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摊黄儿——大同传统小吃

 青山138 2016-12-20

摊黄儿


摊黄儿是流行于大同的一种甜食佳品,甘甜可口,劲道耐嚼,是人们百吃不厌的一种饭食。

在大同方言中,“摊黄儿”的发音更接近于“摊花儿”,尾音往上翘,后边两个字音一起发出来。用“黄儿”代替“花儿”,似乎是考虑了这种食品成形后的颜色。玉米面占主导地位的早些年间,摊黄儿算是一种比较精致的食品。在大同民间,流行着一句关于摊黄儿的俗语:“早晨窝窝晚上钵儿,改善生活炕个黄儿。”这里的窝窝指的是玉米面窝头,钵儿也叫汪汪钵儿,是窝头中的一种,因其像个有窟窿眼的“钵儿”,故有此名。这句俗语的意思是一天到晚吃的都是玉米面主食,改善一下伙食,也就是把玉米面做得精致一些,摊个黄儿吃吃。

摊黄儿一般要用铛子,摊黄儿的铛子与煎饼铛子不同,煎饼的铛子平圆而大,摊黄儿的铛子小巧玲珑,并且有铁盖。由于中间鼓起,给制作带来很大的方便。准备摊黄儿时,要先将发酵后的玉米面和小米面兑上碱,并稀释成糊糊状,再加入糖精或白糖,用勺子搅均匀,便可制作了。制作时,掌握好火候是关键,因为火太旺,铛子温度高,就会将摊黄儿烤成焦糊状;如果温度太低,一时不能烤熟,就会延长制作时间。一般以煤烟变红时最为适宜。火候掌握好后,先在铛子上擦点油,把一勺面糊糊倒在铛子中心鼓起的地方,面糊糊便均匀地向四周自动流开,没有流上的地方只需再稍盛上一点补足就可以了。最后将铁盖盖上,几十秒钟后,铛子里发出了“沙沙”的响声,揭开铁盖,用铲子在四周铲一下,一张金黄色的摊黄儿便从铛子上端出来了。

因为经过了发酵,味道比较酸甜,摊黄儿便成了老大同人钟爱的粗粮食品。每当春节到来时,白面不多的穷人家都要摊上半缸半瓮,冻在下房里,直到冻出冰碴儿来,等着正月里慢慢来食用。

在平时的日子里,摊黄儿一般都要和小米稀饭或糊糊来一起食用,干饭和稀饭一起吃,很有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