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节气大全】冬至大如年,2016年的最后十天

 锦绣书库 2016-12-20
冬至大如年,2016年的最后十天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今天似乎只有时令标记的意义,但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冬至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它在古代也曾长期被视为一个可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号称“亚岁”“小岁”。民间至今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俗语,可见冬至在民间生活中的地位与影响。

这一天,白昼最短,夜晚最长

其实,人们很早就通过天象观测发现了冬至点,并以此作为年度时间循环的起点。冬至这天,太阳直射点离开北回归线最远,北半球接受太阳照射的时间最短,因此,这天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从冬至开始,太阳北归,北半球接受日照的时间愈来愈长,白昼也就越来越长,这就是湖北民谚所说的“冬至日头升,一天长一针”。

冬至大如年,2016年的最后十天

古人从生活经验出发,认为季节变化容易造成人体的不适,因此人们特别注意阴阳交替的时刻,对阴阳转换的时日予以充分重视,采取种种方式促成阴阳的顺利转化,于是这些关键时日的人事活动逐渐成为特定的岁时习俗。夏至与冬至就是一年中阴阳变化的两大时间点。夏至阳盛阴生,夏至节俗的中心是抑阳助阴;冬至与此相反,冬至阴气盛极而衰,一阳来复,冬至节俗自然围绕着顺阳与助阳的方向展开。

这一天,要拜天,颁新历

阴阳家的观念认为,天阳地阴,对天地神灵的祭祀亦顺应着不同的时气。在阳气发动的冬至,礼敬天神人鬼;在阴气始生的夏至,祭祀地祇物怪。从历代宫廷祭祀看,人们依照天圆地方的原则,冬至圜丘祭天,夏至方泽祭地,北京的天坛就是明清帝王南郊祭天、亲迎冬至的神圣处所。历代帝王均将冬至视为盛大的朝仪活动日,冬至节仪被称为“国之大典”。

冬至大如年,2016年的最后十天

北京的天坛就是明清帝王南郊祭天、亲迎冬至的神圣处所。

冬至时节,北斗星柄初昏时北指子位,即《尚书》所说:“日短星昂,以正仲冬。”在以北极星为时空座标的古代,冬至是一个推算历年的重要天文点。因此,不仅历法的编订一定要考虑到冬至点,而且历法的颁布也大都在冬至日。元朝,“太史院以冬至日进历”,此后市面上才有新历流行。此种馈送历书的风俗还扩展到“乡曲亲知、墓村田庄”,颇似我们今天年终互送挂历的风气。

这一天,要祭祀祖先

冬至月在古代曾在较长时期内作为岁末之月或岁首之月,在阴阳交战、寒风凛冽的时日,人们为了顺利度过新旧交接的时间关口,需要有集体的信心与凝聚的核心,因此他们求助于与自己关系至为密切的祖灵,在祭祀祖先的仪礼活动中返本归宗,对族群关系进行了再确认。这种年终祭祖习俗历代传承。

东汉民间,冬至节前数日就清洁斋戒;冬至之日,以泰米与羊羔祭祀神仙和祖宗。明清以后民间依然以冬至为祭祖日,“清明扫墓,冬至祭祖”成为通行的民间俗语。南方的福建在冬至节这天,以一种米粉做的团子祭祖,有的还在门口挂两个米粉团。

冬至大如年,2016年的最后十天

福建福州的居民在冬至节制作米粉团。

传说它源自一个孝子的故事,说从前有两个人在山中迷了路,碰上一只母猿,并和她住在一起,母猿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就带着儿子回家了。这个儿子后来做了大官,他想让妈妈回来和自己一道生活,就让家人到山里去,在通往他家的大树上都挂上米粉团,当然,家门口挂得更多。又老又饿的母猿追随着米粉团来到家门口,这时儿子出来迎候她,并留下她一起生活。为了纪念这个孝顺的儿子,从此有了冬至节挂米粉团的风俗。这个人与动物的婚姻故事,未免神奇,但却生动地体现了人们在冬至时节对祖先的感恩情意。

这一天,要敬老,穿新衣

古代南北居民都很看重冬至。中古时期年节、寒食、冬至并称三大节,冬至被视为“亚岁”。唐人又以“小岁”称冬至,白居易在小岁日对酒吟出了“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的佳句。宋人最重冬至,冬至在民间生活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年节,民间有“肥冬瘦年”之谚。

冬至大如年,2016年的最后十天

冬至节上,老人身着印有福寿字样的新衣。

在原始的民俗观念中,人与自然同禀一气,在一阳复始的时节,人们只要能与自然同步相应,就会获得新的生命力。老人是家庭的尊长,在小孩添岁的同时,尤其要为老人延寿。为老人祈寿的民俗之一是,妇女给家里的长辈奉献新作的鞋袜,古代称之为“履长至”。在一阳新生、白昼渐长的时节,年轻后辈及时给老人奉上新鞋新袜,其显见的作用是帮助老人过冬,但更重要的是其民俗礼仪意义。年轻后辈通过这样的献履仪式,祝愿长辈在新岁之始以新的步履与时俱进,健康长寿。

这一天,吃馄饨,吃汤团

庆贺冬至的食品与冬至服饰一样,也有着顺阳助长的象征意义。冬至节令食品最典型的是馄饨,俗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现今四时皆吃的馄饨在过去是冬至的专门食品。古人认为冬至时节阳气虽生,但阴阳包裹,阳内阴外,正与夏至相反,夏至食棕是为了剥阳释阴,冬至食馄饨却是为了破阴释阳。馄饨形如鸡卵,颇似阴阳未分时的一团混沌,在阳气始生的冬至日,人们食用馄饨,以模拟的巫术形式破除阴阳包裹的混沌状态,支助阳气生长。民间还因馄饨谐音混沌,意即糊涂不开窍,于是说吃掉馄饨,“可益聪明”。

冬至大如年,2016年的最后十天

在以米食为主的南方,冬至日吃米面制成的圆形食品,称为“团子”或“汤圆”。人们在冬至日凌晨用它献神祭祖,然后阖家团聚共食,称为“添岁”,犹如今北方春节吃饺子。南朝荆楚地区冬至吃赤豆粥,这是一种有特殊禳疫功用的节令食品。根据冬腊节俗的内在关联,后世的腊八粥很可能由冬至的赤豆粥演化而来。

这一天,数九九,画圈圈

民间的数九游戏,也是从冬至开始数起。冬至处于仲冬时节,是接受阳光最少的一天,但它还不是最冷的日子,由于地面热量发散的时间效应,冬至之后才进入酷寒时节,民间数九习俗即从冬至开始。冬寒对于保暖条件简陋的古人来说,的确构成了严重威胁,人们是掰着指头度日。为了纾解在冬寒胁迫下出现的心理危机,挨过漫长的冬季,人们很早就发明了“数九九”的游戏,从寒冬看到春日的希望。人们将从冬至开始的“数九九”的游戏,作为冬令时间的习惯表达。虽然立冬是进入冬季的时气点,但人们从身体感受出发,将冬至作为冬天到来的真正标志。

“数九九”的游戏包括“九九歌诀”与“九九消寒图”两种。从宋元开始,九九歌诀就流传于南北各地,在近千年的传承中,虽有着历史与地域的变异,但始终描述着民众冬日里的时季感受及户外生活: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消寒图则以图画的形式标示着由冬向春的时间过程,主要为闺阁女子、文人雅士所习用。染梅与填字是描画消寒图的两种流行方式。染梅是对一枝有八十一片花瓣的素梅的逐次涂染,“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涂满后,人间已然又是春草绿。

冬至大如年,2016年的最后十天

北京的居民在冬至日开始涂染梅花“九九消寒图”。

还有与染梅类似的另一种涂圈方式,将八十一圈按九行排列,每行九个圈,从冬至日起每天涂一圈,涂抹的位置视天气状况而定,阴天涂上半部,晴天涂下半部,刮风涂左半部,下雨涂右半部,下雪就涂在中间,用当时人的话说,是“上阴下睛,左风右雨雪当中”。这种消寒图称得上是天气变化的统计图。

填字是对九个九笔画的字进行涂描,这九个笔画中空的字,大多组成一个独立的文句,一般是诗句。从冬至日起,每天依笔顺描画一笔,九天成一字,九九则文句成。清朝宫廷内曾有帝王御制《九九消寒图》,这种消寒图就是填字图,其九字为“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其语典雅而寓意深远。

冬至大如年,2016年的最后十天

九个九画的汉字,组成一句诗,在每日的填涂中期待春天。

无论是九九歌诀还是九九消寒图,看起来似乎只是一种计算冬时的游戏,但其初兴的动机未尝没有巫术的意义。它们均以九为时间单位,从传统的阴阳术数观念看,九是阳数,九字的叠加意味着阳气的增长。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自冬至起,阳气滋长。在阳气上升的时节,人们念叨九九歌诀,特别是涂染傲寒的梅花与象征春意的垂柳,这原本是一种招引春天的巫术仪式,用感应或模拟巫术的手段,促使春天顺利降临。随着人们知识的进步,生存能力的提高,神秘信仰淡化,原始的巫术仪式早已蜕变为游戏娱乐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