐性的一种文体,七绝来自歌行,这就要求写得自然流畅,自由潇洒,但又不能浮滑,句法要健,要有诗味,这才是本色。说来容易做来难,求流畅易浮滑,求劲健易僵硬,既不浮滑又不僵硬,就像走钢丝,学习七绝正是在学这种平衡术。初学者易偏向一端,高手能做得恰到好处,实在有些微妙,等哪一天你突然开悟就好了。
学骑自行车、学游泳都有这个过程,开始时老是骑得歪歪扭扭,一下水就沉底,但某一天你不知怎么突然就骑得顺了,能够浮在水上了,这就是入门。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告诉你学习的门径。熟读唐诗三百首并非仅仅要你理解诗意,而是要“会吟”。“会吟”是什么?就是要建立诗的语感。诗和散文不同,和我们平时说话更不同,它有它特殊的词句模式与语调模式。南方人学说普通话都有这个体会,不论你字词发音多准,说出来的都不是那个味,而北方人如山西、山东等地的人即使字词发音不准,说来也是那味道,这就是语感问题。写七绝同样需要有语感,语感一建立怎么写都像,没有语感怎么写都不像,这个问题值得重视。
放眼日空莫问时,净门易对情难思。缘何莺鸟能同唱?萦梦人寰有相知。
这就是没有建立语感的例子,意思不连贯,音律也不顺畅。看看前人的七绝,即使写诗怪异的李贺、孟郊也不会写成这样。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李贺《南园》)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孟郊《洛桥晚望》)
看见了吧,入门和没入门就是有区别。
1芳洲一水净无尘,何处桃花不是春。满地夕阳归路尽,此中宜有避秦人。
2山上苏亭望转遥,市声浓处雨痕消。碧澜寸寸皆秋浦,何处青山是板桥?
3石径穿云见佛关,蒲公采药几时还?经年不断树根雨,说有苍龙在石间。
4乌尤雨过水鳞鳞,红叶无风只似春。画出襄阳归意冷,一船山影坐诗人。
Ⅰ东风乍醒叶无尘,陌上花开十里春。燕子初来不解语,斜穿绿柳看离人。
Ⅱ鱼书阅罢故人遥,秋意无垠秋雨消。一盏风铃不识趣,老歌又到旧石桥。
Ⅲ月到眉心梦不关,飞花逐水暗香还。盈盈绿袖葡萄酒,还在青萝小字间。
Ⅳ云落青峰水隐鳞,荼蘼开到九分春。雨来风起蝶归去,飞入新诗误旧人。
前四首是高手所为,后四首是俗手所和,对照多读几遍,相信会有体解。没入门的诗你读来是一个样,入门的诗你读来又是一个样,这种感觉是的确存在的,但要我把它说清楚很困难,感觉上的东西不是数学证明,否则就不叫感觉了。上面说的骑车、游泳可作为例子来作辅助说明。
下面十四首七绝是我从网上随机抄来的,其中有刚入门的,有站在门槛上的,有不知门在哪里的。大致说来,有些音律顺畅而意义断裂,有些意义连贯而音律不谐,有些意顺气畅但不知诗意为何物,需要你仔细辨别。其中有些作品(如第8、13、14)可能会引起争议,初级水平者会认为这是好诗,而中级水平者会认为这是恶诗,水平不同见解不同。关于如何做到系统协调问题我们留到中级篇再讲。
1曲尽温柔缱绻心,高攀只为嫁芳邻。一朝摇落百般苦,枉自穿金又戴银。
2白扇飘飘入姐房,问姐想郎不想郎?豆角并肩牵小手,桃花却盼彩蝶狂。
3昨夜群蛙开晚会,今朝布谷赛歌声。金乌哂笑瞳瞳日,喜沐窗开过路风。
4默默依偎几草芽,因风瑟瑟抖篱笆。恶虫可恨相欺侮,仗义多亏小蛤蟆。
5城市蛰居若奈何,烟霾蔽日隐姮娥。小儿向夜频相问,当于何处识星河?
6秋爽十方大气清,金丹九转老君封。自春芳艳人间后,便教宝石世上轻。
7水云波隐旧歌谣,手拓牛耕惜幼苗。欲向田间分仔细,曾经哪个是阿娇?
8座座小楼藏绿丛,新村邻里乐融融。 东家有酒西家醉,一树桃花两院红。
9昨宵新雨蕴平湖,润尽青峰润野株。云里老牛驼瘦背,犁匀岁岁有和无。
10鸟儿酣梦月儿明,犹有夫妻话畎耕。村后坡前那分地,是栽土豆是花生?
11远山投碧水纹平,一树迎春弄晓晴。三月农家耕作早,隔江飘过赶牛声。
12长天归鸟散余霞,绿送微凉影半斜。小立池边问清水,何时得赏白莲花。
13画艇轻摇荡彩霞,也摇春梦到天涯。东风不耐西湖瘦,一夜吹肥两岸花。
14竹树琅玕碧四围,花光云气惹人衣。戴家桥下竹排乱,载与青山一道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