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集雅诗社诗会学习资料(2014-7)

 LOVE天使的外婆 2016-12-20
LOVE天使的外婆
LOVE天使的外婆    14-07-01 11:11:58      
更漏子诗词作品赏析     

  《更漏子》 温庭筠 词作鉴赏     

  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的作品风格,可用艳绝加愁绝来概括。可是这首作品却很特别:它没有过多的艳丽,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秋天的夜晚,一个孤独的少妇,不梳理,少粉黛,在空空的房子里对雨难寐。这里一洗过去的秾艳和铅华,用淡妆下的秋思秋景、秋雨秋夜来实现“愁绝”。人物的妆淡,是因为情浓;景物断断续续的淡描,也是为了烘托愁情的浓重。尤其是秋夜无寐、卧听夜雨滴桐声这一长期缭绕的意象,把女主角愁肠寸断、泪流不止的形象凸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以景物烘托形象的写法,正如前人所说的,是书画家“无垂不缩”高超手段的借用,其结果是含蓄蕴藉,艺术感染力极强。李冰若《栩庄漫记》曰:“飞卿此词,自是集中之冠。”此词在温词中确为很有分量的一个。正如唐圭璋先生所评述的那样:“此首写离情,浓淡相间,上片浓丽,下片疏淡。”(《唐宋词简释》)上阕是温词惯常写法:华堂锦室与美丽的思妇的组合。前三句写室内,炉烟袅袅着,蜡烛滴着红泪,照着秋意满堂,本来就难成眠的人儿,被这明暗不定的烛光搅得更加愁肠百结。“偏”字,突显出一种物情与人情的乖离。后三句掉转笔头写女主人公,“薄”,“残”,是主人公辗转难眠情状的具体写照,下一句的“长”“寒”正是紧扣这儿而来,这三句,以视觉、知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不厌其烦地强化着主人公的难眠,针脚很是细密。      
  下阕一改上阕的繁言缛句,直下淋漓快笔,情语景语有机融为一体。“人烟寒(一作空)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清初《广群芳谱·木谱六·桐》)梧桐在华夏文学长河中带着浓厚的衰飒秋意,它紧扣着上阕的“秋思”。“不道离情正苦”,直抒情语,点明上阕后三句之因,并将“秋思”具体指向于别后的苦恋。末三句,从听觉写“三更雨”。“滴到明”,主人公听了一夜的雨声,定是整夜未成眠,可见离情之深,夜雨不像是落在梧桐叶上,倒更像是滴滴砸碎在人的心里,这比起“惊塞雁,起城乌”来,可以说是已经愁肠万断了。宋人聂胜琼“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鹧鸪天·别情》)便是此末三句的遗响。“叶叶”“声声”的叠用,把“长”“苦”从声音的角度具象化,作者以叠字的方式将声音拉长,从而实现雨声由夜至晓的绵延。[南朝]梁·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有这样一句诗:“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正与此词境状相似,笔者私意,词人或许自觉不自觉地化用了这个诗句。      
  清代谭献对此词的下阕评道:“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清人选评词集三种·谭评词辨(卷一)》)评得不甚明了。俞平伯先生解释为:“后半首写得很直,而一夜无眠却终未说破,依然含蓄;谭意或者如此罢。”(《唐宋词选释》)而陈廷焯却不看好下阕的直语,“不知'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二章之厚。”(《白雨斋词话》卷一)但他在早些时候的《云韶集》卷一中又有这么一句;“遣词凄艳,是飞卿本色。结三句开北宋先声。”“开北宋先声”确是很有先见的,惜其没有展开进一步的论述,没头没脑地搁置这么一句就天不管了。清人谢章铤对此词亦是很有一番见地;“温尉词当看其清真,不当看其繁缛。……'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语弥淡,情弥苦,非奇丽为佳矣。”(《赌棋山庄词话》卷八)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黄升《酹江月·夜凉》:“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疏雨。”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夜雨意象不断出现于历代文人笔下,具有了一种文化性质。在这个文化阵容里,温庭筠这首《更漏子》将离情别绪添入其内涵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更漏子》赵长卿 词作鉴赏     

  烛消红,窗送白,冷落一衾寒色。鸦唤起,马跎行,月来衣上明。     
  酒香唇,妆印臂,忆共人人①睡。魂蝶乱,梦鸾孤,知他睡也无?     

  此词相当通俗浅白。上片描写自己旅店中晨起上路的情景,下片则叙旅途夜宿时回忆和怀念伊人的情思,通篇充满了一种凄清缠绵的感情。     
  诗人写离人早行,最为绝妙的莫过于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两句,它只把几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叠合起来,就给人们勾勒了一幅“早行”的图画。欧阳修曾称赞它写道路辛苦见于言外(《六一诗话》),手法确实不凡。比较起来,赵长卿的功力自然不及。不过,赵词却也另有自己的妙处,那就是描写细致真切,善于使用动词(温诗中则全是名词的组合,无一个动词)。试看“烛消红,窗送白,冷落一衾寒色”三句,其中就很富动态:红烛已经燃尽,窗外透进了晨曦的乳白色,折射到床上的被衾,气氛显得凄清、冷落,由此一夜间之孤衾冷卧可知。“冷落一衾寒色”,更如“寒山一带伤心碧”那样,直接以词人的主观情绪“涂抹”在客观物象之上。营造冷清氛围更进一步的反映了作者的心境。这是上片的第一层:写“早行”二字中的“早”字,或者也可说是写“早行”之前的“待发”阶段。接下来再写“早行”之中的“行”字(当然它仍紧紧扣住一个“早”字):“鸦唤起,马疾行,月来衣上明。”首句写“起”,次句写“行”,第三句回扣“早”字。窗外的乌鸦已经聒噪乱啼,早行人自然不能不起。鸦自呜耳,而词人认作是对他的“唤起”。诗词中写鸟声每多以主观意会,此亦一例。“唤起”后,词人只得披衣上马,由马驮着,开始了他一天的跋涉。“驮”同“驼”,通驮。词人由马驮之而行,写其了无意绪,不得不行之情状。《西厢记》写张生长亭分别后的“马迟人意懒”,可为“马行”句注脚。自己的心绪怎样呢?词中没有明说,但“月来衣上明”一句婉转表出。     
  前人词中,温庭筠曾以“灯在月胧明”来衬写“绿杨陌上多离别”的痛楚(《菩萨蛮》),牛希济也以“残月脸边明”来衬写他“别泪临清晓”的愁苦(《生查子》)。赵长卿此词也使用了和他们同样的写法,它把离人上马独行的形象置于月光犹照人衣的背景中来描绘,既见出时光之早,又见出心情之孤独难堪,其中已隐然有事在。此为上片。上片着重叙事,但作者心情已显露无遗。     
  旅情词中所谓“事”,通常是男女情事,或为夫妻或为情侣之别后相思。但是上片写到结束,我们似乎还只见到了心情苦闷的男主角,而另一位女性人物却尚未出现。因此下片就通过词人的回忆来勾画出她的形象。“酒香唇妆印臂,忆共人人睡”,这是本片的第一层:追忆离别前的两件事。第一是临寝前的对坐饮酒,她的樱唇上散放出酒的香味;第二是枕榻上啮臂誓盟,她的妆痕到现在似乎还残留在自己的臂膀上(此句变化用元稹《莺莺传》的某些意境)。这两件事,一以见出她的艳美,二以见出她的多情。所以当词人在旅途中自然会把她的音容笑貌、欢会情事长记心头。第二层三句,则衔接上文的“睡”字而来;分别前共睡时如此温存,而孤身在外,无人相伴“魂蝶乱,梦鸾孤,知他睡也无”,字三句实为倒装,意为:自别后不知她睡得安稳否?即使她没有失眠,那么夜间做梦也肯定不会做得美满。“魂蝶乱”与“梦鸾孤”实是互文,合而言之的意思是:梦魂犹如蝶飞那样纷乱无绪,又如失伴的鸾鸟(凤凰)那样孤单凄凉。词人在此饱含深情的笔触,既表现了他那番“怜香惜玉”的情怀,又何尝不可以看作是他此刻“自怜孤独”的叹息,同时又补写出自己这一夜岂不也是这样。     
  在宋代描写男女恋情和别绪的大量词篇中,赵长卿的这首《更漏子》算不上是名作。词中某些场面,甚至还稍涉艳亵。不过,由于它的笔法比较通俗直露,语言接近口语,加上作者感情的真挚深厚,所以读后仍能让人感到一种伤感缠绵的气氛,不失为一篇可读之作抒写别情离愁的。赵长卿的词集名为《惜香乐府》,此亦足以觇其香艳词风之一斑。     
      
       
       《更漏子》张先 词作鉴赏     

  锦筵红,罗幕翠。侍宴美人姝丽。十五六,解怜才。劝人深酒杯。     
  黛眉长,檀口小。耳畔向人轻道。柳阴曲,是儿家。门前红杏花。     

  此词以才子佳人之爱为主题,颇有戏剧性地叙写了才子佳人歌筵酒席之间的邂逅。全词以叙事见胜,笔墨紧凑,场面、人物、动作、对话表现得极为精彩,风格清新,明秀而又含蓄,情感热烈、轻倩而不流于浅薄,读来引人入胜。     
  起首两句为场面描写,写的是锦筵铺红,罗幕垂碧,同时为下边美人出场暗设衬托。“侍宴美人姝丽。”这一位侍宴的歌女生得很美,出现红筵翠幕之间,自是格外光彩照人。“十五六,解怜才”,点其年龄之轻,则歌女之动人,词人之动心,皆不言之中。“解怜才”三字,极有分量,说这位歌女虽很年轻,却懂得什么是爱。正是因为她倾倒于词人的才华,所以才“劝人深酒杯”。人,即词人自指。这句词意为歌女劝词人饮尽、斟满。《道山清话》载“每张先来,即令侍儿出侑觞,往往歌子野之词”,可证。这句妙很有分寸,入情入理。酒席之上,众目睽睽之下,这位歌女要向词人初次表示自己的爱慕,必然是也只能是通过劝酒之际来暗表衷情。这一动作描写,不仅刻画出她的爱情心理,而且十分贴近歌女的身份。     
  下片接着写歌女借劝酒进一步大胆表示。过片两句,为歌女而特写檀口为浅绛,檀口即红艳的嘴唇。     
  这两句写当歌女手执酒壶,词人面前俯身斟酒时,词人对她美貌的观感:只见她画眉长,红唇小。不难想见,此时此刻,两人目光相注,目成心许,所以机灵而大胆的歌女当下便“耳畔向人轻道”:“柳阴曲,是儿家。门前红杏花。”此三句是歌女声口,尤言:柳阴隐秘之处,便是妾家,可别忘了,门前有红杏花!声音虽轻柔,胆子却很大;话虽简短,情感却很挚烈。此三句,歌女性情全出。这几句话虽极大胆,却合情合理,完全符合歌女的身份。结句极美,将词境溶入一片红杏花之中。     
  这首词,将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的邂逅叙写得既富于故事性、戏剧性又富于抒情色彩,将才子佳人之爱表现得颇具情韵,堪称爱情词中难得的精品。     
       
      
    《更漏子》晏几道 词作鉴赏     

    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红日淡,绿烟晴。流莺三两声。     
  雪香浓,檀晕少。枕上卧枝花好。春思重,晓妆迟。寻思残梦时。     
      
  《白雨斋词话》称此词“婉转缠绵,深情一往,”     
  《宋词选释》也称其“景丽而情深”,皆为深透之语,道出了此词的艺术风格所。全词以闲雅的笔调和深婉的情致,抒写了春日闺思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纯美的词境。     
  上片以轻倩妍秀的笔触,描写室外美好的春景。     
  起首三句描绘柳丝长长、桃叶细嫩、深院空寂的景色,烘托春日寂静的气氛。“无人到”上加一“断”字,便有怨意,为结处写情作了铺垫。歇拍三句写院中的景物:淡淡的红日照进院子里,浓绿的树丛笼罩着漠漠轻烟,传来了流莺三两声鸣啭。一“淡”字,写出春天初阳的特色。空中水气弥漫,故太阳淡而无光。绿烟,指草木间的烟霭。末句以莺声反衬深院的寂静。     
  过片三句,转写室内的情景:闺中人雪白的肌肤透出了浓香,脸上浅红色的娇晕也消褪了,那绣枕头上、低压着枝梢的花儿十分美好。雪,喻女子莹白的肌肤;檀晕,浅红色的妆晕。上两句暗示闺人一夜独眠,辗转不寐,故妆残晕少。“枕上”句,隐喻闺人之美,故见枕上花枝而益增枨触。三句语浅情深,含蓄蕴藉,深婉曲折,颇为耐人寻味。结拍三句,春思,犹言春情、春愁,指闺人春日的情思。“晓妆”句,意与温庭筠《菩萨蛮》“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相近,而情韵似更胜,真能写得出“寻思”的神理。春日里,闺中人闲愁深重,起床后也迟迟不愿去梳妆独自寻思清晓的残梦。这三句含而不露,无限幽怨尽不言之中。词中人梦境的内容,作者没有道破,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空间和无穷的回味。     

(资料摘自百度)


牛筋草
牛筋草    14-07-01 11:53:39      
七绝实战指导(6)      作者:格那丁  
第二篇  中级

在入门篇的最后部分,我们谈到了对某些诗的意见分歧:初级水平者认为它是好诗的,中级水平者可能认为它是恶诗。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与格律诗的程式化有关。下面我们以一首诗为例略作说明。
竹树琅玕碧四围,花光云气惹人衣。戴家桥下竹排乱,载与青山一道飞。
这首诗是从某论坛抄来的,被版主飘红推荐,当是作为好诗来对待了。的确,这首诗有漂亮的辞藻,有流畅的音律,还有看似不错的巧思,初级者往往会被它瞒过。但是当你水平到达中级以后就能看出问题了,如果你是高级水平,还能看出他写作时的心理及某些个性特征呢。
琅玕原指美石,引申为翠竹,说琅玕就是说竹子,一般不会重复说“竹树琅玕”。古诗修养低的人会认为这两句雅致,但古诗修养高的人知道这是平常,古诗里多的是这种意象和意思,况且这两句有明显的雕琢痕迹,不算好句(这可以检验你的诗词修养程度)。重要的是三四句,“戴家桥下竹排乱”显然是一种俯瞰,俯瞰怎么会出现“载与青山一道飞”的错觉?除非出现了眩晕,但也不会有竹排载着青山飞的错觉。只有一种情况下可能这样,就是你坐在竹排上,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可能产生与青山一道飞的错觉的。现在站在桥上看,绝不可能出现这种幻觉,这叫违背生活常识。很多人主要欣赏“载与青山一道飞”这一句,这说明你不知前人早写过同样的意思,并且写得比这个好:“高挂一帆风力饱,扁舟如挟众山飞。”看出古人的笔力没有?不仅笔力雄健还非常严谨,注意“高挂一帆风力饱”的铺垫,注意那个“挟”字,真是恰到好处。还有一个问题,这首诗的前两句与三四句是脱节的,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不符合诗词每个词、每一句都要发挥最大效力的要求。可见这首诗仍是初学者的习作,虽然它有雅致的外表,流畅的音律,但算不得好诗,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多呢。
知道意见分歧的原因了?常用的意象、特殊的用语、固定的格律、习见的典故都是构成格律诗程式化的主要因素。写格律诗比写自由诗容易,只要你对这些程式有所了解,遵照这种格式写作,写出来的一般都像诗。但写自由诗就难了,如果说写格律诗是沿江岸行进的话,写自由诗就是在汪洋大海上自谋出路,没有创意会使人觉得淡而无味,不像是诗。因此,徒有其表的格律诗容易骗过初学者,特别是那些玩弄技巧的律诗。
一首诗就是一个系统,这是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因此,系统性是对诗的基本要求。
表面看,不论是诗还是小说、散文,其文本都是由字、词、句、段呈左-右或上-下展开的线性序列,这种排列方式被称为语言的线性特征——语言符号运用是一种时间序列上的绵延。这一特点贯穿了从语音、词法、句法、章法到语用诸方面。当然,这只是一个基本框架,并不意味着结果也是如此。事实是,根据“跨音段论”和歧义性,一些人提出了语言的层次性观点:语言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我的观点是,语言符号虽然必须一个接一个依次出场,但意义却是主体间性的,具有层次性、过程性和不确定性特点,意义并非固定的“所指”而是一个流变的意义场。
诗歌正是这种东西,一首诗是由字、词、句、段和音、韵、律、调构成的。这里的“构成”不太妥当,严格说应该是“生成”。“生成”意味着时间性、非实体性和不可分割性。时间性指的是它处在历史文化之中,有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每个人、每一代人都可能读出自己的意思;非实体性指的是字词句在诗里不仅仅是字词句而呈现为一种雾化状态,溶解到了诗里面;不可分割性指的是整体性,即非还原性,我们已不能再区分个体、部分。一句话:一首诗是一个复杂系统,不是字词句的加和。
既然一首诗是一个动态的演化系统,那么它就得符合系统性要求,即,这个系统必须具有整体性机制,是一种非平衡的、分岔的涌现,需要我们用智慧应对而不是用知识去分析。这是一个创造性的毁灭过程,以某种新的组合方式去毁灭旧的体系。
系统是为实现某一目的而构建的一种秩序,其基本要求是必须具备整体协调性(功能的而非数量的)。人体是一个系统,从头到脚每个组织器官都在协调一致发挥作用,没有哪个器官是悖乱的——悖乱的叫病,那得治疗了。写作一首诗,你肯定有个想达到的目的,绝不会随心所欲,任意胡来。因此,这就要求从字词、音韵开始到语象(可分为描述、比喻、象征、神话)、思想、语气、节奏、体式等都得服务于这个目的。判断一首诗的好坏可用如下三个标准:1、这首诗要实现什么目的?2、这一目的实现得如何?3、这个目的有意义吗?
为了印证你的水平是否已到中级,下面我们来看一首诗。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饶节的《偶成》:
松下柴门闭绿苔,只有蝴蝶双飞来;蜜蜂两股大如茧,应是山前花已开。
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把这首诗列为佳作,但这首诗是有问题的,你能一眼看出它的问题吗?如果看不出来,说明你的七绝鉴赏力还在初级水平。如果你能帮他改正,并改得很好,说明你已到高级水平,不妨试试。
饶节这首七绝想写什么呢?非常简单,想写居处的幽僻,这从第一句的“松下柴门闭绿苔”已可见端倪(当然,从三四句倒推回去,幽僻并非是唯一最佳选择,也可是惜春、一蜂知春等)。现在我们要看他是否达到了这个目的,即整首诗是否都在围绕这个目的服务。第一句显然达到了,松下柴门,还闭绿苔,不说是深山老林至少是人迹罕至处,幽僻中透出几分阴冷来。“蜜蜂两股大如茧,应是山前花已开”,这个观察细致,不是心静心闲的人看不见,想得也不错,看到“蜜蜂两股大如茧”,顺理成章想到“前山花已开”,气脉顺畅。这还是在说居处的幽僻,且进了一层:连野花也没有,只有蜜蜂偶尔飞过,的确幽僻得可怕。所谓“鸟都不拉屎的地方”,大概指的就是这儿吧?问题出在第二句上,“蝴蝶双飞来”,这就不幽僻了(这说明有花,与“前山花已开”矛盾),还“只有”,那后面的蜜蜂算什么?蜂蝶都飞来,岂不有点热闹了?和幽僻发生了冲突,减弱了它的力量,所以这一句是败笔。
我们来看一首刘商的《题潘师房》,也在极力描写幽僻:
渡水傍山寻石壁,白云飞处洞门开。仙人来往行无迹,石径春风长绿苔。
这就很好,全诗协调一致,都在紧紧围绕潘师傅幽僻的居住著笔,特别是第三句,虚晃一下,更有味道。
最后一问:像这样使劲表达幽僻有意义吗?当然有,这是一种精神象征,对幽僻的颂扬就是对争逐的鞭笞,除非你认为人生就是要争名夺利,吃喝玩乐。这已是价值观、人生观问题了,再说就跑题了。


牛筋草
牛筋草    14-07-01 20:32:55      
七绝实战指导(10)      作者:格那丁  
第三篇 高级
如果说中级水平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像诗”的话,那么高级水平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像好诗”了。谁不想把诗写好?只是他不知道什么是好诗,或者知道了做不到。因此,判断什么是好诗,怎么才能写好诗便是高级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设想,进入高级阶段说明你已经熟练掌握了各种写诗的技巧,现在主要关心的是诗的质量问题了。技巧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方法或工具,其目的在与提高效率,省事省力,不可本末倒置。有些人由于在这一阶段用心过深,陷进去不可自拔,便把目的与方法倒过来,玩技巧玩得不亦乐乎,以致连正事也搞忘了。古人说“得鱼忘筌”“得意忘言”,就是要你到最后阶段时忘记技巧,没有技巧(其实是与技巧浑然一体,不分彼此)。这时,技巧对你的帮助已不是很大,作品效果的取得主要取决于你的素质,比如你你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感悟能力、情感深度、思想高度等等。“功夫在诗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有人天生肤浅,有人天生深厚,有人天生潇洒,有人天生沉稳,有人锋芒毕露,有人劲气内敛,这就是个性,个性不同写出来的东西便不同。
那么,什么是诗的质量呢?就是诗所传递出来的某种系统性特征,又叫形而上品质(茵加登的),通俗地说就是境界、意境。为了避免繁琐,我不对意境的历史、内涵、状态进行阐述了,只以例证方式来简要说明这个问题。
不是是人写的诗就有境界,这一点必须明确,境界是进到高级阶段时呈现的一种状态。一首打油诗、一首老干体、一首涂脂抹粉的诗能有什么境界?最多也就合辙押韵,写得通顺而已。但当诗歌到达一定程度,比如写得较好时就有境界了,诗越好境界越明显,最后几乎就形成了风格。也许,境界就是作品风格的代名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应该好好去研读的,这是关于境界的专论,直观生动,容易领会,虽然他还没有穷尽所有的境界(谁能穷尽呢?)。下面举例子说明。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这是清新。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这是俊爽。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雁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这是豪壮。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
这是洒脱。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
这是率真。
满天风雪落珠玑,邻院箫声隔紫薇。十二楼台春似海,红灯簇处美人归。(陈小翠)
这是华贵。
算了,举不胜举,还是自己去体会吧。
有必要再次重温什克洛夫斯基的那句名言:“艺术旨在把对事物的感觉依照感受而不是依照众所周知的事实传授给人们。”对这种话,我是百读不厌,读一百遍仍觉得没有真正领会。再来一遍:“艺术旨在把对事物的感觉依照感受而不是依照众所周知的事实艺术地传授给人们。”怎么样,过瘾吧?这句话就是一本书,不,一本书也写不完。下面我稍稍地用这句话来解释曹唐的一首《小游仙诗》诗。
玄洲草木不知黄,甲子初开浩劫长。
无限万年年少女,手攀红树满残阳。
这首诗说不上多好,只能说还看得下去,不至于污人眼目。能到这一步,全靠“手攀红树满残阳”这个特写镜头。想象这一句是“长生不老翠微郎”会是什么效果?不忍卒读,几乎成了游仙诗中的“老干体”了,可知这一景语的力量!
景语属于“意象-图式”,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认知模式,也最容易被我们理解。早在概念形成之前,人类就有了关于事物的这种心里印记。写诗读诗,最早学会和感觉到的也是这种“意象-图式”。“意象-图式”具有直观、简洁、整体性特点,是文学特别是诗歌最重要的表意手段,它恰好符合“把对事物的感觉”“依照感受”“艺术地传授给人们”这一要求。常听说文学要形象思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你写七绝实在找不到好的结句,不妨偷奸耍滑,用景语来结尾,好的景语结句能够把诗的品质至少提升一个档次。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韦应物)
昔年曾伴玉真游,每到仙宫即是秋。曼倩不归花落尽,满丛烟露月当楼。(温庭筠)
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销百尺楼。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长流。(冷朝阳)
应有所感悟了吧?你可以到结句时才用景语,也可以从第三句开始铺垫,渐入景语,效果都不错。当然,这景语须得吻合全诗情调,顺承前面意思而来,不能没头没脑地冒出一句。韦应物这首诗如果继续说理,不用“门对寒流雪满山”,将是恶诗,全靠结句挽救了全诗。温庭筠、冷朝阳这两首诗都用景语制造了一种不尽的情思,让你说不清道不明,但又能真切的感到,余味无穷。
最厉害的是这种结句景语:
相逢之处花茸茸,石壁攒峰千万重。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卢仝)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还应有恨无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陆龟蒙)
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王士祯)
不可小看“寒流石上一株松”,你不信试试,看看能否只用七个字就活脱画出这种清寒高古的精神画面?陆龟蒙这首更不用说了,写白莲花写绝了,后人都得束手,就像王维写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从此再也没人敢写大漠了。王士祯这首不是绝句是词,引过来的目的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可别轻易放过“绿杨城郭”,这是高难度的写景,就像“秋雨槐花子午关”一样。假设你游了上海,能用四个字写出上海的特征吗?“高楼大厦”?“灯红酒绿”?“吴淞黄浦”?这可不行。龚自珍是有眼力的,他知道王士祯的厉害,舍不得这一句,便把它原封不动抄到了一首绝句里。


牛筋草
牛筋草    14-07-08 15:24:30      
吾爱网上见娴闲居士一文,觉得颇有见解,转来与大家分享,其中涉及政治观点的皆忽略,只就艺术手法上学习借鉴分析之,以此帮助我们提高创作和鉴赏水平。

打擂的快来偷师吧:临江仙填词示范      作者:娴闲居士  

   由于第七期擂台赛选择了临江仙这个词牌,使其受到了广大诗友们的积极关注,参赛者踊跃,填之者亦众。娴闲不揣冒昧,且以拙作数阕为此调略作示范,姑妄言之,诸君姑妄听之可以。

    关于此调之声情,可参考:《试以声情论临江仙词牌之不宜作歌功颂德语也》

    六十字体临江仙,白香词谱则以欧阳修词为正体,钦定词谱则以贺铸词为正体,按说欧阳在贺前,何故舍先取后?盖钦定将欧阳修词归入张泌五十八字体类也。

    请看,注中有言:“宋欧阳修、蔡伸、赵彦端、张抡诸词本之。”对此,我已经在欧阳修《临江仙·妓席》词考中做了考证,结论为欧阳公词应为六十字,白香制谱无误。

    下面,再看白香中的临江仙谱及注:

临江仙·妓席(欧阳修)
柳外轻雷池上雨, ◎仄◎平平仄仄
雨声滴碎荷声。   ◎平◎仄平平[韵]
小楼西角断虹明。 ◎平◎仄仄平平[韵]
阑干私倚处,     ◎平平仄仄
遥见月华生。     ◎仄仄平平[韵]
燕子飞来窥画栋, ◎仄◎平平仄仄
玉钩垂下帘旌。   ◎平◎仄平平[韵]
凉波不动簟纹平。 ◎平◎仄仄平平[韵]
水晶双枕畔,     ◎平平仄仄
犹有堕钗横。     ◎仄仄平平[韵]

【解题】
   本调之创,本咏水仙,厥后依调填词,多属泛咏;字数增减,体乃增多。据万氏《词律》所收,有五十四字者、五十六字者,五十八字者达七体之多;更有六十二、七十四、九十三字者。至六十字者,除本调外,又有秦观一首,其尾三字作仄平仄;顾敻一首,尾作三字两句,俱非正格。欧公此调,据《野客丛谈》云:“欧阳永叔任河南推官,亲一妓。时钱文僖公为西京留守。一日,宴于后园,客集而欧与妓皆不至,移时方来。钱责妓云:‘末至何也?’妓云:‘中暑,往凉堂睡觉,失金钗,犹未见。’钱曰:‘若得欧推官一词,当为偿汝。’欧即席赋此。坐皆击节,命妓满斟送欧。而令公库偿钗。”因即注题“妓席”,而后人即奉为<临江仙>调为正宗。

【填词法】
   本调六十字,前后阕相同。起为仄起仄收之七言句,不用韵。次为六字句,用韵。第三句为平起平韵之七言句,故一三两字平仄不拘。四五两句恰与仄起五言绝句末二句句法相同;每句第一字亦不拘平仄。

   这里的填词法总结的很到位,宽严得宜,填六十字体者大可放心参用。还须注意的是,此填词法并非注明宫调,仙吕调唱之清新绵邈与高平调唱之条拗滉漾,凡取六十字体,皆可本此填之。原本,因有杨慎一阕临江仙力压当时及后世,虽然我很喜欢此调却不填之。直到奉佳人谕旨步韵唱和广陵芍药君,方才勉为其难也。
临江仙·步韵广陵芍药
广陵芍药系平山诗社广陵九子之一,观其临江仙一阕颇佳,因步韵和之。其叹三国,我嗟两岸,皆愿分久必合也。丘柯:孔丘与孟轲,即孔子和孟子。
再别金陵多少恨,忍教同室操戈。中原尸骨积成河!士林招反侧,孤岛奉丘轲。
世界潮流真浩荡,堵之竟是无何。达如经国未曾多!从今民做主,海内自由歌。

广陵芍药原玉:
风挟东流雷暗隐,依稀烽火金戈。男儿铁血壮江河。汨罗沉屈子,易水送荆轲。
若得生逢谋乱世,曹刘较我如何?英雄代代一般多。出门长啸去,往事不须歌。

   广陵君该词,诚为当世填临江仙者中之佼佼者也。然玉命不敢稍违,即步韵和之。幸吾本研究两岸问题出身,因能迅速切题也。试看唱和之作,皆为条拗滉漾之感叹伤悲者乎?
及至今春,娴闲有感于时事,又东施效颦,步韵杨慎填临江仙两阕:
临江仙·战无不胜外交部(步韵杨慎,用白香谱)

余尝云:有明时,中夏风骨尚存,而杨慎遂以一阕临江仙,终为词学之绝唱,真词至此断矣!环顾当今,堪与杨词之气势相匹敌者,惟我天朝之外交部也,其发言人战无不胜,可谓壮哉!
养晦韬光中国梦,且教俄美争雄。竹篮打水一场空。渔翁难得利,将相却分红。
南越扶桑和吕宋,伐之谁借东风?可怜狭路怕相逢。外交无不胜,俱在纸谈中。
临江仙·己丑分离己巳愁(再步韵杨慎,用白香谱)
阴盛阳衰天已暮,怎生分辨雌雄?投怀荐枕也成空。长安宵禁后,日出映山红。
真理如何充宇宙,绿墙压倒西风。金陵一别再难逢。此生圆破镜,惟在梦游中。

   此二词,其一尚可对付,其二则差强人意,使不谙内情者未必知其所云。然吾亦无奈,盖实属不能明言者,而感叹伤悲,尽在其中矣。

   或受娴闲影响,清越亦爱为此调,然皆取清新绵邈之声情也。其有临江仙二阕,吾皆奉命步韵唱和之。
清越原玉:临江仙·长相思里叹曾经

合欢山为宝岛赏雪圣地,子慕曾与我有约:愿于雪满合欢山之夜,与卿温一壶月光下酒。恨至今未能如愿,因填此词。
执手人间倾肺腑,思量皆是心声。此生无计负深盟。魂销今夕后,梦醒泪痕轻。
温一壶月光下酒,醉歌将进何凭?长相思里叹曾经。合欢山上雪,早已约卿卿。

临江仙·步韵水清越
凤舞霓裳成绝响,凌波落地无声。三生石上记前盟。香温人欲醉,玉软入怀轻。
白露为霜衣袂渺,一方在水难凭。几时合卺颂诗经?还将佳话续,我我又卿卿。

   清越词中下片首句“温一壶月光下酒”,虽节奏欠当,然不以词害意,是以吾极爱之。此本林清玄先生之语,吾曾对清越言之不厌其烦,故其深受影响而用入词中也。唱和二词中上下片的四五两句虽未用工对,然皆一气呵成,音节谐婉。璇月舞诗友称“细致婉转”,然也。
清越原玉:临江仙·真情天下
烛影摇红还缱绻,可怜梦里嘤咛。三生石上印前盟。天涯寻遍后,思念渐成冰。
锦瑟千年迷未解,广陵一曲犹倾。春江花月夜无声。合欢何处觅,天下有真情。
临江仙·步韵水清越
梦里绸缪嗟梦外,依稀耳语叮咛。果真木石有前盟?似曾相识早,恨晚破坚冰。
玉软香温尝拥吻,乾坤一见心倾。不闻户外落花声。共栽连理树,天下结真情。

   上面的清越原玉,有诗友指“感觉上下片极不协调”,这正如清越所言“没有经历过是无法懂的”。而子路行香诗友说“上阕读了心痛,下阕读了伤情”,此可谓知心语也。亦因此,我在和词中为之纾解,以“结真情”收尾,化被动之期待“天下有真情”为主动“天下结真情”。这也是我曾对其说过的,幸福不是靠等来的,而是要去争取的。

   以上数阕临江仙都还是正经之作,兼顾格律声情等。而下面几个,则似为填词游戏也。
老干体示范:《临江仙·反腐倡廉歌》(中华新韵,用52打擂词谱)
习李同兴中国梦,神州热浪滔滔。科学发展起高潮。看倡廉反腐,令薄厚折腰。
明义宣传正能量,风流还看今朝。八荣八耻记牢牢。走群众路线,为党性挥毫。

反老干体示范:临江仙·反腐倡廉之私家印象
可笑年年来反腐,犹称领导英明。如何打虎灭苍蝇?逆鳞休触及,拍马要流行。
薄厚皆为平定后,岐山桃李丰盈。秦城揭秘道曾经。堂堂京兆尹,识相也逢迎。

   虽为文字游戏,某之老干体亦敢自负为同类中之翘楚也。然与反老干体相较,虽同为填字游戏,而高下可立判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